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馬克思主義自然價值論及其創新發展

2024-11-19 00:00:00曾云珍吳國林
理論導刊 2024年11期

摘 要:自然價值論是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內核。立足實踐的主客體關系,馬克思主義視域下的自然價值指人的行為對自然所造成的結果對于人的生態平衡需求的意義,并以實踐為中介連接了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羅爾斯頓以自為的存在作為自然具有內在價值的依據,依賴于人的直覺來實現“事實”與“價值”的連接,存在明顯的邏輯缺陷。馬克思主義自然價值論堅持實踐的人化自然觀、系統的生態整體觀、以人為本的生態和諧觀,并在新時代得到了創新發展,包括尊重自然的價值立場、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價值目標、生態底線思維的價值原則以及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旨歸,深刻回答了“為什么”和“怎么樣”來保護自然的難題。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自然價值論;內在價值

中圖分類號:A8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7408(2024)11-0111-07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當代量子詮釋學研究”(19ZDA038);廣東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高等教育專項)“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融入大學生生態價值觀教育研究”(2023GXJK033);廣州市哲學社會科學發展“十四五”規劃共建課題“中醫藥現代化的系統論進路”(GZGJ131)。

作者簡介:曾云珍(1988—),女,廣東梅州人,廣州中醫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博士,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技術哲學;吳國林(1963—),男,四川營山人,華南理工大學哲學與科技高等研究所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博士,研究方向:分析技術哲學、生態哲學、物理學哲學、量子詮釋學。

自然價值論作為關于人與自然價值關系的研究,一直是中西方生態倫理學的理論核心。羅爾斯頓是西方自然價值論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以自然內在價值為內核構建的自然價值論“為我們重新審視人與自然的關系提供了新的視角,但也導致了一些理論困境”[1]。區別于羅爾斯頓將價值局限為一種屬性,馬克思主義視域下的自然價值是立足于實踐的多重、復合價值的統一,“既主張自然的資源價值,又彰顯其生態環境價值與審美、科學等等精神層面的價值”[2]。以實踐為中介,馬克思恩格斯將人與自然連接起來,并從勞動價值與自然價值轉化規律中實現兩者價值的統一[3],為人保護自然提供了可靠的倫理依據。對此,習近平強調“要學習和實踐馬克思主義關于人與自然關系的思想”[4],并指出“樹立自然價值和自然資本的理念,自然生態是有價值的,保護自然就是增值自然價值和自然資本的過程,就是保護和發展生產力,就應得到合理回報和經濟補償”[5],創造性地發展了馬克思主義自然價值論。基于對羅爾斯頓自然價值論的批判,在揭示其理論局限性的同時分析馬克思主義自然價值論的本質意蘊與創新發展,對新時代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一、自然價值論的相關概念辨析

價值是生態倫理學的關鍵詞,中西方關于自然價值論區別的根源在于對價值的定義不同,即哲學基礎的不一致。因此,只有在馬克思主義視域下對價值這一范疇進行概念界定,才能正確理解自然價值的含義,并在此基礎上厘清馬克思主義關于人與自然價值關系的基本觀點。

(一)價值含義的爭議

長期以來,關于價值的定義有以下三種觀點:第一,價值實體說。價值實體說將獨立于主客體的某種主觀抽象看作價值,導致價值神秘化,或者直接把現實實體定義為價值,將價值機械化。第二,價值屬性說。價值屬性說把價值定義為人或物的某種固有屬性,這是西方較為流行的一種觀點,事物價值與屬性同一化是其最大缺陷。第三,價值關系說。價值關系說把價值定義為一種關系范疇,蘊含主客體間的關系,是主客體相互作用的產物。但是馬克思本人并未對“價值”這個概念給出明確定義,這導致學界關于馬克思對“價值”的定義上產生較大爭議。

