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實施,核心素養教育理念應運而生。《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明確提出了道德與法治學科核心素養的五個維度,即政治認同、道德修養、法治觀念、健全人格和責任意識。為積極響應并有效落實這一教育要求,教師應對課程作業設計進行優化,確保作業內容緊密貼合課程內容和核心素養培養要求,并采用多樣化的作業形式,進一步培養學生的關鍵能力與必備品格,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一、核心素養視域下初中道德與法治作業設計的要求
(一)明確作業目標,凸顯核心素養育人價值
作業不僅能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知識,還能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在核心素養視域下,初中道德與法治作業的設計應嚴謹且系統。教師應緊密結合課程的教學目標,精心策劃作業內容,確保作業目標、教學目標和新課標三者之間良好銜接,整體上圍繞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展開。
(二)豐富作業形式,確保作業形式的多元化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應按照核心素養培養要求,確保學生作業內容的多元化和豐富性。教師應采用多樣化的作業形式,以幫助學生全面深入地掌握所學知識,進而促進其綜合素養的全面提升。具體而言,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靈活調整和優化作業形式,確保作業能有效促進學生的學習和發展。
(三)注重知識運用,發揮作業的實踐應用功能
在核心素養視域下,學生不僅要通過課堂學習深入理解知識,還要在課后通過實踐活動,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際情境中,實現理論與實踐的有效結合。因此,教師應緊密圍繞教學內容,精心設計具有實踐性和應用性的作業任務,以加深學生對課程內容的理解,培養他們的實踐能力。
二、核心素養視域下初中道德與法治作業設計的優化策略
(一)設計調查作業,激發學生情感,增強政治認同
增強政治認同強調學生通過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學習,增強對國家、民族、文化和政治制度的認同感。基于這一素養導向,教師在設計作業時,應致力于激發學生的情感態度,選擇與課程內容緊密相關的話題,引導學生廣泛搜集資料、深入探究內容。同時,教師應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話題匯報,并以調查作業的形式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從而培養他們的家國情懷,增強他們的政治認同。
以人教版初中道德與法治九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八課“中國人 中國夢”為例。在教學中,教師可以設計一項調查作業,幫助學生更全面地理解中國夢的實現路徑,增強對國家發展和民族進步的信心,增強學生的政治認同。具體來說,教師可以安排學生通過線上線下多種渠道搜集關于中國夢的信息,包括歷史背景、現實進展和未來展望等內容,并要求學生以“我與祖國共成長”為主題,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如唱歌、繪畫、寫作和戲劇表演等),記錄個人的成長經歷。通過這樣的作業,學生不僅能加深對課程內容的理解,還能在自我表達的過程中,更加深刻地體會到中國夢的內涵,從而增強政治認同。
(二)設計實踐作業,結合社會生活,提升道德修養
提升學生的道德修養要求教師通過系統的教育活動,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為其長遠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基于這一素養導向,教師在設計作業時應特別關注作業的實踐性和社會參與性。具體而言,教師可以鼓勵學生走出校園,參與社區服務和志愿服務等活動,通過親身體驗社會,獲得新的認識和感悟。通過此類活動,學生不僅能更加直觀地了解到社會的多樣性和復雜性,還能在實踐中學會尊重他人和關愛社會,進而在潛移默化中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質。
以人教版初中道德與法治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四課“社會生活講道德”為例。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設計實踐作業,如社區志愿服務活動,來提升學生的道德修養。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并確定志愿服務活動的具體內容和形式,如環保清潔、助老助殘、社區文化宣傳或圖書整理等。通過參與社區志愿服務活動,學生能學會遵守社區規則和尊重服務對象,從而在真實的體驗中提升道德修養。在學生完成實踐作業后,教師可以組織一次班級分享會,邀請學生分享他們在志愿服務過程中的經歷、學到的知識和對道德的新認識,以此加深他們對道德修養的理解。
(三)設計話題作業,探討法律知識,樹立法治觀念
