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10月17—21日,由文化和旅游部主辦,山東省文化和旅游廳、濟南市人民政府承辦的第八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在山東濟南成功舉辦。
本屆非遺博覽會突出“人民的非遺 文化的瑰寶”“傳承華夏文明 綻放迷人光彩”“融入現代生活 創造美好未來”的理念,以“非遺·非常美”為思路,以“保護傳承 守正創新”為主題,設置了“美在生態更生動”“美在匠心更創新”“美在鄉村好光景”“美在交流與互鑒”“美在創意與共享”等重點板塊,聚焦展現文化生態之貌、非遺匠心傳承之美、非遺助力鄉村振興之效、文明交流互鑒之姿。
新穎的展陳設計、豐富的內容供給、專業的呈現方式、精益求精的藝人、精彩紛呈的項目、弦歌不輟的傳承……在第八屆中國非遺博覽會現場一一呈現。
本屆博覽會展館全部采用特裝搭建,采取國潮時尚化設計風格,動與靜結合、疏與密結合、沉浸式與互動性結合,可謂一步一景、一展區一特色。
一踏入“保護傳承 守正創新”——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20年主題展序廳,大型“非遺·非常美”打卡裝置便映入眼簾。一幅立體山水畫卷,寓意著錦繡河山,正是孕育我們絢爛非遺的土壤。走進序廳,紅色長廊里,大事記墻記錄了中國非遺20年走過的如歌歲月:印發《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公布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設立我國第一個文化生態保護區、第一次全國非遺普查工作、首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舉辦……20年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薪火相傳,歷久彌新的故事畫卷在這里徐徐展開。

四美展區從“生態美、匠心美、鄉情美、互鑒美”四個方面,重點展示了設立文化生態保護區、傳統工藝振興、生產性保護、非遺助力鄉村振興、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項目履約實踐方面的成果,體現非遺傳承有序的局面。其中,“美在生態更生動”選擇典型的非遺項目,全面展示23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的整體文化生態風貌;“美在匠心更創新”通過錦繡華裳、妙手生花、東方器韻、匠心雕琢、書香浸潤等板塊展現非遺的匠心之美;“美在鄉村好光景”遴選13個非遺工坊與2個傳統工藝工作站,展現非遺在助力鄉村振興方面取得的成效;“美在交流與互鑒”展示我國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項目,以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云錦、京劇、昆曲、剪紙、皮影戲等,體現文化的交流互鑒。
主題展還設置新呈現、新創意、新體驗展區,重點展示非遺數字化傳播、研培計劃、研學體驗等方面成果,根據不同展覽主題,展館內設置互動式、沉浸式小劇場,為參觀者提供穿扮、聽曲、品茶、賞味、手創等體驗。
展會還設置了非遺小舞臺,定期安排傳統音樂、舞蹈、戲曲、曲藝、傳統體育等非遺項目表演。據悉,參展參演項目共有211項,其中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47項。
山東展區位于會展中心二層,立足山東非物質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聚焦傳統技藝類非遺項目,分為“河和之契”“四海昇平”兩個板塊,并設置濟南專區,精選來自山東各市的非遺項目作品近70項,展示了山東省推動非遺融入現代生活、服務重大戰略的保護成果。
其中“河和之契”板塊設置山東省黃河流域、大運河沿線非遺精品展,圍繞“河和之契·錦繡齊魯”主題,精選山東省黃河流域、大運河沿線織繡印染、服裝服飾類36個項目及傳承人,集中展現了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所期待的“錦繡篇章”。






“四海昇平”板塊圍繞“四海昇平·向海而興”主題,精選全省沿海各地與“海洋”主題生產生活習俗相關的傳統技藝、傳統美術類32個展示項目及傳承人,重點展現了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所期待的“幸福篇章”。
濟南專區以泉式生活為主題,分為泉式養生、泉式美工、曲山藝海三個方面,集衣食住行用娛等生活本色,展現濟南非遺地域特色,重點展現了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所期待的“濟南篇章”。
“三個篇章”生動展現了浩蕩悠長的齊魯風韻。展覽現場,魯西南鼓吹樂《好漢歌》、泰山皮影戲、嵐山漁民號子等展演活動精彩上演,充分展示齊魯大地“黃河流域、大運河沿線、沿海文化空間”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獨特魅力。
博覽會上匯聚了來自全國各地的非遺項目,每一個展區都承載著深厚的歷史與文化底蘊,每一件作品都是藝術的瑰寶;每個角落都洋溢著濃厚的文化氣息,每件展品都承載著匠人的心血與智慧。
非遺瑰寶大放異彩,讓人目不暇接、樂在其中。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里,火爆全網的漢服圈蟳埔簪花吸引了許多朋友,“頭上簪花圍、身披大裾衫、下著寬腿褲、耳戴丁香墜”的蟳埔女孩,如同“行走的花園”。武陵山區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態保護試驗區的苗繡,在一針一線間,訴說著這片土地上的故事。陜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陜北說書的市級傳承人深情演繹《黑神話:悟空》中的靈吉菩薩小曲,仿佛穿越時空。
走進齊魯文化(濰坊)生態保護區,諸城派古琴的悠揚旋律,如夢似幻;濰坊風箏種類多樣,令人陶醉;高密剪紙的精巧技藝,細膩入微;濰坊核雕的奇絕創意,匠心獨運。走進妙手生花區域,仿佛踏入了一個色彩斑斕的夢幻世界。劉氏竹編、唐卡等7個非遺項目,編織扎制、刻繪類技藝應有盡有,每一幅作品都像是用國潮色彩繪制的現代詩篇。走進錦繡華裳展區,如同走進一個時空隧道,瞬間穿越到千年前的東方美學殿堂:無錫精微繡、杭羅織造技藝、侗錦織造技藝、楓香印染技藝、龍鳳旗袍手工制作技藝……東方美學的含蓄與靈動,在這里展現得淋漓盡致。
非遺與新技術結合,讓非遺“潮”起來。抖音的百YOUNG非遺體驗、百度百科的AI非遺館、微博的非遺煥新計劃、京東方藝云的非遺作品數字化展示、泡泡瑪特的非遺潮玩……讓人眼界大開。
博覽會現場人潮涌動,熱鬧非凡。觀者或駐足欣賞,或細細品味,或積極參與互動體驗。在這里,“人民的非遺 文化的瑰寶”不再是一句口號,而是化作了每一個生動的展項,每一場精彩的演示,讓每一位45d75bc1b55d97e18695d26b64a099d9參與者都感受到非遺文化的獨特魅力與深厚底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