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經濟蓬勃發展,市民生活青春涌動,五年間,楊浦不少地標建筑火出圈,成為楊浦人民城市建設的生動寫照。

借助豐富多樣的數字化展陳手段,生動立體地宣介人民城市理念的基本內涵與上海打造人民城市最佳實踐地的生動實踐,提供集理論研究、宣傳展示、學習交流、休閑文化等功能為一體的人民城市魅力地標和高品質公共空間。

打造開放型、共享型、學習型的濱江書苑,為市民群眾在濱江一線提供文化傳承、文化傳播、文化交流、文化創新的公共文化新空間。

漫步于楊浦濱江,鮮紅的大字標識格外醒目,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托縈繞在耳旁。

整座房子的外形是由木結構搭成的“人”字,取名“人人屋”。在楊浦濱江岸線上,共有10 處主題鮮明、各具特色的楊浦濱江黨群服務站。

誕生于20世紀50年代,是上海現存唯一成片的“二萬戶”歷史風貌住宅,前身為工人新村,2023年228街坊蝶變歸來。

一個能夠滿足各類人群社交需要、具有社區會客功能的空間,集黨群政務服務、睦鄰文化活動、讀書交友活動等為一體,為老百姓提供實實在在的便利。

前身是建造于1995年的上海海煙機修廠倉庫,通過屋頂垂直綠化等技術措施,形成退臺錯疊的“空中花園”,滿目蒼翠,遠望形似綠色的山丘,實現了工業建筑向綠色生態建筑的轉變。如今的它集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公園綠地于一身,連通城市與江岸的綜合體,成為楊浦新晉打卡地標。

原為上海第十七棉紡織廠,擁有上海占地面積最大的鋸齒形廠房,生產的“龍頭細布”曾馳名中外,見證了上海紡織乃至中國紡織業的發展和變遷。從百年老廠成功轉型后的上海國際時尚中心,現為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以及國家工業遺產旅游基地,也是世界各類品牌的發布地之一。

將原楊樹浦電廠煤炭處理車間建筑群落的大量工業遺存予以保留呈現,還增添了電廠驛站、煤斗舊跡等休閑設施,成為一個宜居、宜游、宜樂的開放濱水公共空間。

由老廠區改造而來,保留了油罐、鋼構架、閥門等工業遺存,并融合了當代藝術設計,兼具藝術氣息和工業靈魂。公園內還蘊藏著豐富的自然景觀,如高大的香樟、懸鈴木、楓楊等。油罐探險區沖擊力十足,夜間還會上演油罐光影秀。

前身是建于1920年的東華紗廠,后為中國紡織機械廠,見證了楊浦百年工業文明的變遷。2014年開始,通過對老廠房升級改造,開始走上了從“廠”到“谷”的蛻變,逐步打造成為了上海中心城區專為知識工作者建設的Campus創新創業街區。

自2006年成立以來,“大創智”相繼建成了創智天地廣場、大學路生活區和創智企業中心等,并向北擴展以創智科技中心、創智國際廣場為引領的高科技總部基地,已形成集培育、科技、教育、文化、研究、創業和商業發展為一體的綜合知識型產業社區。是楊浦目前經濟密度最大、產業發展最成熟、文化與科技融合度最高的區域,也是上海重要的知識高地和創新力之源。

前身是上海第二鋼鐵廠,如今已華麗轉身,依托“廠區-園區-城區”的轉型發展理念,致力于打造“互聯網+”產業園。在這里,主導產業包括互聯網+、人工智能以及汽車研發,吸引了眾多頭部企業入駐,如美團、得物、福特汽車等,形成了強大的產業集聚效應。

灣谷科技園已集聚了一批生命健康、人工智能等領域的企業,以及國家技術東部轉移中心、上海技術交易所等轉移轉化平臺,形成了科技成果從高校研發、平臺轉化到園區孵化的全流程服務體系。未來谷—灣谷創新中心將承接重大科技專項落地、科技成果轉化、產業項目集聚三大功能,聚焦復旦理工醫等學科成果,促進一批優質項目轉化,形成新質生產力發展高地。

由1936年建成開放的舊上海市圖書館修繕擴建而成。在保留老建筑的基礎上,經改造,完整展現其“中國復興式”建筑的歷史特征與建筑風貌,被市民美譽為“小故宮”。

由著名建筑師董大酉主持設計,工程于1935年竣工。這座曾是“遠東第一體育場”的歷史建筑,見證了上海的體育發展和歷史變遷。2023年,江灣體育場入選中國第七批20世紀建筑遺產項目推介名單。

