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草房是一種傳統民居,主要分布在我國的膠東半島沿海地帶,以威海榮成地區最為集中。
美麗的海濱漁村,隨處可見青磚散石壘起的墻壁,高高隆起的屋脊,房頂尖尖,鋪著厚厚的海草,厚重古樸又精巧別致,像是從童話中走出來一般。
2006年,海草房民居建筑技藝被列入山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榮成港西鎮巍巍村尚保存20多幢有200多年歷史的海草房。寧津鎮寧津所村的南部,還保留著創建于明代的屯田軍戶海草房一條街。煙墩角村和東楮島村的海草房成排聯片,較好地保持了歷史的“原汁原味”,是難得的生態民居活標本。

海草房有著自己獨特的韻致。它以石為墻,以草為頂,冬暖夏涼,青石砌筑的墻閃現著光澤,或白或黃的草如同老人斑白的頭發。在海草房頂上,漁民時常會蓋些漁網,防止鳥類在上面做窩。
房頂上厚厚的海草百年不爛,太陽曬不透,寒風吹不透。房屋冬暖夏涼,居住舒適。海草房墻體以石塊輔以青磚砌成,天然勝雕飾。窗欞上美麗的窗花,還有屋外高高的玉米垛,都構成了濃郁的地方特色。居住在由特殊材料建成的房子里,與大自然相親相近,頗有身在世外桃源的感覺。
海草房民居起源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沿海先祖用海草筑巢而居。從秦漢至宋金時期,它的制作技術有了很大進步,形成基本格局,這段時間被劃定為生成期。到元明清代,海草房制作技藝進入繁榮發展階段。技術的成熟奠定了榮成沿海區域海草房民居群落基礎,海草房成為膠東沿海最具特色的生態民居。
用于建造海草房的海草是生長在淺海的大葉海苔等野生海帶草。海草生鮮時顏色翠綠,曬干后變為紫褐色,柔軟有韌性,且不易腐爛,苫到屋頂后六七十年甚至百年不壞。海草春榮秋枯,遇到大風大浪,就會被聚結成團,被海潮卷向岸邊。海邊的人們將這些海草打撈上來,曬干整理,蓋房子時使用。海草含有天然防火成分,不易燃燒,加上四壁均為石料,這樣海草房就兼具了防火的功能。
海草房工藝匠心獨運,制作過程有70多道工序,全部采用手工技藝。制作工匠有瓦匠、木匠、石匠、苫匠,合稱“四匠”,其中苫匠是最為重要的,因為往屋頂上苫海草是蓋海草房最關鍵的步驟,所以當地人也稱蓋房為“苫房”。
苫海草房絕對是一門手藝,一棟海草房的好壞、使用時間的長短,主要取決于海草是否苫得嚴密。好苫匠苫的海草房,豐厚結實,美觀大方,能抗百年。因此,人們一般都請那些代代相傳經驗豐富的“苫匠”來幫助建造海草房,據說,苫一間海草房需要三四個人花上十幾天的工夫。
榮成市港西鎮巍巍村號稱海草房苫匠技藝的發源村,村里苫匠輩出,海草房民居建筑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劉玉啟就是其中之一。

劉玉啟的爺爺劉崇乾,是清光緒年間有名的苫匠,傳徒弟16人,可謂村里的苫匠祖師。村里自20 世紀30年代以來,相繼涌現曲祚山、曲明祚、韶本、劉玉春、曲顯通、劉德政、鞠福子、曲光先、曲永祿、岳修、劉玉增等苫匠。這些苫匠通過在外村帶徒弟,將技藝傳播到許多沿海鄉村。
當苫匠首先要有力氣和膽量,他們需要在房頂無防護作業。苫房時,苫匠在房檐前后順墻扎起腳手架。房坡下部的草,站在腳手架上就能苫好,危險和出力相對都小一些;當苫到房坡中間以上時,會用繩索吊著一根木杠,懸橫在房坡中間,苫匠需要蹬著木杠苫草作業,看著讓人擔心害怕。苫房時整天風吹日曬,黑灰滿臉滿身,又臟又苦又累,還得粗中有細,寓樸于美。一個合格的苫匠,要學徒三到五年。
生長在濱海漁村,劉玉啟從小就學習海草房民居建筑技藝,逐步成長為當地海草房民居建筑領域有名的工匠。“村里有一些懂得海草房建筑技藝的老人,但是由于年齡偏大,已不能從事作業,年輕人都在外面打工,目前能撐起來的就只有我們這一批人了。”劉玉啟說。
劉玉啟以自己的手工技藝積極推動傳承海草房民居建筑技藝,他參與海草房民居研究,參與撰寫《威海海草房歷史文化研究》。為提高村民對海草房的保護意識,幾十年來,每到一戶村民家中修繕海草房,他都詳細叮囑海草房保護的注意事項。他說:“把保護和傳承海草房的觀念融入日常生活,我們的傳統民居才能得到更好的保護與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