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綠色金融支持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是黃河流域走生態優先、綠色低碳高質量道路的關鍵舉措,也是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建設美麗中國的重要推力,有利于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和偉大復興,也有利于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和共同富裕。綠色金融有利于黃河流域綠色增長提質、綠色財富積累和綠色福利提升,但還存在綠色投資總量和科技創新投入不足、綠色金融發展不平衡、綠色投資效率不高、綠色金融發展的支撐保障體系不健全等問題。在推進策略上,需要加強頂層設計、拓寬綠色資金融資渠道、明確綠色金融支持黃河流域綠色發展的重點領域、對綠色投資項目進行后評估提升資金使用效率、完善綠色金融發展機制體制為綠色金融提供保障。
關鍵詞:黃河流域;生態保護;高質量發展;綠色金融
[中圖分類號] F326 [文章編號] 1673-0186(2024)010-0115-014
[文獻標識碼] A [DOI編碼] 10.19631/j.cnki.css.2024.010.009
黃河流域是我國糧食生產的重要區域,也是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區域,更是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區,在實現全面現代化進程中具有舉足輕重的戰略地位。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黨的二十大報告把“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作為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內容,并指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是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重要組成部分[1]。生態優先、綠色發展自然也成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理念引領,為此,需要處理好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間的辯證統一關系,在此過程中不僅需要國家政策的支持,而且需要專業人才隊伍、資金持續投入等提供堅強保障。2022年8月,財政部專門出臺了《中央財政關于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財稅支持方案》。但是,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是一項復雜的、長期的系統工程,所需資金投入量巨大,而且投資周期長、回報慢,由此可能會對中央和地方政府財政造成一定的壓力,當前的投融資機制難以滿足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對資金的需要。綠色金融作為一種新型金融工具,實現了金融資本與生態環境保護的有效連接,因此,推動金融資本向生態環境保護領域傾斜,可以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提供資金保障。從這個意義上來講,研究綠色金融支撐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相關問題,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一、文獻梳理與問題的提出
黨的十八大以來,綠色金融在促進經濟綠色低碳發展中發揮了有效作用,并得到學術界的廣泛研究。
(一)有關綠色金融概念界定和內涵方面的研究
2016年,《關于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的指導意見》對綠色金融的概念做了如下界定:綠色金融是支持環境改善、應對氣候變化和資源節約高效利用的經濟活動,即對環保、節能、清潔能源、綠色交通、綠色建筑等領域的項目融資、項目運營、風險管理等所提供的金融服務①。在此基礎上,學術界基于不同的視角,也對綠色金融的概念進行了界定,都認為綠色金融最突出的特點就是,通過市場機制,運用信貸、債券、保險、基金、碳金融等金融工具將生態治理、環境保護、資源利用等作為金融活動的重要領域及全過程,推動市場主體轉變其行為方式,自覺采用綠色低碳發展技術,更好地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協調[2-4]。綠色金融不僅具有公共品屬性,而且具有私人品屬性[5],可以有效地實現公益性和盈利性的矛盾統一,但也具有高風險和低收益的雙重特點[6]。
(二)有關綠色金融對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影響方面的研究
