
興安秘境,古驛鄂鄉,這里常年居住著對音樂熾熱的鄂倫春民族,這里的族人載歌載舞,而坐落在族落位置的塔河縣第五小學,就有一位對音樂教育事業執著熱忱的人,他就是楊成旭老師。
楊成旭,2004年在大興安嶺職業學院師范教育系音樂專業畢業,2005年來到塔河縣第五小學,現任學校音樂教師。
這是一份再簡單不過的個人簡歷了,就像楊成旭本人一樣,干凈利索,簡單直率。然而,在這簡單的背后所飽含的艱辛與執著,卻鮮有人知。
楊成旭出生于大興安嶺加格達奇普通的農村家庭。在少年時,受民間藝人的影響,對音樂特別感興趣,從孩童時期便立志從事于音樂教育工作。家境的清貧讓楊老師過早地嘗遍生活的酸甜苦辣,從小到大,他都一直為家里承擔各種重擔,和家人一起耕田鋤地,利用假期打工掙錢,承受著這個年紀不該有的壓力。但生活中的苦痛卻從來沒有壓倒他,他的心里始終沒有放棄學習,沒有放棄對音樂的夢想,他刻苦學習,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師范院校,實現自己的教師夢。
塔河縣第五小學是一所條件艱苦的鄉鎮學校,學生都是附近十里的鄉村娃。在楊老師帶過眾多屆的孩子中,有一屆孩子是給楊老師留下印象最深刻的。那是他剛上班時,當時學校條件特別不好,沒有現在的發達網絡,信息閉塞,但孩子們比較單純、樸實。猶記得組建第一批民樂團時十分艱難。當時,學校資金緊張,為了能讓鄉村的孩子在音樂方面學有所長,經過楊老師多次申報,克服種種困難,為孩子們購置了一批民族樂器。楊老師利用一切課余時間鉆研各類樂器的演奏方法,他經常翻閱各類書籍,觀看教學視頻,虛心地向有經驗的教師、藝人請教,上網查找大量的樂器資料,刻苦練習。
在樂團組建初期,經過報名、考核,楊老師從各年組中選拔出一些學習成績優秀、品行端正、喜歡音樂的學生進入到樂隊中。再根據他們自身的興趣愛好和樂隊編配的需要,為學生們量身訂制選擇樂器。他們拿著新樂器,欣喜不已、激動萬分!從選拔隊員到樂隊訓練,經過楊老師堅持不懈的努力,時至今日,學校成立了民族管弦樂隊、豎笛樂團、合唱團、舞蹈隊等社團。
為了能讓學生們融會貫通地學會器樂技能,楊成旭老師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工作著,一年一度的全縣藝術展演活動,便是他最為忙碌、最為緊張的時刻。
在這段時間,他要排練4、5個節目,每一個節目他都定下很高的目標,用自己全部的精力和智慧排練出具有創新和高質量的節目。
每次演出,楊老師自費采買化妝用具,自學化妝技巧,親力親為地給每一個學生化妝。楊老師親自設計制作服裝道具,小到一支筆大到一人多高的鳥籠,每一個節目需要的道具都融入了楊老師的心血和汗水。在舞蹈編排中,他經常把自己關在舞蹈室,一練就是一天,無論多難的動作,楊老師身先士卒,他說:“只有自己做示范,學生才能看得懂,學得會!”
