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由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牽頭研制的《足球課程學生運動能力測評規范》等22項國家標準正式發布,為深化體育課程教學改革、促進學校體育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然而,在體育課上應如何落實這一規范化的學生運動能力測評標準體系,仍是需要認真分析、持續研究的課題。
體育課是體育教學的基本組織形式,“上好體育課”既是體育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更是學生學習和掌握運動技能、產生和保持體育運動興趣、鍛煉和增強體質的關鍵。然而,上好體育課并非易事,它既受場地、設備等基礎設施條件的限制,還受教師的體育專業素養影響,同樣也被學生的自身因素制約,更與相關政策導向、課程體系完善程度密不可分。要想上好體育課,就必須找到一個突破口——強化對學生運動能力的評價,優化體育課程實施過程,從而落實高質量體育課堂教學要求,促進學生更親近體育、更熱愛體育、更受益于體育。
加強學生運動能力培養具有現實需求
在從重知識到重能力再到突出核心素養培養的教育變革浪潮中,體育的變革同樣不能缺位。
凸顯體育在學科教育之外更強大的功能,讓學生終身受益。從知識的角度,體育學科知識大多屬于操作性知識,學生需要實踐操作才能掌握。因此,操作性知識的學習目標就需要定位在懂操作、能操作、會操作上。從能力的角度看,操作能力并不僅僅在于“學會”某項運動的單個技術,也不只是通過練習使其達到一定的熟練程度,而是學生在任何時候都能將其“拿得起又放得下”——參與比賽的時候可以在賽場上游刃有余,娛樂休閑的時候又能愉悅身心、放松自我,這是一種獲得了基本運動能力后,靈活自如、樂在其中的狀態。
體育學科的核心素養培養,關鍵在于實現從技術到技能,再從技能到能力的跨越。在體育學科核心素養培養包含的運動能力、健康行為和體育品德這三個關鍵要素中,運動能力的素養培養要求,是最具體育學科特點的、學生學習體育必備的能力。然而,以往的體育教學中對此卻多有忽略。
無論是學業水平考試還是中考體育測試,都在測評學生對運動技術掌握的準確z4uZK+J2B/jvBM2GPUcejg==程度和熟練程度。例如部分中考體育測試考查學生籃球繞桿運球、排球對墻顛球等內容,部分教師在課堂上只傳授繞桿運球或對墻顛球的動作方法,讓學生機械化地熟練動作后進行測試和評價,學生看似在某項運動的技術測評中得了高分,但實則并未掌握該項運動。這就是典型的“考什么、教什么、練什么”的現象。學生即便能在這些測評內容上取得滿分,也不一定真正掌握籃球和排球運動,甚至難以激發對運動的興趣。
因此,體育教師不僅要培養學生掌握技術并達到熟練程度,更要促進其達到運動能力發展應有的水平,符合讓學生學得好、用得上的教育質量標準和要求。
以強化運動能力評價推動體育課堂變革
學生運動能力達到的水平是需要通過評價來衡量的,而評價又在一定程度上推動和牽引著課堂教學的變革。
運動能力評價是體育學科教育質量評價改革的突破口。以往提及體育工作質量,多數學校和教師都將目光鎖定在體質健康上,反過來講,就是用學生體質健康的發展水平來衡量學校體育工作的質量。實則不然,學生體質健康的影響因素并非只有體育,想要持續性地增強體質,需要學生每天保證充足的睡眠、營養均衡的膳食,再加上科學適宜的體育鍛煉,才能有效促進體質健康水平的不斷提升。因此,體育教育質量不能簡單地從體質健康這單一維度來評價,評價學生運動能力才是學校體育工作的基本任務和體育教學應達到的基本目標。