從經濟學角度看,高質量是指在資源約束的前提下社會發展能夠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需求,經濟結構貼合發展方式、經濟動力趨于綠色[7]。無論是促進產業轉型升級,還是推動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抑或加快推進社會進步,綠色金融都具有重要意義[8]。尤其是綠色金融與傳統經濟政策之間形成互補關系,在優化宏觀經濟發展的同時,可以有效地提高微觀經濟效率[9]。綠色金融的快速發展,也傳達出政府大力發展綠色經濟的信號,信號效應將推動全行業進行業務調整,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金融機構可通過合理配置金融資源來承擔環境責任[10],同時,可以充分利用綠色金融發展中出現的行業間金融資源配置的差異性,推動產業結構轉型升級,進而提升經濟發展質量[11]。綠色金融通過拓寬融資渠道、緩解信息約束以及管理風險等措施,為研發企業提供服務,為企業引進先進技術提供可能,進而提高生產率,更好地促進產業結構升級、淘汰落后產能,全面提升綠色全要素生產率,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12]。
從產業發展角度看,轉型升級和綠色發展滯后也已成為黃河流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表現[13]。因此,促進黃河流域產業綠色轉型,是黃河流域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有效路徑[14],在此過程中,綠色金融可以發揮重要作用,促進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15]。此外,實現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存在較大資金缺口,金融發展是主要因素之一[16]。因此,應發揮綠色金融對黃河流域產業綠色轉型升級的作用,實現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協調發展;同時,綠色金融為催生新興產業、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提升黃河流域經濟增長潛力,提供了有效支撐。
(三)有關綠色金融發展中存在問題方面的研究
近年來,我國綠色金融發展取得了一些成效,但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依然還存在著一定的差距,總體上處于探索發展階段。一是綠色金融發展的積極性不足。從實踐來看,綠色金融的發展更多地依賴政府政策的強力支持和推動[17],但一些約束性政策仍未得到系統性變革,激勵性政策較為缺乏。同時,綠色金融支持下的企業與項目的經營成本較高,在市場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由此造成金融資本、社會資金參與綠色投資、綠色生產的積極性不高。二是綠色金融發展支撐保障體系不健全。這主要體現在綠色標準體系建設滯后、信息披露機制不健全、專業人才缺乏[4]、科技投入不足、頂層政策體系約束力與執行力有待進一步加強[18]。三是綠色金融發展不均衡。我國綠色金融發展的實踐表明,綠色金融發展存在著明顯的區域差異性,不平衡現象突出。其中,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東部沿海地區,其綠色金融發展水平較高,而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低的西部地區,其綠色金融發展水平普遍較低。對于黃河流域而言,9個省區中大多數省區的綠色金融發展水平均較低[13]。
(四)有關推動綠色金融發展對策建議方面的研究
為推動綠色金融高質量發展,應建立系統完備的綠色金融體系,要從機構建設、財政金融政策、支持綠色投資的金融基礎設施建設、完善法律法規等方面發力[3]。在新發展階段,需要加強綠色金融體系頂層設計,構建金融支持綠色低碳轉型的長效機制,從完善綠色金融標準體系、適度超前培育人才、提高環境信息披露水平、加強金融監管、完善激勵約束機制、培育多層次綠色金融市場體系、鼓勵金融部門加大產品創新等方面,進一步健全綠色金融體系[19]。此外,綠色金融能力建設、金融科技投入與應用需要進一步強化。對于黃河流域而言,雖然其綠色金融發展與其他區域具有共性,但更需要關注流域的個性特征。在實施過程中,應發揮環境規制的有效作用,促使黃河流域高污染企業的外部環境污染成本提升,進而引導企業資金向綠色產業流入,推動黃河流域省區產業結構的綠色轉型[20]。
《中國綠色金融發展報告(2019)》表明,中國綠色金融發展已經走到了世界第一方陣,但尚未形成理論體系,需要從基礎理論層面加強研究[21-22]。為此,本文一方面嘗試構建綠色金融支持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理論框架。另一方面,從新質生產力、人力資本理論、社會學理論和福利經濟學等視角展開,對綠色金融支持i1XpW8D0TDzvE/wDVoTB8T2dmkurt3ro3jDeWHeBCEg=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開展理論研究。
