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兼具科技成色和綠色底色的綠色科技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和動力引擎,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和碳達峰碳中和戰略實現中具有“牛鼻子”的關鍵作用和重要地位。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圍繞綠色科技創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論斷、新要求,深刻回答了為什么要加快綠色科技創新、如何加快綠色科技創新的重要命題,形成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綠色科技創新重要論述。這一重要論述,孕生于對世界科技發展前沿與趨勢的洞察、對馬克思恩格斯綠色科技思想的傳承和對我國綠色科技創新發展實踐的總結,具有綠色科技創新態勢論、綠色科技創新價值論、綠色科技創新目標論、綠色科技創新自立自強論、綠色科技創新合作論等豐富深邃的科學內涵,開辟了馬克思主義綠色科技創新思想中國化時代化的新境界,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了重要遵循,打開了人類通往可持續發展的光明之路。
關鍵詞:綠色科技創新;新質生產力;綠色轉型
中圖分類號:F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7408(2024)11-0012-08
基金項目:江蘇省社會科學基金“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綠色低碳發展重要論述研究”(21MLB002);淮安市社科研究課題“淮安市推進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研究”(2024SK93)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王國蓮(1965—),女,山西臨猗人,淮陰工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社會發展理論。
“創新是多方面的,包括理論創新、體制創新、制度創新、人才創新等,但科技創新地位和作用十分顯要。”[1]4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準確研判世界綠色科技創新發展的前沿與趨勢,深刻把握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的辯證關系,統籌謀劃和一體推進科技自立自強、生態文明與美麗中國建設,圍繞綠色科技創新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論斷、新要求,深刻回答了為什么要加快綠色科技創新、如何加快綠色科技創新的重要命題,形成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綠色科技創新的重要論述。兼具科技成色和綠色底色的綠色科技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和動力引擎,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和碳達峰碳中和戰略實現中具有“牛鼻子”的關鍵作用和重要地位。本文主要從生成邏輯、科學內涵及時代價值三個方面,揭示其形成基礎,領悟其精神實質,闡釋其價值意蘊。
一、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綠色科技創新重要論述的生成邏輯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綠色科技創新重要論述,在生成上具有鮮明的時代性、思想性和實踐性。如果說其在客觀上源自全球可持續發展的科技訴求,那么在主觀上其則是基于對馬克思恩格斯綠色科技思想的傳承發展,更直接源自習近平總書記對于我國綠色科技創新發展實踐的理論探索和科學總結。
(一)時代邏輯:對當今世界科技創新綠色轉向的準確研判
自工業革命以來,現代科學技術不斷為人類提供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新知識、新手段,極大地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生活方式的變化及思維方式的轉換。但人類文明演進的進步圖景與發展代價的相伴而生,充分印證了科技在造福人類的同時,也衍生出諸多惡果。
就生態環境方面而言,歷史地看,生態環境問題古已有之,但在相當長時期內多是自然力所致。工業革命以來,人類活動逐漸成為一種重要的地質營力,嚴重干擾地球系統的自營力。“由大自然內在的不可預知的活躍性而引起的哪怕是最低程度的毀滅性生態災難時有發生,而新的日益增長的文明毀滅是由人類自身的活躍性引起的。”[2]現今,人類活動形成的地質營力已經打破了地球生態系統平衡,人與自然深層次矛盾日益突顯,如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發、荒漠化加劇、生物多樣性喪失、海洋環境污染等,這表明人類活動改造地球環境的能力不容小覷,而科學技術作為人類與自然之間進行物質變換的關鍵因素,發揮著巨大作用。“自然確實變成了人類的暴君,人類從技術上造成了第二自然,但危險在于它可能被第二自然所窒息。”[3]如何揚科技之善、避科技之惡已然成為環境時代的世界性課題。1962年,蕾切爾·卡遜在《寂靜的春天》一書中呼吁放棄這些違背自然規律的、粗暴干涉自然的防控措施,而要走“另一條路”[4]。1987年,《我們共同的未來》一書提出可持續發展戰略旨在促進人類之間及人類與自然之間的和諧,而尋求可持續發展的要求之一是改變技術發展的方向,不斷尋求新的解決方法的技術體系,即更有效地利用資源、更少地產生污染和廢物、更立足于可再生資源而不是不可再生資源,最大限度地減少對人體健康和環境的不可逆轉的影響[5]277。