一方面,部分學者把馬克思政治經濟學中的“使用價值”與哲學中的“價值”概念等同化,造成概念混淆。事實上,馬克思強烈反對把政治經濟學的“使用價值”與“價值”混淆,其中“使用價值”是指物對人的有用性,可滿足人的某種需要,而“價值”則是商品中所凝結的人類一般勞動。這是馬克思在經濟學層面對這兩個概念的定義,對于哲學層面的定義,馬克思曾指出,作為使用價值的使用價值并不屬于政治經濟學研究的范圍[6]。因此,作為政治經濟學范疇的“使用價值”,與我們所講的一般哲學意義的“價值”屬于不同的概念范疇,把它們等同化是對馬克思著作的錯誤解讀。

另一方面,部分學者試圖從馬克思恩格斯經典文本中尋找價值的定義。“如果說,‘按照德語的用法’,這就是指物被‘賦予價值’,那就證明:‘價值’這個普遍的概念是從人們對待滿足他們需要的外界物的關系中產生的。”[7]406馬克思《評阿·瓦格納的“政治經濟學教科書”》一文的本意是評價阿·瓦格納的錯誤觀點,一些學者卻認為其是馬克思關于“價值”的理解。從該文可以看出,這是馬克思轉述被他稱為“學究教授”的阿·瓦格納關于價值的看法。在后文中,馬克思對阿·瓦格納的做法持否定意見,批評他是從“概念”中獲得“價值”的經濟學范疇:阿·瓦格納把政治經濟學中稱為“使用價值”的東西“按照德語的用法”直接改為“價值”,通過這種辦法得到“價值”一般后,又從“價值一般”中得出“使用價值”[7]406-407。馬克思批評阿·瓦格納是從理論中尋找“使用價值”的概念,并在推敲過程中偷換概念,在“由此及彼”“由彼及此”中轉換“價值”與“使用價值”的概念。因此,直接把這句話當作馬克思對價值的定義是對原文的教條式理解,也是抓住其中一段話便對其作出片面結論的典型表現。

此外,還有一些學者反對從主客體關系角度分析價值問題。由于近代西方“主客二分”的認識論方法遭到廣泛批判,他們就此認為應放棄從主客體關系研究價值論。這是典型的把近代認識論對主客體的理解當作對主客體問題的唯一理解,并就此把馬克思關于主客體的理論歸諸于西方近代認識論的框架。然而,馬克思的主客體理論恰恰是對近代認識論的全面揚棄,馬克思主義的主客體關系是從實踐的高度展開的,主客體理論甚至是整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范疇,這恰恰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實現變革的重要基礎。

(二)價值含義的界定

面對諸多爭議,如何從馬克思主義的角度對價值作出界定成為重要議題。雖然馬克思在《評阿·瓦格納的“政治經濟學教科書”》中未對哲學范疇的價值作出定義,但這篇文章為正確理解哲學范疇的價值提供了重要啟示。從此文的寫作目的來看,馬克思旨在說明“使用價值”須從一定的社會經濟時期的實踐中去分析,反對阿·瓦格納把政治經濟學的“價值”與“使用價值”相混淆,批判其考察人與自然的關系不是以活動為基礎的實踐的關系,取而代之的是理論的關系。由此可知,馬克思主義的價值論是把實踐的觀點放在人與自然關系的首位,是實踐基礎上的價值關系說,也是一種更為深刻的價值關系說。

在馬克思看來,人們通過實踐占有外界物以滿足需要,并把“滿足需要”的屬性刻在腦海里,隨著人們不斷和外界物產生實踐關系,開始在理論上對不同的外界物分門別類。然而,這只是語言上的名稱,僅僅作為概念反映出這種實踐關系。馬克思指出,人們不是首先處在這種對外界物的理論關系中,而是首先要通過實踐取得外界物來滿足自身需要[7]405。從馬克思的這段論述中可知,他贊同價值關系說,并批判了阿·瓦格納把人理解為抽象的人,從理論中獲得價值概念的做法,進而主張從人與自然的實踐關系中去獲得價值的概念,認為人與自然的價值關系源于人的實踐活動。因此,馬克思主義視域下的價值從根本上來說就是客體能夠滿足人的需要的關系狀態,“價值”代表著客體主體化過程的性質和程度[8]。

