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質生產力作為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中國化時代化的最新理論成果,以其豐富的馬克思主義倫理意蘊推動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術語革命與理論進階?;隈R克思主義倫理學的內在邏輯,新質生產力具有嚴密的倫理結構,蘊含著以人民為中心的人本倫理立場、求真向善的科技倫理旨趣、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倫理追求、規范新型生產關系的制度倫理保障以及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的國際倫理秩序。深刻把握新質生產力的倫理向度及價值意蘊,是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全力推進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和實現世界整體性進步的重要路徑。
關鍵詞:新質生產力;中國式現代化;馬克思主義倫理;倫理向度
中圖分類號:A8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7408(2024)11-0019-06
基金項目:湖南省社會科學成果評審委員會項目“中國共產黨延安時期公共衛生治理及其歷史經驗研究”(XSP22YBC102);湖南省研究生科研創新項目“新中國成立初期(1949-1956)中國共產黨調查研究制度化研究”(CX20231025)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聶興旺(1999—),男,湖南岳陽人,湖南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劉正妙(1984—),男,湖南岳陽人,湖南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毛澤東思想與黨的理論建設。
生產力是推動社會進步最活躍、最革命的要素,構成了所有現實社會生活的物質前提。202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考察期間首次提出“新質生產力”這一重大理論命題。2024年1月31日,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系統闡述了新質生產力的生成背景、基本內涵和核心特質等。新質生產力作為區別于傳統生產力發展范式的優質生產力的全新概念,具有創新驅動、綠色低碳、開放融合和人本內涵的理論內核,以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高效化為主要特質,契合“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習近平指出:“新質生產力已經在實踐中形成并展示出對高質量發展的強勁推動力、支撐力,需要我們從理論上進行總結、概括,用以指導新的發展實踐?!保?]為此,本文嘗試以馬克思主義倫理學視角為出發點,系統闡釋新質生產力的倫理立場、倫理價值和推進路向,以期對新質生產力的理論建構進行有益探索。
一、新質生產力契合以人民為中心的人本倫理立場
解放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倫理指向是在確立人民群眾倫理主體的前提下通過人的現實性實踐促成人的自由全面解放?!叭嗣裰辽稀保?]292是馬克思主義倫理的鮮明特質,新質生產力這一嶄新的社會主義生產力質態始終要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倫理立場。具體而言,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以維護人民的根本利益、滿足人民群眾對于美好生活的需求為前提,組織動員廣大人民群眾積極投身社會主義生產與建設實踐,所創造出的巨量新質生產力成果均由全體勞動者共同享有和使用。
首先,從事現實實踐活動的人是推動新質生產力生成與發展的倫理主體。馬克思通過批判費爾巴哈等對人的本質作形而上學的抽象理解方式,基于社會物質性的角度提出了“全部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在于“現實的個人”,又進一步指明“歷史活動是群眾的活動”[2]287,“生產力是人們的實踐能力的結果”[3]。人民立場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中國共產黨區別于其他任何政黨的獨特性標識。習近平深刻指出,“歷史反復證明,人民群眾是歷史發展和社會進步的主體力量”[4],他們接續創造了數不勝數的物質文明成果和博大精深的中華民族精神文明?;诖耍沦|生產力蘊含著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人本倫理立場,在生產力發展過程中必須站穩人民立場、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
其次,依靠人民群眾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道德準則和倫理路徑。在馬克思主義理論視域中,人作為勞動者是生產力要素系統中最活躍的核心因素。因此,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關鍵問題在于調動廣大人民群眾的生產積極性以及提高勞動者的綜合素養。為充分激發人民群眾對于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歷史主動精神,必須緊緊依靠人民,真正尊重人民所表達的意愿、所創造的經驗、所擁有的權利、所發揮的作用,匯聚蘊藏在人民中的無窮智慧和力量[5]。發展新質生產力不僅要發揮人民群眾建設社會主義的積極性,更要重視新質勞動者隊伍的發展。按照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現實需要,習近平反復強調暢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環與一體化建設的重要性,必須逐步完善人才培養、引進、使用、合理流動的工作機制[1],既“培養造就一大批具有國際水平的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創新團隊”[6],也“努力培養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7]119,為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奠定堅實的主體力量基礎。