對此,正處在生態文明建設壓力疊加、負重前行關鍵期,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期的中國,如何加快綠色科技創新,如何扎實推進綠色低碳發展,如何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如何維護地球生態系統平衡,這些都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關注和著力解決的重要問題。
(二)歷史邏輯:對馬克思恩格斯綠色科技思想的傳承發展
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時代是商品經濟和資本主義大發展的時代,同時也是自然科學大發展的時代,其中,天文學、物理學、化學等均有長足的發展,特別是細胞學說、能量守恒和轉化定律以及生物進化論三大發現,揭開了一個個自然之謎,極大地推進了自然科學的發展并加速了工業文明時代的到來。
馬克思恩格斯高度關注科學技術的進步及其成就,認為“現代自然科學和現代工業一起變革了整個自然界,結束了人們對于自然界的幼稚態度和其他的幼稚行為……”[6]這不僅打破了宗教神學關于自然的觀點,體現了現代自然科學和現代工業“人化自然”的偉力,還充分表明科學作為“偉大的歷史杠桿”,是“最明顯的字面意義而言的革命力量”[7]。在充分肯定科技進步的同時,馬克思恩格斯敏銳地覺察到資本主義制度的缺陷和人的目的的片面性、短視性導致科學技術異化進而造成生態環境問題,告誡人們要“認識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體性”,“學會認識并從而控制那些至少是由我們的最常見的生產行為所造成的較遠的自然后果”[8],前瞻性地提出利用廢物、發展循環經濟的科技思想。“化學工業提供了廢物利用的最顯著的例子。它不僅找到新的方法來利用本工業的廢料,而且還利用其他各種各樣工業的廢料。”[9]117因此,要深入探索整個自然界,發展科學技術,獲得新認知,發現物的新屬性,創造新材料,“要把自然科學發展到它的最高點”[10]。
眾所周知,馬克思恩格斯的科技革命理論和社會革命理論旨在克服形形色色的“異化”現象,致力于真正實現“人類與自然的和解以及人類本身的和解”[11],既要發展合理地調節人類和自然之間物質變換的科學技術,更需變革社會,改變資本邏輯驅使技術淪為牟利工具的資本主義制度,將人類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置于他們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讓它作為一種盲目的力量來統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無愧于和最適合于他們的人類本性的條件下來進行這種物質變換”[9]928-929。雖然馬克思恩格斯當時未直接使用“綠色科技”一詞,但他們的綠色科技思想極其深刻,極富現實指導意義,為中國共產黨人創新發展綠色科技提供了理論淵源。黨正是在傳承其綠色科技思想,并結合中國古代綠色科技思想下推進中國綠色科技實踐的。
(三)理論邏輯:對我國綠色科技創新發展實踐的科學總結
如果說對當今世界科技創新的綠色訴求彰顯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綠色科技創新重要論述鮮明的時代邏輯,對馬克思恩格斯綠色科技思想、黨的歷代主要領導人乃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關思想資源的傳承發展體現了其厚重的歷史邏輯,那么習近平多年任職和主政地方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對于綠色科技創新發展實踐的戰略謀劃和理論探索,則彰顯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綠色科技創新重要論述最為深刻的實踐根基和理論邏輯。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綠色科技創新重要論述,可以溯本追源探求到習近平任職地方多年期間關于綠色科技創新的實踐探索和經驗總結。不管是在梁家河、正定、寧德,還是在福建、浙江、上海,作為主政一方的父母官,習近平歷來重視生態環境工作,始終堅信科技作為先進生產力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力量,善用綠色科技保護環境、造福人民,善用綠色科技推動實現有質量、有效益、可持續的發展。在梁家河,他感受到貧瘠的黃土地在呻吟,擔任村支書后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帶領村民建成陜西第一口沼氣池,解決了梁家河缺柴燒的問題,村民嘗到推廣科技進步的甜頭。在正定,他深刻體悟到:“在自然規律中,生態平衡規律對經濟建設、對農業發展的關系最為重要。現在,農業經濟已不僅是農業生產本身,而是由農業經濟系統、農業技術系統與農業生態系統組合而成的復合系統,是人類的技術經濟活動與生物系統和環境系統聯結而成的網絡結構。”[12]在寧德,他從閩東人多地少和自然資源相對不足的區情出發,制定科技興農政策,謀劃形成一個高產、低耗、優質、高效的農業生產體系。在主政福建期間,他提出要把科技創新擺在首要位置,進一步推動電子信息、生物技術、環保等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在浙江,直面傳統工業化粗放型增長模式對自然資源的過度消耗及造成的環境惡化,他深深感受到“成長的煩惱”和“制約的疼痛”,提出要深入研究發展循環經濟的技術支撐和保障,開發生產清潔化、環境無害化、能耗節約化的科學技術[13],促進浙江實現增長方式的根本性轉變。