二、綠色金融支持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理論邏輯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根本是實現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協同統一,為此需要實現流域經濟系統、自然系統和社會系統的共生,形成以綠色增長、綠色財富和綠色福利的耦合關系(見圖1)。綠色金融是實施綠色發展戰略的政策工具,有利于提升黃河流域綠色發展能力,促進黃河流域經濟、生態、社會和諧共生發展,最終實現到21世紀中葉,黃河流域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水平大幅提升的戰略目標。
(一)綠色金融促進黃河流域綠色增長提質
綠色金融本質在于建立一種新的生產函數,讓企業家對生產要素重新定價和組合,從而改變生產技術,促進生產力的變革,實現經濟綠色發展。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大力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二十屆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指出,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綠色金融積極投入金融資源聚焦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助力全社會科技創新、綠色發展與產業升級,加強綠色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布局,為新質生產力加速賦能[24]。綠色金融能夠催生黃河流域新質生產力,促進黃河流域綠色增長提質。一是通過支持綠色技術創新,促進產業結構綠色升級。例如,新能源、清潔技術、水資源管理等領域的技術研發和商業化,推動舊有產業的轉型升級。不僅可以促進清潔行業的發展,而且可以倒逼高污染、高排放部門內部的技術革新,采用綠色生產發展方式。二是通過支持技術創新催生新興產業發展,為黃河流域打造新的經濟增長點。三是通過綠色金融對綠色生產的內在要求和綠色技術的應用,促進資源節約和高效利用,提高生態效率和經濟效率,實現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協調并進。
(二)綠色金融助力黃河流域綠色財富積累
綠色金融促進黃河流域綠色增長提質,實現綠色財富積累。一是促進物質自然財富積累。黃河流域具有豐富的自然資源,綠色金融通過激勵市場主體采取綠色發展方式,促進黃河流域生態修復和生態保護,有利于自然資本保值增值,進而轉化為生態價值,實現綠水青山變金山銀山,為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二是促進人力資本積累。綠色金融投資于教育、培訓和健康能夠提升個體的生產力和創新能力,提升人力資本的質量,從而增加經濟產出。良好的生態環境造就良好的生存環境,有利于提升黃河流域人民的健康水平,綠色金融環境教育和職業培訓,可以大幅提高當地居民的環保意識和參與度,同時提升他們在新興綠色產業中的就業能力,也為黃河流域綠色金融和高質量發展提供人才支撐,實現良性循環發展。三是促進社會財富積累。社會網絡、信任、規范和價值觀等無形資產對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黃河流域的綠色轉型需要社會各界的廣泛參與和協作,社會資本在這一過程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綠色金融通過促進社會各界對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共識,增強社會的凝聚力和合作精神,有助于形成一個支持綠色增長的社會氛圍。例如,綠色金融支持的社區環境改善項目不僅提升了居民的生活質量,還增進了居民之間的互信和合作,形成了解決環境問題的共識和動力。通過加強社區參與環境治理的能力,綠色金融有助于構建一個更加緊密、更有責任感和更具可持續發展能力的社會結構,促進綠色財富的累積。
(三)綠色金融加強黃河流域綠色福利提升
生態系統恢復被認為將為實現消除貧困和保障糧食安全的各項可持續發展目標做出根本性貢獻①。綠色金融不僅能夠實現綠色經濟增長和綠色財富的增加,而且能夠促進黃河流域的綠色福利提升。綠色福利不僅包含當前人類的生活質量和福祉,而且關系到后代人的生存和發展條件,體現了對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深遠追求。一是良好的生態與人居環境福利。生態經濟學強調經濟活動與環境系統間的相互依賴關系,認為在經濟決策中充分考慮生態限制和環境成本。綠色金融通過引導資金流向環保和資源高效利用的項目(如清潔能源、綠色建筑和生態農業等),有助于減少生態環境的損害,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這種資金的有效配置不僅促進了經濟的綠色增長,也為人類提供了更安全、健康的生活環境,即提升了安全性福利和適宜性福利。二是當代與后代可持續發展福利。