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應用任務驅動式教學法,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力,促進其自主學習和合作交流能力的發展,還能有效鍛煉其問題解決能力和創新思維.本文探討初中數學教學中應用任務驅動式教學法的有效策略,提出創設與生活緊密聯系的教學情境、利用遞進式問題、應用現代教學工具、實施異質分組、實行角色輪換制和多元評價六點,以期能夠增強教學效果,提升學生的學習動力及合作能力.
【關鍵詞】驅動式教學法;初中數學;課堂教學
任務驅動教學法在初中數學課堂上的融入,為傳統教學模式注入活力.該方法圍繞精心設計的數學任務展開,鼓勵學生主動探索、合作解決困難,不僅能加深其對抽象概念的理解,還能鍛煉其知識應用能力.教師需關注任務的多樣性和層次性,確保廣泛參與并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同時,強化過程導向評價,關注學生思考過程和團隊協作能力的成長.這便凸顯了任務驅動教學法在初中數學教育改革中的價值與潛力.
1 任務驅動式教學法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價值
1.1 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初中階段的學生好奇心強,但注意力易分散,傳統的講授式教學可能難以持續吸引學生的興趣.而采用任務驅動式教學,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設計富有挑戰性、實踐性和趣味性的數學任務,這些任務貼近學生生活實際,能夠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使他們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和內在動力[1].
1.2 促進學生自主學習
任務驅動式教學鼓勵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自主探索、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這不僅能鍛煉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還能促進其自主學習習慣的形成.同時,很多任務需要小組合作完成,這為學生提供了交流思想、分工協作的機會.在小組討論中,不同思維的碰撞可以激發新的解題思路,學生可在相互幫助中共同進步,學會如何有效溝通和協調,這對于學生未來的學習和生活都是極其寶貴的財富.
2 任務驅動式教學法在初中數學教學中進行應用的策略
2.1 創設情境,引發學生探究興趣
2.1.1 構建生活化情境,感受數學價值
任務驅動式教學法的核心在于通過設定具體的任務來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參與度.面對部分學生對數學的畏難情緒,教師可以設計貼近學生生活經驗的任務,以此連接抽象數學概念與現實生活情境,以降低學生對數學的恐懼感,使他們意識到數學不僅僅是書本上的公式和定理,而是解決實際問題的有效工具,從而主動構建知識體系[2].
例如 以魯教版數學七年級下冊“一元一次不等式”為例,教師可以設計以下任務:假設學校即將舉辦運動會,需要購買獎品,預算有限.獎品種類包括書籍、文具套裝和體育用品,每種獎品的價格已知,且希望盡可能多的學生獲獎.要求學生利用一元一次不等式來制定一個最佳購買方案,確保在預算內買到最多的獎品組合.
首先,教師提供不同獎品的價格列表,以及總預算金額,如書籍每份20元,文具套裝每份15元,體育用品每份30元,總預算為1000元.然后,引導學生設定變量,比如,設書籍數量為x,文具套裝數量為y,體育用品數量為z,構建不等式來表示總花費不超過預算的條件:20x+15y+30z≤ 1000.
接下來,教師鼓勵學生自主探索不同的購買方案,這個過程促使學生實際操作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同時思考如何優化解決方案,以滿足現實生活中的約束條件.這樣,他們能夠有效降低對數學的畏懼心理,提高學習興趣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1.2 引入遞進式問題,了解數學概念
構建問題序列的教學策略,旨在通過一系列精心設計、由淺入深的問題引導學生逐步深入探索和理解數學概念.這需要學生從已知或容易理解的知識點出發,逐步進行更復雜、更具挑戰性的思考,符合初中生的認知規律,能讓他們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邏輯推理能力和批判性思維.
例如 以魯教版數學七年級下冊“平行線的性質定理”為例,在新課導入階段,教師可以提出如下問題:“觀察教室內的窗戶、黑板邊緣等,你能發現哪些線是相互平行的?”此問題旨在喚醒學生對平行線的基本認識,為后續學習奠定直觀基礎.在深化探索階段,教師可以提問:“如果已知兩條直線平行,它們被第三條直線所截,那么內錯角、同旁內角之間有何關系?”這一層次的問題要求學生運用已知性質,進一步推導平行線的其他性質,促進邏輯思維的發展,
通過這樣環環相扣的問題序列,學生能逐步深入地掌握平行線的性質定理,還能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鍛煉各項思維能力,并體驗到了學習的樂趣和成就感.
2.1.3 使用現代化設備,增進課堂趣味
教師可以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引入技術工具,用其為學生提供豐富的視覺和互動元素,幫助學生在動態環境中直觀感受數學概念和原理,使他們能夠在屏幕上直接看到數學元素的變化過程.而這種“動手做”的體驗能極大地提高學生學習的互動性.
例如 以魯教版初中數學八年級上冊“圖形的平移與旋轉”這一章節為例,教師可以利用幾何畫板軟件作為技術支持,讓學生深入理解圖形變換的本質.首先,教師可以提出一個探索任務:“設計并實現一個圖形的平移,使其滿足特定條件,比如使一個三角形沿水平方向平移5個單位長度.”學生需在幾何畫板上繪制原始圖形,然后使用軟件的平移工具,輸入指定參數完成操作.此過程中,學生能即時觀察到圖形位置的變化,體會平移的向量概念.
接下來,教師可以布置更復雜的任務,如“探索一個正方形在不同角度旋轉后的形狀與原圖形的關系,記錄旋轉中心、旋轉角及對應圖形特征.”學生可通過在軟件上選定旋轉點,調整旋轉角度,觀察正方形如何圍繞該點旋轉,并記錄下每次旋轉后的圖形特點.
