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未來,向“數字”而來。在經歷了長期的信息化建設后,2022年,教育部正式提出實施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開啟了教育數字化轉型的大幕。為探索轉型升級路徑,各地各校積極試點、實踐,引進各類輔助教學、管理的數字技術和平臺,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轉型往往伴隨著“陣痛”,存在實然與應然的斷裂。走好轉型之路,須直面困頓,對當下的實踐進行反思與路徑重構。
讓教育技術再飛一會兒
“體驗下來意義不大,卻給孩子和家長增加了很多麻煩?!薄盀榱藬底只鴶底只?,有必要嗎?”2024年5月,有報道稱上海某區試行的智慧筆引發部分家長“吐槽”和質疑。
“智慧筆”是帶有紅外攝像頭的點陣筆,可以采集師生的作業作答和批改等數據,并實時傳輸至后臺,反饋學生的知識掌握、作業完成等情況。
家長口中的“麻煩”主要包括:一是智慧筆需要使用配套的教材和練習冊,增加了孩子書包負重;二是使用該筆時需要打開特定App,通過藍牙與筆配對,無暇輔導的家長需要給孩子配備手機或平板;三是功能不穩定,常出現行為無法識別、數據上傳失敗等故障。
一位受訪家長稱,用智慧筆寫作業時無法使用橡皮擦、修正帶等工具,如果遇到智慧筆識別故障,作業很可能無法上傳到智能平臺,或者有修改痕跡的作業會以混亂的數據上傳。為了讓線上數據和實際數據相一致,孩子需要反復謄抄,從而造成了更重的課業負擔。
不僅家長“怨聲載道”,一些教師的使用感受也欠佳?!拔覀冇玫闹腔酃P不夠智能,只能打‘√’和‘×’,語文學科只有客觀題才有絕對的對錯,主觀題要看點給分,不能只打‘×’,所以我們要另外用紅筆圈畫錯別字,旁批扣分原因。一本練習冊,主觀題和客觀題往往交錯出現,這也就意味著,我們一會兒要用普通筆,一會兒要用智慧筆?!苯髂喜囊晃恍W語文教師說道。還有教師提到,當網絡不穩定、設備出故障時,依靠智慧筆進行課堂互動的教學效果就會大打折扣。
除了智慧筆,一線教師使用其他數字化產品時同樣存在不少問題。來自成都的教師慕雪(化名)表示,其所在學校是區人工智能規模化應用試點校,開設了人工智能課程,在軟硬件上配備了區里統一配置的科普機器人、無人駕駛車、水墨平板和人工智能教學平臺等,但在開展數字化教學的過程中常會遇到硬件設備不兼容、軟件平臺操作復雜、軟硬件資源難整合等問題。例如,一些智能教學平臺雖然具備個性化教學功能,但選項繁多,教師在給學生設置個性化學習路徑時,難以快速定位到最適配的教學資源。同時,部分設備軟件更新后,與學?,F有的操作系統不兼容,使得設備軟件無法正常啟動或運行?!斑@些兼容性問題不僅增加了教師的操作難度,也提高了學校的維護成本?!?/p>
從諸如此類的“槽點”不難看出,當前很多數字化教育產品尚不成熟。
為了解供給側是否能夠支持教育數字化轉型,2023年,北京大學國家智能社會治理(教育)特色實驗基地主任汪瓊率團隊歷時半年調研了國內的30家教育企業,形成了一份翔實的報告——《實然與應然:教育數字化轉型供給側生態發展現狀》。
為什么買了那么多產品,教師卻不喜歡用?調研中,汪瓊得到的一個印象是,當前教育廠商所提供的數字化產品大多只是在做數據的數字化,比如,將試卷掃描數字化后建設成校本題庫再打印出來使用,將學生作業掃描后由計算機“自動批改”,這看似減輕了教師的工作量,但也削弱了教師批改作業時對學情的切身感受,從某種意義上還會強化學生的機械練習。正是因為教育產品不能帶給教師傳統教學場景無法實現的成效,教師們也就缺乏理由和動力去使用,這說明“這種供給是有問題的”。
汪瓊還指出,教育數據化轉型實際上是希望從應用層面來解決痛點問題,其實現需要各系統平臺的數據聯通,以此輔助教育教學決策。但當前很多地方和學校仍秉持著信息化建設的思路,強調基礎設施建設和數字化產品的配備,其結果是造成了“信息孤島”、業務系統“煙囪”。此外,很少有智慧教育產品能在一所學校長期穩定使用,這又造成了數據的間斷和浪費。
一位校長對此深有感觸:“現在教育數字化建設最大的問題就是數據不可共享?!币粋€例子或可說明——實行新高考后,對學生的等級賦分進行分析預測需要參照大的樣本,由于當地沒有統考,各學校自己組織聯考時,就出現了因使用的成績錄入平臺不同、數據不可共享的情況。