代際公平理論關注當前代行為對未來代福祉的影響,強調需要在滿足當前代需求的同時,保護未來代的利益。綠色金融通過支持可持續發展項目,促進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和諧發展,有助于確保自然資源和環境服務對后代的可用性,實現代際公平。三是包容性增長促進民生福利。綠色金融在支持黃河流域綠色發展的過程中,促進了就業和社會參與,同時也有利于鞏固脫貧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促進社會的穩定和諧。綠色金融通過支持社會企業和非營利組織的項目,助力改善相對貧困地區的基礎教育、醫療衛生服務,以及改善飲水和衛生條件,直接提升黃河流域社會的整體福利水平,特別是相對貧困的邊遠少數民族聚集地區的居民福利。同時,投資于環境保護項目和綠色基礎設施,如公園和綠色交通系統,不僅提升了居民的生活質量,而且保護了生態環境,確保了黃河流域經濟社會的長期可持續發展。
三、綠色金融支持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在新發展階段,綠色金融是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但金融部門普遍認為,發展綠色金融業務成本較高,且投資量大、周期長,主動發展綠色金融的積極性不足。從綠色金融發展的宏觀環境來看,綠色金融發展的保障體系不健全、市場培育不足。在內外部因素相互疊加影響下,黃河流域綠色金融發展存在以下主要問題。
(一)綠色投資總量和科技創新投入不足
據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測算,實現中國“十四五”環境治理目標,生態環境投資需求約為6.8萬億元至8萬億元,年均投資需求約1.4萬億元到1.6萬億元;要實現2030年前碳排放達峰目標,年資金投入需求約為2.1萬億元①。據統計,截至2023年6月,黃河流域生態環境領域重大工程項目儲備項目共5 738個,總投資需求8 759.3億元。其中,投資需求排前三位的分別為北方地區清潔取暖工程、應對氣候變化重大工程和水生態環境治理重大工程,分別為1 244.9億元、1 195.2億元和1 000.0億元②。以上僅為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相關投資需求,若考慮綠色產業升級、生態環境安全、水資源節約利用等領域,投資需求將遠超萬億元。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資金需求巨大,但是綠色資金投資供給不足且投資結構有待優化。
從綠色財政投入看,根據《中國環保產業發展狀況報告(2022)》,2021年生態環境治理投資主要來自各級政府財政預算內資金、地方債、社會資本等。2021年地方債務余額30.47萬億元,能夠提供給環保項目的資金被壓縮。全類型PPP項目投資額13 254億元,同比減少3 954億元,下降23%③。根據2020—2022年《黃河流域水土保持公報》,2016—2020年黃河流域水土保持方案中央財政投資合計1 770.91億元,2021年投入711.13億元。2022年黃河流域水土保持重點工程建設中央投資約41億元④。政府的投入與年均萬億元的需求相比,明顯不足。同時受之前新冠疫情沖擊,以及當前國內外經濟形勢復雜多變,我國經濟社會邁入高質量發展階段,經濟增速放緩,中央和地方政府財政對生態環保投入增長緩慢且負擔較重。
從綠色金融投入看,由于綠色信貸余額占全體綠色融資余額的比例超過90%,綠色信貸能夠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綠色金融的作用[25],因而可以通過黃河流域九省區綠色信貸的投入體現綠色金融的投入。2021年沿黃九省區綠色信貸投入共計33 722.29億元,占全國21.21%。投入最多為山東省7 979.2億元,投入最少為寧夏917.4億元(表1)。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項目的效益具有區域共享性特征,項目效益具有正外部性,但跨行政區外部性不對等,即下游無法享受上游環境改善帶來的正外部性,導致項目投入積極性不高。同時,黃河流域生態環保項目多以公益性或準公益性項目為主,一些項目尚未建立起較為清晰的“污染者付費”或“受益者付費”機制,即項目投資回報機制不完善,制約了金融和民間資本的投入[26]。
綠色科技創新作為一種特殊的科技創新形式,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在未來對于經濟、社會和環境會產生更大效益。但由于綠色科技創新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較高投資風險和較低收益回報的特征,黃河流域綠色科技創新投入力度不足且區域差異較大。據統計,黃河流域9省區的研發總投入只占全國的23.7%,研發強度也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專利授權量僅占全國的24%。以R&D經費內部支出來代表地區科技創新投入水平,2022年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流域內經費投資強度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只有山東、四川和河南超過千億元投資水平(表2)。《中國環保產業發展狀況報告(2022)》指出,2021年環保企業創新投入研發經費支出占比同比下降,平均研發支出經費支出水平較低,大規模企業研發支出經費較高,但黃河流域環保企業大多是小微企業,規模較小、盈利能力不足,加上綠色創新技術研發周期較長、投資回報較慢,研發成本高,企業對綠色創新技術投資在能力上和積極性上均不強,最終也導致綠色創新技術的投入不足。同時,9省443645491268305aa887cf6b7b211a239628d534f674ad38b759c11b8d6e3dd3區綠色金融發展水平存在顯著的區域差異,綠色金融發展水平對綠色技術創新投入有一定的影響[27]。