如上分析,可對馬克思主義的價值概念作出如下定義:價值是對主客體實踐關系的描述,反映客體屬性與主體尺度相統一的程度。主體尺度指的是與人類實踐歷史相統一的一種尺度,即馬克思認為的“人的本質力量的性質”所規定的尺度,包括人的需要、目的性和現實能力等。這里的“需要”即是歷史發展的客觀選擇的“需要”,也是實踐的人的本性需要,“他們的需要即他們的本性”[9]。這就與西方的“滿足需要說”劃清了界限,“需要”是客觀的需要,是一種主客體統一的價值論。馬克思主義“價值”范疇的本質特征在于主體的內在尺度是主客體在相互作用中實現的客體主體化的動力與根據。主體的內在尺度會外在地表現為客體變化的尺度,比如,自然對人的滿足是通過自然的“人化”表現出來,即成為人工自然產品。總的來說,馬克思主義視域下的價值是描述對象與主體需要之間的關系,該價值并不產生于對象的存在或者屬性本身,主體的尺度即價值的尺度,與西方的價值概念有根本區別。

(三)自然價值含義的界定

上述對馬克思關于價值的界定分析及其爭議澄清為自然價值的含義界定奠定了重要基礎。由此可知,一個完整的價值概念須包含三方面的內容:第一,何者(具體的客體)的價值;第二,對于誰(具體的人或主體)的價值;第三,什么性質的價值,即它可滿足主體哪方面需要的價值[10]。自然價值中強調的價值是人對生態環境平衡需求的意義,由此可對自然價值含義進行界定:自然價值指的是人的行為對自然所造成的結果對于人的生態平衡需求的意義。

從表面上看,把生態平衡作為一種尺度,似乎自然成為了價值主體,但是這里的生態平衡歸根到底是人的需要,是人的間接的、長遠的需要,人依然是價值主體。從本質上來說,自然價值描述的依然是自然與滿足人的需要之間的實踐關系,但是這里的需要與人類中心主義的需要是不一樣的,特指人的環境本性的需要,人與自然的價值在這里是統一的。具體來說,自然價值可分為經濟價值、生態價值、審美價值等價值形態,但是從根本上來說,自然價值強調自然對人的環境本性需求的意義,經濟價值、審美價值等都由生態價值轉化而來。比如,馬克思將自然的經濟價值分為兩類,即“生活資料的自然富源,例如土壤的肥力,魚產豐富的水等等;勞動資料的自然富源,如奔騰的瀑布、可以航行的河流、森林、金屬、煤炭等等”[11]560。人對環境的本質需要是實現生態平衡,而自然的經濟價值轉換必須建立在生態平衡的基礎上,只有這樣,才能獲得諸如土壤的肥力、奔騰的瀑布等自然資源,由此實現生態價值與經濟價值的統一。

然而,這一“自然價值”概念受到西方生態倫理學家的質疑,被認為是功利性的價值理念,甚至把它歸為生態危機的根源。他們忽視了“自然價值”概念與傳統價值概念的根本區別就在于其“需要”的含義。在傳統價值觀中,人的需要是功利的需要,包括人類的一切需要,這種傳統的價值觀依然把人當作靜止的、抽象的人,沒有從根本上把人的需要與動物的需要相區分。馬克思主義視域下人的需要與傳統價值觀的需要截然不同,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的需要是體現人的類本質的需要,人與自然的關系從根本上來說就是人與人的關系,“正是在改造對象世界的過程中,人才真正地證明自己是類存在物”[12],而人與人的關系一定程度上就是人與自然的關系,就是人本身的自然的規定。馬克思認為,勞動是人以自身的活動來引起、調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的過程[11]201-202,人能夠依據自身發展的、動態的需要以實踐來調節人與自然的關系。因此,馬克思主義視域下的自然價值是基于人與自然實踐關系而產生的,人對自然的需要就是人的本質的需要,在某種程度上自然價值就是人的本質的體現。人與自然以實踐為中介得以統一,實現了人的價值與自然價值的相通,打破了西方關于人與自然二分的倫理困境。

