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驗式教學作為一種強調知識與學習主體互動聯系的教學,是小學思政課落實學生核心素養培育的重要方式之一。下面,以統編版道德與法治教材四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4課“買東西的學問”為例,談談如何開展體驗式教學。
1.親身體驗,情境導入
課前,筆者布置了“按要求完成獨立購物,或者采訪家人了解網購的經歷與經驗”小任務。這樣的課前實踐活動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符合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學生參與度高。上課伊始,筆者從學生分享的一段購物視頻導入,再次將學生帶入到購物情境中,引導學生回顧自己的親身經歷,交流看包裝挑選商品的方法,開始新知識的探究學習。
從學生自己的課前購物體驗導入,可以激發學生交流探究的興趣,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主動參與課堂研究。
2.內化體驗,深入探究
為了能讓學生更好地辨識商品包裝,讀取包裝上的有效信息,學習并掌握購物的基本常識和技巧,養成良好的購物習慣,筆者要求學生將自己購買的商品包裝帶到課堂,結合“小組合作探究”表格的提示,完成對商品包裝的進一步觀察和了解。
此環節深化了課前體驗獨立購物時學生對看包裝的認識,引導學生更加仔細地觀察商品包裝,尤其是需要特別關注的重要信息,如生產日期、保質期、貯存條件、生產廠家等。隨著探究的深入,學生對購買商品注意事項的認知也在不斷加強。例如,他們明白了看清生產日期和保質期是為了了解商品是否仍然安全、健康、有效,如果過期變質了可能對健康有害,或是在功效上無效,甚至會有副作用,因此,一定要仔細識別。
3.知行合一,實踐應用
經過課堂學習,學生知道了辨識商品包裝的方法,懂得要認真讀取包裝上的有效信息,掌握了基本的購物常識和技巧,了解了購物時的注意事項,并在生活中實踐應用。
為了讓學生有更完整的購物體驗和收獲,筆者布置了一項課后實踐活動:請學生再次在家長的陪同下體驗購物,這次要運用到課上所學習的技巧和知識,活動后和家長交流經驗,談一談自己看包裝和挑選商品的方法。
在體驗式教學中,筆者立足于實際,重新審視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進一步理順教學思路,依據新課程標準制定教學目標,關注學生的個性特點和思維發展水平,深入了解學生的成長規律和認知規律,幫助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內化知識、探究問題、體驗與交流情感,達到培育核心素養的目標。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2年度一般課題“基于核心素養的小學道德與法治體驗式教學實踐研究”(立項編號:CDDB22429)研究成果
編輯 _ 于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