(二)黃河流域各省區綠色金融發展水平不均衡
根據中央財經大學綠色金融課題組對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綠色金融發展指數評價,黃河流域9省區綠色金融發展水平較低,且存在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表3)。整體上看,2020年黃河流域9省區綠色金融發展指數平均得分30.38,低于全國平均得分32.53,主要是市場效果評價得分較低。分區域看,四川得分最高46.13,寧夏僅17.38,二者差距較大。金融生態得分與綠色金融市場指數得分存在較高的關聯度,二者排名幾乎同步。9省區金融生態平均得分44.92,低于全國平均分50.84。
黃河流域9省區金融體系以國有商業銀行和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為主,地方金融機構占比小。金融壟斷也會導致金融創新不足,進而金融發展水平較低。金融市場發展程度與經濟發展程度密切相關,黃河流域綠色金融處于快速發展的探索階段。與全國相比,黃河流域9省區經濟發展相對落后,受到資源稟賦、發展基礎、國家區域發展政策等因素的影響,黃河流域內部經濟發展不平衡。根據各省區2023年統計局數據,9省區經濟發展水平殘次不齊、差距較大(圖2)。2023年9省區GDP約占全國1/4,全國GDP均值為40 353億元,9省區GDP均值為35 158億元,明顯落后于全國平均水平,9省區中高于均值的只有3個省區,山東GDP為92 069億元,高于流域均值2倍多,而青海和寧夏則不足6 000億元,不到山東的1/10。
流域綠色產業發展不足也是綠色金融發展不平衡的一個重要原因。黃河流域產業結構層次偏低且重工業化特征明顯,專業化部門主要集中在資源能源和重化行業,資源開采及加工業的比重偏高[28]。根據《2022年中國統計年鑒》,第一、第二、第三產業比值,全國為7.3∶40∶52.7,黃河流域為8.8∶42.6∶48.7,黃河流域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的比重偏高,第三產業的比重明顯低于全國平均水平①。黃河流域資源依賴的格局尚未徹底改變,粗放型增長模式加劇了環境承載壓力,延緩了產業結構生態化進程,嚴重影響著流域的高質量發展[29]。
(三)綠色投資效率不高
黃河流域綠色資金的使用效率對于流域的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有效的資金利用不僅可以促進生態環境的持續改善,還能確保資源的優化配置,從而推動經濟的綠色轉型和可持續發展。黃河流域的綠色資金使用效率受到宏微觀多種因素的影響,其中包括經濟發展水平、支持政策、企業規模、資金的分配、項目選取和執行、項目管理和監管、技術應用推廣成本、利益相關方協調度、市場機制健全度等。當前黃河流域在綠色資金使用上效率有待提高。
綠色金融與生態環境的耦合協調程度較低,但通過進一步完善綠色金融體系和激勵機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綠色金融的環境改善效果[30]。對于黃河流域而言,規模偏小是其綠色經濟效率整體偏低的主要原因,而且整個流域綠色經濟效率存在明顯的空間差異性[31]。以環保企業為例,《中國環保產業發展狀況報告(2022)》指出,生態環保投入創造的生態產品價值流向了地產、旅游、農業等相關產業,資金投入和經濟效益“兩張皮”。處于黃河流域的環保企業大多是小微型企業,環保業務營業收入5億~10億元的企業占比不足20%,新三板掛牌環保企業占比僅10.7%,且大多數集聚在山東。小型企業和微型企業環保經營收入和經營利潤均出現下降,小型企業和微型企業利潤率分別同比下滑到1.6%、18.2%①。可見,黃河流域環保企業經營效率較低。
黃河流域的生態效率是推動實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的重要內容。然而,有研究表明,黃河流域城市生態效率總體呈波動下降趨勢,下游城市生態效率水平明顯高于中、上游[32]。雖然黃河流域整體農業生態效率水平偏低,但是呈現波動上升趨勢;總體上形成了“下游領跑、中游追趕、上游落后”的空間格局,但空間區域差異性呈現逐漸擴大的態勢[33]。對于黃河流域農業生態效率而言,技術進步是主導因素,但是流域農業規模化水平不高導致農業發展綠色技術進步緩慢,進而影響技術效率和生態效率的提升[34]。這也體現出黃河流域對綠色創新技術的投入力度有待加強。
(四)綠色金融發展支撐保障體系不健全
提升綠色金融對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支撐作用,需要健全體制機制、實施技術創新和人才隊伍建設。
