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園共育是一種結合家庭教育與幼兒園教育的綜合性教育模式,它深刻影響著幼兒的心理健康發展。該模式強調家庭與幼兒園之間要緊密協作,共同致力于為幼兒營造和諧、穩定且充滿關愛的成長環境。在家園共育過程中,幼兒的心理健康教育尤為重要,家園雙方應注重增強幼兒的自我意識、提高幼兒的情緒調節能力和社會交往能力等。此外,家長與教師之間的有效溝通十分重要,雙方要攜手合作,成為幼兒成長道路上的堅強后盾,以促進幼兒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
一、家園共育對幼兒心理健康的影響
(一)增強幼兒安全感
安全感是幼兒心理發展的基礎和前提。家園共育能幫助幼兒建立穩定的情感依戀,從而形成良好的心理安全感。家長和教師通過日常互動、情感交流及一致性的行為規范,能為幼兒營造可預測且支持性強的成長環境。例如:家長可以定期參加幼兒園組織的親子活動,以增進與幼兒之間的感情;教師可以通過家訪等方式了解幼兒的家庭背景,以更好地了解每名幼兒的特點,助力幼兒健康成長。這種教育的一致性有助于緩解幼兒的焦慮情緒,增強幼兒的安全感,并使他們在面對挑戰時更有信心。
(二)促進幼兒心理健康發展
社交技能良好有助于幼兒順利融入集體生活,對其未來的發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家園共育可以為幼兒提供充足的社交機會,使幼兒學會與人交往,進而促進幼兒心理健康發展。例如:家長可以在家庭教育中,引導幼兒與同伴分享玩具、有序參與游戲,教會其基本的社會規則;教師可以在組織五大領域活動時通過小組活動、角色扮演等方式,讓幼兒在實踐中學會表達自己、聆聽他人和解決沖突,從而提高社交技能。當家長與教師共同設定明確的社交技能培養目標時,幼兒往往能更好地掌握相關技能,并能在不同的社交場合應對自如。這不僅有助于促進幼兒的語言能力和情感發展,還能促進幼兒心理健康發展,助力幼兒塑造完整人格。
(三)培養幼兒的積極情感
積極情感對幼兒的心理健康十分重要。幼兒的情感正處于不穩定的初級階段,他們對情緒的調節能力較弱。家園共育能激發幼兒的好奇心和創造力,增強幼兒的自信心,培養幼兒的積極情感,這對幼兒的發育成長有積極的意義。家長可以通過表揚幼兒的小成就、鼓勵他們探索未知領域,以增強幼兒的自信心,豐富幼兒的情感體驗。教師在組織一日活動時可以設計一些富有創意的活動,讓幼兒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學習新知識,發展多方面的能力。這種家園共育的方式有助于培養幼兒的積極情感,促進幼兒健康成長。
二、基于家園共育的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應注意的事項
(一)避免單一評價
傳統評價方式往往聚焦幼兒特定技能的發展,卻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幼兒情感、社交能力等多維度的成長。這種單一化的評價方式不僅難以全面評估幼兒的實際發展狀況,還可能給幼兒帶來不必要的心理負擔,從而對幼兒的心理健康帶來負面影響。因此,在家園共育的框架下,家園雙方應采用多元化的評價手段,如細致觀察并記錄幼兒的日常行為、興趣傾向、與同伴的交往表現等,并給予幼兒積極的評價和及時反饋。家長與教師之間要加強溝通與合作,攜手規劃符合幼兒個性特征的成長路線,以促進幼兒健康成長。
(二)謹防過度保護
隨著社會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和社會競爭的日益加劇,家長對幼兒的期望越來越高,這導致部分家長對幼兒采取過度保護的態度。過度保護行為不僅不能真正保障幼兒的成長,還剝奪了幼兒自主解決問題的寶貴機會,可能導致幼兒產生依賴心理,缺乏必要的自我管理和應對挑戰的能力,這對幼兒的心理健康發展極為不利。因此,在家園共育中,家長與教師應采取科學合理的教育方式。具體而言,家長與教師應加強合作,共同鼓勵幼兒勇于嘗試新事物,積極面對困難與失敗,并從中汲取成長的養分,提高自理能力。同時,家園雙方要為幼兒營造既安全又充滿挑戰的成長環境,引導幼兒在實踐中逐步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技巧,進而提高抗壓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
