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提出和實施,使小學語文教學不再局限于對學生學習成績的關注,而是把學習質量作為一個獨立的維度,這使得基于學習質量的逆向教學設計在實際教學中具有可行性。文章從逆向教學具體策略、教學反思等方面出發,著重探討學習質量支撐下的逆向教學設計,旨在為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奠定基礎。
關鍵詞:小學語文;逆向教學設計;核心素養;學習質量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把學習質量作為一項獨立的內容,對學生進行全面的評價。教師的教學設計要想讓學生真正實現思維碰撞與認知提升,需要通過逆向教學設計的引導,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這與以往忽略學生獲得知識的途徑不同,而是可以促使學生提高認知思維水平,增強其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基于學業質量的小學語文逆向教學設計具體策略
(一)教學目標——把握主次
逆向教學設計過程中,教師要通過對教材的解析,找到與之相關的概念、原理和技能,從而實現對單元的整合和重建。在明確學生要學的知識點之后,教師再根據學生的知識范圍、能力需求,設計教學內容及具體的教學目標。教師要掌握課程的基本架構,確定教學內容的先后順序,對教學進度有一個準確的認識,知道不同學段的教學應該教什么、不教什么,教學重難點在哪里。
例如,在教學《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課時,教師需要讓學生體會到魯迅先生豐滿的人物形象,教學片段如下。
師:不管是送別舅舅、說水滸、碰壁,還是救了車夫、照顧丫鬟,這些場景都讓作者記憶深刻、無法忘懷。下面,讓我們一起來跟隨作者周曄的腳步,回憶當年與伯父魯迅相處的時光。同學們最想談這里的哪件事?
生:我想談“碰壁”這件事。
師:好,那我們先來談談“碰壁”。大家自由朗讀這部分課文,邊讀邊想,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樣的場面?
(學生自由讀課文并交流)
生:我“看見”一家人坐在一起吃晚飯,周曄興致勃勃地與伯父談起“碰壁”這件事。
生:我“看見”在場每個人的臉上都洋溢著笑容。
師:那我們一起來再現當時的情景好嗎?
【設計意圖】教師在課堂中提出的問題意在讓學生感受魯迅先生豐滿的人物形象,讓學生通過閱讀體會到魯迅先生獨特的人格魅力。教師在備課過程中預設問題,能進一步提高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應用能力。
(二)教學評價體系——強調理解
“理解”是逆向教學設計的核心,它是一種積極而有意義的思維結構,注重知識的轉移和應用。教師要進一步完善自己的教學模式,適應學生在各個階段的心理需求變化。教師可以預設評價依據,依托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對課堂知識進行理解。例如,《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課教學過程中,教師根據學情特征,進一步制定出逆向教學評價依據(見表1)。
【設計意圖】教師在設計評價依據時,必須對期望的學習成果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即要有體現學科本質、體現學科核心內容的學科大概念。筆者在此次課程中設置開放式問題“為什么魯迅先生能夠得到這么多人的愛戴?”,并引導學生回答該問題。在學生回答的過程中,教師帶領學生總結梳理魯迅先生的人物形象,感悟其高尚品質。
同時,筆者設定口頭匯報環節,讓學生通過學習此次課程延伸出自己的故事,主動參與班上的故事接力賽,仔細聆聽其他同學的故事,對劇情的后續發展進行一個合理的猜測。
(三)教學體驗活動——品析文本
仍以《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課的教學片段為例。
師:同學們,說到文本資料的使用,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方法就是做摘錄卡,有個小伙伴讀了《我的伯父魯迅先生》這篇文章,為文章的第一段做了這樣一張摘錄卡,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課件出示:
師:其實這位小伙伴做了三件事情,第一件事情,他為《我的伯父魯迅先生》這篇文章的第一段概括了一個副標題。
生:“廣受愛戴”。
師:這個解釋性的副標題意思是“大家都很喜歡魯迅”,他根據魯迅廣受大家喜愛這個特點寫了一個副標題。
師:我們來看看他做的第二件事情。他從文章的第一段中提取了兩個信息,一個是關于時間的信息,另一個是關于地點的信息。誰能說一說他提取到的信息是什么?