1.機制體制不完善
黃河流域綠色金融發展處于起步階段,需要一系列健全的體制機制來支持綠色金融發揮促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作用。除了綠色金融自身發展存在的問題(例如綠色標準不統一、信息披露共享不完善等),黃河流域綠色金融體制機制不健全主要體現在環境配額市場化交易機制不完善和9省區跨區域金融合作不足甚至缺乏。其中,環境市場配額市場化不足主要體現在黃河流域的水權和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化程度低,綠色金融無法有效配置資源。黃河流域依然還沒有建立起跨省域的水權交易市場,新時代9省區產業結構也發生了重大變化,但黃河流域分水方案長久不調整,對黃河中上游地區的產業轉型無疑是一種明顯的制約。
2.科技創新支撐不足
在我國綠色金融體系建設發展過程中,金融科技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黃河流域科技創新基礎薄弱,研發投入不足、科創平臺建設不夠、專利研發產出較低[35]導致黃河流域的科技金融發展滯后,限制了綠色金融作用的發揮。當前技術應用面臨的主要挑戰包括數據分析能力不足、遙感和衛星監測技術的不充分利用、區塊鏈技術在資金透明性和追蹤方面的應用不廣泛,以及智能合約和自動化技術在項目管理中的缺乏。此外,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在環境變化預測和資源優化管理中的應用還未普及。這些技術的不足不僅影響了項目效率和透明度,也阻礙了環境監控和資源管理的現代化,從而制約了黃河流域通過綠色金融實現的生態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目標的效果。
3.人才支撐體系建設落后
綠色金融服務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需要綜合考量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需要既懂金融又懂生態環保的復合型人才。但是黃河流域地區在綠色金融人才教育培養方面存在不足,不利于人才的孵化與輸送。2022年中國教育部網站發布的《第二輪“雙一流”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數據顯示,從高校數量來看,黃河流域沿線地區的“雙一流”高校有27所,僅占全國的18.37%。從學科來看,僅有1所院校“雙一流”學科含有經濟金融類專業①。專業人才的缺失會導致綠色金融產品在設計、應用和創新等一系列問題,無法保障綠色金融發展戰略和黃河流域發展規劃的執行效果。因此,需要根據黃河流域綠色金融發展的需要,加強黃河流域9省區高等院校對綠色金融人才的培養,為實現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強的智力支撐。
四、綠色金融支持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推進策略
新時代,綠色金融促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存在的核心問題是激勵機制不足和綠色金融市場培育問題,因此,要采取有針對性和可行性的措施加以解決。
(一)加強頂層設計,保障綠色金融健康持續發展
首先,強化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確立綠色低碳發展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價值觀,通過政策制定、教育培訓和媒體宣傳,提升黃河流域綠色低碳發展理念的內化與普及,提升公共綠色發展意識和認知,培育綠色金融在黃河流域的發展市場,保障綠色金融提供穩定、健康可持續發展。
其次,制定綠色金融中長期發展規劃。在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指導下,制定綠色金融中長期發展規劃,將支撐黃河流域發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作為重要內容,明確綠色金融發展目標、支持的重點領域、保障政策措施等,對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重點領域制定優先序、時間表,確保綠色金融支持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取得實效。
最后,實施綠色金融支持黃河流域發展的國家行動。開展綠色金融助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專項行動,例如綠色金融行動計劃、綠色科技創新獎勵等,營造綠色發展氛圍,提升綠色發展意識,實質性推進黃河流域綠色低碳發展。
(二)拓寬綠色金融融資渠道
綠色投資僅依靠中央和地方政府及金融機構還遠遠不夠,需要企業和社會公眾的廣泛參與。一方面要完善激勵機制,激發金融機構發展綠色金融業務的積極性,另一方面要強化風險管理和信息披露共享,搭建綠色投資和融資的信息平臺,促進綠色項目與潛在投資者之間的信息對接,降低交易成本,激發社會資本參與黃河流域綠色項目的積極性。此外,可以將綠色金融與普惠金融、數字金融等相結合,擴大金融支持覆蓋面,進一步拓寬資金來源。
