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云端學校是深圳市為應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全面探索智能時代教育轉型升級,依托現代信息技術創立的平臺型未來學校。學校以人工智能、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新技術為手段,致力于打破傳統學校有形邊界和物理空間,探索和打造“總部校區+N所入駐學校”平臺型學校樣態,構建現代信息技術條件支持下的新型教學和師資成長共同體,當好未來教育的探路人。
從點到面,從融合到創新
充分審視教育數字化轉型的痛點。痛點之一,不是在教、學、研、評、管方面系統變革,而是在傳統教育教學體系中選擇某個點開展技術與教學的融合,產生了新的不平衡,結果就是“四不像”。痛點之二,不是以教學和課堂為重點,而是圍繞評價、輔導等問題做文章,難以形成令人信服的案例。
建立學校新形態。以云端學校為總部,帶動遍布深圳全市的13所入駐學校,形成“1+N”學校共同體,改變了學校組織的傳統模式,帶動各入駐校協同發展。總部校區匯聚來自深圳全市的名師,打破了“名校孤島效應”,實現了優質師資、課程、教研等資源的全時域與泛空間廣聯互通。
形成“一域兩伴三同”教學新范式。“一域”指數字技術下擴大的學習場域,實現跨校組班、多師協同。“兩伴”指跨校學伴和智能學伴,跨校學伴讓云端學子產生了更強的榮譽感、凝聚力和自信心,人工智能大模型讓智能學伴正在成為現實;“三同”指教師的同備、同研、同教,形成了全新的教師教學關系。
構建教師隊伍建設新模式。云端共同體模式下,教師的角色和作用從“單打獨斗、各有長短”向“團隊協作、人盡其才”轉變,從學科知識講授向引領學生全面發展轉變。共同教學任務的嵌入式、實踐性教研培訓,促進了青年教師的快速成長。
創新學生學習新方式。云端學校打破了傳統學校的時空限制,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優勢賦能教育,實施線上線下深度融合教學,基于數據對每一個學生實施精準的學情分析,通過跨校組班,有效實現因材施教。學生可以在“云端”實時互動,激發了學習內驅力。
云端學校創新實踐直面問題,堅持需求導向,不設限于技術與教學的融合,以運用數字技術實現教學模式創新、提升辦學水平和教學質量為目標,取得了數字化轉型的階段性成功。
同備、同研、同教
云端教學范式的數字化,一是體現在共同體結構化教師團隊的“同備、同研、同教”,二是人工智能大模型在教學中的垂直應用。云端課堂教學是利用互聯網將共同體的多所學校的多間云端教室連成一體的學習模式,各教室之間的師生可以實現流暢清晰的實時音視頻互動,進而推動優質資源的更廣覆蓋。“同教”需要高質量的課前“同備”,不同學校的云端教師在學校開發的“云錦平臺”上開展虛擬教研,時空靈活,群智涌現。在備課及教研過程中,利用大模型工具分析課堂錄音和視頻的“同研”,為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提供全新支持。以七年級語文課文《愛蓮說》教學為例展開說明——
教師課前“同備”
首席教師首先指導主備團隊在廣泛收集資料的基礎上開展本課的初備,再開展線上集中研討,將教學設計和教案初稿上傳教學平臺,其設計包括互動的節點、擬提的問題等。教師將收集的修改意見在教案中定點標注,標注方式可以是文字、語音或者視頻。不能及時參加同步研討的教師可以在規定時間內登錄平臺,查看整個研討過程和其他教師的觀點,補充自己的意見。主備團隊結合教師意見修改后再上傳,進行后續修改和檢查,最終打磨成為更適配課程的教案定稿。
學生前置探究
