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院是青島城市記憶的重要載體,傳統的里院建筑格局和商住功能特色,在漫長的時空中不斷進行著蛻變和演化。
“里”代表了中國古代單元制的居住模式,“院”是由建筑或圍墻圍合而成的空間。青島里院屬于合院式商住兩用建筑,初建于德租時期。隨著城市商業的發展壯大和青島人口急劇增長,里院逐漸成為具有地域特色的居住樣本。
里院生活記憶館即同興里,初建于德租末期,是一座具有中西建筑文化交流初期樣式的磚木結構建筑。建筑最早為商住兩用的二層樓房,一層為商鋪,二層為住宅。1935年里院調查中,該里院業主登記為劉星海,當時共有51間房,出租給30戶,租戶皆為經商者。
1897年,德國借口“巨野教案”強占膠州灣。之后,德國開展大規模的城市規劃與建設。1898年9月,第一份青島規劃圖《青島灣畔的新城市規劃》將北側的大鮑島村劃為“華人區”,這里就是里院建筑的發源地。
在大鮑島“華人區”的開發中,德國商人希姆森設想了一種特殊的建筑形式。不久之后,中國人便開始模仿這一建筑形式。里院兼有中國傳統建筑與西方城市建筑的特點,臨街與西方傳統市街建筑類似,而內部則按照中國人的傳統生活習慣,圍合成院落。
1914年,日本占領青島。1915年,為滿足城市迅速擴容的需要,日本當局在沿用德租時期青島城市規劃的基礎上,向北和向東擴建大鮑島。日占時期的擴建區域,除公共機構采用獨立式建筑外,私人建設以里院的建筑形式與大鮑島接連成整體片區。1922年12月,日本被迫歸還青島,青島進入膠澳商埠時期。1929年4月,南京國民政府接管青島。20世紀三十年代,青島出現了很多里院新樣式。
里院的大體規模就是形成于20世紀二三十年代。這一時期建筑活動包括修理、增筑、翻造三種類型,范圍涉及近三分之一德租時期建成的建筑,以解決眾多人口的居住問題。幾處大規模的高層里院建筑群相應建起,包括黃島路與芝罘路拐角的平康五里、位于中山路200號的宏仁堂、位于四方路與易州路交匯的平康東里等。
逐漸緊張的人均使用面積使里院開始探索更加靈活的形態,多種布局形式開始出現。新建筑中大量采用了現代技術和材料,里院也出現了最早的四層樓房。里院規模呈幾何倍增加,在大鮑島形成的里院建筑被廣泛應用,成為占據青島半壁的主要城市建筑形式之一。其所承載的建筑環境和商業內容,在日后商業發展過程中起了長期的支撐作用。
1938年1月,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島,城市建設陷入停滯。國民政府二次統治時期,新建的里院不再拘泥于單體建筑圍合的初級樣式,而是采用“L”形結構,以達到和臨街里院圍合的形態。
1949年6月2日,青島解放。新中國成立初期,里院功能發生了一定轉移,隨著住戶家庭結構逐漸龐大,民住功能日益凸顯。此后,里院建設仍在繼續,一直延續到20世紀七十年代,但規模逐漸減少。根據《青島市街道村莊區劃索引》統計,1965年青島市的里院數量為500余個。
改革開放以來,里院發展迎來了新一次的高潮。1980年11月,即墨路小商品市場開業,尚未改制的大量事業單位聚集到大鮑島附近,深刻影響了里院的發展。1980年,青島市在市區內建立17個農副產品市場,即墨路市場也在其中。1984年,即墨路小商品市場已經在全國聞名遐邇,青島的第一批“萬元戶”很多就從這里誕生。經過10多年的改革開放,里院居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面貌都發生了極大改觀。
1994年,青島市獲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以來,里院保護越來越受到各方面的重視,青島市出臺一系列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建筑保護條例和規范制度。
2017年,青島政府公布的《第三批歷史建筑名錄》中擬確定的111處歷史建筑中,首次出現了72個里院建筑。2019年10月,以政府為主導的修復改造方式開始在廣興里實踐,自此拉開了里院建筑大批量修復改造的帷幕。2022年出臺《青島市歷史建筑和傳統風貌建筑保護利用條例》,對歷史建筑和傳統風貌建筑的認定、保護、利用、保障和監督作了系統全面的規定,推進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設,進而激發歷史城區發展活力。2022年4月,青島市第十三次黨代會報告提出“實施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設三年攻堅行動,持續提升宜居宜業宜游水平”。以大鮑島為代表的青島歷史城區迎來歷史性時刻,振興老城活力的“決戰”在基礎設施建設、建筑保護修繕、全新業態導入等領域紛紛打響。
現如今,百年老城揭開了向新時代轉場的序幕,大鮑島煥發出新的生機,讓歷史文化“活”了起來,正在打造出“建筑可閱讀、街道可漫步、城市可記憶”的全新場景。(門亮 婁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