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游戲在促進幼兒能力提高與個性發(fā)展方面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在開展自主游戲時,教師需要從幼兒的視角出發(fā),全面考慮幼兒的興趣、需求及他們的經驗水平,為幼兒提供適宜的游戲指導。教師應從幼兒的立場上思考問題,細致觀察幼兒的行為表現,及時了解幼兒的需求,并為他們創(chuàng)造良好的條件。通過這種方式,幼兒能夠在游戲過程中積累豐富的經驗,從而提高自主學習能力。
一、關注幼兒的興趣,提供適宜條件
《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提出:“幼兒的學習是以直接經驗為基礎,在游戲和日常生活中進行的。”教師要重視自主游戲的獨特價值,提供適宜的條件,根據幼兒的年齡特征,為幼兒提供直接感知、實際操作的機會,幫助幼兒獲得直觀的體驗,并積累豐富的游戲經驗。
(一)全面觀察,共同生成主題
開展自主游戲的前提條件是確立適宜的游戲主題,主題的確定應基于教師對幼兒早期興趣的觀察。教師首先要了解幼兒的興趣點,并深入分析其行為背后的意義。隨后,教師可以提出相應的游戲建議,增強幼兒的想象力,從而引導他們自主生成游戲的主題。
例如,在幼兒園戶外火箭模型投擲區(qū),很多火箭模型遭到損壞,具體表現為一些火箭模型的頭部遺失,一些火箭模型的翼片受損。筆者所在班級的幼兒嘗試對火箭模型進行修復,如用硬紙板替代缺失的火箭翼片。修復火箭能啟發(fā)幼兒的思考,提高他們的實踐水平和認知能力。基于初步的觀察與分析,筆者組織了討論活動,引導幼兒思考“投擲區(qū)的火箭模型普遍存在問題,我們應該如何修復它們”。幼兒對此問題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從而生成了以“修復火箭模型”為主題的游戲。在該游戲中,幼兒根據火箭模型損壞的具體情況,對損壞部位進行分類,并獨立制作相應的零部件,最后進行組裝和修復。這一游戲主題的生成,既符合幼兒的興趣需要,又能滿足他們的成長需求。
(二)分析解讀,營造游戲氛圍
精確的分析與解讀能夠幫助教師深入了解幼兒的成長需求,并為后續(xù)的教育支持提供依據。在進行分析與解讀的過程中,教師需要關注幼兒的游戲行為和表現,鼓勵幼兒表達自己的想法,并通過適時反饋,激發(fā)幼兒的參與熱情,營造輕松自在的游戲氛圍。
例如,在進行角色扮演游戲的過程中,筆者觀察到幾名幼兒使用積木和泡沫磚搭建了一個圍欄,并在其中放置了若干材料。這時,自由游戲時間已過半,然而這些幼兒的游戲進展緩慢,搭建目標尚不明確。因此,筆者決定與這些幼兒進行交流,了解他們的想法。幼兒提出想要搭建一個“公園小舞臺”,在這里他們可以表演節(jié)目、放映電影。在聽取了幼兒的想法后,筆者重新觀察他們已搭建的部分,并與他們共同探討如何進一步搭建其他部分,鼓勵他們探索更具創(chuàng)意的搭建方法。這種互動為幼兒提供了情感上的支持,并促進了他們思維的發(fā)散,從而營造了良好的游戲氛圍,使得幼兒更加專注于游戲并享受游戲過程。
(三)滿足需求,營造積極的環(huán)境
良好的環(huán)境對提高幼兒的自主游戲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幼兒的自主游戲本質上是與環(huán)境進行互動的過程,環(huán)境的營造能夠對幼兒的游戲內容、形式產生深遠影響。在組織自主游戲時,教師應滿足幼兒的游戲需求,提供多樣化的游戲材料,合理規(guī)劃活動區(qū)域,營造以幼兒為主體的游戲環(huán)境。這樣,幼兒便能與環(huán)境產生真實的互動,成為環(huán)境的積極參與者,從而調動幼兒參與自主游戲的積極性。
例如,在進行多米諾骨牌游戲的過程中,原本區(qū)域中的材料是結構簡單的清水積木。幼兒一邊探索如何擺放積木,一邊開展積極的討論。然而,隨著活動的推進,幼兒的積極性逐漸降低。筆者在觀察幼兒行為的基礎上,深思他們的需求,意識到他們期望接觸更多樣化的材料。因此,筆者為幼兒提供了多種形狀的骨牌材料,他們可以將新提供的材料與原有的材料相結合進行搭建。同時,筆者為幼兒提供了紙牌、紙盒、易拉罐等開放性材料。幼兒可以用這些材料替代骨牌,如將紙牌折疊后碼放。在多樣化材料的支持下,幼兒可以根據游戲的需求自主選擇和使用材料,從而擁有更廣闊的探索空間。
二、滿足發(fā)展需求,加強隱性指導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提出:“幼兒園教育應尊重幼兒的人格和權利,尊重幼兒身心發(fā)展的規(guī)律和學習特點,以游戲為基本活動,保教并重,關注個別差異,促進每個幼兒富有個性的發(fā)展。”在自主游戲中,教師應密切關注幼兒的成長需求,遵循幼兒的成長規(guī)律,并結合幼兒在活動中的發(fā)現及新產生的興趣點,提供適當的支持。同時,教師應巧妙地融入隱性指導,以提高幼兒的自主學習能力。
