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打造“家國共同體”:新型政黨制度優勢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的有效路徑

2024-11-19 00:00:00陳希任增元
理論導刊 2024年11期

摘 要:國家治理現代化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堅實基礎,“家國一體”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可行進路。新型政黨制度依托自身優勢,可以更加深入到家庭之中,將“家”和“國”發展成為更加緊密的共同體關系,即“家國共同體”,這將有效提升國家治理中的社會動員能力。基于共同體理論視角審視,新型政黨制度在型構“家國共同體”中,呈現出組織協調、記憶動員和權威引領的內在機理。可依托新型政黨制度對“家國一體”的優秀傳統文化進行現代轉化,通過訴求整合與共識凝聚、記憶轉化與身份重構、強化依存與命運連結等路徑,從共同目標、身份紐帶和共生關系等維度打造“家國共同體”,從而達到破解社會動員難題、提升國家治理效能的目的。

關鍵詞:新型政黨制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國家治理效能;“家國共同體”

中圖分類號:D2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7408(2024)11-0037-07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中華文化認同與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研究”(22&ZD208);湖北省教育廳哲學社會科學青年項目基金資助“黨建引領基層志愿服務發展路徑研究”(23Q001)。

作者簡介:陳希(1993—),女,黑龍江伊春人,武漢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湖北意識形態建設研究院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政黨治理與國家治理現代化;任增元(1980—),男,遼寧朝陽人,吉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高校黨建。

一、引言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是從中國土壤中生長出來的新型政黨制度”[1],要“堅持和完善我國新型政黨制度”[2]。新型政黨制度作為中國的核心政黨制度,主要“新”在形成了以中國共產黨領導為核心、以多黨合作政治協商為載體的“一核多元”制度格局,具有強大的政治整合功能、政黨制度效能、社會整合功能和社會發展效能[3],在國家治理中具有突出優勢。新型政黨制度是推動國家治理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制勝法寶和制度根基,探索新型政黨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的有效路徑,具有重大現實意義。

當前,既有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在部分以“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為主題的文獻中,強調新型政黨制度中黨的領導對于提升國家治理效能的重要意義,并從發揮黨的政治建設的治理效能、協調黨的領導與多元主體協同等方面,提出了將黨的領導轉化為治理效能的可行路徑①;二是部分文獻對新型政黨制度優勢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的內在機理與可行路徑進行了理論探討,認為新型政黨制度在執政黨與參政黨、政黨與人民、政黨與社會等方面形成了轉化治理效能的結構性優勢,可以從鞏固和發展和諧的政黨關系、加強民主監督的有效性等方面將自身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②;三是闡述“政黨中心主義”的國家治理范式,并對其獨特優勢進行學理解讀,包括政黨中心主義的國家治理范式及其經驗、政黨中心主義下中國現代化發展道路、比較視角下政黨中心主義治理范式的優勢等③。既有研究從價值證成、機理闡釋與實踐路徑探析等維度廓清了該議題的理論源流,不乏真知灼見,提供了諸多有益借鑒,但總體而言在以下兩個方面仍有探索空間:其一,對于國家治理而言,最為核心的構成要素是政社互動與社會參與。其中,社會的主體地位和有效協同等因素對國家治理成效的影響最為顯著。基于我國“政黨—政府—社會”三分融合的國家結構視角審視[4],既有研究或以政策宣傳和解讀為主,對治理效能的轉化路徑進行宏觀闡釋;或強調新型政黨制度與政府(狹義國家)之間的互動,但對社會這一主體在其中到底發揮怎樣的作用,闡述較為碎片化,并未深入研究。當前,國家治理中還一定程度上存在社會動員不足、參與質量不高等問題[5],愈益成為限制國家治理成效的瓶頸,如何以破解“社會動員難題”推動治理效能轉化,應予以深入研究。其二,既有研究雖然涉及新型政黨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的社會動員路徑,但是相關探討多圍繞階段性、短期性的動員途徑,主要體現為“類行政化”的剛性激勵。誠然,這些舉措可以在短期內保障治理效能,但若想實現常態化長效化,還需要建立起穩固的共同體關系。共同體關系能夠使社會個體緊密團結在一起,從而提升個體特定行為的主動性與積極性[6],等同于為治理效能轉化提供了持續性內生動力。針對這一實踐需求,既有研究未能從共同體視角予以深入探析和理論回應。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從“國家治理的社會動員難題”的分析入手,探討新型政黨制度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的重要契機和著力基點——社會動員,并提出通過打造“家國共同體”來型構治理效能轉化的可行路徑,以期為相關實務工作提供理論借鑒和智力支持。