最后,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是新質生產力解放與發展的道德追求與倫理旨歸。習近平指出:“發展為了人民,這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根本立場?!保?]馬克思恩格斯認為,“發展人類的生產力,也就是發展人類天性的財富這種目的本身”,在未來社會,“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將如此迅速……將以所有的人富裕為目的”[9],“社會生產力及其成果不斷增長,足以保證每個人的一切合理的需要在越來越大的程度上得到滿足”[10],“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創造出來的福利”。在馬克思恩格斯關于生產力發展論述的原初語境里,生產力不是作為目的而是作為手段而存在,不斷滿足人們對于物質生活和精神享受的需要、最終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這才是生產力的倫理歸宿。因此,發展新質生產力應當遵循馬克思主義“人本邏輯”,以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共享發展和人民解放為價值歸依。正如習近平所指出的,因地制宜發展生產力“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發展中穩步提升民生保障水平”[11],要將人民的發展需求和切身利益始終放在首位,確保新質生產力發展成果切實服務人民,確保其在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和共建共享的基礎上,為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人類社會從“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提供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基礎。
二、新質生產力彰顯科技創新求真向善的科技倫理旨趣
縱觀人類社會發展史,每一輪科技革命的興起都會推動社會生產力實現質的飛躍。馬克思認為,科學技術具有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求真價值意蘊,因為“科學是一種在歷史上起推動作用的、革命的力量”[12],“生產力是隨著科學和技術的不斷進步而不斷發展的”[13]698,并且“科學的發展水平和它在工藝上應用的程度”[13]53日漸成為社會生產力發展的決定性因素。在分析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的科技異化現象時,馬克思明確了科學技術應具有造福全人類的向善倫理規定。“由于機器的資本主義使用”致使“工人變成了機器的單純的附屬品”,“人的生命則化為愚鈍的物質力量”。雖然馬克思感嘆“技術的勝利,似乎是以道德的敗壞為代價換來的”,但他始終堅信“科學絕不是一種自私自利的享樂”[14]19,科技本身作為人的本質力量的外在表現而存在,應為人的自由解放、全面發展以及人類社會的未來進階服務。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高屋建瓴地指出以人力資源、自然資源規?;寗拥摹芭f的生產函數組合方式已經難以持續”[15],創新能力不強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現代化轉型的“阿喀琉斯之踵”。因此,他多次強調“社會生產力發展和綜合國力提高,最終取決于科技創新”的程度及其成果,并高度重視以科技創新引領社會主義生產力的革命性發展。在長期的治國理政實踐中,習近平形成了對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規律性認識,原創性地提出了新質生產力這一重大理論命題。新質生產力理論在堅守馬克思主義科技倫理思想基本觀點、方法的基礎上,充分總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經驗,極大地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科技倫理思想的時代內涵。
新質生產力主要由科學技術的革命性突破促生而成,科學技術在生產力要素系統中的滲透性運用不斷推進生產力質的飛躍。因此,發展新質生產力就必須加強科技創新特別是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進而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新動能[1]。同時,也要注意消除科技創新中的“孤島現象”[7]58,即如果科學技術革命不能引領新一輪產業革命,不能轉化為服務于現實需要的生產力,那么所謂的科技創新就只是停留在理論層面。因此,新質生產力要求在加強科技創新的基礎上推動其與產業創新的深度融合,實現“科學革命—技術革命—產業革命”的迭代式發展,構建產學研用融通創新的共同體;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構建上下游緊密合作的創新聯合體[16],及時將新一代人工智能、量子技術等科技創新成果應用到具體產業和產業鏈上,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布局建設未來產業,完善現代化產業體系,加快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
發展新質生產力,既要加強科學技術創新,也要加強科技倫理風險預防及治理。在科技理性主導視域下,科學研究的德性缺位現象也頻繁出現,尤其是顛覆性科技創新具有強烈的不確定性和不穩定性,引發了諸多新的倫理風險,因此應當正確處理科技創新與倫理治理的關系。在科技創新發展過程中,應秉持倫理先行原則,“先發展后治理”的發展模式很容易使科技創新陷入“科林格里奇困境”,本應造福人類的科技力量異化為具有巨大破壞力的“利維坦”,因此治理模式必須從“善后型”向“預警型”轉變,建立健全科技倫理風險監測預警機制。對于顛覆性科技創新的倫理治理,須以“增進人類福祉、尊重生命權利、公平公正、合理控制風險、保持公開透明”的倫理原則,形成科技向善的文化理念和保障機制[17],進一步發揚我國科技界追求真理、服務國家、造福人民的優良傳統[18]。同時,及時調整重點治理領域和治理方式,靈活應對科技創新帶來的倫理挑戰,真正使“科學研究既要追求知識和真理,也要服務于經濟社會發展和廣大人民群眾”,“把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科技創新的落腳點,把惠民、利民、富民、改善民生作為科技創新的重要方向”[19],為新質生產力的高質量發展營造良好的倫理環境。
三、新質生產力揭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倫理追求
在馬克思看來,人與自然之間存在著深刻的倫理互動關系。人與自然界作為一個整體而存在,人屬于自然界的一部分,同時自然界是“人的無機的身體”,“人靠自然界生活”[20]45。人類在保持與自然之間正常物質變換的前提下發展生產力,人類通過勞動過程來“中介、調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過程”[13]207-208,并對自然界的生態系統產生深刻影響。如果人類對自然界的影響在自然生態系統的自我修復限度之內,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就是順暢的,人和自然就處于“和解”狀態;若超出自然生態系統的自我修復限值,人與自然的物質變換過程就會出現“無法彌補的裂縫”[13]919。在此基礎上,馬克思提出了“自然生產力”的重要命題,他認為“勞動的自然生產力,即勞動在無機界發現的生產力”[21],既包含土地、空氣和植被等自然資源,也包含“單純的自然力——如水、風、蒸汽、電等”[22]。