在上海,他明確指出,要“堅持又好又快、好中求快,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深入實施科教興市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努力走出一條服務經濟比較發達、創新能力顯著提高、資源消耗持續降低、生態環境逐步改善、城市綜合服務功能充分發揮的新路”[14]。這些從實際出發又與時俱進的探索實踐,體現了習近平在理論上對科技創新與經濟發展及自然法則之間內在關聯的辯證把握和在實踐中依靠綠色科技創新、謀求最大限度地發揮科技積極作用的戰略選擇。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綠色科技創新的重要論述,直接源自黨的十八大以來對我國綠色科技創新發展實踐的理論探索。新時代,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發展動力從主要依靠資源環境和低成本勞動力等要素投入轉向創新驅動。為了突破發展瓶頸,解決人與自然深層次矛盾和問題,習近平科學研判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大勢,立足我國具體國情,更加注重生態文明建設,更加注重綠色科技創新,明確指出綠色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的新趨勢,即“圍繞新能源、氣候變化、空間、海洋開發的技術創新更加密集”“綠色經濟、低碳技術等新興產業蓬勃興起”[1]75。對此,我國必須密切跟蹤、迎頭趕上。就能源技術而言,要以綠色低碳為方向,以煤炭清潔高效燃燒、太陽能電池、風電、儲能技術、智能電網、電動汽車等新能源技術革命為重點,解決好科技支撐不足等問題。新時代以來的發展實踐充分證明,這一戰略抉擇既促使我國能源領域取得顛覆性創新技術發展,也帶動我國傳統煤化工產業走出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發展之路,帶動我國新能源汽車走出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之路。
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綠色科技創新重要論述的科學內涵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綠色科技創新的重要論述,在內涵上具有深刻的戰略性、綜合性和系統性。作為正確認識和科學處理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辯證關系、建設科技強國的理論指導,這一重要論述既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馬克思主義綠色科技思想在當代中國的最新發展形態,主要包括綠色科技創新態勢論、綠色科技創新價值論、綠色科技創新目標論、綠色科技創新自立自強論、綠色科技創新合作論等重要方面。
(一)綠色科技創新態勢論
“察勢者明,趨勢者智,馭勢者獨步天下。”(《鬼谷子》),“彼不先審天下之勢而欲應天下之務,難矣!”(《幾策·審勢》)可以說,能不能把握綠色科技發展態勢繼而調整發展戰略、抓住發展機遇,是關系一個國家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背景下能否實現綠色蝶變乃至綠色崛起的大問題。習近平基于人與自然深層次矛盾的日益顯現和綠色科技創新溢出效應的戰略考量,提出要牢牢把握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綠色發展態勢。
2015年10月,習近平明確指出:“綠色循環低碳發展,是當今時代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方向,是最有前途的發展領域,我國在這方面的潛力相當大,可以形成很多新的經濟增長點。”[15]282016年5月,他在《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而奮斗》的講話中再次重申,要順應當今時代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綠色發展大勢而為,謀求依靠科技創新破解綠色發展難題而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新格局。針對新冠肺炎疫情對世界經濟的重創,2020年9月,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的講話中,他呼吁各國要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歷史性機遇,推動疫情后世界經濟“綠色復蘇”,匯聚起可持續發展的強大合力[16]253。為共同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嚴峻挑戰,2021年4月,在“領導人氣候峰會”上,他強調要順應當代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大方向,抓住綠色轉型帶來的巨大發展機遇,以創新為驅動,大力推進經濟、能源、產業結構轉型升級,讓良好生態環境成為全球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支撐[16]275。可以說,習近平這一系列講話堅持問題導向和戰略思維,以察勢為先、順勢而為的戰略判斷,明確了綠色科技創新的發展態勢和潛在需求,呼吁世界各國把握綠色科技革命的時與勢,抓住綠色轉型的巨大機遇,實現持久、包容和可持續的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
(二)綠色科技創新價值論
