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要在上海評選最有松弛感的地方,崇明非常具有競爭力。
適逢“人民城市理念”提出五周年之際,我前往崇明采訪報道這座世界級生態島的實踐樣本。從市區去往島上,來回往往耗時數小時。綿綿秋雨中,駕車行駛在長江大橋上,蜿蜒的橋體在雨霧里忽隱忽現。崇明島是中國第三大島,到達之后,每一個采訪地點之間通常相隔甚遠,從東端的陳家鎮到西邊的西沙濕地,開車仍要一小時。報道還涉及崇明三島之一的橫沙島,至今沒有公路直接到達橫沙,為此生活在上海12年的我,第一次體驗了輪渡過江。
或許正因為地域開闊空曠,每次去崇明,令人覺得松弛。因為到達每一個地方都要花點時間,這里的人們沒有那么“爭分奪秒”,擁有更多留意身邊風景的閑暇。早在2001年,崇明明確了生態立島的發展方向。從那時起,工業逐漸轉型,到處是田園、流水、鳥鳴和大片森林。
松弛之中,崇明人民努力找到一些讓生活更加美好的現代化元素。作為上海重要的“米袋子”“菜籃子”“肉盤子”,崇明不僅大力發展農業,還不斷以最新科技賦能現代化農業。過去受限于產量的崇明白山羊與大閘蟹,在當下憑借繁育的最新科技與互聯網銷售渠道,成為更多消費者的首選。
編輯部有同事感慨原來現在崇明已發展得這般美好。對于習慣了快節奏的上海其他地區市民而言,當你偶爾想要去除“班味”,換一換心情,松弛的崇明或許是一個理想選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