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北京,由天安門城樓沿長安街西行,不久就可以看到我國政治生活的心臟、黨中央和國務院的辦公地——中南海。
中南海是中海和南海的統稱,在歷史上和北海共同被稱為“三海”,包括故宮西側的一片廣闊水域及建于湖畔的古代建筑群,亦名“西苑”“太液池”。明清兩代,這里是皇家宮苑,光緒皇帝曾被囚禁于瀛臺;民國初年曾在這里設總統府,1929年中南海被辟為公園,對公眾開放;后來,國民黨政府曾在此設北平行轅;北平解放前夕,傅作義又將華北“剿總”司令部設在了中南海的居仁堂。
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后,中南海回到了人民手中,成為黨中央和國務院辦公地,成為黨和國家最高領導人工作和生活的地方。中南海的歷史翻開了新篇章。
“最后的警告信”
1948年6月,國民黨華北“剿總”司令部機關最初設在北平西郊萬壽路一帶。后來,由于西郊“剿總”司令部為解放軍一部所占,12月13日,華北“剿總”司令部搬進中南海。此時的傅作義心中明白,國民黨政府大廈將傾,自己也回天乏力。他搬進中南海時,解放軍已經占領了供應北平城內電力的石景山發電廠,但為了保障市民的正常生活,解放軍一直保持電力供應,因此,傅作義還能夠正常收到外地的戰事情報。
1949年1月16日清晨,中共中央軍委給解放軍平津前線指揮林彪、羅榮桓發去指示電,讓他們把“最后的警告信”在當日交給傅作義方面的談判代表。“警告信”措詞嚴厲,讓其“自動放下武器,并保證不破壞文化古跡”,并說:“破城之日,貴將軍及貴屬諸反動首領,必將從嚴懲辦,絕不姑寬,勿謂言之不預。”
傅作義必須要作出決定了。當天,傅作義向北平各界名流發出請柬,邀請大家當天下午到中南海參加宴會。由于1月16日晚的中南海座談會是《北平和平解決初步協議》簽訂前傅作義召開的最后一次會議,故被稱為“最后一席話”。
遠在西柏坡的毛澤東也時刻牽掛著北平城的文物古跡。他以中共中央軍委的名義給平津前線指揮林彪、羅榮桓、聶榮臻發去指示電:“此次攻城,必須作出精密計劃,力求避免破壞故宮、大學及其他著名而有重大價值的文化古跡。”
1月21日上午,傅作義召集華北“剿總”機關及軍長以上人員會議,宣布北平城內國民黨守軍接受和平改編,并發出《關于全部守城部隊開出城外聽候改編的通告》。22日,傅作義在《關于北平和平解決問題的協議書》上簽字,并發表廣播講話。
軍管會接管中南海
北平解放前后,中共中央非常重視對北平的接管工作,1949年1月1日,正式成立了中國人民解放軍北平市軍事管制委員會(簡稱“軍管會”),負責北平的接管工作。
1月31日,人民解放軍全面接管北平城防,北平宣告和平解放。當晚,周恩來在西柏坡指示中央統戰部秘書長齊燕銘等幾名同志,即刻行動,連夜出發到北平,為中央機關進京打前站。
2月3日,齊燕銘一行人剛到北平,軍管會主任葉劍英就把周恩來發來的電報轉交給齊燕銘,指示他們先把中南海和北京飯店接收下來。這兩個地方,一個將成為新政協籌備會議和正式會議的會址,一個將成為參加會議代表的下榻之地。
齊燕銘立即與軍管會及北平糾察總隊接洽,準備接收中南海。因北平剛剛解放,局勢不穩,為防止意外發生,當天下午3點,齊燕銘就帶領兩名干部進入中南海辦理交接手續。接收手續辦完后,當晚,兩名干部留住在此。
當時,飽經滄桑的中南海大門洞開,滿目瘡痍,破敗不堪,人員情況也非常復雜。里面有一些原傅作義部隊的軍政機關尚未撤離,甚至還有一部電臺工作室在工作。西北角的西花廳、東花廳曾是清末攝政王府舊址,后來北洋政府時期的國務院、抗戰后國民黨北平市政府曾在此辦公;分布在這里的部分舊政權機關也滯留辦公。新華門內東側圍墻下,平房前空地上停放著32部各式汽車。這原是傅作義總部直屬的一個汽車隊,不愿離開的司機仍在守候,許多司機希望新生的人民政府能給他們工作和生活出路。