結合馬克思主義生態觀和新時代國際國內經濟發展實際,習近平基于“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23]23的倫理支點闡明了生態建設與生產力發展的倫理關系,指出歐美“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行不通,應探索走出一條環境保護新路[24],必須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23]50,因為一定程度上“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25]。同時,為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目標,習近平要求“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26]。
在系統分析與全面總結生態經濟發展的基本規律后,習近平深刻指出:“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1]“綠色生產力論”是對馬克思“自然生產力論”的理論創新與實踐發展,指明了新質生產力內在蘊含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倫理追求與生態正義內涵。新質生產力契合以綠色為基本內涵的新發展理念,天然具有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的本質規定性,是以可持續、高效能、高質量為基本特征的先進生產力質態。新質生產力突破了高消耗、粗放型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的桎梏,實現了經濟效應與生態平衡的辯證統一,兼顧了生產力水平提高和生態環境績效建設兩大重要發展目標。具體而言,一方面,新質生產力促進了“知識、技術、管理、數據等新型生產要素替代自然資源、能源等傳統生產要素,并能夠使生產活動中產生的副產品循環利用,減少產品生產和使用對生態環境的損害”[27]。另一方面,隨著數字化、智能化對經濟社會的深刻影響,這些新型生產要素和傳統生產要素在新的商業形態和產業模式作用下,得到創新性配置,使之實現更加科學集約化的利用,在產品附加值提高的同時,綠色生產的潛能不斷釋放。
為進一步解放以綠色為底色的新質生產力,必須加快形成綠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深化優質生態產品供給側改革,切實降低生產力發展過程中的資源環境代價,在綠色發展方式轉型中實現品質的全面提升和數量的合理增長。質言之,一要牢固樹立節約新理念,按照“美的規律”重構人與自然的關系,讓自然真正實現“美的還原”,進一步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以綠色發展理念塑造綠色生產方式,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經濟體系,努力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和豐富生態產品需要。二要廣泛應用新興節能技術,以大數據資源、新能源技術和綠色低碳技術創新運用為重心,堅定不移推進“雙碳”目標實現,加快傳統產業改造升級,促進能源消耗、資源消耗的傳統行業向綠色低碳行業轉型。三要倡導綠色生活方式,全面推動人民群眾在衣、食、住、行等各領域消費習慣的綠色轉型,不斷譜寫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新篇章,共建和諧共生、清潔美麗的新世界。
四、新質生產力要求規范新型生產關系的制度倫理保障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認為,生產力與生產關系是不可分割的倫理統一體,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人們生產力的一切變化必然引起他們的生產關系的變化”[2]613,同時生產關系對生產力變化具有能動的反作用,生產關系必須“同他們的物質生產力的一定發展階段相適應”[28]591,如果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性質和發展要求就會促進生產力發展,反之就會成為生產力發展的桎梏。
新中國成立后,為最大程度地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中國共產黨人根據經濟生產需要及時變革生產關系,完善社會主義制度規范,調整社會主義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間的倫理關系。毛澤東曾深刻指出“社會主義革命的目的是為了解放生產力”[29],鄧小平也強調社會主義本質在于“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保?0]。新時代以來,習近平注重推動社會主義生產力發展的同時強調要勇于全面深化改革,自覺通過調整生產關系激發社會生產力發展活力[31],指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不斷適應社會生產力發展調整生產關系”[32]。
當前我國生產力形態已經從舊質生產力樣態進階為新質生產力質態,新質生產力的形成和發展必然要求生成與其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馬克思指出:“新的更高的生產關系,在它的物質存在條件在舊社會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決不會出現的。”[28]592因此,要為新型生產關系的生成創造有利條件、開辟光明道路。其一,必須充分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為新質生產力形成和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實踐載體和制度保障。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制度為新質生產力形成發展提供高效的組織管理保障,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新型舉國體制為科技創新整合資源集中力量進行新質生產力的科技攻關提供保障。