(三)創新和優化綠色金融產品研發支持重點領域發展
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需要有重點、分區域地進行。要加強綠色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創新綠色金融產品研發,優化供給結構,在綠色科技創新研發、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重點領域(例如水資源治理、生態修復),以及結合黃河流域各省區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實際,因地制宜制定差異化綠色金融產品,滿足不同的資金需求,有效改善金融服務。
(四)強化綠色投資項目后評估提升綠色資金使用效率
效益評估是保障資金投入取得實效的有效措施。對綠色金融支撐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而言,需要開展綠色金融投資效益評估。尤其是綠色金融支撐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黃河文化的傳承及弘揚、公共服務短板補齊、產業綠色轉型發展等方面,應開展重點評估。采取第三方機構開展績效評估,以確保評估結果的公正、科學。同時,加強績效評價結果的應用,對投資績效好的省區加大政策傾斜力度,對績效一般的省區進行督促改進,對資金使用效果不高,甚至低效無效的省區,進行優化調整。
(五)完善綠色金融發展的支撐保障體系
首先,完善綠色金融發展的體制機制。建立統一的zIkAQKlhGyt+v+3SgixCjHDzJ7lsB0hXyb9BliZ9Ekc=綠色金融和綠色項目標準,設立統一的信息平臺,加強對綠色企業環境信息的監管和公開,降低投資者的搜索成本。全面落實黃河流域的橫向水權交易制度,并鼓勵黃河流域相關省區參與全國碳市場建設。盡快建立多部門的協作機制,制定符合當地發展需求的綠色金融政策,探索符合當地需求的綠色金融產品,積極推動綠色金融發展。
其次,完善發展綠色金融的技術支持體系。一是要建立和完善科技創新支持制度,圍繞科技創新研發投入和科技應用,尤其是金融科技的應用,解決技術研發投入不足的問題。二是要凝聚沿黃各省市力量,加強區域協作,在研發投入的問題上形成合力,有助于科技創新實現重大突破。三是強化重大科創平臺建設,加強與地方院校的科研合作,為科技創新提供智力支撐。
最后,完善綠色金融人才隊伍建設的制度體系。立足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對綠色金融人才的需求,以及當前9省區綠色金融人才的實際情況,逐步完善綠色金融人才隊伍建設的制度體系。一是圍繞黃河流域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需要,從如何識才、如何育才等方面,因地制宜制定相應的人才政策和制度,以滿足對人才數量的需求與人才能力的需求。二是建立優化人才激勵制度體系。構建人才扎根黃河流域綠色金融發展的長效機制,著力營造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社會氛圍,提升人才的存在感、成就感,以更好地服務于實現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36]。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J].求是,2022(21):4-35.
[2] 安偉.綠色金融的內涵、機理和實踐初探[J].經濟經緯,2008(5):156-158.
[3] 馬駿.論構建中國綠色金融體系[J].金融論壇,2015(5):18-27.
[4] 何德旭,程貴.綠色金融[J].經濟研究,2022(10):10-17.
[5] 曹和平.綠色金融的兩級市場和三重含義[J].環境保護,2015(2):29-31.
[6] 安同信,侯效敏,楊楊.中國綠色金融發展的理論內涵與實現路徑研究[J].東岳論叢,2017(6):92-100.
[7] 金碚.關于“高質量發展”的經濟學研究[J].中國工業經濟,2018(4):5-18.
[8] 西南財經大學發展研究院,環保部環境與經濟政策研究中心課題組,李曉西,等.綠色金融與可持續發展[J].金融論壇,2015(10):30-40.
[9] 王遙,潘冬陽,張笑.綠色金融對中國經濟發展的貢獻研究[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16(6):33-42.
[10] 劉錫良,文書洋.中國的金融機構應當承擔環境責任嗎?——基本事實、理論模型與實證檢驗[J].經濟研究,2019(3):38-54.
[11] 于波,范從來.綠色金融、技術創新與經濟高質量發展[J].南京社會科學,2022(9):31-43.
[12] 史代敏,施曉燕.綠色金融與經濟高質量發展:機理、特征與實證研究[J].統計研究,2022(1):31-48.
[13] 姜長云,盛朝迅,張義博.黃河流域產業轉型升級與綠色發展研究[J].學術界,2019(11):68-82.
[14] 張卓群.綠色金融推進黃河流域產業綠色轉型[J].中國發展觀察,2020(Z8):22-23+30.