曾擔任甘肅某地級市教育局信息中心主任、有過教育科技公司創辦經歷的朱常琦指出,身處互聯網變革教育的時代,1400多萬中小學教育工作者不再是傳統教育體制下的“受管理者”,而是“互聯網用戶”。解決不好用戶體驗的問題,滿足不了用戶核心需求,僅以傳統教育體制機制的管理去推動教育數字化,不太符合互聯網變革一個行業的基本邏輯。
針對近年來大數據、人工智能、AIGC、ChatGPT、大模型等新技術新概念不斷涌現,各類企業、資本紛紛涌入等現象,朱常琦認為,我們應該牢記過去二三十年教育信息化建設付出昂貴學費的教訓,讓所謂的高精尖教育技術再飛一會兒,等行業專家們研究透了,等一線師生真正取得突破、不再交昂貴學費了,再去規?;茝V。
轉變觀念、思維是關鍵
繼去年的供給側調研,今年上半年,汪瓊和團隊又從需求側訪談了全國各地30位中小學校長。汪瓊坦言,從訪談了解到的情況來看,一方面,部分校長仍將數字化轉型理解為信息化建設,觀念沒有完全轉過來;另一方面,不少校長深受來自外界的成績和排名壓力的“脅迫”,將數字化作為提升學校業績的“錦上添花”之物,而供應端的“不給力”,又使得他們在推動學校數字化轉型時感到“力不從心”。
汪瓊表示,教育數字化轉型并不是以先進的技術、完善的信息化系統為基礎的,而更多取決于人的數字化意識,可以從一個個小點入手,逐步深入地去做。例如,教師可以針對教學過程中的某個需求、痛點,使用一些低代碼編程和無代碼編程工具,自主開發設計小程序,用數字化的思維來解決工作中遇到的問題。
又如,當前人工智能新技術、新應用層出不窮,教師可嘗試利用AI創新教育教學。汪瓊舉例,北京匯文中學的彭薇老師在教授《天上的街市》一課時,為讓學生體會這首詩的表現手法、美感和想象力,將學生分為三個組,讓他們運用生成式AI工具分別生成一篇200字的詩歌評論、一組表現詩歌意境的圖片和一首可用于詩朗誦的配樂。在此過程中,每組學生都進行了四輪提示詞的優化修改,讓人工智能的生成更加符合他們的要求和所需的效果。汪瓊認為,通過“教計算機”和利用AI的“不完美”來讓學生的學習發生,是一種可以在多學科采用的AI環境下的教學策略,對于教學理念和方法的變革頗具價值和意義。
“關鍵還是要轉變觀念。”廣州中學校長李強表示,所謂觀念的轉變是指教師要深入思考和探索教育技術的運用方式,使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相互滲透?!坝行├蠋熆赡苡X得不需要使用這么多復雜的技術也能解決問題,但只有不斷深入地研究,我們才會發現技術到底能給教育帶來什么樣的變化。”
烏魯木齊市第四中學黨總支書記付傳姝同樣認為,教育數字化并非教育裝備競賽。采訪時,她剛參加完全市的數字賦能教育推進大會,在對話框里敲下了自己的參會感受:“數字+教育,是‘漁’,是思維方式的變革,而不是‘魚’,不是數字裝備的使用。‘數字賦能教育’畫出的圓有多大,取決于半徑的長短,而這個半徑有多長,取決于思維變革有多深刻。”在付傳姝看來,不論是新課改、新高考還是教育數字化轉型,都是從學生的視角來重新架構學校的管理、課堂和課程,其本質是讓不同的孩子找到不同的賽道,真正實現全納教育和因材施教。
觀念、思維的轉變之外,汪瓊認為,教育數字化轉型,具有顯著的場景性、特殊性、個性化等特征,各地各校應根據經濟狀況和實際需求,找到不同的抓手,做出不同的亮點,而不是按照同一種模式來。
這一方面,廣州中學做出了表率。廣州中學是廣東省中小學智慧教育應用標桿校,信息化條件在廣州中小學里數一數二。李強介紹,學校的教師管理系統、排課系統、選課系統、成績分析系統、學生心理檔案系統、大數據中心等都是請教育技術公司定制開發的。開發過程中,學校會不斷跟合作方深入溝通交流,以更好地滿足學校的需求。
走好教育數字化之路,需要破解的問題還有很多。汪瓊指出,教育數字化轉型是一項系統性工程,涉及需求側、供給側和各級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各方要從問題出發,共同努力,提供系統性解決方案,才能助推良好數字教育生態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