二、國家治理中的效能瓶頸:社會動員難題及破解

當前國家治理中存在一定的社會動員難題,既體現為“效能瓶頸”,也為進一步提升治理效能提供了契機。新型政黨制度介入國家治理,必然要發揮出自身優勢,以當前國家治理的薄弱環節為著力點,通過補強薄弱點、打破“瓶頸”實現治理效能的提升。

(一)國家治理中的“社會動員難題”

國家治理需要動員、整合和調配大量治理資源,這決定了國家治理需要依托強大的國家能力。國家能力,是指國家運用國家機器帶領社會民眾并實現既定政治目標的能力[7]。國家能力凸顯了社會動員在國家治理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然而在國家治理實踐中,部分社會個體參與水平、參與意愿較低,在基層社會治理中體現的相對較多。比如,有學者基于基層社會治理的調研指出,治理中存在明顯的“干部干、群眾看”現象[8],盡管政府已經盡力推動體制內資源下沉,但部分群眾依然秉持“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態度,認為公共領域的治理活動主要由政府兜底完成,自己是否參與無關緊要。由于社會公眾來自各個行業,生活在各自家庭中,日常在不同崗位工作,其成長環境、學歷背景、政治身份等各不相同,對政策的理解、參與治理的態度也有所差異。近年來,海外歸國工作人員增多,民營企業工作人員隨企業數量增加而增加。特別是伴隨著經濟快速發展,新領域新業態不斷涌現,新就業群體數量長期快速增長。第九次全國職工隊伍狀況調查數據顯示,新就業群體總量高達8400萬,占全國職工總數的20.9%[9]。上述群體對于政策的認知水平、參與態度和責任意識也存在參差不齊的情況[10]。在此背景下,部分社會個體對于自身與國家治理的關系缺乏正確認知,對于應在國家治理中扮演的角色和承擔的責任亦不明晰,導致其參與意愿較弱。

而部分基層政府在國家治理中的社會動員形式,以及商品經濟所帶來的認知改變,讓社會動員難題進一步加深。一是在國家治理中,由于社會個體的不同職業背景,其社會偏好有所差異,更能接受自身認同的方式,而一些基層政府在動員社會個體參與治理時,一般更偏好數據、記錄(如新聞)產出等結果導向,傾向于采取行政指令進行動員,溝通與協商不足,降低了社會動員效果。二是由于商品經濟的快速發展,工具理性的影響更為明顯,部分社會個體更加注重個人收入、家庭發展等私域性事務,對公共事務的關注弱化,認為“公事”主要由國家負責,收入等“私事”才是最重要的。“要理解中國的國家治理及其現代化,就勢必要回到作為基本治理單元的家戶,并在微觀家戶與宏觀國家之間建立某種關聯,以此探尋中國國家治理的善治之道”[11],由于對“國家—自身”關系認識的變化,在一些人眼中“家”和“國”的關系發生割裂,這導致其不愿擔負起國家治理中應盡的公共責任。