(一)聚焦熱點話題,滿足自主需求
教師應在活動中關注幼兒所喜愛的話題,支持他們在游戲過程中進行討論,并引導他們深入思考,從而確定游戲的開展方向。尤為重要的是,當幼兒在游戲過程中遇到難題時,教師應引導幼兒圍繞這些熱點話題展開討論,借助集體的力量,幫助幼兒找到問題的解決方法。
例如,在進行戶外自主游戲時,幼兒利用大型碳化積木搭建橋梁。由于幼兒之前已經積累了一定的橋梁搭建經驗,他們對單獨搭建橋梁的興趣不高。隨著時間的推移,幼兒萌生了搭建滑梯橋的創(chuàng)意,即將所搭建的橋梁與操場上的大型滑梯相連接。在聽完幼兒的對話后,筆者組織了一次集體討論活動,鼓勵幼兒圍繞此話題深入思考,并嘗試提出更多的問題,如“如何搭建橋墩和橋面以確保橋梁的穩(wěn)定性”“在橋梁的拐彎處應如何巧妙地利用積木材料進行連接”等。針對這些問題,筆者鼓勵幼兒先繪制出設計圖,以展現他們的搭建思路。在自主游戲過程中,幼兒之間的熱點話題是游戲活動中的轉折點。教師關注這些熱點話題,可以根據幼兒的興趣來組織活動,從而激發(fā)他們的自主探索精神。
(二)把握發(fā)展趨勢,適時給予指導
在自主游戲中,幼兒的成長是一個逐步推進的過程。教師要理解幼兒的成長規(guī)律,掌握其發(fā)展趨勢。在提供支持性引導的過程中,教師不僅要關注幼兒當前的活動狀態(tài),還要把握其發(fā)展趨勢,并適時地給予指導。
例如,在進行玩泥自主游戲時,幼兒在美工區(qū)使用黏土創(chuàng)作簡單造型。隨著幼兒創(chuàng)作經驗逐漸豐富,他們的泥塑作品從單一造型逐漸轉變?yōu)榻M合造型。同時,他們希望掌握更多的創(chuàng)作技巧。對此,筆者適時提供了方法上的指導,如教授幼兒如何使用泥塑工具,以增強泥塑的表現力。同時,筆者對組合造型的創(chuàng)作方法進行了專門指導。在此基礎上,筆者引入了一些情境性圖片。這些圖片的引入能夠發(fā)展幼兒的思維,促使他們創(chuàng)作出更多的組合造型。當幼兒積累了一定經驗后,筆者與幼兒共同分析已完成的泥塑作品,從中總結技巧。教師應適時把握自主游戲的發(fā)展趨勢,為幼兒提供指導,促進幼兒的成長與進步。
三、挖掘幼兒的潛能,提高游戲水平
陳鶴琴先生曾說過,小孩是生來好動的,是以游戲為生命的。對孩子來說,游戲就是工作,工作就是游戲。對幼兒而言,游戲是具有創(chuàng)造性意義的活動。教師在順應幼兒成長規(guī)律的基礎上,應挖掘幼兒的潛能,進一步提高幼兒的游戲水平。
(一)平等交流,推進高質量互動
《綱要》提出,要關注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和反應,敏感地察覺他們的需要,及時以適當的方式應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師生互動。開展高質量的師幼互動,有助于教師深入挖掘幼兒的潛能。師幼之間的交流應建立在平等和尊重的基礎之上。在與幼兒互動的過程中,教師應認真聽取幼兒的意見,并在積極的對話中提高幼兒的思維能力。
例如,在進行城堡搭建游戲的過程中,幼兒希望搭建一個圓拱形的城堡頂部。然而,這些幼兒僅嘗試過搭建長方形或三角形的城堡頂部。筆者在注意到幼兒的困境后,以同伴的身份參與游戲,并以向幼兒“請教”的方式與他們積極互動,請求他們幫助疊加木條,以確保結構的穩(wěn)定性。在提供幫助的過程中,幼兒發(fā)現交錯堆疊木條,并在堆疊的同時逐漸向內收攏,便能夠搭建出圓拱形的城堡頂部。筆者并未直接告訴幼兒應如何操作,而是進行間接引導,使幼兒自行探索并找到問題的解決方法。
(二)關注成長,進行多角度評價
評價在幼兒游戲活動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在自主游戲中,積極的評價不僅能夠激活幼兒的內在動力,還能夠培養(yǎng)他們積極思考的能力。教師應根據幼兒在游戲中的表現,從多維度進行評價,并引導幼兒進行自我評價和同伴互評,從而促進幼兒的全面發(fā)展。
例如,在進行光影游戲的過程中,筆者提供了皮影制作材料,幼兒隨后利用這些材料表演了兒童劇。隨著游戲的深入,幼兒開始嘗試自行制作皮影。在這一活動中,筆者采用了多元化的評價方法。在教師評價方面,筆者用視頻和圖片記錄了幼兒的游戲過程,并多次運用語言評價技巧,為幼兒提供情感激勵。幼兒的自我評價和同伴間的評價既包括對優(yōu)點的肯定,又包括對不足之處的指明,如在贊揚皮影設計生動的同時,也指出了某些作品在結構上的不牢固。教師構建多元化的評價體系,能夠為幼兒提供持續(xù)的正面反饋,并給予他們反思和總結的機會,從而通過評價促進幼兒的成長。
結語
在開展自主游戲活動時,教師應從幼兒的視角出發(fā),根據幼兒的興趣和能力水平,提供恰當的指導。在指導過程中,教師需要根據游戲的實際情況,為幼兒提供必要的幫助。在教師的引導下,幼兒能夠靈活運用自身經驗解決問題,并在學習與成長的過程中提高自主學習能力。
(作者單位:揚州大學幼教中心第二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