三、基于家園共育的幼兒心理健康教育路徑
(一)給予正向激勵,激發幼兒潛能
在幼兒心理健康教育中,家長與教師應秉持“從‘心’出發,以愛育愛”的教育理念,高度重視正向激勵對激活幼兒內在動力的重要性。家長與教師通過表揚和獎勵的方式肯定幼兒的努力和成就,能增強幼兒的積極情感體驗,促進其心理健康發展。家園雙方要充分利用積極情感對幼兒成長的促進作用,引導幼兒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幫助幼兒建立正面的自我形象。具體而言,家長與教師應適時地給予幼兒鼓勵和支持,如當幼兒圓滿完成一項任務或表現出良好的行為習慣時,及時給予肯定,以進一步激發幼兒的積極性和創造力。
在日常生活中,當幼兒能獨立完成簡單的家務活動時,如整理玩具、擺放餐具,家長可以給予有一定指向性的言語表揚,如“你真棒,把玩具放得整整齊齊”,或物質獎勵,如小貼紙、鉛筆,以肯定幼兒的努力。這種正面的反饋不僅能讓幼兒獲得成就感,還能使幼兒逐步養成自主完成任務的習慣。在幼兒園里,教師可以采取類似的方法,如設立“好幫手”“今日之星”等榮譽稱號,鼓勵幼兒積極參與集體活動,展現自己的能力。為了確保這種正向激勵機制的有效性,家園雙方要保持密切溝通。教師可以定期與家長交流幼兒在園的表現,了解幼兒在園的情況,并共同制訂適合幼兒的激勵計劃。
(二)營造輕松氛圍,促進幼兒間的交流互動
在開展家園共育工作時,家長與教師可以精心策劃一系列富有趣味性的游戲教育活動,讓幼兒在享受活動樂趣的同時,潛移默化地學習新知識,進而提高社交技能,培養團隊合作精神。輕松愉悅的氛圍可以激發幼兒的參與熱情與學習興趣,促進幼兒與同伴間的交流互動,從而為幼兒的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引入角色扮演游戲,讓幼兒扮演不同的社會角色,如醫生、警察、教師等。這樣的游戲不僅能加深幼兒對各種職業的認知,還能鍛煉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提高他們的社交技巧。同時,幼兒在扮演不同角色的過程中,能學會換位思考并理解他人的感受,這有助于培養幼兒的同理心,促進幼兒的社會性發展。
(三)適度放手,鼓勵幼兒自我管理
在家園共育過程中,家長與教師要在確保安全的基礎上,給予幼兒一定的自主權,鼓勵他們獨立完成一些簡單任務,以培養其自理能力,增強其責任感與成就感。家園雙方應緊密合作,通過引導幼兒參與具體實踐活動,幫助幼兒學會自我管理、提高問題解決能力,從而提高幼兒的綜合素質。
家長可以在家中為幼兒布置一系列簡單任務,如讓幼兒獨立整理玩具、選擇次日著裝、協助擺放餐具等。幼兒通過完成這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能顯著增強責任感與成就感。隨著幼兒對簡單任務的逐漸適應,家長可以逐步提高任務難度,如讓幼兒負責照料家中植物或參與制訂家庭購物清單等。在完成這些任務的過程中,幼兒不僅能習得實用技能,還能在實踐中學會解決問題,提高團隊合作能力。
同時,教師應在幼兒園內積極創造機會,鼓勵幼兒參與更多自主活動。教師可以組織幼兒開展角色扮演游戲,讓幼兒扮演醫生、廚師、圖書管理員等角色。在游戲中,幼兒要參照角色要求行動,并應對模擬情境下的決策挑戰,如藥品分配、食材準備、圖書歸還時間規劃等。這類活動不僅能讓幼兒掌握實用技能,還能提高幼兒的問題解決能力與團隊合作能力。
(四)開展挫折教育,增強幼兒的心理韌性
適度的挑戰與困難對幼兒的成長具有積極意義,它們有助于幼兒學會正視并理性應對失敗,進而增強其心理韌性。家長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有意識地布置有一定難度的任務,鼓勵幼兒勇于嘗試并面對可能的失敗,并在幼兒遭遇挫折時引導幼兒從中汲取經驗教訓,探索改進的方法,以幫助幼兒建立積極的心態,增強心理韌性。教師可以模擬現實生活中的困難情境,引導幼兒學習有效處理負面情緒的方法,從而提高其適應力與問題解決能力。