體育課堂教學的目標和方向,隨著體育教學質量評價維度的增加而產生新的變革。體育課堂教學課時有限,一周內至多5節課、約200分鐘,甚至個別學校開不足、開不齊體育課,課時安排不達標。因此,在課時較少的情況下,更要將其上得有質量。此外,教師還可通過布置體育家庭作業彌補課堂教學之不足。體育教育質量要測評學生的運動能力,體育課堂教學就不能只停留在單一知識或技能的掌握上,而要補充完善運動能力提升的過程要素。運動能力由體能、技能和心智能力綜合體現,除了要讓學生在體育課堂上掌握運動技能,還要重視學生基礎體能和專項體能的鍛煉,更不能忽視心智能力的培養。教師應通過創設并強化真實情境教學,讓學生的心智和體能發展水平并進,為學生的身心健康賦能。
更符合學生運動能力水平的課堂
“一刀切、大統一”的課堂與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漸行漸遠,難以滿足學生實際的發展需求,學校需要構建更符合學生運動能力水平的課堂。
打破不分層、不分類的體育課堂常態。長期以來,在多數體育課堂上經常能夠看到“一個哨子吹響,所有學生練的都一樣”的現象。這樣的課堂沒有按照學生體能與技能基礎的不同進行學習目標和練習要求的設置,也沒有按照學生自身興趣愛好、個性化運動需求等開展教學活動,有違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為滿足學生的興趣愛好,讓他們學習自己想學、愛學的運動,體育走班制教學是更優的選擇,能夠一定程度上減少“是否感興趣都得學”的現象發生。而要將學生分為不同層次,事先通過運動能力評價了解學生的能力發展水平必不可少,否則依然會出現教師“脫離實際地教”導致學生“脫離需求地學”的現象。
運動能力標準應有取舍地根據教學實際靈活應用。不同等級內的運動能力評價內容設計和標準確立都是完整、進階、結構化地體現運動能力發展水平的。強化對學生的運動能力評價,既要注重完整性,整體把握學生運動能力水平,為分層教學提供依據,又可將評價內容拆分,在課堂教學中及時通過評價學生的學習進程做出及時有效的靈活調整,設置最適合學生學習的難度,以確保讓每一名學生在每節課上都受益。
深受喜愛、促進學生發展的體育課樣態
從正常要求“開足開齊”體育課到“開足開齊上好”體育課,能否上好?怎么上好?是否已經上好?
首先,能否上好?這取決于學校重視程度,高度重視與不重視直接影響能否上好;取決于體育環境創設,不同的場地、設施條件,會導致截然不同的體育學習效率;取決于教師的教育觀念和教學水平,如果將傳統的“以教定學”觀念轉變為基于“學生的學”而教的“以學定教”的新觀念,會大大提升學習的積極性和學習效果,一定程度上更能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
其次,怎么上好?這看似是方法問題,實則為能力問題。上好一節課或許容易,但每節課都能上好并非易事。教師應“心中有學生”,即“讓學生真正站在課堂的正中央”,才能備好課、組織好課堂,讓學生切身感受、積極配合,師生共同把握好課堂。教師要想上好體育課,以體育人的能力至關重要,需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引導學生會學與學會、激勵學生想學與愛學,強化塑造學生的行為品格。
最后,是否已經上好?第一,要看課堂教學目標達成情況,教學目標的設置應切合學生的真實情況,依據學生能力制定個性化的教學目標。第二,要看學生的實際學習水平產生的效果。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情況,可以通過“樂、動、會”的情況來反饋。關于“樂”,學生在體育課上是否積極、是否開心,是判斷“樂與不樂”“樂所及程度”的重要體現;關于“動”,學生活動的密度、強度,都要結合學生的實際來進行科學的預估,不可忽視安全問題;關于“會”,需要從會說、會做、會用、會學、會做人五個維度來判斷,通過一個單元或多個單元的學習讓每一名學生向著“五會俱全”發展。
“如何上好體育課”既是老生常談的問題,又是常談常新的主題。新時代有著對體育課的新要求,學校要抓住機遇、迎接挑戰,創設優質的體育發展環境;教師要不斷提升教育教學能力,把握好觀念轉變和課堂變革,力爭讓每一堂體育課都能獲得學生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