二、對羅爾斯頓自然價值論的批判

生態中心主義本質上是關于自然價值論的學說,區別于馬克思主義以實踐為基礎的價值關系說,它將價值當作一種屬性,以自然持有內在價值作為其倫理道德合法性證成的依據,反對以人的利益作為價值尺度,主張自然本身具有內在價值,達到整個自然生態系統的平衡是其最終的價值目標。羅爾斯頓是西方自然價值論的典型代表人物,他“依據現代生態科學以及復雜性科學理論對自然生命共同體的有機性、系統性和自組織性”[13]的發現證明自然具有內在價值,他提出的較為系統的自然價值論雖對生態倫理學學科建設產生了重大影響,但同時其理論帶有明顯的邏輯缺陷,具體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泛化價值主體

羅爾斯頓通過賦予自然內在價值來論證人對自然有保護義務,本質上是將存在論與價值論等同化,泛化價值主體。為論證自然具有內在價值,他首先將價值主體擴大到自然,認為自然獨立于人類而存在,提出“根據自然來確定自己是什么,而非僅是根據自己來確定自然是什么”[14]207。在人與自然價值的關系中,他反對將價值主體限定為人類,賦予自然價值主體地位,認為整個生命支撐體系在人類出現前就已存在,自然并不是因為作為后來者的人類而存在的,將人類作為評判其他事物是否具有價值的依據是荒謬的。雖然羅爾斯頓強調個人體驗,認為人類視野中的價值是通過體驗來篩選和傳遞的,但是他反對將自然價值等同于人類主觀投射,“價值不是以經驗觀察為依據的,因為我們沒有可以直接反映它的器官,也創造不出可以測定它的工具”[15]38。無論人類是否發現價值,自然對生命的支撐時刻在進行,不以人的體驗而變化。

羅爾斯頓將價值理解為自然的一種屬性,是“進化的生態系統內在地具有的屬性”[15]10。自然的內在價值本能地維護著自身的穩定。人類對自然的評價并未給自然傳遞任何信息,也就是說,評價形式是主觀的,評價的內容卻是客觀的。比如一棵樹,如果沒有人類作為評價者,樹就不具備“綠色”的意義,但是這棵樹本身是有價值的,樹在極力維護自身的生存,不論人類是否發現或者評價它,它的價值都已然存在。羅爾斯頓將自然的存在與自然的價值等同起來,把自然自我維持的目的性歸屬為內在價值,并不區分人類自覺的目的性與自然維持自我的目的性,忽視人類具有他利性的本質特征,將人類與荒野之物作類比,泛化價值主體,導致其從理論根基上陷入困境。

(二)強化感性直覺

羅爾斯頓的自然價值論從“事實”到“價值”的飛躍具有明顯的浪漫主義和神秘化色彩。對于從“自然的內在價值”到人對自然的義務的推進,羅爾斯頓選擇了通過強化直覺達到“消融”客體的目的。他把自然價值當成是一種情感共鳴,人類不需要從“是”推出“應該”,而是在描述“是”時發現了“應該”,描述和評價在某種程度上是同時發生的,以至于我們難以區分什么時候停止了對自然的描述而轉向了對自然的價值評價。羅爾斯頓對生態系統的描述和評價思路進行了如下的勾畫(見表1)。

表1 羅爾斯頓關于生態系統的描述和評價[14]18

切近的道德義務生態規律道德義務前提生態系統性評價

你們應該促進自然的循環因為自然的循環維持著完整的生態系統而你們應該維持生態系統的完整因為完整的生態系統是有價值的

義務前提是先于生態規律的,然而前提本身卻是生態系統評價的結果,在對生態學的描述中產生了對自然的評價。按照以往的邏輯,生態評價是由生態描述產生而來,但這里的描述和評價幾乎是同時發生的,生態描述中所體現的統一性、和諧性等這些特征則是生態評價需要肯定的東西。羅爾斯頓甚至求助于宗教和虛無主義,通過認同他們對生命的崇敬,把自然物競爭生存的本能之“是”與人類贊賞其存在的“應該”聯系在一起。

