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駐地機構作為黨報的派出機構,駐地記者常年蹲守基層,很難接觸到大主題、大事件,同時又肩負著服務駐地黨委政府中心工作的重要使命,所以,如何寫出地方需要的好新聞成為難題。為此,試從哪些駐地新聞可以成為“活魚”,駐地記者如何抓“活魚”,以及駐地新聞報道提升路徑三個維度入手,探討省級黨報駐地機構寫出地方需要的新聞爆款的秘訣。
【關鍵詞】駐地機構;中心工作;爆款;創新
河南日報社派駐機構作為報社派駐河南省各地市的“輕騎兵”,既為報社提供來自基層的新聞稿件,同時還肩負著見證、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聞服務,是報社與地市之間的“紅娘”。那么如何把駐地機構打造成新聞宣傳的“高地”?
2009年開始,筆者就在河南日報社地方分社工作,深耕地市15年,見證了地方分社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點點滴滴。近年來,筆者在《河南日報》上刊發了一批有影響力的新聞稿件,多次榮獲河南省好新聞獎,這既與地市有新聞源頭活水的優勢有關,也與駐地記者守正創新、全身心扎根一線,善于抓“活魚”密不可分。
一、哪些駐地新聞可以成為“活魚”?
黨報服務地方發展少不了宣傳中央大政方針以及駐地黨委政府中心工作,但同時又不能簡單寫成工作摘錄,怎么可以做到既服務地方發展又達到新聞要求,甚至寫成爆款,這對駐地記者提出了相當高的要求。那么,哪些駐地新聞是我們需要重點抓取的“活魚”以及如何發力呢?
(一)服務大局要用“巧勁”
宣傳好駐地黨委政府中心工作,是黨報駐地機構宣傳工作的重中之重。主題報道難就難在:上級領導關注度高,甚至直接指揮定調,要求站位高,如果駐地記者縮手縮腳,端著架子寫,與讀者之間產生一種居高臨下的距離感,寫出的稿件會導致編輯沒法編,讀者沒法看。那么面對這類報道如何做到雙向兼顧?筆者認為,駐地記者首先必須會用“巧勁”,下一番巧心思,把硬報道寫軟,讓硬新聞得到軟傳播。
2022年1月,信陽明確提出實施“1335”工作布局,圍繞打造“美好生活看信陽”城市品牌,明確“三大定位”“三個突破”,突出在產業綠色崛起、花園城市建設、鄉村振興扛旗、文旅文創出彩和品質生活引領等五個方面著力,書寫實現“兩個更好”的絢麗篇章。其中花園城市建設作為信陽市委“1335”工作布局五大著力點之一,它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
6732986a34aeb2398bdb80e9af58c18d3eb04557a3995c5301756cfc5032813f馬耳他當地時間2022年6月2日,第21屆國際花園城市全球總決賽結果出爐,信陽一舉捧回兩大金獎,在國際舞臺上熠熠生輝,這對信陽來說絕對是大事、喜事一件,那么如何報道,爭取守正創新呢?筆者經過研判,確定了“小切口進入、詩意化表達、畫面式呈現”的整體采訪報道思路,以“山水名城下足繡花功”“和諧共生繪就新畫卷”“滿城書香詩意任流淌”三個方面為報道視角,分別從信陽具有的天然自然資源優勢,以及創建花園城市對于推動信陽市城市建設管理水平全面提升的重要作用入題,語言輕快,娓娓道來,接著便以電影鏡頭般的畫面,引導讀者走進位于信陽市中心城區的青年營地、北湖江南、羊山植物園、花境園等地,隨著鏡頭讀者看到,各具特色的公園綠地,隱約可見的綠水青山,一幅幅“樓在綠中,人在畫中”的美麗畫面俯拾皆是。如果僅限于此,美則美矣,但缺少內涵,沒有靈魂,文章深度也顯然不夠,于是筆者在第三部分話鋒一轉,以“城市建設除了要有讓人一見傾心的‘面子’,更要具有讓人無限回味的‘里子’”為過渡句,轉向城市建設中文化的植入和浸潤,使文章境界提升并飽滿起來。