推進綠色低碳發展是一場涉及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的革命性變革。變革的關鍵支撐是綠色科技創新。綠色科技創新價值何在?習近平堅持馬克思主義價值觀,科學認識和全面評價綠色科技創新成果所具有的積極意義,明確指出綠色科技創新對于推進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促進全民踐行綠色低碳的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以及維護自然生態平衡等方面具有重要價值。
其一,綠色科技創新的經濟價值就是綠色科技驅動了經濟體加快構建綠色循環低碳發展的產業體系在經濟上的意義。產業是經濟之本,綠色是發展的底色,“科技創新是實現經濟結構優化、經濟發展模式升級,推動包容性綠色增長的關鍵動能”[17]。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反復強調,物質資源必然越用越少,而科技和人才卻會越用越多,要把綠色科技創新潛力釋放出來,加快綠色科技創新和先進綠色技術推廣應用,做強綠色制造業,發展綠色服務業,壯大綠色能源產業,發展綠色低碳產業和供應鏈,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經濟體系,即“從綠色不經濟轉向綠色經濟,從循環不經濟轉向循環經濟,從低碳不經濟轉向低碳經濟”[18],形成綠色科技強到產業優、經濟強的高質量可持續發展模式。
其二,綠色科技創新的社會價值就是綠色科技的傳播、推廣與應用實現了遵循自然法則、普及綠色科技素養、引導科技向善及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等協調人與自然環境的關系在社會上的意義。綠色科技的傳播能夠助力培養公眾的生態意識和提高公眾的科技素養,引發公眾對氣候變化問題的共同關切并激發人們探究綠色科技的創新動力。綠色科技成果的推廣與應用具有普惠性、公共性和外溢性,有助于塑造科技向善理念,推動科技治理,規避科技風險、社會風險、倫理風險,有助于讓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更有助于“讓良好生態環境成為人民生活質量的增長點,成為展現我國良好形象的發力點”[15]27。
其三,綠色科技創新的生態價值就是綠色科技成果的推廣與應用實現了合理利用資源、切實保護自然環境、有效維護生態平衡等協調人與自然環境的關系在生態層面的意義。眾所周知,“技術發展的方向能解決一些迫在眉睫的問題,但卻會導致更大的問題出現”[5]54。而綠色科技以正確認識自然、合理改造自然、充分利用自然、有效保護自然為要旨,向清潔能源和無污染技術轉向,減少人類對自然生態系統的干擾。如以資源利用集約化、投入品減量化、廢棄物資源化、產業模式生態化為特征構建的農業綠色發展技術體系,依靠綠色科技創新,既破解了農業綠色發展難題,又展現出綠色低碳農業的生態價值。
綠色科技創新成果的經濟價值、社會價值和生態價值融匯于我國高質量綠色低碳發展的偉大實踐之中。正如習近平所指出的:“綠水青山既是自然財富、生態財富,又是社會財富、經濟財富。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自然價值和增值自然資本,就是保護經濟社會發展潛力和后勁,使綠水青山持續發揮生態效益和經濟社會效益。”[16]10可以說,“綠色科技成為科技為社會服務的基本方向,是人類建設美麗地球的重要手段”[1]98。
(三)綠色科技創新目標論
科學技術在本質上體現了“人對自然界的理論關系和實踐關系”[19]350。需要是人類文明的導師。在氣候危機、環境危機、發展危機和能源危機等諸多相互關聯危機交織疊加下,民眾對良好生態環境的需要呼喚科技的生態化、綠色化轉向。2015年9月25日,“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峰會”通過《變革我們的世界: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提出的愿景之一是:我們要創建……的世界。……一個技術研發和應用顧及對氣候的影響、維護生物多樣性和有復原力的世界;一個人類與大自然和諧共處,野生動植物和其他物種得到保護的世界。簡言之,人類發展實踐呼喚綠色科技,綠色科技創新目標就是促進可持續發展,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綠色科技創新作為科技創新的重要構成和最新形態,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和動力支持。在習近平看來,綠色科技創新的最終目標與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愿景高度契合。習近平指出:“生態文明發展面臨日益嚴峻的環境污染,需要依靠更多更好的科技創新建設天藍、地綠、水清的美麗中國。”[20]154“要從全球變化、碳循環機理等方面加深認識,依靠科技創新破解綠色發展難題,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新格局。”[20]156
目標是一個系統范疇,最終目標或總目標的實現有賴于與之匹配的技術手段,有賴于階段性目標、層次性目標、具體性目標的漸次實現。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構建綠色、低碳、安全和可持續的能源技術體系至關重要,因此必須加快“以清潔高效可持續為目標的能源技術”[20]198變革,力爭實現“3060雙碳”戰略目標;世界各國要深入推進清潔能源轉型,“實現人人享有可持續能源目標”[16]267。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關系民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要高度重視科技與人口、生態、資源、環境、發展之間的相互關系,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經濟體系。如近年來我國在“沙戈荒”地區建設的大型風電和光伏基地,實現了科技創新、生態增效、村民增收、創造就業、消除貧困等共贏目標。概言之,綠色科技創新的目標就是要改變傳統技術創新目標的經濟單一性,變追求經濟效益的單一目標體系為追求經濟效益、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相統一的多目標體系[21],即求綠色科技之真、向綠色科技之善、尚綠色科技之美,推動綠色低碳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四)綠色科技創新自立自強論