生:他提取的時間信息是魯迅先生去世之后,提取的地點信息是萬國殯儀館。
師:非常好。我們繼續來看他做的第三件事情,他在第一段中摘錄了他認為最重要、最關鍵的句子,他摘錄的是哪一句呢?
生:(齊讀)伯父去世了,他的遺體躺在殯儀館的禮堂里,許多人都來追悼他,向他致敬,有的甚至失聲痛哭。
師:看一看他摘錄的這句話,能不能反映副標題當中的廣受愛戴?
生:(齊答)能。
師:所以他才認為這一句最關鍵、最重要。這就是摘錄卡的全部內容。那么,假如現在我們要為《我的伯父魯迅先生》繼續做摘錄卡,你們會怎么做?
生:我摘錄卡上的標題一欄寫的是“笑談碰壁”。
師:那你摘錄了哪些時間和地點信息?
生:時間是吃晚飯時,地點是伯父家中。
生:摘錄的具體內容是“可是到了后來碰了幾次壁,把鼻子碰扁了,你想四周黑洞洞的,還不容易碰壁嗎?”
師:你為什么選擇摘錄這一句?
生:我認為這句話是魯迅說得最重要的一句話。魯迅先生以比較輕松幽默的口氣來談自己在這個黑暗的社會中總是不停地碰壁。
【設計意圖】教師利用摘錄卡進行情境創設,找出此次學習的關鍵點和內容,引導學生在制作摘錄卡的過程中,加深對魯迅先生的全面了解,使學生對原本難以理解的詞句也有了新的認識和領悟,在品析文本的過程中挖掘文本內涵。
二、基于學習質量的小學語文逆向教學設計的反思
(一)明確學習目標,突出結果導向
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對文本進行深層次的解讀,從而達到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使其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目的。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在引導學生完成學習任務的同時,準確把握學生的學習進度。例如,在教學中,為了掌握學生的學習進程,教師可以在此次案例教學中設計“大問題”,通過課堂上的問題設計,結合學生在問題解決過程中所展現的學習狀況,對學生的成長潛能進行分析,并據此對教學過程進行調整與優化。
(二)采用表現性評價,明晰評價標準
教師在學習過程中需要采用多元化的評價準則,在對學生進行評價后,可以對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表現進行搜集與了解。如果學生的學習成果與期望的目標有一定的距離,那么教師就可以根據具體的、定量的評價標準來設定下一步的學習目標,進而及時調整學習任務,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三)以問題為指引,揭示大概念
以問題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模式是課堂教學的關鍵。在教學中,教師要設計一些有挑戰性的問題,引起學生的興趣,讓他們主動去探究問題。
例如,《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課中,筆者先讓學生思考一個問題,“魯迅先生去世了,可能還有什么未了的心愿?”然后鼓勵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來探究問題的答案。
筆者通過引導學生分析問題提出的背景以及背景與答案之間的關聯,逐步培養學生的逆向思維能力。
(四)制定評價標準,呈現所獲理解
為實現“教—學—評”的一致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制定具體的評價標準。《追求理解的教學設計》一書中提出了理解的六個維度。筆者以這六個理解維度為依據進行評估,針對不同維度的理解目的,制定相應的評估方法。例如,在本次教學實踐中,在“解釋”這一理解層面上,只需要學生將文章內容有邏輯地表述清楚即可,占用了很少的課時,而“應用”則強調獨立思維,需要學生提出自己的觀點,并且能夠利用資料來支撐自己的觀點。在具體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針對學生不同的理解維度,預設相應的學習任務。
筆者以《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課為切入點,系統探索逆向教學的設計與實施路徑,不斷優化教學設計,旨在為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M].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蔣歡. 基于逆向設計的小學語文童話教學實踐研究[D].寧波:寧波大學,2019.
[3]張紅英. 大單元整合教學中“逆向設計”理論運用例談[J].中學語文,2021(19).
[4]胡選萍,封濤,王琦,等.指向核心素養的逆向教學設計之內涵與特征解析[J].教學與管理,2022(9).
(責任編輯:姜勝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