如此一來,信陽建設花園城市的必要性以及給信陽城市帶來的變化躍然紙上,信陽“1335”工作布局所展現的成果也得到了比較到位的表達。這比居高臨下、就工作說工作的做法更有效、更加深入人心,不但得到了信陽市委主要領導的肯定,也被評為優稿,真正做到了既叫好又叫座。
(二)選樹典型必“入骨”
典型人物是時代精神的重要載體,典型人物報道就是通過典型人物的事跡來反映不同時期的社會價值取向,挖掘其豐富的時代內涵,給人們帶來精神鼓舞和前進動力。[1]《河南日報》作為河南省委機關報,肩負著引導社會主流輿論的重要責任和使命,典型人物報道也是《河南日報》的一張亮麗名片。經《河南日報》報道的張玉滾被中宣部評為“時代楷模”,榮獲國家級獎項數十項,他還被評為“感動中國”2018年度人物。獨臂村支書李健則是全國自強模范、全國勞模,曾兩次被習近平總書記接見。這兩個典型人物報道增強了《河南日報》在地方的影響力。
記者在深入采訪報道張玉滾之前,他已經是當地一個十幾年的老典型了,各個媒體碎片化的報道已經很多,但這個人物典型始終沒有“出圈”。2018年春季,張玉滾被授予全國崗位學雷鋒標兵,根據報社策劃,筆者采寫了一篇800字的人物通訊,也正是這次報道任務,讓筆者第一次走進位于八百里伏牛山深處的黑虎廟小學,第一次見到在大山深處堅守了17年的黑虎廟小學校長張玉滾。他個子不高,看起來比實際年齡要老相得多,話不多,但只言片語傳遞的信息已經讓記者頗為震撼。出于職業的敏感,筆者意識到張玉滾就是萬千鄉村教師的代表,這是一個值得深入挖掘的重大人物典型,回到駐地后,記者內心久久不能平靜,第一時間把掌握的第一手資料形成文字,并將拍到的孩子們蹲在地上吃飯的照片一并發回報社。得到主要領導支持后,我們便組成三人報道小組蹲點黑虎廟,以體驗式、螺旋式等多維度采訪方式,讓張玉滾逐步打開心扉,把深藏于心的東西一點點傾瀉而出。與此同時,從張玉滾的外圍入手,通過他的同事、親人、領導、學生的講述,生動勾勒出一個立體的有血有肉的鄉村教師形象,力爭讓報道做到“入骨”般的深刻與震撼,真正與讀者產生強烈共鳴共情。
2018年5月7日,長篇人物通訊《大山深處播火人》在《河南日報》一版刊發,講述南陽市鎮平縣高丘鎮黑虎廟小學校長張玉滾扎根黑虎廟17年、奉獻山區教育的事跡,在全省引發強烈反響。當地市委書記、市長相繼作出批示,號召全市黨員干部向張玉滾學習。也正是因為這篇報道,在駐地打響了《河南日報》善于發現挖掘推出重大人物典型的影響力,更奠定了分社在駐地的“江湖”地位。
(三)暖心故事須“動人”
隨著全媒體輿論生態格局發生深刻變化,在“四全媒體”時代,即時傳播、全員傳播成為常態,受眾不僅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傳播者、評論者,情緒傳遞與事實呈現幾乎是同步的,情感在傳播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2]巧妙運用情感共鳴,做好作者和受眾中間的情感聯結,以暖心故事激發社會正能量,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鮮明導向,進而達到潤物無聲的傳播效果。
