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呈現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1~2題。
征人怨
柳中庸
歲歲金河復玉關,
朝朝馬策與刀環。
三春白雪歸青冢,
萬里黃河繞黑山。
年年歲歲戍守金河保衛玉關,
日日夜夜揮舞馬鞭手握刀環。
時屆暮春白雪飄飛歸來塞外,
萬里奔波渡過黃河繞過黑山。
“智讀”文本
這首詩意在寫征夫長期守邊,東西輾轉不能還鄉的怨情。詩的首句寫守邊時間延續,地點轉換;二句寫天天戰爭不息,生活單調凄苦;三句寫邊塞氣候惡劣,暗含生還無望(歸青冢);四句寫邊塞形勝,點明生涯之不定。以怨為題,卻無一“怨” 字,用疊字和名詞,渾成對偶反復,回腸蕩氣,雖無“怨”字,怨情自生。
前兩句就時記事,說的是:年復一年,東西奔波,往來邊城;日復一日,躍馬橫刀,征戰不休。這兩句“歲歲”“朝朝”相對,“金河”“玉關”“馬策”“刀環”并舉,又加以“復”字、“與”字,給人以單調困苦、無盡無窮之感,怨情自然流露。
前兩句從“歲歲”說到“朝朝”,似乎已經把話說盡。然而,對于滿懷怨情的征人來說,這只是說了一面。他不僅從那無休止的時間中感到怨苦之無時不在,而且從即目所見的景象中感到怨苦之無處不有,于是又有三、四句之作。
三句寫時屆暮春,在苦寒的塞外卻“春色未曾看”,所見者唯有白雪落向青冢而已。肅殺如此,令人凄絕。末句寫邊塞的山川形勢:滔滔黃河,繞過沉沉黑山,復又奔騰向前。這兩句寫景,似乎與詩題無關,其實都是征人常見之景,常履之地,因而從白雪青冢與黃河黑山這兩幅圖畫里,讀者不僅看到征戍之地的苦寒與荒涼,也可以感受到征人轉戰跋涉的辛苦。詩雖然不直接發出怨語,而蘊蓄于其中的怨恨之情足以使人回腸蕩氣。
通篇不著一個“怨”字,卻又處處彌漫著怨情。詩人抓住產生怨情的緣由,從時間和空間兩方面落筆,讓“歲歲”“朝朝”的戎馬生涯以及“三春雪”與“黃河”“黑山”的自然景象去現身說法,收到了“不著一字,盡得風流”(司空圖《二十四詩品》)的藝術效果,可謂妙絕。全詩對仗精工,巧于煉字,別具情韻。
[閱讀][技巧]
邊塞詩派指唐朝開元、天寶年間形成的一個以反映唐朝邊疆戰爭生活為主要內容的詩歌流派。
邊塞詩的特點:
1.標志:標題常含“塞、征、軍、塞上、塞下、征人、從軍”等字詞。
2.內容:或者描摹塞上絕域的奇異風光,或者歌頌祖國邊塞的大好河山,或者抒發保衛疆土、報效國家的豪情壯志,或者表現塞外生活的艱辛、控訴戰爭的殘酷,或者表達征人久戍邊關的思鄉念親之愁及家中親人的離恨,或者反映連年征戰對廣大人民生活的干擾和破壞,反對統治者窮兵黷武、拓土開邊。
3.意象:大漠、烽煙、長城、黃沙、金鼓、旌旗、長云、秋月、黃草、雪山、孤城、飛雁、鷹、走馬等。詩人常借助“大漠”“長河”“落日”等描繪塞外景象的雄奇壯美,借助“金鼓”“旌旗”“烽煙”等展現邊關戰事的壯懷激烈,借助“大雪”“秋月”“黃草”等抒寫戍守將士的悲涼愁苦等。
4.思想感情:豪邁、豪氣、豪情、報國之志、殺敵豪情、昂揚精神。
5.風格:多以雄渾豪放、奔騰峻偉見長。
6.表達技巧:比喻、夸張、對比、烘托、用典、虛實結合。
一試身手
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全詩四句,一句一景,表面上似乎并不相連,實際上卻統一于“征人”的形象。
B.本詩的謹嚴工整歷來為人稱道,兩聯均構成對仗,尤其是后一聯,數字對、顏色對同時出現在一聯當中。
C.動詞“歸”“繞”對應,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形象生動,顯得別具情韻。
D.后兩句詩歌中出現了四種暖色調的顏色,以樂景襯哀情,呼應詩歌題目“征人怨”。
【解析】最后兩句中“白”“青”“黃”“黑”是冷色調,這四種景象融合在一起使人感覺壓抑、悲凄,強烈地表現了“怨”。
【答案】D。
2.請從意境營造的角度賞析全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意境是詩人的主觀情思與客觀景物相交融后,營造出來的渾然一體的藝術境界。意境的構成必須具備兩大元素,就是意和境,或者說是情和景。邊塞詩的意境營造主要通過選取特定的意象和運用豐富的藝術手法來實現,常常選取邊地特有的景象。
【答案】全詩緊緊圍繞著一個“怨”字鋪開,前兩句記事,說的是年復一年,東西奔波,往來邊城;日復一日,躍馬橫刀,征戰不休。這兩句“歲歲”“朝朝”相對,“金河”“玉關”“馬策”“刀環”并舉,又加以“復”字、“與”字,給人以單調困苦、無盡無窮之感,怨情自然露出。后兩句寫景,都是征人常見之景,因而從白雪青冢與黃河黑山這兩幅圖畫里,我們不僅看到征戍之地的苦寒與荒涼,也可以感受到征人轉戰跋涉的辛苦。
專項訓練
一、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1~2題。
隴西行(其二)
陳 陶
誓掃匈奴不顧身,五千貂錦喪胡臣。
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里人。
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詩歌的前兩句敘述了悲壯慘烈的激戰場面。“五千貂錦喪胡臣”一語,表現了匈奴作戰的勇敢和唐軍戰斗力的低下。
B.詩歌的后兩句匠心獨運,筆鋒一轉,寫閨中妻子仍然在夢中想見已成白骨的丈夫,使全詩產生震撼心靈的悲劇力量。
C.全詩的重點在最后兩句,現實和夢境相對,枯骨和“貂錦”互襯,一虛一實,凝聚了詩人對戰死者及其家人的無限同情。
D.此詩的跌宕處在第三、四兩句。第三句緊承前句,第四句宕開一筆。若無前兩句做鋪墊,就難見后兩句用意之工妙。
2. 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1~2題。
從軍行(其三)
王昌齡
關城榆葉早疏黃,日暮云沙古戰場。
表請回軍掩塵骨,莫教兵士哭龍荒。
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第一句點明地點和時令,形象地描繪出了邊地的荒涼凄清景象。
B.第二句以“日暮”“云沙”為喻,描寫古戰場的暗淡無光與破敗。
C.三、四兩句寫將軍上表請求安葬將士們尸骨,表明其對士卒的愛護。
D.本詩以曠遠蒼茫的荒野戰場作為背景,給人以滿目蕭然、凄涼悲愴之感。
2.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見下期讀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