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多數(shù)情況下,黃金存在于水晶石和其他礦石之中,只有有著豐富知識和經(jīng)驗的礦山工人才能挖掘到它。”
———題記
大興安嶺的呼瑪縣,因為呼瑪河而得名。呼瑪河蜿蜒而又綿長,守護著山林里的人們。呼瑪河邊曾經(jīng)出現(xiàn)過著名的“淘金熱”,人們?yōu)榱苏业近S金,不遠千里萬里趕來,“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黃金,是財富,是好日子,是改變命運的希望。
如今,“淘金”已經(jīng)被呼瑪人留在了回憶中,呼瑪河水汩汩向前,開始講述一個又一個新的“淘金”故事。這個故事里的“淘金人”與過往不同,她們溫柔而堅定,勤勞而和善。她們用奉獻精神、敬業(yè)精神,將自己鍛造成金,又從千千萬萬孩子身上,“淘出”如金子一般的閃光點,“淘出”一個又一個優(yōu)秀的人才,“淘出”呼瑪縣教育的希望和未來。劉宏,就是新時代“淘金人”中的佼佼者。
從風華正茂的大學生到如今桃李滿天下的優(yōu)秀教師,歲月帶走了劉宏30載春秋。一路走來的風風雨雨,如今提起,苦早已忘記,收獲積淀在心底。劉宏至今還記得自己剛參加工作時的情景。上第一節(jié)課時,教室十分簡陋,外面暴風驟雨,講臺周圍雨水嘩嘩,就像一個水幕布,就這樣,劉宏在“水簾洞”上完了她的第一節(jié)課。
那時候?qū)W校是平房,沒有暖氣,只能自己燒鐵爐子。所謂的鐵爐子,其實就是一個大油桶做的,冬天零下30多度,劉宏帶領學生在外面劈柈子,然后在班級碼好備用。早上,她會早早到學校給學生生火。鐵制的爐筒經(jīng)常突然掉下來,教室瞬間變得“云霧繚繞”,但她也只能冒著被燙傷的風險,再把爐筒子裝回去。讓人望而卻步的艱苦條件,并沒有讓劉宏有半點退縮,相反,她更堅定了內(nèi)心的信念———她要為鄉(xiāng)村這些艱苦求學的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讓他們走出大山,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學校教學條件艱苦,劉宏就自制教具,即使只有一塊黑板、一支粉筆,她也能把課講得深入淺出。鄉(xiāng)鎮(zhèn)學校專業(yè)教師缺乏,只要學校需要,她總是毫不猶豫地頂上去。對于劉宏來說,一次教多門學科已經(jīng)是輕車熟路,從最初的生物學科再到后來的思政學科,她都拿得起,教得好。
隨著鄉(xiāng)鎮(zhèn)教師的陸續(xù)返城,學校俄語教師出現(xiàn)短缺,校長再次找到劉宏,她沒有推脫,又一次接下了重任。中考的優(yōu)異成績不僅托舉起了學生們的未來,更是劉宏辛苦付出的見證。
劉宏是呼瑪縣至今唯一一位從事過俄語和英語雙語教學的老師。當年,教育教學轉型升級,英語學科成為學校的新興科目,劉宏深知作為教師必須與時俱進,才能跟上教育發(fā)展的步伐,她決定啃下英語這個“硬骨頭”。之后的日子里,她虛心請教學校的英語老師,利用工作之余自學英語。語言的學習枯燥乏味,一起出發(fā)的幾位老師陸續(xù)放棄了,只有她堅持到了最后。每天晚上背單詞、做題、練聽力,每一個假期都是與書相伴,經(jīng)過整整5年不懈努力,她終于站在了英語課堂上,成為一名英語教師。
這一路走來,劉宏沒有豪言壯語,沒有轟轟烈烈的事跡,只有一個簡單的信念,想為孩子做些什么。辛勤的工作,無私的付出讓她工作中碩果累累,她成為學校最年輕的高級教師。而劉宏卻一分鐘都沒有停歇,而是一如既往地奮斗在班主任工作崗位上,帶著年輕的班主任共同成長。
金子一旦被鍛造,便是富麗堂皇,是掌上明珠,是人們視若傳家寶的代代傳承。30年的從教生涯,鍛造著劉宏,讓這塊金子熠熠生輝,也承受著更多關注的目光。
2024年春季開學,由于學校工作的需要以及領導、學生和家長的信任,本來已經(jīng)擔任初三畢業(yè)班二班班主任的劉宏,又兼任了初三六班的班主任,面對畢業(yè)班雙班班主任、畢業(yè)班4個班級的道德與法治的教學任務和政史地教研組長這些聽起來就讓人望而卻步的工作量,劉宏沒有推脫,更沒有抱怨,她用一名老班主任的擔當與能力,一肩挑起學生和學校的未來。
作為政史地組的教研組長,劉宏帶領著本組教師在教改的路上不懈努力,竭力做好傳、幫、帶的工作,毫無保留地將自己的教育教學經(jīng)驗與大家分享,同時順應教改新形勢,做好跨學科融合工作。