2023年6月21日晚,信陽市中心醫院26歲女護士計夢瑤下班后騎著單車沿浉河北路正常行駛,一輛小轎車從后面飛馳而來將她撞飛,頭部著地,當場昏迷。她被送到醫院搶救39天后,醫生悲痛地宣布:計夢瑤腦死亡。計夢瑤的父親計軍決定將女兒的身體器官捐給有需要的人,“孩子曾說過,如果以后她走了,她愿意把她的器官、遺體無償捐獻……生前救死扶傷,逝后愛灑人間,這是她的夢想,我和她媽媽都尊重她的意見”,計軍含淚告訴記者。
8月8日這天,是計夢瑤摘除器官的手術時間,作為駐地記者,前一天已獲知信息,手術當天不到6點,就和同事李子耀蹲守在手術室門口,以視頻方式記錄了這一幕幕讓人淚目的畫面,第一時間剪輯刊發出來。與此同時,第一時間把采訪的素材組織成稿,把這份人間大愛傳遞出去,很多網友紛紛留言表達“淚目”了,在感動中,潤物無聲地激發了社會上更多的愛與溫暖,而且提高了地方美譽度。
二、駐地記者如何抓“活魚”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對新聞媒體來說,內容創新、形式創新、手段創新都重要,但內容創新是根本的。”作為駐地記者,距離基層最近,更應該練就一雙“火眼金睛”,把來自基層的瑣碎的,甚至看起來“貌不驚人”的素材,經過記者的一番“煎、炸、烹、煮”,端出一桌色香味俱全的大餐。
(一)雷達全開走基層
駐地記者一個基本功就是走基層,走進一線,走進現場,這就好比演員走上了舞臺,立馬就要“雷達”全開,把自己的眼睛、耳朵、鼻子等所有感官全面打開,用新聞人的敏銳目光,在碎片化的事件中找到新鮮的切入點和新穎的呈現方式,甚至找到鮮為人知的新細節,包括新角度、新物件、新故事,然后跳出細節謀全局,獲取流量密碼。
2022年11月12日,《河南日報》頭版刊發文章《拼出來的桃莊河——弘揚紅旗渠精神的河南實踐系列報道之一》,通訊刊發后,南陽市委書記、市長作出批示;南陽市委宣傳部下發文件,要求全市學習;南陽市委組織部出臺文件要求各級黨組織把學習紅旗渠精神和桃莊河精神相結合。
這篇稿子之所以能夠立得住、叫得響,與記者走基層過程中感官全開的全情投入,以及對時度效的準確把握密不可分。筆者早在六年前去內鄉縣桃莊河采訪黨建工作時,看到桃莊河的村部仍然保留著20世紀五六十年代時的風貌,立馬引起了極大興趣,經詢問得知,桃莊河修渠的時間比修紅旗渠還早6年,據村里老人說,當時修紅旗渠還來桃莊河學習過修渠經驗。盡管規模不同,但同樣是為解決缺水問題戰天斗地的故事,桃莊河精神和紅旗渠精神可以說是一脈相承的。當時受時間所限,就沒有深入進行采訪,但桃莊河人22年戰天斗地的故事印在了記者腦海里。
隨后幾年里,記者三次來到桃莊河,一方面感覺這是個不錯的線索,另一方面總感覺沒有合適的新聞由頭,索性再“捂捂”。黨的二十大閉幕后,習近平總書記第一次外出考察,其中一個目的地就是安陽紅旗渠。筆者靈機一動,第一時間想到了桃莊河,而此時《河南日報》正在重磅報道河南如何貫徹落實紅旗渠精神以及紅旗渠精神如何在河南大地落地生根,可以說是恰逢其時。記者第一時間去桃莊河多方走訪當地村干部、村民以及當年的修渠人,通過一系列全新細節和故事的挖掘,用“新瓶裝舊酒”,呈現出一個新時期桃莊河人艱苦奮斗干事創業的新故事。
(二)創新表達倍出彩
天下武功,唯新不破。即便是蹭熱點,也要超越新聞事件本身,在“深度”上做文章,在可視化報道上打出組合拳,避免宣傳腔調和一般的泛泛表達,避免出現審美疲勞。