每天,楊老師和孩子們頂著晌午當頭的太陽,跟著傍晚落日的霞光,在一周七天里與樂器相伴,他們陶醉忘我,他們樂在其中。
訓練中,孩子們稚嫩的小手觸碰堅硬的鋼弦,忍著疼痛也要咬牙向前;那光滑的鼓槌,也能讓雙手磨出厚厚的老繭;清脆的笛子與嗩吶,吹得頭暈眼花;二胡摩擦著琴弦,發出詭異的吱吱呀呀;看不懂樂譜,楊老師一個音一個音來教;弄不明白的技巧,楊老師一點一點展示給他們瞧。遇到難題,楊老師沒日沒夜地研究,相信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隊員有了苦悶,為他們開導……
為了能寫出滿意的作品,楊老師習慣了晚上臨睡前創作。熬夜就成了他的“夜宵”。有時候,靈感一來,馬上就會爬起來,經常是越寫越興奮,越寫越激動,等把譜子寫完,晨起的鬧鐘也響了。就這樣,楊成旭老師改編和創作的樂曲響徹在各種舞臺上,為大家帶來了一首首精彩絕倫的民樂作品。
他的每次比賽、構思、編曲、創作、編舞、排練、修改、服裝、道具、化妝、演出等,都是對他身體和心理的極大考驗。
這一幕幕,在每個學期都以不同的時間段上演著……
在學校,有一名學生可以說是全校出名的“淘氣包”,每天都有同學向班主任告狀。當楊老師來到這個班上課,并沒有給他一個下馬威,恰恰相反,他當著全班同學的面,給他打抱不平。楊老師說:“他現在的種種行為,不是他一個人的錯,在座的所有同學,你們也有錯。如果你們沒有排斥他,拒絕他,他會變成現在這樣嗎?如果你們從最開始包容他,幫助他,用真心去感動他,他會無動于衷嗎?我們每一個人都想做一名優秀的人,都想得到他人的認可,獲得別人的夸贊,誰又愿意被別人天天指著鼻子責怪呢?只要我們一同努力,互相幫助,就一定能感化別人,改變別人,無論他之前怎樣,我永遠相信,他一定會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證明自己。他,不是壞孩子!”
從那以后,這名全校出名的“淘氣包”,在楊老師的課堂上,總是第一個把手放在桌子上,認認真真地聽課,成為了紀律最好的學生。楊老師還特意邀請他進入民樂團,這名同學不負眾望,成為了樂團中的佼佼者,最終,他實現了完美蛻變,成功逆襲!
在同事的眼中,楊老師對待工作十分認真、負責,同事們都說楊老師是“超人”。可是“超人”也有他做不到的事,楊老師放棄了陪伴父母和兩個孩子的時間,堅守在鄉鎮學校,去陪更多的孩子,他坦言很喜歡孩子,他“蹉跎”了一個男人最美好的青春歲月,卻收獲了滿滿的幸福。
音樂學科與其他學科特點不同,音樂學科比較活潑,生動,楊老師在音樂教學方面,采用兩種方式授課。第一種方式以小組的方式,例如,采用聲勢教學法讓學生編創自己的聲勢動作,根據教學內容讓學生自己把握課堂進度,小組合作創編與教學內容相關的音樂教學活動;第二種方式楊老師采用靈活的教學方法,采用情境教學,讓學生積極自主地鉆研學習內容,享受整個過程,教師只是輔助指導學生,讓學生真正的成為學習的主人。
當興趣成為了學習的動力,高效也就成為了順其自然的事。2022年他排練的民樂合奏《龍騰虎躍》在省里被評為二等獎,并代表全省參加全國中小學生藝術展演活動,2023年2月獲得“全國第七屆中小學生藝術展演活動”小學組器樂二等獎。
對于未來的職業規劃,楊老師想做一名專業型和全能型教師,提升自己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從聲樂、器樂、作曲、和聲、指揮等諸多方面強化自己的專業領域,深耕專業特長。他認為只有自己強大了才能更準確地、多維度地,傳授學生音樂知識,就像人們常說的“給學生一碗水,自己就必須有一桶水”。
另外,教師要盡量“全能”,要擴寬自己的知識儲備,在各種領域都要有所涉獵,有深度的鉆研。作為音樂教師,不僅要把本學科學深學透,其他學科亦要了解,譬如,文學可以提升自己的文化修養,化妝可以學之所用為學生服務等。
從教19年,楊老師教學成果豐富,所獲得獎項頗多,他的成績和榮譽可謂光彩奪目。可是楊老師還是當初那個逐夢少年,依然樸實、簡單,對工作充滿激情。為師19年,楊老師送走了一屆又一屆的學生。新時代、新征程、新學生帶來的新挑戰,使他絲毫不敢懈怠,一路風雨兼程。生活上知足,事業上不知足,知識上知不足,這是楊成旭老師的人生信條。
這就是楊成旭老師,一個致力于當好鄉鎮教育鋪路石的人民教師。
編輯/趙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