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時間,廣東汕頭的一家餐廳,不斷出現在大眾視野中,成為網友們爭相轉載點贊的“爆款”——這可能是中國最傻的餐廳之一:不設門檻、不分貴賤、無論老幼,一概吃飯不要錢。它叫三元飯堂,自2016年起,便每天向孤寡老人、殘疾人、困難家庭和一切有需要的人免費提供午餐和晚餐。
靈光一現的三元飯堂
2016年的春節,肖毅作為義工跟著公益團體去給老人送米送油。這也是當地的一種習俗。那時,他注意到,一些腿部或眼部殘疾的老人,即使領到了米和油,也很難自己做飯。一位老爺爺讓肖毅印象格外深刻,眼睛看不到,親戚或朋友隔兩三天會給他煮飯。“那些飯菜他會吃兩三天,桌上的菜已經發霉了,但他看不見,還在吃。”
一個念頭冒了出來,與其給這些老人送米送油,不如每天給他們煮好飯送過去。就這樣,肖毅開始做些盒飯送去烏橋島,那里居住著不少老人,每天能發放三四十份盒飯。就這樣送了幾個月,那年的7月24日,有了三元飯堂。
不過,聽見三元飯堂創始人、發起人之類的稱呼,肖毅總會笑著解釋。在他看來,三元飯堂不是誰的所有物,只是“一開始我自己折騰的,后來身邊朋友看著覺得還不錯,大家一起參與進來”。至于飯堂名字,靈感源于肖毅觀察到的一個生活細節。男人之間遞煙,比較好的要三塊錢一根。他想,一根煙錢其實可以幫助很多人,“你給我一根,你自己抽一根,就是六塊錢,能做一份盒飯了”。于是,肖毅和朋友一合計,抽點便宜的煙,把省下的錢去做盒飯,發給有需要的人。
他覺得,三元的金額也代表著做公益其實可以不承擔多大的經濟壓力,只需三塊錢就能看到實打實的盒飯被送出去。肖毅也沒想到,當時的靈光一現,會延續出此后八年的溫暖。
八年里,三元飯堂的地址幾次變更。不變的是全年無休、一天兩餐,還有那份隨性與溫暖。每天上午10點,飯堂開始煮飯,11點半左右開始發放盒飯,午飯大約能發230份。下午四五點,需要領盒飯的人們陸陸續續地來,義工又再發出幾十份盒飯。需要送餐上門的三戶人家,義工在回家的時候會順便帶回去。
在三元飯堂,沒有固定的菜單。兩位阿姨和幾位阿姐常來幫忙,但義工們也沒有特定的排班和分工,“大家有空就來,有什么食材、會做什么就煮什么飯菜”。孤寡老人、殘疾人、臨時遇到困難的人,只要真的需要,都能領到三元飯堂的盒飯。
只想簡單、穩定地煮飯
在城市的一角,三元飯堂默默走過了八年。直到不久前,兩位博主的視頻讓這里受到空前的關注。肖毅和幾個朋友輪流充當客服回復熱心網友們的私信,幾個人光回復就是兩個通宵。有一天,肖毅回復私信到凌晨四點半,早上一睜眼又開始回消息。
至于他自己,有空就會到飯堂看看,幫幫忙。比起飯堂,這里更像個溫暖的大家庭。在這里,大家彼此熟悉又陌生。“其實很多人我們都很熟了,但是不知道對方叫什么名字、做什么”,單純是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我覺得這樣也挺好”。
于是提起時,肖毅常只以“雞蛋大叔”“輪子大叔”等作為代稱。對以撿廢品為生但不定期送來雞蛋的“雞蛋大叔”,肖毅很感謝,但不希望大叔被套上道德枷鎖,“他送雞蛋來,這是他自己想做的事,我們很感謝,哪怕不送了,我們也會記得”。
這也是肖毅對三元飯堂的態度。飯堂走紅后,他看到很多網友的真心贊譽,甚至有人說他們“功德無量”,他直言:“我現在做的事情不需要大家夸,如果哪天飯堂不做了,也希望大家不要罵。”
肖毅介紹,三元飯堂的盒飯領取是免費的,成本則由發起人、愛心人士捐贈的善款承擔。在飯堂運營的成本方面,如果善款不足以覆蓋日常開支,那么他和飯堂的“鐵粉”就會多出錢補足。這之中,有他和他的朋友,也有常來幫忙、常捐款的義工。
他說,今年以來,情況要好得多,善款基本能夠覆蓋飯堂的日常運營成本,用于購買食材、為困難人群購買生活用品等。但即使曾經一個月倒貼飯堂四萬多元,肖毅也覺得,開辦飯堂的八年里,錢是最小的事。他們收到的評價有好有壞,有質疑,有閑言碎語,也遇到過造謠。他隱約覺得,相信是種很難得的珍貴力量。
關于接收善款,他們注冊成立了非營利組織“三元匯愛心協會”。有意捐款的熱心人可以通過三元匯愛心協會的官方微信和他們取得聯系,掃描對公捐款賬戶的二維碼。錢款使用等相關財務情況則會每年向民政主管部門提交審計報告。
在熱心博主的指導下,他們在多個平臺創建了三元飯堂的賬號,除了一開始簡單介紹三元飯堂的故事和菜品外,之后的鏡頭就留給義工和常來領盒飯的人。肖毅覺得,那些都是很好的故事,值得被大家看到。但他不想做網紅,“做網紅就累,簡單、穩定地煮飯就不累”。無論是辦飯堂還是接受捐贈,他都更追求細水長流。
(摘自《時代郵刊》肖暖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