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給上海市楊浦區“老楊樹宣講匯”全體同志回信,對他們表示親切問候并提出殷切希望。習近平強調,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希望你們繼續講好身邊的生動故事,帶動更多市民深入踐行人民城市理念,積極參與城市建設和治理,共建和諧美麗城市,共創幸福美好生活。
五年光陰荏苒。回想2019年11月,習近平在上海市考察時首提人民城市理念,“無論是城市規劃還是城市建設,無論是新城區建設還是老城區改造,都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聚焦人民群眾的需求,合理安排生產、生活、生態空間,走內涵式、集約型、 綠色化的高質量發展路子,努力創造宜業、宜居、宜樂、宜游 的良好環境,讓人民有更多獲得感,為人民創造更加幸福的美 好生活。”殷殷囑托,仍在耳畔。
2022年金秋,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勝利召開。“堅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寫入黨的二十大報告。
在全國各地踐行人民城市理念,上海全市各區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在市委市政府帶領下爭在中國式現代化中充分發揮龍頭帶動和示范引領作用之際,作為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考察并提出人民城市理念的地方,五年來,楊浦區將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貫穿城區發展始終,打造人民城市幸福生活的樣本標桿,甚至在國際傳播過程中出現了楊浦“YOUNG系列”視頻青春靚麗的鏡頭。
自上海成為一座國際知名的大都市以來,楊浦始終都是一種追趕甚至引領最先進生產力的所在。
當中國第一家現代化水廠誕生的時候,這新奇的生產和供水方式在催動什么?當中國第一家發電廠誕生的時候,這從未有過的光明方式在催動什么?……種種近代以來的大工業生產方式,催動的是一座現代化工商業城市的誕生與發展。歷史學者回顧楊樹浦、大楊浦的歷史,自然能總結出此地見證了上海近現代工業發展的輝煌,而實際上大楊浦當年實實在在成為上海這座城市的底色、底盤。如果將當年的大上海比作一個禮盒裝的奶油蛋糕,楊浦無疑是基本的蛋糕坯。沒有這扎實的蛋糕坯,一切的光華都很難華麗呈現。而但凡烘焙出基本的蛋糕坯,起碼蛋糕有了蛋糕之名、之實。工業化的楊浦,為大上海當年成為較為現代化的都市,做出的正是這托底之貢獻!
而更關鍵的一點在于——工業化的大楊浦,真正的主人始終都是這里的人民。亦即生活、工作于此的勞動者。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這座光榮之城,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回到了人民手中。人民也終于昂首成為主人翁。從那時開始,直至如今,楊浦為人民共和國的工業化做出了長期的巨大的貢獻。強國之路上,足可見楊浦人民各個時代的拳拳報國心。當然,時代變遷、產業調整,位處楊浦的各種工廠,也經歷了散場、退潮。
潮起潮落又潮涌,這才是時代前進的旋律。而楊浦之為楊浦,一大標桿即是——當年那些工業時代的大廠林立于此,當時代的音符跳過,如今“互聯網+”“智能+”的大廠又聚攏于此。
這是一種巧合,還是一種必然?
同濟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上海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上海市產業創新生態系統研究中心執行主任陳強分析,因為位于上海一片濱江水岸的原因,加之多種因素疊加,楊浦成為中國近現代工業的發祥地,工廠林立,制造業發達。別看其一度有某些區域變為“工業銹帶”,實際上楊浦終究為科技成果轉化、創意落地提供了可靠產業能力基礎和豐富場景。這是一種基因,且幾乎完美地保存與發展。這成為了楊浦區的一大基礎性優勢。有了這種基礎性優勢,逢著合適的機會,新的產業就有可能在這里騰飛,銹帶因為有了生活在這里的人民的力量,也終成秀帶。是金子總會發光,楊浦濱江,或成黃金秀帶!
“除了中國現代工業發祥地這一基礎性優勢以外,如今的楊浦還有兩方面的較為重要的基礎性優勢。”陳強說,“一是大學和科研院所集聚的優勢,楊浦區集聚了同濟大學、復旦大學、上海財經大學、上海理工大學、海軍軍醫大學等高校及眾多研究機構,戰略科學家、高層次人才、高技能人才匯聚,知識生產和溢出效果顯著,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強勁動力;二是先進的發展理念。楊浦區在國內最早提出‘三區融合,聯動發展’,為區域重塑增長動力,探索轉型發展新模式指明了方向!”