(三)模糊價值取向

羅爾斯頓雖然堅持自然是價值系統、評價系統,但是他強調自然并不是道德系統,他承認人處于生態系統的最頂端,非人類自然存在物需依賴人類作為其道德代理人。這就把生態中心主義引入另一個難題,即作為道德代理人,人類如何公平和準確地評價非人類存在物的內在價值。在不同歷史時期和社會中,人們對生態系統的評價標準以及對自然事物價值的理解并不總是一樣的。為此,羅爾斯頓劃分了價值類型的不同等級,包括經濟價值、生命支撐價值、消遣價值等價值類型。在他的評價等級中,人的價值最高,接著是動物,再到植物,最后是微生物。由于人、動物與植物等不同類型的價值往往相交織,為解決這一難題,他把整體生態系統的穩定當作其價值衡量體系的最高價值標準。

羅爾斯頓的生態倫理學要求作為道德代理人的人類必須做到兩點:其一,人類要拋開自身的利益,以第三者的身份客觀地擔任道德代理人的角色;其二,人類必須正確地認識和評價自然系統才能擔任道德代理人的角色。這兩個要求顯然難以實現,羅爾斯頓解釋道,生態倫理學的最終目的就是要確定和認可這些價值。然而目前沒有任何一種生態倫理學可以做到,唯有通過直覺,這就迫使羅爾斯頓不得不回到對自然原始崇拜的怪圈中。

羅爾斯頓以“自然內在價值”作為其倫理依據,從一開始就站在人與自然二分的錯誤視角去看待人與自然的關系,導致人與自然的分化成為不可避免的結果,難以為生態問題的解決提供可靠論據。理論根基的錯誤使得“自然事實”與“自然價值”出現鴻溝,因此羅爾斯頓不得不求助于人類的直覺,將人類對保護自然的義務建立在情感直覺甚至于宗教基礎上。生態倫理學的主要爭議和任務在于解決為什么和怎么樣來保護自然,而羅爾斯頓的自然價值論模糊價值取向,雖然能夠促進人類生態意識的覺醒,卻與人的實踐漸行漸遠,難以轉化為推動自然保護的實際動力。

三、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關于自然價值論的闡釋

如果說西方自然價值論是將內在價值作為其理論內核來構建其生態倫理學,那么馬克思主義自然價值論則是將實踐作為其理論內核,回答了“為什么和怎么樣來保護自然”的難題,實現了生態事實與生態價值的統一。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立足實踐的人化自然觀,提出運用系統論方法解讀人與自然關系的生態思想,堅持以人為本的價值理念,構成了馬克思主義自然價值論的核心要義,給人類生態行為提供了科學指引。

(一)實踐的人化自然觀

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首先要回答的是何者為第一性。馬克思主義自然價值論批判性繼承了費爾巴哈關于人與自然關系的理論,既肯定了費爾巴哈堅持物質自然具有先在性的觀點,又批判了其把感性世界當作客觀自在世界的靜止僵化性,并以人的感性活動為基礎創新了費爾巴哈的唯物觀。馬克思提出人的兩面性,即人既是能動的自然存在物,又是受動的存在物[16]。一方面,馬克思主義自然價值論繼承了費爾巴哈關于物質自然第一性的觀點,強調唯物主義自然觀,堅持自然對于人的先在性。列寧指出,“我憎恨把人同自然界分割開來的唯心主義,我并不因自己依賴于自然界而感到可恥”[17]。人首先是自然存在物,自然孕育了人類,自然在人類誕生前就已經存在。人來源于自然,依賴自然,即使人類具有強大的主觀能動性,這種主觀能動性也要受自然環境和客觀條件的制約。另一方面,馬克思主義自然價值論又超越了費爾巴哈直觀的、抽象的自然本體論,強調勞動實踐活動在人與自然關系中的決定性作用。馬克思批判費爾巴哈陷入直觀唯物主義困境的原因在于費爾巴哈沒有認識到人化自然不是開天辟地就存在的,而是社會歷史的產物,離開實踐的視野看待人與自然的關系必定是片面的。在馬克思恩格斯看來,人處于生產的實踐中不斷發展,人改造自然是一種歷史的、動態的活動,是推動自在自然向人化自然實現物質交換的過程。同時,自然對實踐活動具有制約性,“自然規律是根本不能取消的。在不同的歷史條件下能夠發生變化的,只是這些規律借以實現的形式”[18]。人必須在尊重自然客觀規律的基礎上進行自然改造,才能有效統籌人的主體性與自然的客觀性,實現人與自然價值的統一。

