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植活動主要涉及在幼兒園內進行的一系列植物種植與養護的科學探究活動,涵蓋播種、移植、間苗、除草、澆水、防治害蟲、收獲等植物生長的各個階段。這類活動屬于科學探究領域的教育實踐。通過參與種植活動,幼兒能觀察植物的生長和變化,學習種植技巧,并逐步開展更高級的探究活動,進而提高動手能力、思維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
問題式學習是一種通過一系列問題激發學習者學習興趣的方法,它要求學習活動從學習者自主發現和提出問題開始,用有層次、結構化、可擴展、可持續的問題系統地貫穿整個學習過程,并整合各種知識,讓學習者通過解決一系列問題,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作為一種新的學習理念和模式,問題式學習強調將學習者置于真實且復雜的問題情境中,鼓勵他們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共同探討問題的解決方法,從而培養學習者的溝通、合作、決策、問題解決、終身學習等能力。文章結合幾個實際案例,探討如何在大班種植活動中開展問題式學習,以供參考。
一、抓住幼兒的興趣,為問題式學習奠定基礎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提出:“幼兒科學學習的核心是激發探究興趣,體驗探究過程,發展初步的探究能力。”興趣是激活幼兒學習的原動力。有了興趣,幼兒才會積極探索,發現并提出問題,進而主動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
幼兒的興趣主要體現在他們參與活動的積極性、主動交流話題內容、提出問題等方面。每學期伊始,筆者都會組織幼兒開展關于植物播種與養護的討論活動,通過交流了解幼兒的已有經驗和興趣所在。在討論種植何種植物時,幼兒總是爭先恐后地表達自己的想法。例如,一名幼兒描述了他在一次寒假旅行中的所見所聞,表示自己對成都美食中的辣椒印象深刻。他提到:“辣椒好辣,我可不敢嘗試。”其他幼兒則有不同的看法:“我敢吃,我覺得一點都不辣。”“辣椒是大人的食物,我們吃了會上火。”“我們也可以吃,不信你試試。”這場討論激發了幼兒對辣椒的興趣。于是,一場種植辣椒的實踐探究就此展開。
在辣椒種植活動中,筆者引導幼兒整地、收集種子并播種。一段時間后,辣椒種子發芽并快速生長。某次散步時,幼兒注意到辣椒苗的葉子發黃并帶有斑點,便自發討論為何會出現這種現象。有的幼兒認為是辣椒缺水導致的,有的幼兒認為是葉子生蟲導致的,還有的幼兒認為是過度暴曬導致的。面對幼兒的猜想,筆者查閱了相關資料,引導幼兒得出“缺少養分,需要施肥”這一結論。那么肥料從何而來呢?幼兒不想讓父母破費購買肥料,于是決定自制肥料。櫟櫟從《小豬佩奇》動畫片中得知佩奇的爺爺通過堆肥的方法制作肥料,便想模仿佩奇的爺爺自制肥料,并將這一想法告訴了其他幼兒。其他幼兒對此充滿好奇,紛紛表示贊同。經過討論,幼兒制訂了自己的堆肥計劃,先尋找合適的容器并收集堆肥的原材料。他們帶來了各種容器,如礦泉水桶、泡沫箱、木箱、輪胎、陶瓷罐、紙箱等。鑒于紙箱易濕、陶瓷罐易碎、木箱過重,幼兒最終選擇了礦泉水桶、泡沫箱和輪胎來實施堆肥計劃。之后,幼兒和父母一起討論了堆肥的原材料,發現蔬菜葉、樹葉、果皮等容易腐爛的物質是優質的堆肥材料,且小動物的糞便和雞蛋殼富含氮、鈣等元素,能為植物提供豐富的營養。幼兒從幼兒園廚房阿姨那里獲取了菜葉,在操場收集了落葉和花朵,從各班幼兒那里收集了果皮,為堆肥做好了準備。