作為課題組主持人,她帶領政史地組和語文組教師成功申請立項2021年省級重點課題,對立德樹人新德育的途徑進行深入研究,并順利結題,為學校德育工作的開展奠定了理論基礎,也促進了學校德育和教學工作的有機融合。
是金子,在哪兒都會發(fā)光,這句話放在劉宏身上,恰如其分。
同事們一提起劉宏,總會說說被她精心照顧的老母親,言語中都是欽佩和贊美。其實,無論對家人還是同事、學生,她都會傾注全部的感情,同事疲勞時她送來一杯咖啡,來不及吃飯,她會貼心地拿出幾塊餅干,“一枝一葉總關情”,劉宏總是能把心中的愛傳送給身邊每一個人。
劉宏會把學生看成自己生命的一部分,正是這濃濃的,來自她那金子般心靈散發(fā)出來的愛,給學生撐起一片天空,讓學生感受到校園之中永遠洋溢著“愛”的氣氛。
剛參加工作時的劉宏,經(jīng)常會遇到一些因為家庭困難而面臨失學的學生,每當這時,她總會毫不猶豫地用她微薄的工資加以資助。小劉(化名)曾經(jīng)是她教的一名學生,家住農(nóng)村,是一名住宿生,媽媽智力有問題,爸爸在外打工,因為家庭十分貧困,孩子很自卑也很內(nèi)向。劉宏時刻關心他的成長,情緒低落時與他談心,天冷時為他送上棉衣、手套,生病時送他去醫(yī)院打針、買藥,每逢休息日他不能回家時給他買水果、請他到家里吃飯,每次開學都會為他備上學習用品。面對小劉的感謝,她總是說:“不用謝,老師就是你的家長。”如今的小劉學有所成,每逢教師節(jié)等節(jié)日都會發(fā)來祝福的短信,劉宏看到便喜上眉梢。
班級有個叫小欣(化名)的男孩,學習比較吃力,但是為人十分善良。劉宏用心觀察他,鼓勵他。善良的小欣感受到老師對他的關心,在劉宏所教授的道德與法治課上,聽得特別認真,只要是劉宏給他定的目標,都去努力達成。一次小測驗之后,小欣找到劉宏,從口袋里掏出一張小紙條問:“老師,我想對一對選擇題的答案,看看自己能考多少分。”此情此景讓劉宏萬分欣慰,孩子對自己有要求了,也在努力去完成。在今年的中考,小欣在道德與法治一科中取得了80分的歷史最高分,總分也達到了高中錄取分數(shù)線。說起這件事,劉宏笑得特別開心。
在學生眼里,劉宏是嚴師,事無巨細,帶頭做起。教室永遠要打掃得纖塵不染,學生不管在家做不做家務,來到教室,都要參加勞動。她堅持每天早到校,和學生一起值日勞動,經(jīng)常為班級買習題、書籍,獎勵有進步的同學,為了提高學生跑操質(zhì)量,她和學生一起跑操,跑腫了雙腳,走路都很困難,仍然堅持上班。她經(jīng)常放棄休息時間進行家訪,耐心細致地做好學生和家長的思想工作,她的敬業(yè)精神贏得了學生的尊敬、家長的信任。她的學生常說:“劉老師雖然不說什么,但她用行動告訴我們應該怎樣去做。”
小燕(化名)是劉宏的“得意門生”,小小又利落的姑娘說起劉老師,話匣子便關不上了。她說劉老師課講得好,道德與法治課也不乏味,總是能把現(xiàn)實生活和抽象理論結合在一起;說劉老師對同學們好,能夠關心到班級每一位同學,幾乎把全部的時間和精力都放在學生身上;說劉老師會號召同學們把喝水剩下的礦泉水瓶子攢起來,然后交給家庭困難學生賣廢品補貼家用,這件事整整堅持了3年……劉宏努力維護著每一個孩子的尊嚴,讓人感動又肅然起敬。
小燕的爸爸也來到了學校。談及劉宏老師,小燕爸爸笑著說,他是劉老師最早教的一屆學生。原來,這對父女“師出同門”。小燕爸爸回憶起年輕時的劉宏,言語中充滿了感激。他說,自己成為父EhAsRA15N05NFS6/tl+wIARwE/E7FGMtakwxOuTWagI=親,養(yǎng)育孩子之后,才明白了劉宏老師當年說的一些話背后的深意,她是用真心對待每一個孩子的好老師。
劉宏曾經(jīng)說,有兩個詞能夠概括她對教育的理解,一個是傳承,一個是溫度。教育不僅是一種知識的傳承,更是人與人之間那種心與心的互動。劉宏永遠記得自己上五年級時的班主任李翠菊老師。李老師總是早上6點就到學校給學生上課,晚上領著學生加課到6點,付出很多,也很辛苦。這種敬業(yè)精神影響著劉宏,直到如今。
呼瑪一中的操場,綠茵滿地。我仿佛看到在塑膠跑道上,劉宏帶著孩子們跑步、鍛煉,給孩子們加油鼓勁。培養(yǎng)學生強健的體魄,健康的心態(tài),良好的習慣,劉宏這個“淘金人”,用她的愛與智慧努力發(fā)掘孩子們身上“金光閃閃”的地方,并努力把每一個孩子都鍛造成為價值連城的“黃金寶藏”。
編輯/陸鶴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