(二)系統的生態整體觀

系統論方法是馬克思主義視域下解讀人與自然關系的基本方法。根據唯物辯證法,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處于聯系之中,任何事物都無法離開其他事物而獨立存在,自然界本質上是一個萬物相互依賴和制約的龐大系統。馬克思恩格斯始終堅持運用系統觀念作為方法論來認識自然,從而形成 “人—自然—社會”相統一的有機整體論。人與自然互為對象,人類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與之發生關系。當人類按照自然規律利用自然時,人與自然會處于一個平衡的系統中,反之當人類無視自然規律、無限制破壞自然時,就會導致生態系統失衡。

人與自然關系的失衡表面上看是由于人與自然關系的斷裂,其根本原因在于人與人之間的矛盾及其異化。馬克思恩格斯在生態環境并未大肆被破壞的時代已經預見到資本主義的異化生產方式會給人類帶來毀滅性的生態危機。勞動是人類“調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的過程”[11]202,人類必須在尊重自然規律的基礎上合理利用自然才能促進人與自然的物質變換。資本主義的本性是追求利潤,在此生產方式下資本家必定無限制地開發自然,無視自然規律,最終必將引發整個人類的生態危機。列寧指出,“資本主義生產逐漸囊括現成的勞動領域,排擠自然經濟,并靠犧牲自然經濟來擴大自己”[19]。也就是說,將系統的觀點運用于人與自然的價值關系必然得出人與自然是有機整體的結論,人類要實現永續發展就必須依靠人的實踐活動改變人與自然的異化關系,如此,才能真正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

(三)以人為本的生態和諧觀

以人為本既是馬克思主義自然價值論的核心內容,也是其區別于西方生態中心主義自然價值論的根本標志。羅爾斯頓反對因便利人類而將自然引入生態倫理考慮范圍的做法,提倡以自然內在價值喚起人類對自然的贊賞,而對于事實如何轉向價值只能依賴于情感直覺,上述觀點帶有明顯的局限性。馬克思恩格斯堅持以人為本,在人與自然的歷史演變中考察了人與自然的價值關系,以實踐為中介連接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把自然當成人類勞動生產的產物,在人類改造自然的實踐中看待自然價值,從而實現了事實與價值的統一,在理論層面為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提供了可靠的哲學基礎。列寧繼承馬克思恩格斯這一思想,尖銳批判了資本主義國家搶奪“許多國家以至全世界所有的原料來源”[20]的錯誤資源配置模式,提出只有無產階級國家才能在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指導下合理使用自然資源,協調人的價值與自然價值。

馬克思主義自然價值論堅持以人為本,將人的價值與自然的價值統一起來進行考量,兩者的價值統一于人與自然的和解之中。人與自然的關系是辯證統一的,以人為本的最終價值目標在于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解,“即人類與自然的和解以及人類本身的和解”[21]。人對自然的價值觀經歷了敬畏自然、初步開發自然、征服自然再到促進人與自然和解的轉變,良好的生態環境成為人類共同的價值追求。因此,堅持以人為本的生態和諧觀本質上是實現人對生態環境平衡的需求,既是實現對人的本質的真正占有的需要,也內在地將人的價值與自然價值相統一。

四、馬克思主義自然價值論在新時代的創新發展

進入新時代以來,習近平在總結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取得顯著成效的基礎上繼承并發展了馬克思主義自然價值論,回答如何協調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這一難題,極大地推動了馬克思主義自然價值論的發展。具體來說,習近平對自然價值論的創新發展深刻地體現在其尊重自然的價值立場、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價值目標、堅持生態底線思維的價值原則和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旨歸之中。