學生法治觀念的培養要求教師通過課程教學,幫助學生樹立法治信仰,做到自覺尊法、學法、守法、用法。基于這一素養導向,教師應圍繞課程知識點設計一系列話題作業,這些作業應聚焦于具有爭議性的問題或辯論題目,以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鼓勵他們將個人見解融入作業之中。學生在完成此類作業的過程中,需要快速確定自己的立場,并能清晰、有邏輯地表達個人觀點。通過深度探討特定話題,學生能學會如何系統地梳理事件脈絡,并運用實例加以佐證,從而促進邏輯思維的發展,提高批判性思維能力。此外,教師應巧妙地將法律知識融入作業設計,引導學生在法律框架內尋找問題的解決方案,學會運用法律手段維護自身權益,并樹立起尊重法律、遵守法律、運用法律解決實際問題的堅定信念,最終形成法治觀念。
以人教版初中道德與法治八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七課“尊重自由平等”為例。這一課旨在讓學生理解自由和平等的真正含義及其追求方式。為了加深學生對法治觀念的理解,教師可以設計一些話題作業,如“自由是否意味著無限制?在享受自由的同時,如何保證不侵犯他人的權利”等,引導學生分析這些問題,提出自己的觀點并舉例說明。這能讓學生認識到,在享受自由的同時,也必須尊重他人的權利,遵守相關法律法規,這是真正實現自由和平等的前提條件。
(四)設計合作作業,強調集體意識,塑造健全人格
健全人格這一核心素養強調學生應具備正確的自我認知,并形成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和友愛互助等良好品質。基于這一素養導向,教師應設計具有針對性的合作作業,引導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學會換位思考和理性溝通,進而形成友愛互助的品質。具體而言,教師在設計合作作業時,應明確作業的具體要求,并鼓勵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完成作業。學生需要組建小組,共同完成作業任務,并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學會溝通、協商和互助。通過這樣的合作學習,學生不僅能提高團隊協作能力,增強集體榮譽感,還能在合作中認識到自己的優勢與不足,并在相互幫助中不斷完善自我,最終塑造健全人格。
以人教版初中道德與法治七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第六課“‘我’和‘我們’”為例。這一課強調集體生活在個人成長中的積極作用,旨在讓學生理解集體的力量,激發其集體榮譽感。基于教學目標,教師可以圍繞集體這一主題,設計一系列合作作業,如攜手共創班級文化墻。在這項作業中,學生需要自行組成5~6人的小組,圍繞班級文化墻的設計與制作開展工作。各小組需要推選一名組長,并明確每名成員的責任,確保所有成員都能積極參與。教師可以提供一些文化墻設計主題的參考案例,如班級精神風貌、團結協作精神、夢想與追求之路和班級精彩瞬間回顧等,鼓勵學生通過小組討論確定主題。然后,各小組通過分工協作完成具體的作業任務,包括資料收集、設計方案的創意構思等。在完成設計方案后,小組成員還需要共同規劃文化墻的布局設計、顏色搭配和圖案選擇,并合理安排時間,通過團隊合作完成文化墻的制作。最后,教師可以安排一個展示環節,讓各小組分享他們的文化墻作品,以及在完成作業過程中的體會、收獲與反思,圍繞集體生活體驗和團隊合作精神進行深入探討,從而加深學生對集體合作價值的認識,促進其人格的全面發展。
(五)設計主題作業,提高思維認知,增強責任意識
責任意識這一核心素養理念強調學生應具備對自己、家庭、集體、社會、國家乃至人類的責任感,并能將責任感轉化成實際行動。基于這一素養導向,教師應設計具有啟發性和實踐性的主題作業,引導學生自主選擇研究主題,并通過調研、資料分析和方案設計等步驟,為社會發展提出一些可行建議與方案。
以人教版初中道德與法治九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第五課“少年的擔當”為例。這一課強調通過“走向世界大舞臺”與“少年當自強”兩個部分的教學,旨在讓學生認識到自己是社會的一員,以及在此角色下所需承擔的社會責任。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并實踐這一理念,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社會現狀,設計主題作業“觀察社會現象,解決社會問題”。教師可以要求學生以小組形式,利用課余時間,選取社區內的某個特定區域或群體(如老年人活動中心和兒童樂園等)作為研究對象,并指導學生通過現場調查、與社區居民交談、查閱社區公告欄信息和搜集網絡資料等方式,深入了解該區域或群體面臨的實際問題、居民的需求和他們希望得到改善的方面。隨后,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圍繞選定的主題作業進行深入分析,以準確把握問題的核心及其影響范圍。在學生明確問題癥結所在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結合所學知識及生活經驗,設計出切實可行的方案,并通過PPT展示、口頭演講、數據分析報告和宣傳海報等多種形式來展示作業成果。這不僅能鍛煉學生的綜合能力,還能讓他們深刻認識到作為社會公民的責任與使命,進一步增強他們的責任意識。
結語
核心素養理念作為當前我國教育領域的重要導向,不僅為教學活動指明了方向,還對教學內容設定了具體的標準。教師在設計作業活動時,必須依據核心素養培養要求,對作業內容進行精細的優化與調整。具體而言,教師應明確作業的目標定位,確保作業內容能緊密貼合教學目標。同時,教師應不斷豐富作業的形式,通過多樣化的作業來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此外,教師應充分發揮作業在學生成長和發展中的教育作用,通過科學合理的作業設計來推動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質量的持續提高。
(作者單位:徐州市銅山區馬坡鎮中心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