[15] 韓敘,柳瀟明,劉文婷,等.黃河流域綠色金融與經濟高質量發展耦合協調時空特征及驅動因素[J].經濟地理,2023(9):121-130.
[16] 張學良,賈文星,吳勝男.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的時空躍遷及驅動因素分析[J].中國人口科學,2022(3):72-85+127-128.
[17] 董捷.我國綠色金融發展的現狀、問題和對策[J].工業技術經濟,2013(3):156-160.
[18] 王遙,任玉潔.“雙碳”目標下的中國綠色金融體系構建[J].當代經濟科學,2022(5):1-13+139.
[19] 朱蘭,郭熙保.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綠色金融體系的構建[J].改革,2022(6):106-115.
[20] 賈洪文,樊樹鋼.黃河流域綠色金融與經濟高質量發展耦合協調研究[J].生態經濟,2023(10):89-98.
[21] 蘭州大學綠色金融研究院.中國綠色金融發展與黃河流域生態保護——“2019綠色金融蘭州高峰論壇”會議綜述[J].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1):181-184.
[22] 文書洋,張琳,劉錫良.我們為什么需要綠色金融?——從全球經驗事實到基于經濟增長框架的理論解釋[J].金融研究,2021(12):20-37.
[23] 習近平.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J].求是,2024(11):4-8.
[24] 王遙.綠色金融為新質生產力加速賦能[J].經濟,2024(4):24-26.
[25] 王馨,王營.綠色信貸政策增進綠色創新研究[J].管理世界,2021(6):173-188+11.
[26] 高軍,劉雙柳,徐順青,等.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投資分析及優化建議[J].環境保護科學,2020(2):6-10.
[27] 肖黎明,賈均焱.綠色金融、碳排放約束與能源技術創新[J/OL].生態經濟:1-16.[2024-03-28].https://link.cnki.net/urlid/53.1193.F.20240327.1505.004.
[28] 楊丹,常歌,趙建吉.黃河流域經濟高質量發展面臨難題與推進路徑[J].中州學刊,2020(7):28-33.
[29] 張明斗,楊雨欣.黃河流域城市產業結構生態化的時空格局及影響因素[J].中國沙漠,2024(3):108-118.
[30] 姬新龍,王仕琦.綠色金融與區域生態環境耦合協調分析[J].開發研究,2020(2):55-63.
[31] 相征,顧元吉.黃河流域綠色經濟效率的測度及收斂性分析[J].人民黃河,2022(10):12-17.
[32] 陳明華,王山,劉文斐.黃河流域生態效率及其提升路徑——基于100個城市的實證研究[J].中國人口科學,2020(4):46-58+127.
[33] 何妮,姚聰莉,張暢.“雙碳”目標下黃河流域農業生態效率的動態演進與收斂特征[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3):149-160.
[34] 王磊,劉茹迪,馬紅坤.農業生態效率的演變特征與空間收斂——基于黃河流域47個城市的實證[J].生態經濟,2024(4):114-121.
[35] 陳鴿,蘇利陽.黃河流域科技創新研究[J].科技促進發展,2022(8):944-954.
[36] 于法穩,方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若干問題[J].中國軟科學,2020(6):85-95.
Green Finance Support for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Theory, Issues, and Strategies
Abstract: The support of green finance for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is crucial for the region to pursue the ultimate path of ecological priority, green, low-carbon,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This endeavor serves as a significant driving force for implementing Xi Jinping'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deology and building a beautiful China. It is conducive not only to realiz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but also to constructing a socialist modernized strong country and achieving common prosperity. Green finance facilitates the enhancement of green growth, the accumulation of green wealth, and the improvement of green welfare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However, challenges persist, including insufficient total green investment and investment i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unbalanced development of green finance, low efficiency of green investment, and an inadequate support system for the development of green finance. Strategically advancing in this realm necessitates strengthening top-level design, broadening channels for green financial funding, specifying key areas where green finance supports green development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conducting post-assessment of green investment projects to enhance the efficiency of fund utilization, and refining the mechanisms and systems for green finance development to provide comprehensive support.
Key Words: Yellow River Basin; Ecological protection;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Green 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