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背景下,跨國企業的稅收籌劃與反避稅問題變得日益重要且復雜。部分公司盈利巨大,卻利用各個國家之間的稅收規則和漏洞,通過各種手段避免繳納稅款,導致國家稅收遭受重大損失。這種“偷稅漏稅”行為不僅關乎企業間的公平競爭,還直接影響到各國政府的稅收收入和國際稅收秩序。近年來,加強稅收監管成為各國政府的普遍行動。
據美國福克斯新聞網近日報道,根據美國聯邦稅務法院的一項裁決,可口可樂公司被要求向美國稅務部門補繳高達60億美元(1美元約合7.10元人民幣)的款項,其中包括27億美元的稅款以及33億美元的利息。這一裁決引發了業界廣泛關注。
巨頭為少繳稅而愛上“愛爾蘭三明治”
在低稅率或零稅率國家和地區開設分部,再將全球各地所得利潤轉移過去,從而盡可能地減少上繳的稅款,一些跨國公司的慣常避稅手法多年來一直令很多國家政府頭疼不已。
這種做法甚至擁有一個專有名詞——“愛爾蘭三明治”。20世紀八十年代,愛爾蘭財政赤字飆升,政府為改善經濟結構和就業率,對當時新興的軟件企業招商引資,針對IBM、微軟、蘋果等大公司,給出了大幅度稅收優惠。彼時的愛爾蘭政府為了留住企業,以“稅收換就業”,要求企業雇用大量當地員工,同時幫助這些企業設計出一套規避稅收的程序。這種財務戰略,將大量利潤留在英屬維爾京群島、百慕大等國際避稅地,并通過發行債券給股東支付股利,從而規避在美國繳納稅款。
其實在2008年以前,全世界對于“避稅天堂”的批評僅限于道德譴責,因為無人知道它們究竟給宏觀經濟將帶來多大影響。據英國《衛報》報道,公平稅收基金會的一份報告顯示,“硅谷六巨頭”——亞馬遜、臉書、谷歌、奈飛、蘋果和微軟在2011-2020年這10年間逃避的全球稅收高達960億美元。
同時,2015年經合組織(OECD)公布的《稅基侵蝕和利潤轉移第11項行動計劃》顯示,《財富》500強中的367家公司在“避稅天堂”設有分支機構。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經濟學家祖克曼等人指出,2017年全球跨國公司賺取的利潤中,約40%(超7000億美元)被藏在“避稅天堂”。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期刊在2015年刊載的一份學者研究報告顯示,避稅港造成各國政府每年流失的企業所得稅高達5000億-6000億美元。這加劇了全球經濟不平等,因為在流失的稅收收入中,低收入國家占到約2000億美元,占其GDP的比重遠遠超過了發達國家,甚至超過了全球低收入國家每年獲得的外國發展援助資金總額(約1500億美元)。
“避稅天堂”漸成歷史
跨國公司利用“避稅天堂”逃避稅款的行為,引起國際社會的重視,并且采取了越來越協同的反避稅行動。
2009年4月,在倫敦召開的G20峰會上,“避稅天堂”成為首腦們研究的重要內容。在此后的多個國際會議上,協調出臺了防止跨國公司利用“避稅天堂”逃稅的諸多制度安排。
2021年,OECD宣布136個國家已達成一項全球協議,以確保各全球企業支付的最低稅率為15%。實施全球最低企業稅率規則后,跨國企業將其利潤轉移到低稅區或“避稅天堂”的動力將會明顯下降,將有效遏制跨國科技巨頭將利潤轉移至低稅率國家以減輕稅負壓力的行為。
這項旨在消除“避稅天堂”的稅改協議,涉及全球136個國家規模最大、盈利能力最強的跨國公司,這些公司的經濟活動所貢獻的GDP約占全球總量的90%,超過1250億美元利潤重新分配給各國政府,并確保這些企業無論在何處經營并產生利潤,都應公平納稅。在該協議實施后,各國政府有望每年從跨國公司處獲得1500億美元的稅收收入。
該協議重新定義了跨國企業征稅的方式和地點,理論上將會終結“避稅天堂”的存在。簡單來說,在各國就最低稅率達成一致的前提下,如果企業在某個國家支付的稅率低于最低稅率,其母國政府可以將其增加到商定的最低稅率水平。以愛爾蘭為例,如果最低企業稅率設為15%,按照目前愛爾蘭12.5%的企業稅率,一家總部在美國的公司即便在愛爾蘭報告收入,也仍需要向美國政府繳納剩余2.5%的稅。
當然,除了15%的最低稅率紅線之外,還有“稅基侵蝕與利潤轉移行動計劃”和《多邊稅收征管互助公約》、金融賬戶涉稅信息自動交換標準等制度安排,形成了各國政府打擊跨國公司利用“避稅天堂”避稅的組合拳。隨著一系列政策協同發力,從稅收政策到征管層面形成反避稅合力,會讓“避稅天堂”愈發失去政策洼地優勢,加強稅收監管、促進稅收公平的國際環境逐步形成。
(摘自《環球》崔赫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