(一)堅持尊重自然的價值立場

價值立場是人與自然價值關系的基本起點。習近平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自然價值觀,提出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理念。自然對于人類社會具有先在性,物質自然界是人類社會的前提,人類必須敬畏自然。自然價值體現了人與自然之間的交往狀況,自然價值是一個歷史范疇、文化范疇[22]。為此,習近平強調,“加快建立健全以生態價值觀念為準則的生態文化體系”[23]。只有樹立尊重自然的價值立場,才能形成以尊重自然為內核的生態文化。

習近平尤為重視處理經濟與生態之間的關系,指出人類只有遵循自然規律才能有效防止在開發利用自然上走彎路,并提出綠色發展觀。綠色發展觀在堅持人的主體性基礎上強調生態唯物論,主張采取最合理的方式利用自然來發展經濟,從根源上規定了人與自然相處過程的價值遵循準則,將經濟要素與生態要素相結合,從而實現經濟價值與自然價值的統一。習近平主張“堅持把綠色低碳發展作為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的治本之策”[24],并突出強調高質量發展的綠色底色,通過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不斷調節與自然的關系,是對馬克思主義自然價值論的豐富和發展。

(二)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價值目標

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自然界的整體性,習近平進而提出“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以系統論視角將這幾個自然要素看作一個相互依存的有機整體,這幾個要素共同構成了人的生命生成與實踐活動的主要參與者,故升華為“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的生態價值理念。人與自然是系統性的整體,在保護自然環境的工作中,只有將自然視作一個系統,對護山、治水、種樹、護田、護湖、護草等進行聯合監管,才能取得成效。人與自然的整體性決定了人的生存依賴于自然的存在,也就形成了“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的新論斷。

基于這一新判斷,習近平提出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價值目標具有兩方面意蘊:第一,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人類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人依賴于自然,自然對人的制約性決定了人與自然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生命共同體關系。第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要實現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共生,是人類的最終價值目標。只有“把自然環境的存在前提、人類生存的必要條件、社會發展的基本需要緊密結合起來”[25],才能真正實現和諧共生的目標。

(三)堅持生態底線思維的價值原則

自然資源的有效極限規律要求人類必須運用底線思維來衡量人與自然的價值關系,因為環境資源在數量、空間以及質量等方面的容量是有限的,當人為因素對自然系統的干擾超過了自然的極限,即使是可再生資源也會受制于空間、時間等因素無法可持續供應,從而可能導致生態系統的崩潰。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取得長足發展,但由于部分不合理的經濟增長模式導致我國資源被過度消耗, 資源和生態環境的承載能力面臨巨大挑戰。面對嚴峻的生態形勢,習近平提出必須將人的行為限制在生態系統的承受范圍之內,并劃定保護自然的底線。

這是習近平利用底線思維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重要體現,嚴格將生態污染控制在一定范圍內,防止生態問題發生質變。生態底線思維為人與自然的價值關系提供了重要尺度,并配套以最為嚴格的生態制度來保障其實行,為處理資源利用和生態保護的關系制定了標準,有效遏制了生態環境的惡化,成為新時代中國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價值原則。

(四)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旨歸

以人民為中心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重要理論成果,習近平將這一思想運用于生態文明建設,提出“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26]的重要理念。“環境就是民生”反映了人民對美好生態環境的現實需求,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旨歸在生態文明領域的具體體現。立足于人民的生態訴求,習近平強調要“把建設美麗中國擺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突出位置”[24],將生態美好的目標置于國家重要的戰略地位來實現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旨歸。

環境關系人民的切身利益,而經濟也與人民利益直接相關,“以人民為中心”在生態方面面臨的最大難題就是如何協調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之間的關系。習近平運用馬克思主義對立統一的辯證方法,提出“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當兩者矛盾時,“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并進一步指出“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這一理念賦予綠水青山經濟價值,把自然當作一種資源和資本,肯定自然在經濟發展中的價值,為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關系的協調提供了解決思路,真正踐行了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旨歸。

參考文獻:

[1] 鄧喜道,滕依蔓. 論羅爾斯頓自然內在價值論的理論困境[J]. 學術研究,2019(8):29-35.