陳強進一步分析道,當前的楊浦區,正在從“知識楊浦”升級到“創新楊浦”,面對新的發展機遇和挑戰,必須充分考慮知識生產方式迭代升級、知識供給與市場需求互動界面更新、知識轉化為現實生產力路徑變遷的新趨勢,積極謀劃面向未來科技和產業競爭的前瞻性布局,推動新的建設,實施更具針對性的體制機制改革。而這些提前考量的思路,必然是一種勇于承接新的擔當之舉。
放在中央對上海發展的戰略定位上、放在經濟全球化大背景下、放在全國發展大格局中、放在國家對長三角發展的總體部署中思考謀劃——堅持這“四個放在”,以更高政治站位和思想起點來謀劃推進城市工作,也使得楊浦此種擔當成為題中之義。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之際,今年9月23日,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023年末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66.16%,比1949年末提高55.52個百分點,年均提高0.75個百分點。
盡管還存在一些地區差異,比如北京、上海、天津等城市的城鎮化率超過了85%,而部分省份的城鎮化率仍低于60%,但發展趨勢已經漸趨明朗。國家發改委提出,未來五年,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將提升至接近70%。
潮起潮落又潮涌,這才是時代前進的旋律。而楊浦之為楊浦,一大標桿即是——當年那些工業時代的大廠林立于此,當時代的音符跳過,如今“互聯網+”“智能+”的大廠又聚攏于此。
從城鎮化率的變化,可以看到整個中國的不斷進取。而城鎮化率達到如此程度,更要看到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中央黨校原副校長李君如曾言,“人民城市建設,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任務”,而“把楊浦區打造為人民城市的最佳實踐地,這個考慮是具有戰略意義的”。

也正因此,筆者所見,是過去幾年,楊浦濱江人民城市建設規劃展示館觀眾絡繹不絕。其中自然有上海許多單位,包括科研機構、高校等等組團前來參觀,也還有不少外省市單位來參觀、交流、學習。這顯示出中國各地各城市發展,包括推進城鎮化,有一個共同的前進方向——中國式現代化。同時,各地也在尋找這一共同前進方向之下各自的發展路徑。楊浦之人民城市建設,就如同共和國往昔歲月,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一些年代,我們探究蘇南模式、珠三角模式一般,經驗是彌足珍貴的。
從國際視野比較,所謂的“工業銹帶”,諸如美國五大湖地區、德國魯爾區、英國倫敦工業區、日本北九州地區等等,各自都曾遇到過“后工業時代”難題。他們有些所遇難題類似,有些所遇難題不同。有些通過種種努力而走出困境,有些仍然處于迷茫之中。比起這些西方發達國家來說,中國的一些老工業區,遇到的問題與之并非可以完全畫等號。盡管都需要回答“后工業時代轉型”這道難題,但中國都市有一個獨一無二的優勢——自1949年以來,人民當家作主。在共和國的歷史上,人民與國家共擔困難,走出困難,取得突破的案例屢見不鮮。改革開放以來,亦有見證。有這樣的人民,中國無往而不勝。楊浦人民城市之建設,為兄弟省區市所看重者,亦正在此。
在人民共和國的城鎮化率達到今日高度之際,人民城市理念突顯出時代價值與穿越時代的意蘊。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從新時代中國城市化發展的偉大實踐進程出發,就我國新型城鎮化和城市工作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論述。上海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市改革創新與發展戰略研究會會長、上海市重點智庫(市委黨校)首席專家李琪教授近日撰文提及:“有關人民城市理念,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有過三次重要講話。第一次是2019年11月在考察上海楊浦濱江時首次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的理念。第二次是2020年11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慶祝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明確提出要‘提高城市治理現代化水平、開創人民城市建設新局面’。第三次是2023年11月在考察上海時強調指出,要全面踐行人民城市理念,充分發揮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在城市規劃和執行上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加快城市數字化轉型,積極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全面推進韌性安全城市建設,努力走出一條中國特色超大城市治理現代化的新路。”

李琪還提及,中央對全國城市工作的一個要求——要在服從服務“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兩個大局與新發展格局的歷史方位上,努力開創人民城市建設發展治理的新局面新境界。
由此分析,楊浦可進取之處不少。
比如在黨領導城市治理現代化、全過程人民民主與城市治理現代化相融合、城市治理與城市更新相結合等等方面,楊浦都有所作為或躍躍欲試。從已有成果看,長白228街坊與四平電影院的更新改造,從規劃到實施,全程吸納群眾智慧,確保每一處改動都緊貼民心民意,是全過程人民民主在精細化城市更新中的生動實踐。包括“15分鐘生活圈”的打造,楊浦并非在閉門造車,而是通過主動靠近群眾,全方位、多角度地回應人民群眾的多樣化需求,才建立了“于漪教育思想研究中心”,打造了“上門辦”專員隊伍,設置了“復興小集”與雷鋒志愿服務亭,推出了居家智慧養老場景的完善與“大學路限時步行街”等等。復旦大學法學院基層法治觀察點的無障礙設施法治建議之被采納,熱心群眾關于加強門弄號牌監管的建議、楊浦法院推出的“適老”訴服機制等等,看似發生在楊浦城區的市民身邊事,實則彰顯了法治中國建設的大格局,以及公平正義在人民城市中的堅實根基。
楊浦區廣納萬流,暢通民主渠道,形式多樣:通過廣泛開設黨群服務站、設立人民建議征集郵筒、信箱及利用二維碼等數字化手段,構建起全方位、多渠道的群眾意見征集體系。定期回訪、滿意度調查、成效評估等方式,則可及時了解群眾對建議采納和實施效果的反饋意見。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楊浦是認真務實的,重在實效性,重在可持續性。這才是真正的進取!
楊浦濱江的綠之丘,呈現螺旋式階梯蜿蜒而上的模樣。這樣的“螺旋式上升”的裝置,某種程度上也喻示著現實。“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登攀的過程甚至未必是提前預見得到的螺旋式上升。
前進的過程中,總可能有險灘或急流。這也是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同志倡導“摸著石頭過河”的緣由。
改革開放沒有現成模式可以照搬,必須采用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方法論。堅持摸著石頭過河與加強頂層設計相結合,不失時機、蹄疾步穩深化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如今,在人民城市理念進一步深化踐行上,亦是如此。唯有繼續堅持把最好的資源留給人民,用最優的供給服務人民,才能將今日鏈接到未來的無限動能與生機上。
而此時此刻的秀帶楊浦,人民城市理念首提地相匹配的幸福新樣板,才得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