復旦大學管理學院(復旦管院)新院區是中國第一座與社區融合的開放式商學院院區。院區由三幢大樓組成,造型獨特的“霞光頂”是整個建筑的特色之一,設計新穎,視覺沖擊力強。

2024年8月,上海數學與交叉學科研究院(SIMIS)新樓正式入駐楊浦區創智國際中心。自2024年1月2日揭牌以來,研究院吸引了大批世界一流的學者專家,致力打造世界一流的數學中心。

由國際知名地產開發商鐵獅門集團匠心打造的浦西最高雙子塔,其中A塔高達280米的雄偉身姿重塑了楊浦天際線,成為上海的又一標志性建筑,集辦公、商業、酒店、劇院、公寓等城市功能于一體。

新江灣城三門路空中連廊橫跨淞滬路、閘殷路和三門路形成的五路交叉口,平面為鉆石形狀,因此又被稱為“鉆石連廊”。與傳統的過街天橋不同,新江灣城三門路空中連廊與周邊建筑空間無縫銜接,同附近的辦公樓、街區、綠化等高度融合在一起,為市民打造可漫步、宜休憩的“城市客廳”。

由百年歷史建筑永安棧房改建而成,是世界技能組織認可的全球首家冠以“世界技能”的實體博物館,致力于展示世界技能發展歷史和最新潮流。博物館聚焦“手、腦、心”的協同創新,擁有包括展示陳列、教育傳播、國際交流、收藏保管和科學研究在內的五大核心功能。

上海是中國近現代新聞出版業的發源地和中心,也是黨的出版的發源地。中國近現代新聞出版博物館作為國內首家新聞出版業行業博物館,力求以新穎的立意、厚重的實物、多元的手段展示新聞出版的歷史文化和事業成果。

前身為楊浦大劇院。于1996年建成,院內環境幽雅,集會議、電影、演出、會展于一體,是楊浦區標志性的演出場所之一。改造后的楊浦大劇院更名為“YOUNG劇場”。

總占地面積約17萬平方米,區域內水系發達、植被豐茂,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與生態。公園結合自然稟賦精心規劃“文化、體育、公園、水上”四大片區,圍繞“體、文、旅、商、展、演、綠”七大核心要素,形成集休閑娛樂與生態體驗于一體的綜合性空間,未來將努力打造成上海市生態文體休閑新地標。

具有自然、粗獷、野趣而又寧靜的風貌。公園分為南北兩園,南北園風格各異,北園著重森林景色,有丘陵湖泊草地;南園則小橋流水,一派南國風光,是上海唯一一座位于中心城區的國家級森林公園。

五角場廣場以其標志性的超大金屬橢球體聞名,靈感源自中國傳統彩蛋,象征著創新與生機。該設計曾榮獲“白玉蘭獎”,現已成為楊浦區的著名地標。作為首批“國家級夜間文旅消費集聚區”,近年來已成為上海市人流最多的商圈之一。

作為上海“最美的12條街道”之一,是小區、園區和居民區相融合的開放式街區,以其獨特的風貌和藝術人文氣息,成為滬上知名的網紅道路。2023年5月20日,大學路限時步行街開街,以形式多元的創意體驗賦予社區新的涵義。

作為楊浦新地標,致力于打造年輕人的社交場。由三棟寫字樓加獨棟商業體組合而成,形成了“盒子+街區”的“X型”特色形態商業,潮流感與科技感兼具的“抖音天眼”,成為江灣里的“點睛之筆”。

楊浦濱江岸線總長15.5公里,是上海乃至中國近代工業最重要的發源地之一,工業遺存改造讓濱江地帶形成獨特的城市肌理和地區風貌。老碼頭、舊倉庫變身創意空間,絕美的江景和獨特的工業遺跡,充分展示了楊浦的“硬核浪漫”。漫步期間,大橋與日落,如詩如畫,美不勝收。

前身是建于1938年的上海中心水產品批發交易市場(上海魚市場)。改建后的東方漁人碼頭由兩幢地標性建筑組成,高層建筑外觀造型酷似一條凌空躍起的躍魚是辦公樓,低層建筑外觀造型酷似一條遨游狀態的臥魚是商業樓,融文化、博覽、娛樂、休閑、商業服務于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