新時代新征程,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比過去任何時候更需要增強綠色科技創新這個第一動力。面對一些西方國家對我國大打“環境牌”及綠色科技前沿大國的激烈博弈,習近平堅持在開放合作中推進綠色低碳科技自立自強,這既是應對發展環境變化、突破資源環境瓶頸、把握發展主動權的必然選擇,也是推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化解人與自然深層次矛盾的必然選擇,更是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建設現代化強國、實現民族復興的必然選擇。
其一,加快綠色科技創新自立自強,要推動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交通運輸結構調整優化。“科技革命必然引發產業革命。”[1]97“產業的本質是通過利用能量,實現對物質形態的改變,滿足人類的發展需求。如果這個過程的三大要素——主導技術、物質及能源利用、生產方式都發生了根本變化,產業革命就會發生。”[22]新時代,調整優化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交通運輸結構,既是從源頭推動發展方式綠色轉型的重要舉措,也是抓住經濟結構調整這個根本之策。結構決定功能,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交通運輸結構調整優化是內在的、系統化變革,產業結構變“輕”,發展模式變“綠”,推動結構變化的動力引擎在于綠色科技創新。
其二,加快綠色科技創新自立自強,要建設綠色智慧的數字生態文明。大數據作為知識經濟時代的戰略高地,是基礎性、戰略性資源和革命性創新工具。新的科技浪潮“帶動幾乎所有領域發生了以綠色、智能、泛在為特征的群體性技術革命”[1]81。因此,要“深化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應用,構建美麗中國數字化治理體系,建設綠色智慧的數字生態文明”[23]。
其三,加快綠色科技創新自立自強,要狠抓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核心技術受制于人是我們最大的隱患。就綠色科技創新而言,應對氣候變化、降低溫室氣體排放的關鍵核心技術必須實現自主可控;新污染物治理,開展篩查、監測、危害后果識別和評價的關鍵核心技術必須實現自主可控;提高氣象災害監測預報預警能力及防御能力,氣象重大關鍵核心技術必須實現自主可控;確保能源供給安全高效,關鍵核心技術要立足自主研發。
其四,加快綠色科技創新自立自強,要加強綠色低碳先進技術示范引領、推廣應用。“科學在直接生產上的應用本身就成為對科學具有決定性的和推動作用的著眼點。”[24]綠色低碳科技創新成果具有較強的正外部性,要加快科研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加快推廣應用減污降碳技術,建立完善綠色低碳技術評估、交易體系和科技創新服務平臺”[25]。
(五)綠色科技創新合作論
“人類進步總是依賴于技術革新和聯合行動的能力。”[5]44面對生態環境系統的整體性和人類利益的共同性,習近平秉持大黨大國領袖心系天下的情懷和寬廣的全球視野,堅持以開放包容的姿態推進綠色科技國際合作,共享綠色科技創新發展成果,致力于推動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全球發展共同體和人類命運共同體,充分展現了中國負責任大國的自覺擔當。
地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唯一家園。“氣候變化是全球性挑戰,任何一國都無法置身事外。”[16]99因為“在一個各種污染物質,無論是酸雨還是溫室氣體,并不承認國界線的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現在能夠自行其是,獨善其身”[26]。自然的未來有賴于綠色科技創新,還有賴于綠色科技研發和應用的國際合作。習近平明確指出,“科學技術具有世界性、時代性,是人類共同的財富”[20]11,“服務人民是科技創新的本質要求”[20]223,“科學技術應該造福全人類”[27],“國際科技合作是大趨勢。……要聚焦氣候變化、人類健康等共性問題,加強同各國科研人員的聯合研發”[20]242-243。當今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方興未艾,給人類發展帶來了深刻變化,為解決和應對全球性發展難題和挑戰提供了新路徑。為了人類共同的未來,世界各國應順應綠色經濟發展潮流,促進人類科技事務與自然生態相適應,促進人類科技事務與世界人民共同利益相協調,推動全球綠色科技創新發展,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貢獻智慧。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國作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作為國際前沿綠色科技創新的重要參與者和解決全球問題的重要貢獻者,開展了廣泛務實的綠色科技創新國際合作。就合作對象而言,既有與歐美發達國家的合作,更有與廣大發展中國家或區域組織合作,如中國秉持“授人以漁”理念,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開展綠色能源、綠色交通合作。就合作項目而言,既有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三極環境與氣候變化”、全球干旱生態系統等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項目合作,更有“小而美”的先進菌草技術和竹藤技術合作推廣運用。近年來,綠色科技創新國際合作取得的積極效果充分說明,“只有不斷深化國際科技合作,才能同國際社會一道更好攜手應對糧食安全、氣候變化、能源安全、未來發展等人類普遍關心的共性問題”[28]。“科技創新只有打破利益藩籬,才能有效服務全人類。”[15]141