(二)“家國一體”的出場:“家”與“國”的連結強化

“出乎史,入乎道。”歷史經驗提供了解決現實問題的思路。從黨團結帶領人民百余年的奮斗歷史中我們可以發現,國家的社會動員能力如何,往往取決于其遵循的治國理念。“家國一體”理念有兩方面內涵:一方面,在認知層面,即讓社會個體充分認識到自身命運與國家命運是緊密相連的,二者的價值追求、根本利益、未來發展高度一致,從而愿意投身于國家建設和發展事務中;另一方面,客觀來看,“家國一體”即指“家”和“國”之間休戚與共的緊密聯系。在黨領導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進程中,“家國一體”的理念始終貫穿其中,在不同歷史發展階段,其在社會動員方面一直發揮著積極作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在根據地推行尊重農民的土地政策,通過分配土地、加強宣傳等舉措打破小農思想的窠臼,讓農村家戶認識到革命前途、民族命運與自身密切相關,極大提升了社會動員成效、調動了廣大農民的積極性,他們一方面發展生產,一方面參軍支前。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在經歷過社會主義改造后,人民群眾的革命熱情和集體精神高漲,在復雜的國際形勢下,面對外部勢力的封鎖,人們深刻認識到國家發展和個體生存之間休戚與共的關系。因此,人們在努力從事生產、熱心于公共事務的同時,自愿讓渡自己的部分利益用于集體農業、重工業的快速發展,讓我們用幾十年時間走完了西方幾百年的工業化歷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極大發展了社會生產力,雖然工具理性對“家國一體”的社會認識造成了一定沖擊,但在黨的領導下,許多愛國商人、歸國科學家等為社會做出“舍小家、為國家”的表率,在抗洪救災、抗擊非典等事件中也涌現出一大批英雄人物。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家國一體”的治國傳統。習近平強調,“大國之大,也有大國之重。千頭萬緒的事,說到底是千家萬戶的事”[12],應當著力“使千千萬萬個家庭成為國家發展、民族進步、社會和諧的重要基點”[13]。面對“兩個大局”的復雜形勢,“家”和“國”更緊密地聯系起來,對“家國一體”的深刻認識和高度認同,激勵著億萬人民投身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事業中。

綜上分析可見,“家國一體”理念深刻影響著國家治理中的社會動員效果,其可以消解社會結構分化、政府動員方式僵化和商品經濟沖擊等帶來的負面影響,讓社會個體從家庭的私域空間中與國家產生緊密聯系,為破解國家治理中的社會動員難題提供有效路徑。錢穆指出:“有家而有國,次亦是人文化成。中國俗語連稱國家,因是化家成國,家國一體,故得連稱。”[14]對于中華兒女而言,“家”和“國”之間的命運與共、舍小家為國家的非凡氣度,是融入血脈的家國情懷。新時代背景下,破解社會動員難題,必須將“家”和“國”有機統一起來,進一步塑造緊密連結的家國關系。

三、新型政黨制度下的“家國共同體”:重塑家國關系的可行進路

國家治理中的社會動員,不僅需要深入到社會公共場域,更要深入到家庭和個體層面。新型政黨制度可以構建以自身為中心的“家國共同體”,實現“家國一體”傳統理念的有效轉化和創新發展,從而破解國家治理中的社會動員難題。

(一)新型政黨制度下“家國共同體”的理論內涵

在國家治理的社會動員中,“家國一體”理念需要轉化成為更具體的運作形式和實施載體,根據其核心內涵,“家國一體”所強調的最終形態即“家”和“國”形成一種休戚與共的共同體關系。具言之,在社會動員中,相對于短期利益激勵、剛性強制規約等方式,形塑共同體意識、打造共同體關系,能夠從家庭與個體層面形成參與治理的持續性內生動力,是一種長效方式。總體而言,共同體的構成要件即為基于長期共存、合作共生、互惠共贏的目標而形成的穩定社會關系,共同體成員基于共同目標、身份紐帶與依存關系,能夠自覺認同共同體的治理活動,并積極維護共同體的治理成果,這與“家國一體”理念中“家”對“國”的情感認同、依賴態度和共生關系等核心內涵高度契合,“家國一體”理念可以具象化為“家和國的命運相連、休戚與共的共同體”,即“家國共同體”。如果能夠推動國家治理的代表主體——國家,直接與“家庭”建立起休戚與共的共同體關系,不僅可以打破社會結構分化、政府動員方式僵化、商品經濟沖擊等所帶來的負面影響,更為提升國家治理的社會動員能力提供了一種更為長效、可持續的有效途徑。

在打造“家國共同體”的過程中,中國新型政黨制度將發揮不可替代的關鍵作用。基于對歷史的考察可以發現,“家國一體”理念之所以能夠讓國家透過公共空間與家庭、個人發生連結,有效動員社會個體,其核心在于發揮了中國共產黨政黨制度的關鍵性作用。中國共產黨的政黨制度能夠充分發揮黨的集中統一領導優勢,實現高效的政治整合和社會整合,既規避了政府中心主義治理范式下社會權利邊界模糊、社會動員弱化的風險,也防止了社會中心主義治理范式下脫離治理軌道、破壞治理秩序的危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從中國土壤中生長出來的新型政黨制度,新型政黨制度深植中國情境,具有強大的動員力和凝聚力,可以有效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形成各黨派、全社會同心協力的政治勢能,是一種合作型政黨制度模式。新型政黨制度是進入新時代以來對中國政黨制度內涵、特點、模式與優勢的全面總結和最新概括,也為政黨中心主義的國家治理范式提供了強大支撐,能夠在新時代背景下強化“家”和“國”的連結,這為實現家國共同體奠定堅實基礎。