[2]李勇強. 自然價值的多重意蘊:生態文明理論的價值之維[J]. 學術交流,2014(8):55-59.

[3]曹家寧,劉吉發. 論“金山銀山”與“綠水青山” 的價值統一:基于馬克思主義勞動價值與自然價值的視角[J]. 理論導刊,2018(6):70-74.

[4]習近平. 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21.

[5]向污染宣戰:黨的十八大以來生態文明建設與環境保護重要文獻選編[G].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29-30.

[6]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16.

[7]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8]李德順. 價值論:一種主體性的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53.

[9]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14.

[10]李德順. 從“人類中心”到“環境價值”:兼談一種價值思維的角度和方法[J].哲學研究,1998(2):5-10.

[1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2]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63.

[13]王繼創,董錦潼. 現代西方環境倫理學的自然價值論批判[J]. 科學技術哲學研究,2019(3):124-128.

[14]霍爾姆斯·羅爾斯頓.哲學走向荒野[M].劉耳,葉平,譯.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

[15]霍爾姆斯·羅爾斯頓.環境倫理學[M].楊通進,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

[16]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67.

[17]列寧全集:第55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39.

[18]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541.

[19]列寧全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69.

[20]列寧全集:第2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0:341.

[2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0.

[22]李培超. 環境倫理學視閾下的自然價值敘事[J]. 倫理學研究,2015(5):103-111.

[23]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3卷[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66.

[24]習近平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強調 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 加快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N]. 人民日報,2023-07-19(01).

[25]劉希剛. 論生態文明建設中的“底線”與“底線思維”[J]. 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41(2):5-11+189.

[26]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2016年版[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233.

【責任編輯:何妮】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日韩成人在线观看| 日本尹人综合香蕉在线观看| 无码aaa视频| 国国产a国产片免费麻豆| 亚洲经典在线中文字幕| 国产96在线 | 国产成人喷潮在线观看| 97se亚洲综合在线天天| 中文字幕啪啪| 亚洲综合香蕉| 精品在线免费播放| 色婷婷丁香| 久久亚洲美女精品国产精品| 婷婷色中文| 又猛又黄又爽无遮挡的视频网站| 亚洲AV无码不卡无码| 久久永久免费人妻精品| 亚洲区一区| 在线观看国产小视频| 一级香蕉人体视频| 国产自在线播放| 中国美女**毛片录像在线| 国产精品粉嫩|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无码视频无码| 午夜国产精品视频黄 | 国产人在线成免费视频| 欧美天堂久久| 国产在线八区| 亚洲高清无在码在线无弹窗| 欧美日韩国产在线播放| 日韩亚洲高清一区二区| 亚洲色图欧美一区| 91精品国产综合久久香蕉922| 伊人久久久久久久| 91精品国产综合久久香蕉922| 国模粉嫩小泬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导航 | 亚洲欧美自拍中文| 国产一区二区精品福利| 91在线播放免费不卡无毒| 免费人成在线观看成人片| 亚洲天堂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国产系列在线| 久久永久免费人妻精品|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纯品| 国产精品欧美在线观看| 国产91精品最新在线播放| 亚洲AV无码久久天堂| 成人福利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天无码久久精品视频免费| 欧美色视频网站| 国产哺乳奶水91在线播放| 亚洲精品成人福利在线电影| 久久国产精品影院| 国内精品伊人久久久久7777人| 狠狠久久综合伊人不卡| 欧美日韩在线成人| 国产欧美精品一区二区| 狠狠色香婷婷久久亚洲精品| 一级毛片在线播放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一区不卡| 亚洲色图欧美在线| 精品99在线观看| 制服丝袜亚洲| 亚洲侵犯无码网址在线观看| 欧美特黄一级大黄录像| 91国内在线视频| 最新痴汉在线无码AV| 久久久久久久久18禁秘| 国产成人成人一区二区| 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2020一| 韩国福利一区| 国产精品护士|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av| 国产一级妓女av网站| 色视频国产| 国产精品人成在线播放| 亚洲福利网址| 国产成人久视频免费| a网站在线观看| 亚洲成AV人手机在线观看网站| 日韩欧美国产三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