家長可以鼓勵幼兒在家中進行一些要付出一定努力才能完成的游戲活動,如拼圖游戲、搭建積木等。這些活動不僅能鍛煉幼兒的耐心和毅力,還能讓他們在遇到難題時學會尋求解決方案。當幼兒在活動中遇到困難時,家長不應立即提供答案,而應引導他們思考:“你認為這個問題的關鍵在哪里?”“我們能不能試試用另一種方法?”在家長的引導下,幼兒不僅能學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還能在克服困難后獲得成就感。
在幼兒園的日常活動中,教師可以設計一些具有挑戰性的小組項目或競賽活動,讓幼兒在合作中學會理性面對競爭和失敗。例如,教師可以組織科學實驗比賽,要求幼兒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一項實驗,并分享他們的成果。對于實驗失敗的幼兒,教師要鼓勵幼兒反思整個實驗過程,引導他們討論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可以改進。這樣的經歷有助于培養幼兒的團隊合作精神,同時使幼兒學會從失敗中汲取經驗的方法,從而增強幼兒的心理韌性。
(五)注重情感陪伴,建立心理依戀
穩定的情感支持能使幼兒感到被接納和愛護,這是他們健康成長的重要基礎。持續的情感聯系有助于幼兒形成健康的心理依戀模式,使其在遇到困難時能主動尋求幫助并感到安心。家長與教師應每天留出一定的時間與幼兒互動,讓幼兒感受到溫暖和支持。
家長可以在每晚睡前為幼兒讀故事,讓幼兒感受到父母的愛意。家長可以利用故事中的情節,引導幼兒深入討論多樣化的情緒反應及其應對策略,如“假設故事中的小熊面臨困境,它會采取何種方式解決呢?”此類交流不僅能增進親子間的親密度,還能向幼兒傳授有效管理日常生活中情緒波動的技巧與方法。
在幼兒園,教師可以通過開展小組活動來增進與幼兒之間的情感聯系。教師可以每天在固定時間開展分享活動,讓每名幼兒輪流講述自己的趣事或展示一件特別的東西。在此過程中,教師應給予幼兒充分的關注和及時的鼓勵,讓他們感受到自己是被重視的。這樣的活動不僅能增加師生之間的交流和互動,還能促進幼兒之間的相互理解,從而幫助幼兒建立對教師和同伴的心理依戀。
此外,家長與教師可以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來表達對幼兒的關心,如在幼兒完成某項任務后及時給予肯定和表揚。這樣的情感陪伴對幼兒形成健康的心理依戀模式具有重要作用,從而為他們未來的成長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六)實施多元評價,綜合考量幼兒
在家園共育中,家長與教師在評估幼兒心理發展水平時,要從認知能力、情緒管理、社交技巧等多個維度對幼兒進行綜合考量,以確保評估的準確性和全面性。這樣可以消除單一標準可能引發的偏見,并有效減輕幼兒的心理壓力,進而增強其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家長與教師可以通過日常觀察、互動游戲等多種途徑收集相關信息,定期進行反饋交流,共同分析幼兒的成長進展與存在的不足,并以此為基礎,共同為幼兒量身定制更為個性化的成長方案。
家長可以關注幼兒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現,記錄其在不同情境下的反應,如面對新朋友時的表現、遇到困難時的情緒變化等。通過這樣的日常觀察,家長能更好地了解幼兒的情緒管理和社交技巧的發展情況。家長還可以與幼兒一起參與一些互動游戲,如角色扮演、解謎游戲等,這些游戲不僅能增進親子關系,還能讓家長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了解幼兒的問題解決能力和創造性思維的發展情況。
教師可以通過觀察幼兒在小組活動中的表現,了解幼兒的心理發展情況。例如,教師可以在繪畫活動中觀察幼兒是如何選擇主題、與同伴共享材料及如何表達自己想法的。這些觀察結果能幫助教師了解幼兒在社交方面的強項和有待提高的地方,從而為提高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整體質量奠定堅實的基礎。
(作者單位:陜西省西安市鄠邑區第六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