2021年4月,無意間,筆者在朋友圈看到,“五一”期間,老界嶺景區直升機航線開通,而這個時候正是每年重磅聚焦報道勞模的窗口期,一瞬間,一個奇妙的想法“蹦”了出來:給勞模辦一場空中婚禮。這樣一個新鮮的、稀奇的婚禮,目前在全國范圍內都還很少見,有望成為勞動節期間的“吸睛”爆款新聞。那么,如何將這則新聞打造成爆款非常關鍵。顯然沿襲傳統模式,扁平化的文字表述,一篇文章絕對很難包打天下,我們決定嘗試通過“短視頻+海報+直播+文字稿”的立體表現方式,助力新聞事件出彩出新。這次活動對于南陽分社而言,無疑是一次極大的挑戰:一是分社工作千頭萬緒,人員比較有限,每個人扮演的都是幾重角色;二是婚禮當天全程直播,這也是地市分社第一次做直播,時間緊、任務重;三是地方分社以活動為載體進行融媒體報道的一種全新嘗試。面對挑戰,我們迎難而上,更值得高興的是,此次報道得到了集團層面的大力支持,真正實現了“一滴水”蝶變成“一片海”的神奇效應。
婚禮活動前期,我們進行了5天預熱,發布兩期海報、完整視頻和多條拆分視頻,幾乎每天都按照計劃推出產品。河南日報客戶端發布的《人間值得!來自張玉滾夫婦最深情的告白!》,12小時內達到了破百萬的點擊量。2021年4月26日婚禮當天,頂端新聞和河南日報客戶端同步進行了網絡直播,中央、省、市、縣各級媒體都對婚禮盛況進行了報道,可以說,一時間形成了勞模空中婚禮報道鋪天蓋地之勢。
三、駐地新聞報道提升路徑初探
新聞人對新聞業務的追求永無止境,新媒體的風起云涌,給駐地新聞機構帶來更大挑戰,我們只有不斷鍛造“長板”,補齊“短板”,才能在地方新聞報道中占據C位。主要應從以下三方面加強。
一是強化受眾意識。對用戶需求不管不顧,只管自說自話,這樣的傳播注定行之不遠。隨著各種自媒體、新媒體蓬勃發展,傳播理念不斷革新,受眾需求日益多元化。要想取得好的傳播效果,一個很重要的秘訣就是,制作多種多樣的新媒體產品,縮短“我給你的”和“你想要的”之間的距離,滿足不同受眾的需求,真正實現“你想要的就是我給你的”。
二要提高思想性。融媒體環境下,技術固然重要,但新聞產品的思想性仍然是核心競爭力。作為主流媒體,我們不是要靠花哨出圈,而是要靠思想力出圈。因此,一定要沉下心、穩住神,認真打磨,集中精力推出具有思想力和見功底的大傳播精品,要讓我們的思想力深深烙印進報道中、視頻里。[3]
三是掌握豐富手段。大家都在談論媒體融合之難,其實真正難的不是技術、資金、人才等難題,更難的是傳統媒體人思想觀念的轉變。[4]尤其是駐地機構人少事多,如若我們仍然停留在一個人一支筆的時代,根本應對不了時代之變,履行駐地機構服務中心大局更無從談起,融媒體形勢下需要“文武全才”,必須做到“十八般武藝樣樣拿手”,才能做到以不變應萬變。
參考文獻:
[1]李康樂.探索主流媒體典型人物報道新路[J].新聞戰線,2021(3):3.
[2]姜春勇.讓暖心故事激發抗疫正能量[EB/OL].中國記協網.http://www.zgjx.cn/2020-03/26/c_138918102.htm.
[3]劉雅鳴.周計劃會上一位黨報總編輯的斷想片語[J].新聞愛好者,2022(6):61.
[4]劉雅鳴.周計劃會上一位黨報總編輯的斷想片語[J].新聞愛好者,2022(6):61.
作者簡介:刁良梓,河南日報社信陽分社副社長(信陽 465299)。
編校:王 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