鑒于此,發揮新型政黨制度在引領、塑造國家認知方面的重要作用,可以將具象的政黨認同與抽象的國家認知有機融合起來,在實踐中進一步發揮政黨作為國家和社會之間溝通橋梁的重要作用[15]。在構建共同體關系方面,可以發揮新型政黨制度的積極作用,以政黨為中心,統合家庭(包括個人)層面的社會與國家,以此打造“家國共同體”。結合上文對共同體關系的闡述,對新型政黨制度下“家國共同體”的理論內涵作出如下界定:通過發揮新型政黨制度的獨特作用,強化“家”和“國”之間的共同目標、身份紐帶和依存關系,推進“家”與“國”從實踐與認知的雙重維度,形成長期共存、互惠共贏、和合共生的共同體關系,推動國家治理的社會動員深入到家庭和個體層面。構建“家國共同體”,既是傳統“家國一體”理念的現代轉化,也是以政黨為中心的國家治理模式的優勢轉化,是新時代新型政黨制度優勢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的有效路徑。

(二)以新型政黨制度引領“家國共同體”建設的內在機理

以提升治理效能為目標,發揮新型政黨制度優勢來建設“家國共同體”,必須系統梳理制度優勢與“家國共同體”建設之間的銜接進路,明確以新型政黨制度引領“家國共同體”建設的內在機理。

首先,發揮新型政黨制度的組織協調優勢——整合利益目標,引領共同行動。中國作為超大規模國家,在國家治理中經常遇到較為復雜的治理情境,如因規模過大而導致的集體行動困境。通常而言,群體規模越大,集體行動的難度系數越高。新型政黨制度可以發揮自身的組織優勢,打破由超大規模帶來的集體行動困境。這是因為,新型政黨制度在組織層面形成了“中國共產黨/廣泛代表—民主黨派/特殊代表—無黨派/個人代表”的多層次代表鏈條,并基于該鏈條,形成了覆蓋廣泛、層次清晰的信息搜集、研判、決策的組織網絡。這一組織網絡將超大規模的社會,以利益目標、社會階層和地域群體等為標準進行精細化劃分,有利于打破信息壁壘,實現更高效的信息溝通與目標協商,將個體目標整合為集體的共同目標,并基于新型政黨制度引領的全過程人民民主,發揮民主集中制的高效決策與廣開言路相統一、執行效率與公平正義相融合、內生動力與外部監督相協調的巨大優勢,引領社會各界圍繞國家治理目標開展共同行動。

其次,發揮新型政黨制度的記憶動員優勢——增進情感感召,強化身份紐帶。情感是國家形象獲得社會認同、激發社會支持的重要因素,也是構成集體身份的核心要素[16]。共同體身份是促進“家”與“國”之間形成共同體關系的關鍵要素,情感認同為共同體身份的自我認同提供了重要基礎。然而,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泛娛樂主義等文化糟粕淡化了部分群眾對于政治參與的興趣,弱化了其政治參與的積極性。與此同時,社會的原子化趨勢,也造成了社會整體的情感淡漠,這些因素共同作用導致社會情感資源的匱乏,對國家治理的社會情感動員產生了不利影響。針對這一現狀,新型政黨制度可以發揮自身特有的情感動員功能,調動豐富的集體記憶,包括基于“以人民為中心”政治立場的精誠合作、多黨派間“和合共生”價值體現的傳統智慧、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團結奮斗所蘊含的情懷等,通過集體記憶增進自我身份認同的情感力量。