正是出于對種植辣椒的興趣,幼兒才在種植過程中對辣椒葉子發黃這一現象產生了進一步的探究興趣,并思考如何為辣椒施肥。在興趣的驅動下,筆者鼓勵幼兒自主發現問題,動手實踐。通過親身體驗和實踐操作,幼兒在感悟中獲得了經驗,提高了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促進持續觀察,引導幼兒開展問題式學習
《指南》提出:“有意識地引導幼兒觀察周圍事物,學習觀察的基本方法,培養觀察與分類能力。”觀察是幼兒學習科學知識的重要途徑。在筆者的引導下,幼兒學會了簡單的觀察和記錄方法,并通過觀察了解了植物的生長變化。在種植活動中,幼兒起初表現出濃厚的探索興趣,并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問題。然而,他們持續觀察的意愿并不強。于是,筆者決定尋找能激發幼兒持續觀察興趣的對象。
經過觀察和交流,筆者發現了幼兒的興趣,并與幼兒共同參與了油麥菜的種植活動。一段時間后,幼兒發現油麥菜的葉子上有許多黑色的小點。對此,幼兒提出了各種猜想,有的幼兒認為黑色的小點是小蟲子,有的幼兒則認為黑色的小點是蟲子的排泄物。在某天觀察時,幼兒在葉子上發現了菜青蟲。一恒說:“原來那些黑點是蟲子的排泄物。”在發現菜青蟲后,幼兒產生了將其帶回班級飼養的想法,并通過討論、查閱書籍、詢問家長等方式了解關于飼養菜青蟲的知識。最終,幼兒將菜青蟲安置在透明盒子中飼養。在觀察過程中,他們發現菜青蟲逐漸變化,最終結繭、化蝶。這給幼兒帶來了巨大的驚喜,他們開始好奇“蝴蝶住在哪里”“可以用什么材料為蝴蝶建造家園”等問題。此外,幼兒注意到菜青蟲會啃食油麥菜,并提出了“用什么方法可以保護油麥菜”這一問題。
三、挖掘教育價值,深入開展問題式學習
《指南》提出:“支持、引導幼兒學習用適宜的方法探究和解決問題,或為自己的想法收集證據。”在開展問題式學習的過程中,教師應挖掘適合幼兒的教育內容,引導他們深入探究,并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例如,在種植油麥菜的活動中,幼兒發現有些種子發芽后不久便枯萎。筆者將其作為一個教育契機,挖掘其教育價值。筆者以“油麥菜為什么會枯萎”為話題組織幼兒討論,讓幼兒通過觀察提出猜想,并為自己的猜想搜集證據。
《指南》還提出,幼兒“喜歡接觸大自然,對周圍的很多事物和現象感興趣”,“常常動手動腦探索物體和材料”。在堆肥活動中,幼兒注意到堆肥材料變黑并長出霉菌,他們對此感到困惑,產生了探索興趣。在筆者和家長的幫助下,幼兒通過調查和搜集資料,發現專業堆肥桶內部裝有過濾裝置,而他們所使用的容器缺乏這樣的裝置,導致原材料變黑并長出霉菌。因此,幼兒需要解決的問題是找到合適的過濾材料,制作一個帶有排水功能的過濾裝置的堆肥桶。在設計和制作堆肥桶的過程中,幼兒自發分成了三組。第一組幼兒用兩個相同大小的礦泉水瓶和過濾紗布制作堆肥桶;第二組幼兒利用泡沫和類似水龍頭的裝置,在箱子底部設計了引水裝置,并進行了加水測試以驗證裝置的有效性;第三組幼兒利用了水龍頭、油漆桶和泡沫箱,他們先在桶底鉆孔、安裝水龍頭閘口,然后在泡沫箱上打孔,并在泡沫箱底部鋪上石頭。最后,他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和材料裝飾了堆肥桶。
疑問、矛盾和問題是思維的催化劑,能激發幼兒的求知欲,調動他們的思考積極性,是開啟幼兒思維大門的關鍵媒介。因此,在種植活動中,開展問題式學習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四、注重反思評價,總結問題式學習經驗