三、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綠色科技創新重要論述的時代價值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綠色科技創新重要論述,在價值上具有重大的創新性、指導性和引領性。既反映了當今時代科技創新與生態文明建設深度融合的發展規律,開辟了馬克思主義綠色科技創新思想中國化時代化的新境界,為發展新質生產力、建設科技強國和美麗中國提供了重要遵循,為人類打開了一條通往可持續發展的光明之路。
(一)開辟了綠色科技創新思想中國化時代化的新境界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直面氣候變化的緊迫性、生態問題的復合性和能源問題的復雜性,科學研判世界發展大勢和高科技競爭態勢,傳承發展馬克思主義生態自然觀和科學技術觀,高度重視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統籌打好美麗中國建設保障體系“組合拳”,持續深化綠色科技創新,明確提出了“加快綠色低碳科技革命”的時代命題和重要任務,深刻論證了綠色科技創新的引領性和關鍵支撐性,科學闡述了推進綠色科技創新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形成了綠色科技創新態勢論、綠色科技創新價值論、綠色科技創新目標論、綠色科技創新自立自強論、綠色科技創新合作論等內涵豐富的思想體系,開辟了馬克思主義綠色科技創新思想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這是馬克思主義生態自然觀和科學技術觀的內在統一性和高度契合性的體現,標志著工業文明以來的傳統科技觀向生態文明時代綠色低碳科技觀的轉變,是人類在發展觀、自然觀、科技觀、倫理觀、文明觀上的偉大覺醒。
(二)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了重要遵循
科技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低碳零碳發展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首要任務。“順天者有其功,逆天者懷其兇”(《管子·形勢》)。綠色技術作為科學技術的重要組分,是人類認識和把握大自然機理的科學認識成果,是降低消耗、減少污染、改善生態,促進生態文明建設、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新興技術[29]。綠色科技是與自然為友的科技,它使人類的科技事務同自然規律相協調,揚科技之善,抑科技之惡,更好保護地球家園,真正造福人類。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問題導向、需求導向和目標導向,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加快綠色科技創新,以前沿技術、顛覆性技術的突破支撐能源、交通、建筑等重點行業戰略性減排,以綠色低碳科技自立自強突破我國發展的資源環境瓶頸制約,尤其是把能源技術及其關聯產業培育成帶動我國產業升級的新增長點,以綠色低碳科技創新賦能“雙碳”戰略,促進了能源技術高質量發展,為發展新質生產力、建設科技強國和美麗中國提供了重要遵循和行動指南。
(三)打開了人類通往可持續發展的光明之路
綠色科技創新以促進科技創新與綠色發展深度融合為特征,為人類打開了一條通往可持續發展的光明之路,具有劃時代意義。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綠色科技創新重要論述是從破解人與自然深層次矛盾的癥結來考量,是站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高度來把握,是從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的趨向來前瞻,體現著觀察時代、解讀時代和引領時代的重要意義,彰顯著切實把握時代脈搏、著力解決時代課題、引領時代發展乃至文明躍遷的歷史主動性和文明進步性。人類文明每一次重大進步都與科學技術的革命性突破密切相關,“一切歷史沖突都根源于生產力和交往形式之間的矛盾”[19]567-568。這一觀點對于我們理解和把握綠色科技創新具有重要意義。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綠色科技創新,推動綠色科技成果加快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我國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電力供應系統和清潔發電體系,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和光伏產品“新三樣”在國際市場上形成了強大的競爭力,我國成為世界能源發展轉型和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推動者和引領者。尤其是外貿“新三樣”出口表現亮眼,既引領世界經濟向綠色低碳轉型,又體現著經濟學的比較優勢原理;加大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綠色科技合作支持,既避免了廣大發展中國家陷入“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又加快了全球可持續發展和氣候適應性發展進程。這些都彰顯了綠色科技創新的中國范式,體現了應對氣候變化的中國擔當,既造福中國也造福全世界,既有益于自然也有益于全人類。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關于科技創新論述摘編[G].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6.