云端課堂凝練高效,由教師設置前置探究內容,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和思考,鼓勵學生主動爭取大場域中的表達機會。任務一:借助訊飛星火、天工3.0、智譜清言等AI繪畫工具,為你心中的蓮花創作一幅畫,指令越清晰精準,AI創作出的畫作越符合期待。任務二:借助天工、Kimi等AI工具,選擇自己喜歡的曲風,以《愛蓮說》原文為歌詞,創作專屬自己的歌曲。
學生借助電腦,自主完成以上探究并上傳成果,便于教師掌握學情。在這樣的自主學習過程中,學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激發了強大的內驅力,為課堂教學營造了良好的學習情境。學生在歌曲創作中潛移默化地掌握了相對枯燥的古文背誦,領悟了文本的內涵。
教師課上“同教”
在課前,各班輔講教師從學生上傳的作品中,挑選人工智能模型創作的2幅荷花畫作和2首歌曲上傳到班級平臺,便于主講教師在云端課上進行分享和分析。主輔講教師常態化“同教”的樣態,徹底改變了傳統的“一位教師包打天下”的模式。主講教師通過直播互動精講課程核心部分,把控全流程;輔講教師立足本班學情協同教學,落實知識與能力目標,同時更多關注學生學習行為和習慣;場景教師將真實生活情境引入課堂,在公園現場通過連線展示荷塘美景,真正實現了“無情境不教學”。
教師課后“同研”
聯通各云端教室的平臺自動錄制云端課實況,這些資源不僅可供學生登錄回看,也是教師課后分析研討的基本素材。以“360AI瀏覽器”為代表的大模型,具備音視頻分析的強大功能,一是可以將課堂中師生的語音快速轉換成文字,二是能夠生成課堂視頻的思維導圖,三是支持用戶提問,如評價本課的優點與不足,或總結不當的口頭禪出現的次數等,為教師自身和教研團隊課后分析提供有力支持。
整體發展,順應未來
分析報告顯示,“云端班”不僅學業表現突出,在2024年深圳中考中成績亮眼,還帶動了入駐校整體發展。國家“大規模學生跨學段成長跟蹤研究”項目評定云端學校學生綜合素質發展屬于“綜合發展卓越型”。
經過三年多的實踐探索,云端學校創新實踐實現了“云上云下共同體”教學常態化,覆蓋初中三個年級,服務3600余名學生,參與云端教學的教師達470余人。2024年,經過激烈角逐,第二批覆蓋深圳全市11個區的入駐校形成新的云端共同體,繼續探索數字化轉型的創新舉措。
通過數字化教學實踐和教研培訓,一批愛崗敬業的青年教師脫穎而出;教齡較長的教師受到推動,煥發出新的教學活力,緩解了職業倦怠感;骨干教師和名師受到“群智”的啟發,獲得新的思考與提升。“做中學”使得教師的數字化素養快速提升,使用和交流推介新的數字技術工具成為云端共同體中教師的新愛好,三冊云端教學案例集正式出版。
在2024全球智慧教育大會上,深圳市教育局承辦了“基礎教育數字化與面向未來的學校變革”論壇,云端學校在論壇上介紹了數字化轉型的經驗,引起全球關注,獲得了與會代表的一致好評。在全球4800多個申報項目中,云端學校獲得“全球智慧教育創新獎·實踐創新獎”,還與新疆克拉瑪依等5個地區簽署了云端模式復制幫扶的框架協議。
云端學校初步探索出一條切實可行的教育數字化轉型新路徑,在教學教研層面實現了優質資源的共享。創新實踐的成功經驗,一是要堅持需求驅動,不能是技術或者產品驅動;二是要有實體學校牽頭,牽引教育數字化轉型持續發力;三是要頂層設計、系統變革。
德國哲學家康德提出:“人是目的,而非工具。”全面的教育數字化轉型必須觸及教學形態的轉型,轉型實踐的背后應當產生新的教學理論。與云端模式較為接近的教學理論是主張“聯通即學習”的聯通主義,但其過多強調了信息技術的作用,忽略了人的主觀能動性。云端學校在實踐基礎上,提出了全新的教學理念——主動聯通,強調人與人之間、人與機器之間、人與資源之間的主動對接,既反映云端教學范式的本質,也符合教學基本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