反思是目標,表達是手段。在反思和表達的過程中,幼兒會總結自己的經驗,為未來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教師應確保幼兒有足夠的機會表達自己,鼓勵他們使用口頭語、肢體動作、繪畫等多種形式表達,以幫助幼兒進行總結和反思,促進他們高階思維的發展。同時,教師可以通過幼兒的反思和表達,更深入地了解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和成長,檢驗活動的實際成效,并為后續活動的設計提供參考。
在堆肥活動中,幼兒通過合作和動手操作,按照既定步驟完成堆肥。他們分成三組,每組使用不同的容器:第一組使用礦泉水桶,第二組使用泡沫箱,第三組使用菜園中的輪胎。在制作肥料時,三組幼兒采用了相同的“三明治”堆肥法,即先鋪一層土壤,再覆蓋一層收集的材料,然后蓋上一層薄土,重復此過程直至將容器填滿,最后在頂層覆蓋厚土,將所有材料埋好。
在幼兒操作結束后,筆者向幼兒提出了一個問題:“哪種容器的堆肥發酵速度最快?”每個小組都認為自己小組選擇的容器會是最快的。為了驗證這一猜想,他們每天都仔細觀察堆肥容器的變化,并通過繪畫、攝影等方式記錄下來。筆者還為幼兒準備了觀察記錄本,鼓勵他們記錄每次的發現。他們在記錄本上記錄了觀察日期、天氣、每日活動和觀察發現,如礦泉水桶壁上出現了小水珠、容器內的物質減少等。輪胎組的幼兒還定期用小鏟子翻動肥料,以促進發酵。
一段時間后,礦泉水桶內的物質長出了白色的霉菌。幼兒開始思考“為什么堆肥的東西會長出霉菌”這一問題,并通過觀察記錄表進行反思和表達,總結出堆肥失敗的原因。后續,筆者為幼兒提供了反思和表達的機會和條件,支持他們以個性化和創造性的方式表達。一些幼兒總結了堆肥所需的材料,一些幼兒記錄了肥料的制作過程,還有一些幼兒以繪本形式分享了自己的記錄和思考。
五、充分發揮教育合力,為問題式學習拓寬路徑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提出:“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伙伴。應本著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則,爭取家長的理解、支持和主動參與,并積極支持、幫助家長提高教育能力。”幼兒教育的完善與全面不僅依賴于教師,還依賴于家長。特別是在教師缺乏相關經驗和知識時,家長的參與能顯著拓寬幼兒的學習路徑。
在一次種植南瓜的活動中,幼兒發現南瓜的葉子上出現了白色的線條,根部開始腐爛。他們紛紛表達了自己的擔憂,認為南瓜苗“受傷”了,并提出了“為什么會這樣”“我們該怎么辦”等問題。筆者沒有相關的知識儲備,于是在家長群里分享了幼兒的發現和南瓜苗受損的情況,尋求家長的幫助。最終,筆者聯系到了一個有種植經驗的家長,并邀請該家長來幼兒園與幼兒互動,指導他們細致地觀察。在該家長的指導下,幼兒發現南瓜苗受損的原因是葉子上長了潛葉蠅,根部因澆水過多而腐爛,并想到了解決問題的方法,即殺蟲、曬太陽、減少澆水。
種植活動是幼兒園自然教育和勞動教育的重要實踐課程,它通過幼兒的直接感知將教學中的間接經驗轉化為直接經驗,能提高幼兒對科學知識的實踐運用能力。教師邀請家長參與幼兒的種植活動,能幫助家長近距離、深入地了解幼兒園的教育活動,同時為幼兒的探究活動提供有力的支持。
結語
在大班幼兒的種植活動中,教師可以以幼兒的興趣為出發點,引導幼兒開展問題式學習,鼓勵他們持續觀察和反思,從而充分發揮種植活動的教育價值。在此基礎上,教師要做好反思與評價工作,及時梳理經驗,并積極開展家園合作,與家長一起為幼兒的問題式學習提供有力的支持與引導,以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
(作者單位:廈門市第三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