我國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能夠有力消解勞資矛盾,全面超越了具有制約生產力傾向的資本主義所有制關系,對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其二,為創造與新質生產力發展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必須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深化經濟體制、科技體制等改革,著力打通束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堵點卡點”[1],“堅決破除一切阻礙生產力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33]。這進一步明確了新型生產關系的具體內容。在科技體制建設方面,著力健全科技創新激勵機制與評價體系,激發各類科研人才的創新活力和學術潛力;在教育體制構建方面,重視教育理念、教學模式等方面的深化改革,激勵師生增強科教興國強國的抱負,擔當起科技創新的重任;在人才體制上,根據新質生產力發展趨勢,推進教育、科技和人才的一體化發展,優化高等學校學科設置、人才培養模式,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注入人才動能,培養一大批掌握數智化、綠色化經濟發展規律的高素質人才。
習近平重視新質生產力與生產關系適應和互動的倫理關系。新質生產力決定新型生產關系的具體表現形式,并受新型生產關系的反作用影響。確立生產力與生產關系倫理關系的理論架構,為分析新質生產力發展如何優化新型生產關系提供前置條件,也為解讀新型生產關系如何充分釋放新質生產力潛能奠定制度依據。辯證看待新質生產力與新型生產關系的倫理關系,深化了習近平關于堅持和推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重要論述的本質要義,也極大促進了新質生產力在實踐中強化對高質量發展的強勁推動力、支撐力。
五、新質生產力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的國際倫理秩序
馬克思在剖析資本主義發展歷程時明確指出:“資產階級,由于開拓了世界市場,使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為世界性的了。”[20]404基于此,他闡明了生產力與世界歷史的倫理關系問題,認為“整個所謂世界歷史不外是人通過人的勞動而誕生的過程”,同時世界性的生產協作不僅可以提高“個人生產力,而且是創造了一種生產力,這種生產力本身必然是集體力”[14]378。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不斷深化對人類生產力發展與交往普遍化關系問題的規律性認識。2024年1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提出“要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營造良好國際環境”[1]。新質生產力作為一種開放包容型的生產力質態,突破了傳統的空間和時間閾限,契合以互惠互利為目標的開放發展,蘊含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倫理理念。生產力的質態躍遷必然會沖破各民族之間的壁壘,推動世界形成一個相互依存、休戚與共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并在這一倫理共同體中構建“弘揚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34]的新型國際倫理秩序。
新質生產力能夠為中國式現代化與世界各國現代化發展提供不竭動力,從根本上反映了當代人類對未來世界發展、增進共同利益的國際價值判斷和倫理訴求。2024年5月,習近平赴法國、塞爾維亞和匈牙利等國家進行國事訪問時系統闡釋了新質生產力蘊含的國際倫理追求。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習近平指出要在文明交流互鑒的基礎上“加強在聯合國等國際組織中的協調和配合,共同倡導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極化和普惠包容的經濟全球化,踐行真正的多邊主義,致力于維護世界和平穩定和國際公平正義”[35]。同時,中國將加快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習近平強調指出,“我們正在謀劃和實施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重大舉措,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進一步擴大市場準入,縮減外商投資準入負面清單”[36],為世界各國提供更廣闊的市場空間和更多合作共贏的機遇。中國將始終堅持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同世界各國“在清潔能源、人工智能、數字經濟、綠色發展等新興領域加強合作,培育新質生產力,服務各自高質量發展”[37],為各自經濟社會發展賦能助力,并為全球經濟增長增添新動能。
從現實層面來看,新質生產力緊跟全球數字化發展趨勢,著眼未來產業布局,蘊含著共商共享、互利共贏的經濟發展價值觀,為推動全球科技創新治理、未來產業發展和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貢獻了中國智慧。其一,要加強社會生產的國際分工,因地制宜、揚長補短,建立基于資源稟賦的世界分工體系,優化生產要素組合方式,提升其質量和效率,為新質生產力形成創造拓展新空間。其二,要注重國際合作,旗幟鮮明反對單邊主義、保護主義,做實全球共享機制、做活全球合作方式,讓世界各國的資金流、技術流和產業流等充分涌動,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共贏的方向發展,為新質生產力發展營造新生態。具體而言,深化國際科技合作,鼓勵并創造條件支持教育、科技、人才領域的國際交流,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關鍵契機,打造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由此助力新質生產力的快速釋放。其三,推動高水平“內外”聯動,實現國內大循環與國際循環的交匯融通,在經貿領域推進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與國際對接,打造開放層次更高、營商環境更優、輻射作用更強的對外開放新高地,進一步完善面向全球的高標準自由貿易區網絡,為新質生產力的生成發展提供先進制度保障與良好環境基礎。
結語