最后,發揮新型政黨制度的權威引領優勢——統合國家形象,集聚彌散支持。國家形象作為國家這一政治系統的主觀認知與外延樣態,需要獲得民眾的高度認同,才能有效引領社會動員。戴維·伊斯頓指出,社會對于政治系統的支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基于理性認識而形成的特定性支持,二是基于情感依附習慣的彌散性支持,后者主要是基于高度認同乃至信仰的無條件支持[17]。其主要來源是公眾的情感習慣或文化觀念,具備自覺性、持久性,這為社會動員的長效化提供了支撐。在政治領域,彌散性支持主要來源于政治信任與正統性感知,與政治系統的權威性密切相關。新型政黨制度富集豐富的權威性資源,其中包括中國共產黨的高度政治性權威、多黨廣泛代表的代表性權威、政治協商決策衍生的科學性權威等,三重權威在新型政黨制度的具體運作中融為一體,有機整合到國家形象的意涵中,將有力提升社會對國家形象的認同。

四、新型政黨制度引領“家國共同體”建設的實踐路徑

依循新型政黨制度引領“家國共同體”建設的內在機理,可以從訴求整合與共識凝聚、記憶轉化與身份重構、強化依存與命運連結等方面,探索強化“家國共同體”各項核心要素的實踐路徑。

(一)訴求整合與共識凝聚:樹立“家國共同體”的共同目標

共同目標主要由個體訴求整合而成,是立足最優利益平衡點形成的集體目標。新型政黨制度通過發揮引領與整合功能,可以協調“家國共同體”中公私主體間的利益關系,整合其多元利益訴求,形成“家國共同體”的共同目標。

其一,發揮新型政黨制度的統合作用,形成縱橫交織、“一核多元”的訴求整合網絡。橫向上逐步完善訴求整合網絡中的信息溝通鏈條,即通過建立屬群責任機制,根據國家治理事項的具體要求,明確需要聯絡和動員的群體。其中,中國共產黨的各級組織主要負責對社會公眾進行聯絡;民主黨派人士主要根據職業分類,動員所屬黨派人士等。縱向上逐步完善訴求整合網絡中的目標形塑鏈條,即以各級黨組織為核心,建立分層級的目標整合機制,包括對黨內的聯合黨建目標、多黨派民主協商目標、黨政聯席會議目標等的整合,依循“社會組織—意見整合—匯總決策—反饋調整”的目標形塑鏈條,形成“一核多元”的目標形塑機制與主次分明的目標體系。

其二,激發新型政黨制度的共識凝聚功能,完善共識凝聚機制和共識清單制度。“以共識為基,把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治理效能,是治理主體的一種內在需求”[18]。新型政黨制度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發揮共識凝聚功能:一方面,完善共識凝聚機制。新型政黨制度可以充分發揮調研優勢,了解家庭和個體層面的心愿、目標,形成治理工作的方案。圍繞該方案,依托屬群組織網絡,發動中國共產黨、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中的積極分子征集民眾的微心愿與微目標,與利益相關的社會公眾開展形式靈活的微協商,并將獲取的信息、達成的共識融入治理方案。另一方面,建立共識清單。在國家治理中,“清單制”的積極作用愈益凸顯,既可以將龐雜的治理內容系統化和清晰化處理,亦能夠發揮信息公開效應,明確參與主體的權責邊界,實現治理的正式化與制度化。新型政黨制度可以將國家治理中的共識清單作為民主協商領域制度體系的組成部分,讓共識凝聚“實”起來,一是厘清規則程序共識,包括關于共同利益與共同目標、自身角色與責任、協商啟動與過程程序、互惠合作規范等;二是明確核心價值共識,包括以人民為中心的國家治理價值、參與治理的公正誠信等;三是堅定理念信仰共識,包括對“家國共同體”的忠實信仰、對共同體成員的身份認同等。

(二)記憶轉化與身份重構:強化“家國共同體”的身份紐帶

身份認同是維系、發展共同體關系的關鍵紐帶,可以將異質性的個體團結起來形成高度同質性的共同體關系。互動儀式是一種相互專注的情感和關注機制,表現出一種瞬間共有的現實,因而會形成群體團結和群體成員性符號,實現增進情感連結、強化群體團結等目標[19]。身份認同逐漸成為共同體的一種替代形式,喻示著社會成員對歸屬與安全的孜孜以求”[20]。強化“家國共同體”的成員身份認同,可以從集體記憶轉化和共同身份重構兩個方面施策。