針對中南海復雜混亂的現狀,齊燕銘當即下令,軍管會立即派人督促原傅作義的軍政人員限期搬出中南海,并停止一切電訊活動,同時上交電臺,立即派有關部門迅速接管中南海殘留的所有機構,包括車隊等,立即派出自己的部隊駐防中南海。
2月7日,黨中央派中共中央華北局干部來到豐澤園,實地勘察即將駐守的警衛部隊營房情況以及警衛分布的設置。到4月初,中南海內所有舊政府人員全部撤離,其他閑散人員也都清理完畢。不久,新成立的中央公安縱隊警衛團在團長何有興的帶領下正式駐防中南海。
中南海軍管小組繼續加緊開展各項工作:清查中南海所有房產的位置、面積、家具設備等,并登記造冊、繪制圖表;勘察所有房屋的破損情況,制訂修復計劃,聯系修繕單位,年底前共修復2000余間房屋;聯系北平市有關部門和單位組織清除中南海的雜草和淤泥,共計清理湖底淤泥16萬立方米,沿湖邊用石塊砌起護岸,雜草、垃圾也被清運干凈;加強與北平市軍管會及警衛部隊的聯系,配合開展中南海的各項工作。
隨著開國大典的日益臨近,為方便工作,中南海軍管小組將中南海公園管理處更名為中南海辦事處,為黨中央順利進城、籌備新政協的召開、中央人民政府的成立作出了重要貢獻。
黨中央進駐中南海
1949年3月23日上午,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周恩來、任弼時“五大書記”率中共中央機關和解放軍總部離開西柏坡。25日,抵達北平。當晚,毛澤東等乘汽車來到香山駐地,毛澤東住進香山的雙清別墅,朱德、劉少奇、周恩來、任弼時住在雙清別墅北側的來青軒。
香山距離當時的北平城區有20多公里,加上道路崎嶇,進城一趟要花一個多小時,特別是夜間往來更存在很多隱患。中南海是新政協籌備會議和正式會議的會址,陸續進入北平的民主人士都住在城里。為籌劃國是,周恩來、林伯渠和李維漢兩頭奔波。為減免奔波的勞頓,5月,周恩來、林伯渠等先后入住中南海。
經過幾個月的清理修整,中南海的環境煥然一新。香山畢竟遠離市區,葉劍英等便籌劃將中南海作為黨中央的辦公地,并向中央打了報告,這一報告得到了周恩來的支持。可是等了幾天卻都沒有動靜,原來,毛澤東并不愿意搬進中南海。
進城前,毛澤東反復號召全黨要讀一讀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意在告誡全黨務必保持艱苦奮斗的優良作風。他忌諱中南海曾是皇家宮苑的歷史,說:“我不搬,我不做皇帝。”但是,全國解放在即,黨中央的領導責任更加重大,工作任務更加繁重,同時,毛澤東本人也需要經常與各民主黨派和民主人士交換意見,溝通與聯系的便利非常重要。為此,中央召開會議,最終少數服從多數,決定搬進中南海。9月中旬,中共中央從香山遷入了中南海。
毛澤東正式入住中南海的確切日期有不同說法,據《毛澤東年譜》記載:“6月15日,因出席新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議,暫住中南海豐澤園菊香書屋。此后進城均住此處……9月21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開幕前夕,毛澤東由香山雙清別墅移居菊香書屋。”此后,毛澤東在中南海工作和生活了27年。
中央機關進入中南海后,黨和國家領導人在這里運籌帷幄,領導全黨、全軍和全國各族人民不斷奮斗和探索,為締造新中國、開展社會主義建設嘔心瀝血。
(摘自《炎黃春秋》董盼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