新質生產力是中國式現代化在經濟領域的集中體現,具有深厚的馬克思主義倫理底色。在處理人與生產力關系問題時,新質生產力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人本倫理立場;在如何看待科技創新與倫理治理問題時,新質生產力彰顯科技求真向善的科技倫理旨趣;在把握生產力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過程中,新質生產力秉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倫理追求。為進一步解放和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以制度改革引領新型生產關系變革,同時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構建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國際倫理秩序。總的來說,新質生產力深刻揭示了人與人、生產力、自然和科技等之間的和諧倫理關系,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與世界文明繁榮發展奠定了堅實的道德正義基礎。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iEBvQRmtVSMt+RSnEujZhcL+39Mn+VtFsOr75lq3yOw=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J].求是,2024(11):4-8.
[2]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3.
[4]習近平.必須堅持人民至上[J].求是,2024(7):4-13.
[5]習近平.在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3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23-12-27(02).
[6]習近平.努力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J].求是,2021(6):4-11.
[7]習近平關于科技創新論述摘編[G].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6.
[8]習近平.不斷開拓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新境界[J].求是,2020(16):4-9.
[9]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786-787.
[10]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724.
[11]習近平在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 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N].人民日報,2024-03-06(01).
[12]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02.
[13]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4]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15]習近平.論把握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1:485.
[16]習近平主持召開新時代推動中部地區崛起座談會強調 在更高起點上扎實推動中部地區崛起[N].人民日報,2024-03-21(01).
[17]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十三次會議強調 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提高政府監督效能 深入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N].人民日報,2021-12-18(01).
[18]習近平.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而奮斗: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06-01(02).
[19]習近平.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九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8-05-29(02).
[20]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3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122.
[22]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79.
[23]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4]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M].北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235.
[25]習近平經濟思想學習綱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學習出版社,2022:45.
[26]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211-212.
[27]李曉華.新質生產力的主要特征與形成機制[J].人民論壇,2023(21):15-17.
[28]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9]毛澤東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
[30]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3.
[31]習近平.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8-05-05(02).
[32]推動全黨學習和掌握歷史唯物主義 更好認識規律更加能動地推進工作[N].人民日報,2013-12-05(01).
[33]習近平.學習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是共產黨人的必修課[J].求是,2019(22):4-11.
[34]習近平在博鰲亞洲論壇2021年年會開幕式上發表主旨演講[N].人民日報,2021-04-21(01).
[35]習近平在塞爾維亞媒體發表署名文章 讓鐵桿友誼之光照亮中塞合作之路[N].人民日報,2024-05-08(01).
[36]習近平同馬克龍出席中法企業家委員會第六次會議閉幕式并致辭[N].人民日報,2024-05-07(01).
[37]習近平.攜手引領中匈關系駛入“黃金航道”[N].人民日報,2024-05-09(02).
【責任編輯:張曉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