其一,推動集體記憶資源轉化,強化“家國共同體”的情感紐帶。“集體記憶在國家這一共同體中被共享,與共同體認同息息相關”[21],應將新型政黨制度的主體要素同推動集體記憶的轉化有機銜接。一是推動集體記憶資源的儀式性轉化,強化“家國共同體”中的情感紐帶。集體記憶通常貫穿于儀式當中,如文藝匯演、理論宣講等互動儀式是推動集體記憶形成與轉化的有效形式。地方和基層黨組織應當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開展小型互動儀式活動,有機融入新型政黨制度實現人民美好生活的記憶符號,并通過“跟黨走”等主題的文體娛樂活動、志愿服務活動和理論宣講活動等,實現共同在場、彼此感知和接續溝通基礎上的情感連結。二是運用好關鍵節點,形成集體記憶的轉化樞紐與延續載體。在上述融入集體記憶的互動儀式活動中,充分發動黨員、民主黨派人士和無黨派人士中的積極分子,通過現場情緒感染、溝通交流等方式,實現情感動員;注重培育集體記憶延續與輻射的關鍵節點,即發動退休黨員干部、民主黨派模范人物等關鍵主體,圍繞自身參與的治理實踐,開展主題宣講、茶話會和線上媒體推送等微觀敘事活動,以直觀化、微觀化的敘事方式喚起社會公眾共同記憶,引發情感共鳴。

其二,重構高位階的共同身份,強化共同體成員身份的自我認同。構建超越并兼容職業、年齡等的高位階共同身份,可以降低復雜社會中群體的異質性,提升群體內成員的互信水平,從而強化共同體成員對共同體身份的自我認同[22]。基于此,新型政黨制度應著力建構“家國共同體成員”這一共同身份。可以依托國家融媒體平臺,發動各級主流媒體和合作自媒體,呈現新型政黨制度引領下社會群體間如何提升普遍信任與合作水平、互惠互利共享美好生活等具象化內容,在這一過程中展示個體與國家之間的共歷性記憶,并及時將其轉化為“家國一體”的價值觀念、象征體系和共同體意識。例如,浙江省海寧市委統戰部在了解公眾現實訴求后,積極團結各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精誠合作,依托市“同心家園”品牌開展系列項目,服務群眾5000余人次,居民不分職業、年齡,均積極投入共同治理中,對“同心家園”產生了高度的歸屬感和依賴感[23],以此為基礎形成“同心家園人”身份,即是新型政黨制度構建共同身份的典型案例。

(三)強化依存與命運連結:打造“家國共同體”的共生關系

“家國共同體”的本質是個體與共同體之間相互依存的共生關系。具言之,“家國共同體”的形成和發展,需要個體之間主動形成“共同聯合”;而“只有在共同體中,個人才能獲得全面發展其才能的手段”[24]。因此,應當從強化“家”“國”依存關系與弘揚“家國一體”情懷的雙重維度,打造個體與共同體之間的共生關系。

其一,以新型政黨制度引領國家安全體系發展,強化“家”和“國”的相互依存關系。個體、家庭與國家之間關系的理想樣態,是基于彼此尊重、協商、合作形成的“對稱性互惠共生”。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家安全作為國家治理的核心內容之一,被賦予了“國安全”和“家安全”相輔相成的深刻內涵。為有效應對環境變化與潛在風險,應當發揮新型政黨制度的制度優勢,健全國家安全體系,強化家庭與國家之間相互依存的共生關系。一是維護國家政治安全。鞏固加強新型政黨制度“一核多元”的穩定政黨結構,探索完善多黨合作的制度框架、加強異體監督的政黨監督形式,持續強化政黨制度的合法性積累,保障國家治理擁有堅強、穩定的領導核心與組織結構。二是維護社會民生安全。民生安全與家庭個人息息相關,包含醫療衛生安全、生態環境安全、個人信息安全等。新型政黨制度應堅定“以人民為中心”的政治立場,注重發揮動態調適的適應功能、專業化的咨政優勢,結合現實需求,動態調整政策方向并落實舉措,圍繞切實保障民生安全獲取社會支持。

