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在東漢時期傳入中國,在漢晉時期有了初步的發展,并且在東晉時期出現了“塔”字。
“塔”字出現得雖然晚,但作為建筑形式,隨著佛教傳入就已經產生。從理論上講,中國早期的塔應該模仿印度,印度本土早期的佛塔為覆缽式的舍利塔,整體形象像一個倒扣的碗。但是,中國最先出現的并不是覆缽式塔,而是與樓閣相結合的樓閣式塔。
樓閣式塔是樓閣上增加了塔剎而形成的。早期明確的形象,如2008年湖北樊城一座墓葬出土的佛塔模型。這座模型有兩層,通高104厘米,屋頂有7層相輪,塔剎頂端有仰月。發掘者認為,這座墓葬屬于三國時期,考古學家何志國認為“將該墓年代定為東漢中晚期較為妥當”。1986年6月,四川省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在什邡采集到的一塊漢代畫像磚上,也有清晰的樓閣式塔的形象。
樓閣和樓閣式塔不同,樓閣式塔必須具備佛塔的標志——塔剎。塔剎的基本形式是覆缽式塔的縮小版,也就是說將印度形體巨大的覆缽式塔,微縮之后放置于中國傳統的樓閣頂上,就形成了樓閣式塔。
南北朝時期的魏收《魏書·釋老志》將塔的出現與佛教的傳入聯系在一起,“自洛中構白馬寺,盛飾佛圖,畫跡甚妙,為四方式。凡宮塔制度,猶依天竺舊狀而重構之,從一級至三、五、七、九。世人相承,謂之‘浮圖’,或云‘佛圖’”。魏收未必得見“天竺舊狀”,他所描述的塔的情況,很可能是根據之前的中國情況所作的總結。北魏天興元年(398年),道武帝在首都平城建有五級佛圖;天安二年(467年)所建平城永寧寺“構七級佛圖,高三百余尺,基架博敞,為天下第一”,都是描繪的樓閣式塔。
最早提到中國建造佛塔的文獻,是西晉陳壽的《三國志·吳書·劉繇傳》,不過那時的塔被稱為“浮圖祠”:“乃大起浮圖祠,以銅為人,黃金涂身,衣以錦采。垂銅盤九重,下為重樓閣道,可容三千余人。”
這里的“垂銅盤九重”,吸收了西方式樣,“重樓”沒有指幾層,“重樓閣道”可以容納3000人之多,形式應當近似于甘肅雷臺漢墓(此墓因出土“馬踏飛燕”而聞名)所揭示的樓閣式樣形象。也就是說,塔這種建筑的主體是中國式的,只是在中國的樓閣上加了一個塔剎。
那么,為什么佛教在傳入中國后,覆缽式塔并沒有成為流行樣式,而是與中國的樓閣相結合呢?
樓閣在漢代圖像和實物模型中多有表現。漢代有“仙人好樓居”的說法,《史記·封禪書》記公孫卿對漢武帝說:“仙人可見,而上往常遽,以故不見。今陛下可為觀,如緱城,置脯棗,神人宜可致也。且仙人好樓居。”于是,漢武帝令長安作蜚廉桂觀、甘泉作益延壽觀,使人持節設具而招仙人之屬。
這件事情發生在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公孫卿是齊地的方士,在此之前,已有不少“海上燕齊怪迂之方士”進入宮廷。《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始皇東巡至瑯琊,后遣齊人“入海求仙人”;漢武帝時著名的方士欒大、公孫卿都是齊人,公孫卿的老師申公也是齊人;《漢書·封禪書》記載,“海上燕齊之間,莫不扼腕而自言有禁方,能神仙”;《史記·孝武本紀》稱,“齊人之上疏言神怪奇方者以萬數”。可見,秦至西漢的修仙之說盛行于燕齊一帶。
為什么齊地會產生“仙人好樓居”的說法?筆者以為這和海市蜃樓的現象有關。海市蜃樓,是一種因光的折射和全反射而形成的虛像。《史記·天官書》認為:“海旁蜄(蜃)氣象樓臺,廣野氣成宮闕然。云氣各象其山川人民所聚積。”我國古代把蜃景看成是仙境,秦始皇、漢武帝曾率人前往蓬萊尋訪仙境,還多次派人去蓬萊尋求靈丹妙藥。
為什么叫蜃樓?明朝陸容《菽園雜記》說:“蜃氣樓臺之說,出《天官書》,其來遠矣。或以蜃為大蛤,月令所謂雉入大海為蜃是也;或以為蛇所化。海中此物固多有之。然海濱之地,未嘗見有樓臺之狀。惟登州海市,世傳道之,疑以為蜃氣所致。”
這雖然屬于迷信,卻是古人的堅信。黃海、渤海交匯處的長島群島,位于山東半島與遼東半島之間,是中國海市蜃樓出現最頻繁的地域。長島正處于齊地,“仙人好樓居”的說法來自于齊地的方士就不難理解了。
戰國至秦漢時期,人們對建筑高度的追求盛行一時,在圖像中多有反映。《史記·孝武本紀》記載了一座形制特別的高樓“井干樓”。《史記索隱》引《關中記》言:“‘宮北有井干臺,高五十丈,積木為樓’。言筑累萬木,轉相交架,如井干。”難以想象,井干樓要耗費多少木材?是否真的達到了五十丈?但是,漢代圖像和實物模型中的樓閣是這種風尚的反映,則是沒有問題的。
佛教在傳入中國之初,為了便于中國人接受,往往比附中國固有的神仙系統而傳播。考古學家溫玉成將之稱為“仙佛模式”。可以說,佛教和佛塔一進入中國,就與本土文化相結合,開啟了中國化的進程,而樓閣式塔的出現,就是創新的結果。包容才能創新。
(摘自《中國青年報》杭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