最后,教師可以進一步組織小組討論,讓學生分享各自的操作方法和發現,通過展示和評價環節,以確保每位學生都能從任務驅動的學習活動中獲益.
2.2 小組合作,促進互助交流分享
2.2.1 異質分組,以強帶弱
任務驅動式教學法結合異質分組策略,旨在通過構建多元化小組,優化學習生態,促進學生間的互動與合作.教師需依據學生的學習能力、性格特征、興趣愛好等因素,精心配置小組成員,確保每組內既有學習尖子生,也有需要更多輔導的學生,以及具有不同思考方式和溝通技巧的成員.這樣能夠鼓勵學生之間相互學習,互相促進[3-4].
例如 以魯教版數學八年級下冊“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一課為例,教師可設計一項任務,要求各小組合作解決如下方程:x2+6x+9=0.首先,教師簡要復習配方法的基本步驟,并將班級分為異質小組,每個小組都包含解題速度快、邏輯思維強的學生,以及對配方法理解尚不深入的學生.
接著,小組內部先進行討論,能力強的學生引導組員分析方程結構,提示將常數項9視為32,以便構造完全平方形式.能力較弱的學生通過觀察和參與,能夠逐步理解配方的動機和具體操作,同時向能力強的同伴提出疑問.這樣便促進了小組內的深度對話.每個學生都能在自己擅長的領域貢獻力量,同時從他人那里獲得啟發.
2.2.2 角色輪換,全面鍛煉
角色輪換制下的任務驅動教學,需要小組成員在完成特定數學任務時輪流擔任不同角色,包括領導者、記錄員和發言人等.這種做法不僅讓每位學生都能在實踐中體驗和承擔團隊內的不同職責,還能有效鍛煉他們的領導力、溝通表達能力和責任感.
例如 以魯教版數學八年級下冊“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的證明”一課為例,教師可以要求學生通過合作探索證明“兩角對應相等的兩個三角形相似”的定理.在此任務下,各個小組內部實行角色輪換:第一次任務分配時,學生A擔任領導者,負責組織討論方向,決定采用構造平行線的方法來證明;學生B作為記錄員,詳細記錄小組討論的每一個步驟和論證思路;學生C則是發言人,準備在全班面前展示小組的證明過程.
在討論過程中,學生A需引導小組成員回顧相似三角形的定義,并提出利用已知條件構造平行線,進而證明對應角相等,邊長成比例.學生B負責詳細記錄從假設到結論的每一步邏輯推理,包括如何利用平行線性質和比例關系.輪換角色后,學生C在學生A和學生B的支持下,練習作為領導者引導小組細化證明細節,而學生A則嘗試記錄工作,學生B則準備作為發言人闡述證明過程.
經此過程,每個參與者都能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同時實現數學學習與個人能力的雙重提升.
2.2.3 多元評價,及時改進
當學生完成任務探討后,教師可以組織各個學習小組展示學習成果,并展開互相評價.小組展示鼓勵學生將所學知識以直觀、創造性的方式表達出來,不僅加深了個人理解,也促進了班級內的知識共享和討論.多元評價體系則涵蓋了自評、互評和師評,能夠確保評價的全面性和客觀性,使得學生從不同視角獲得反饋,促使他們調整學習策略.
例如 以魯教版數學九年級上冊“反比例函數”一課為例,教師可以設計一個綜合實踐活動,要求學生小組探究反比例函數y=kx(k≠0)的圖象特點和性質.活動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學生分組后,每組選取特定的k值(如k=1, -1, 2, -2等),使用幾何畫板或手工繪圖方式制作反比例函數圖象,并準備講解其特點,如漸近線、對稱性、圖象變化規律等.
第二階段,A組展示k=1時的函數圖象,通過動畫演示圖象的生成過程,解釋圖象位于第一、三象限,且當x增大時y減小,體現了反比例函數的基本性質;B組展示k=-1的情況,指出圖象與組A的對稱性,位于第二、四象限,強調了k值符號對圖象位置的影響.其他小組依此類推,每組展示后開放提問,促進學生間的互動和知識深化.
第三階段,小組內部討論,每位成員評價自己在準備過程中的貢獻和學習收獲,識別個人成長點,完成自評;各組觀看完所有展示后,填寫評價表,對其他組的創意、內容準確度和講解清晰度進行打分,提出建設性意見,完成互評;最后,教師綜合考慮小組的準備工作、展示創意、團隊協作及對反饋的接受態度給予評價,特別關注學生對反比例函數概念的深入理解和創新應用.
3 結語
總之,教師通過設計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富有趣味性的數學任務,能使教學活動不再是枯燥的公式推導和習題演練,而是轉變為了解決問題的探索之旅,促使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主動構建知識體系.而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實施任務驅動教學法的過程中,教師還應特別注意巧妙融合多媒體,同時強調學生之間的互助合作,鼓勵相互監督與反饋,以促進知識的共享與深化,從而提升學生的溝通能力、團隊精神等綜合素養.
參考文獻:
[1]趙建平,韓建興,黃韜.初中數學線上教學的設計視角[J].湖州師范學院學報,2023,42(10):111-116.
[2]王玉金,孔祥巖.基于任務驅動的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模式研究[J].基礎教育課程,2022(14):37-42.
[3]孫翔.基于問題情境的初中數學綜合實踐活動案例研究——以兩個教學案例為例[J].現代教育,2022(06):59-60.
[4]蔣仕龍,彭敏.基于任務驅動教學模式在中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教育教學論壇,2023(41):9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