其二,以新型政黨制度推動弘揚“家國一體”情懷,發展“家”和“國”的和合共生關系。“在家盡孝、為國盡忠、家國一體、舍小家保大家”是家國情懷的核心精髓[25]。新型政黨制度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推動弘揚“家國一體”情懷:一是打造負責可靠的大國形象。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多黨合作的框架內,將習近平“我將無我、不負人民”的領袖形象、黨作為“馬克思主義使命型政黨”的精神品格、多黨合作的科學決策優勢等有機融合,打造擔當可靠的大國形象,激發社會公眾的民族認同感和民族向心力。二是塑造和合共生的核心理念。以和為貴、和而不同等理念是中華民族“和合文化”的代表,中國團結合作的新型黨際關系即是根源于“和合文化”[26]。因此,應進一步通過呈現各黨派之間“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親善關系、民主協商中“和而不同”的依循原則、政黨聯系群眾過程中的友善體驗等“和合文化”元素,推動和而不同的合作原則、和衷共濟的治理方式、和樂共享的治理目標等有機融入“家”與“國”的共生關系中。

五、結語

社會動員是影響國家治理效能的關鍵變量,高水平的社會動員能夠與治理效能相互促進,反之則互相阻滯。本文深入分析了國家治理中的社會動員難題,發現其核心問題在于部分社會個體對于家國關系的認知出現偏差,降低了國家治理中的社會參與水平;重塑社會對于“家國一體”理念的高度認同,加強“家”與“國”的深度連結,是破解國家治理中的社會動員難題的有效途徑。打造“家國共同體”是實現“家”與“國”深度連結的可行方式,而新型政黨制度在打造“家國共同體”中呈現出組織協調、記憶動員、權威引領等突出制度優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關鍵作用。基于此,本文從共同目標、身份紐帶和共生關系三重維度,系統探索依托新型政黨制度打造“家國共同體”的實踐路徑。

國家治理及其治理效能是一項宏觀命題,但其關鍵基礎,是來自于社會中千萬個“家”。習近平在不同場合多次提出“家庭的前途命運同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緊密相連”[27]等重要論述。打造“家國共同體”,是中國“和合”政治智慧的傳承與發揚,在國家治理中是一種有效、長效的社會動員形式,是黨團結帶領人民群眾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偉大勝利的重要方式。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現代國家和現代社會的締造者,也是新時代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引領者。通過發揮新型政黨制度的重要作用打造“家國共同體”,是黨領導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應有之義,彰顯了“中國之治”的優勢。

注釋:

① 參見:胡洪彬.《制度優勢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的政治系統分析》,《政治學研究》2021年第3期;劉培功,胡小君.《把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治理效能——以黨的政治建設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學習與探索》2022年第2期;江必新,馬世嬡.《將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的若干思考》,《科學社會主義》2021年第2期。

② 參見:劉志禮,魏梓桐.《中國新型政黨制度的結構優勢及效能轉化》,《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20年第6期;臧秀玲,劉華超.《中國新型政黨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的意蘊》,《科學社會主義》2020年第3期;齊衛平,柴奕.《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型政黨制度的國家治理優勢》,《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年第4期。

③ 參見:郭定平.《政黨中心的國家治理:中國的經驗》,《政治學研究》2019年第3期;王侃.《以政黨為中心的中國話語與中國道路》,《浙江學刊》2020年第5期;李新廷.《社會中心主義·國家中心主義·政黨中心主義——西方比較政治學研究視角的演進與中國關照》,《國外理論動態》2016年第2期。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論堅持人民當家作主[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1:229.

[2]習近平.在中央政協工作會議暨慶祝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成立7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9-09-21(02).

[3]柳寶軍.近年來國內學界新型政黨制度研究現狀與展望[J].社會主義研究,2020(5):164-172.

[4]景躍進.將政黨帶進來:國家與社會關系范疇的反思與重構[J].探索與爭鳴,2019(8):85-100+198.

[5]閏彩霞,劉濤.國家治理轉型中非制度化政治參與困境及超越[J].甘肅社會科學,2015(2):167-170.

[6]大衛·霍林格.從認同到團結[M]//李義天.共同體與政治團結.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181.

[7]MIGDAL J S.Strong societies and weak states: state-society relations and state capabilities in the third world [M].New Jerse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8:4-5.

[8]王大廣.黨建引領基層社會治理的首都實踐及其現實意義[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1):126-133.

[9]李培林.當前新就業群體的主要特征[N].北京日報,2023-09-25(10).

[10]鄭琦,陶周穎.“三新”黨建的生成邏輯和面臨的問題[J].理論視野,2023(8):87-92.

[11]黃振華.國家治理的家戶邏輯:基于田野政治學的分析進路[J].學術月刊,2021(7):91-104+178.