[2]A.И.科斯京. 生態政治學與全球學[M].胡谷明,譯.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8:210.
[3]卡爾·雅斯貝斯.歷史的起源與目標[M].李夏菲,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89:114.
[4]蕾切爾·卡森.寂靜的春天[M].毛平,譯.青島:青島出版社,2021:219.
[5]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我們共同的未來[M].王之佳,柯金良,譯.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6]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241.
[7]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592.
[8]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60.
[9]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0]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715.
[1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483.
[12]習近平.知之深 愛之切[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15:138.
[13]習近平.之江新語[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140.
[14]習近平.堅定走科學發展之路 加快推進“四個率先” 努力開創“四個中心”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建設的新局面:在中國共產黨上海市第九次代表大會上的報告[J].上海支部生活,2007(6):10-23.
[15]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論述摘編[G].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
[16]習近平.論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2.
[17]熊美懿,潘欣.科技金融投入、數字金融與包容性綠色增長:以安徽省為例[J].淮陰工學院學報,2023(4):68-76.
[18]沈滿洪.綠色發展的中國經驗及未來展望[J].治理研究,2020(4):20-26.
[19]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0]習近平.論科技自立自強[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3.
[21]肖顯靜.論技術的本質與環境保護[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3(4):39-45.
[22]陳志.全球未來產業變革趨勢及政策躍遷[J].人民論壇,2023(16):8-12.
[23]習近平.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 加快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J].理論導報,2023(7):23-24.
[24]習近平.以美麗中國建設全面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J].求是,2024(4):4-9.
[25]新華社.推動平臺經濟規范健康持續發展 把碳達峰碳中和納入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J].山東干部函授大學學報(理論學習),2021(4):1.
[26]諾曼·邁爾斯.最終的安全:政治穩定的環境基礎[M].王正平,金輝,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1:223.
[27]習近平書信選集:第1卷[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2:304.
[28]武豹.習近平關于科技自立自強重要論述的生成背景、主要內容及時代價值[J].理論導刊,2024(3):12-18.
[29]國家發改委.構建市場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的指導意見[J].上海建材,2019(3):1-5.
【責任編輯:張曉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