[12]國家主席習近平發表二〇二二年新年賀詞[N].人民日報,2022-01-01(01).

[13]習近平在2015年春節團拜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5-02-18(02).

[14]錢穆.晚年盲學[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112.

[15]KATS R S,MAIR P.Changing models of party organization and party democracy:the emergence of the cartel party[J].Party Politics,1995,1(1):5-28.

[16]KOLLER V.How to analyses collective identity in discourse:textual and contextual parameters[J].Critical Approaches to Discourse Analysis Across Disciplines,2012,5(2):19-38.

[17]戴維·伊斯頓.政治生活的系統分析[M].王浦劬,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62-275.

[18]楊巧蓉.我國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治理效能的共識向度[J].理論學刊,2021(1):86-94.

[19]蘭德爾·柯林斯.互動儀式鏈[M].林聚任,王鵬,宋麗君,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36+144-145.

[20]章淼榕,楊君.從群體心理到認同建構:多學科視角下的身份認同研究述評[J].廣東社會科學,2022(2):202-214.

[21]鄭素俠.脫貧攻堅的集體記憶及其再生產[J].新聞與傳播評論,2022(2):69-77.

[22]管健,榮楊.共同內群體認同:建構包攝水平更高的上位認同[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1):39-49.

[23]畫好最大“同心圓”! 海寧凝心聚智打造多黨合作示范高地[EB/OL].(2021-07-15)[2022-05-11].https://m.thepaper.cn/baijiahao_13604402.

[24]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71.

[25]田旭明.習近平關于家國情懷重要論述的精髓要義[J].馬克思主義研究,2020(12):51-61.

[26]靳曉霞.我國新型政黨制度的特征優勢及其傳統文化根源與創新發展[J].科學社會主義,2022(1):94-101.

[27]習近平.在會見第一屆全國文明家庭代表時的講話[N].光明日報,2016-12-16(02).

【責任編輯:雨蕙】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黄色小视频| 91视频首页| 色欲色欲久久综合网| 亚洲色图欧美视频| 99免费在线观看视频| 666精品国产精品亚洲| 成人日韩精品| 夜夜爽免费视频| 丝袜高跟美脚国产1区| 超碰aⅴ人人做人人爽欧美| 欧美h在线观看| 日韩AV无码一区| 天堂在线视频精品| 中国精品久久| 在线无码私拍| 青青青国产在线播放| 婷婷伊人久久| 欧美成人怡春院在线激情| 中文字幕第1页在线播| 国产传媒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 一本二本三本不卡无码| 91日本在线观看亚洲精品| 91视频99| 亚洲综合色区在线播放2019| 又爽又大又黄a级毛片在线视频| 国产综合色在线视频播放线视| 91久久国产热精品免费| 久久国产亚洲偷自| 久久福利片| 国产精品男人的天堂| 国产在线啪| 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97| 色悠久久综合| 国产三级视频网站| 国产96在线 | 国产精品xxx| 亚洲va精品中文字幕| h网址在线观看| 永久免费无码日韩视频| 国产中文一区二区苍井空| 欧美综合在线观看| 欧美激情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亚洲欧美色中文字幕| 精品欧美视频| 99视频在线免费| 色综合天天综合中文网| 动漫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免费看黄片一区二区三区| 在线国产91| 欧美亚洲国产日韩电影在线| 日韩在线视频网| 四虎国产精品永久一区| 一级成人a毛片免费播放| 视频一区视频二区中文精品| 中文字幕色在线| 亚洲成aⅴ人片在线影院八| 欧美高清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国禁国产you女视频网站| 欧美v在线| 欧美亚洲国产视频| 久久婷婷综合色一区二区| 国产亚洲欧美在线视频| 香蕉久久国产超碰青草| 国产色婷婷视频在线观看| 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6| 色综合五月婷婷| 亚洲区欧美区| 在线欧美日韩| 8090成人午夜精品| 精品五夜婷香蕉国产线看观看| 国产午夜人做人免费视频中文|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在线| 91网址在线播放| 美女免费黄网站| 无码人妻热线精品视频| 一本大道视频精品人妻| 日韩在线观看网站| 日韩欧美91| 久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日韩| 国产真实二区一区在线亚洲|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23| 青青国产成人免费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