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課程理念強調生物學教學要以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為宗旨,重視課程內容中大概念的展開,同時要高度重視學生在真實情境中的實踐經歷,讓學生在探究活動、跨學科實踐活動中發展科學思維、提升動手操作能力,進而形成正確的生命觀念,并進一步落實生物學核心素養中的態度責任。教師在教學中要立足真實情境,讓學生在實踐中發展生物學核心素養之一的科學思維。
關鍵詞:新課程;真實情境;生物學核心素養;科學思維
“神奇的微生物”是蘇教版初中生物學教材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生物多樣性”中第14章第三節課的內容,是教材在學習完動植物分類后設計的“識別微生物常見類群”的學習內容,其目的是使學生形成對不同種類微生物形態結構、與人類生活聯系的科學認識,幫助學生建構“生物可以分為不同的類群,保護生物的多樣性具有重要意義” 這一大概念。
一、首次試教
(一)觀看微視頻,引入本課主題
師:大家看,本節課的題目是“神奇的微生物”,那它們神奇在哪呢?什么地方會存在微生物呢?什么是微生物?它們與我們又有什么關系?
(學生觀看視頻,并回答教師的問題)
生:微生物無處不在。
師:微生物有什么特點?
生:一般很小。
師:微生物存在于人類的身上嗎?
生:它們存在于我們的頭皮里、皮膚里、腳趾縫里。
教師總結后引入本課內容,設問:微生物包括哪些類型?介紹微生物的三個主要類群,呈現本課的主要學習目標。
(二)自主閱讀,結合生活實例,理解細菌、真菌結構
【活動】根據科學問題,識別細菌的結構。
師:請自主閱讀教材第27頁至第29頁,找出下面問題的答案。
(1)細菌的分布范圍?
(2)細菌有哪幾種形態?
(3)仔細觀察第27頁細菌結構模式圖,請說出細菌從外往內的結構依次是什么?
(4)細菌的主要結構特征是什么?其與植物細胞相比有哪些異同點?
(5)細菌是如何生活的?與人類之間有何關系?
生:細菌的分布范圍十分廣泛。
生:從形態上看,細菌有球菌、桿菌、螺旋菌。
教師結合示意圖,補充:酸奶中的乳酸菌也是細菌。
師:觀察圖1,細菌從外往內依次有哪些結構?
(學生根據教材回答課件呈現的各結構名稱)
生:細菌的主要結構特征是沒有成形的細胞核,核質裸露。
師:細菌細胞與植物細胞相比的區別是什么?
生:細菌沒有細胞核。
生:細菌也沒有葉綠體。
師:細菌是如何生活的?
學生查看教材,找到答案:寄生、腐生。教師總結二者屬于異養,并說明二者區別。
師:細菌是如何繁殖的?
生:一分為二。
師:這種方式稱為分裂生殖。細菌又是如何滋生的呢?
教師基于生活中洗碗的真實情境,呈現家用電器研究所的一項實驗結果:碗筷摞著放滋生的細菌量是立著的70倍。
師:請分析細菌滋生需要哪幾個必要條件。
學生回答后,教師總結:需要營養物質、適宜的溫度,且一定要有水分。
師:細菌與人類生活有怎樣的關系呢?
生:細菌是大地的“清潔工”,細菌可以制造味精。
師:細菌對人類都是有益的嗎?
生:不是,有的細菌會使人生病。
教師引導學生說出生活中細菌使人患病的例子,并說明絕大多數細菌對人類都是有益的,但也有特殊的。接著,引入情境:請同學們看新聞,一位66歲的老奶奶感染李斯特菌,患上腦膜炎,源頭或許是冰箱里的奶酪。
教師先呈現李斯特菌顯微圖片,并介紹李斯特菌。然后,出示下面的題目:
下列各項中,不屬于細菌細胞特點的是( )
A.都是單細胞的
B.有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
C.有成形的細胞核
D.沒有成形的細胞核
教師介紹真菌的種類、結構、生存方式及與人類的關系。學生探究得出:細菌是分裂生殖,而真菌中酵母菌為出芽生殖,其他都是孢子生殖。
師:真菌與人類生活有怎樣的聯系呢?
生:真菌可食用,如蘑菇、木耳;可藥用,如靈芝等。
生:部分真菌則對人類有害,如毛癬菌使人類得腳癬,鬼筆鵝膏使人中毒,等等。
首次試教中各重要概念之間的聯系有待加強,因此教師需結合學生生活中的真實情境,重新設計易于學生接受的教學環節,增強課堂的趣味性。基于此,教研組對本課中幾個重要概念的教學進行了改進和調整,并依照調整后的方案進行再次執教。
二、再次執教
(一)觀看網絡上熱門微視頻《看到你看了,微生物》,激趣導入新課
師:繼植物、動物分類后,我們來學習微生物的分類。本節課的題目是“神奇的微生物”,微生物到底神奇在哪兒呢?我們通過一段小視頻來感受一下。
視頻內容如下:微生物很小,小到只能在顯微鏡下看到它們,然而,如果把全世界的微生物收集到一起,其總體重大約是全世界動物總體重的50倍。一個細菌一般只能活12個小時。那么,微生物和人類有什么關系?金黃色葡萄球菌生活在人們的頭皮里;真桿菌生活在人們的嘴巴里,幫人們維護口腔健康;毛癬菌生活在人們的腳趾縫里,就是它使人們腳癢難耐。
師:視頻中說微生物都分布在哪里?微生物與我們有什么關系?
生:皮膚里、頭皮里、腳趾縫里,無處不在。有的會使人患病,有的則會維持人體健康,等等。
師:視頻中說人體本身就攜帶著微生物群。那么,如何界定微生物呢?它是一群具備什么結構特征的生物呢?
生:個體很小。
師:準確點是一般來說個體很小,因為微生物中也有巨人。
教師呈現本課整體學習目標,并說明本課時聚焦的內容,課件展示微生物的三大類。
(二)自主閱讀,結合生活,合作探究細菌、真菌的特征
師: 請同學們先一起閱讀教材第27頁至第29頁的內容。結合以下幾個問題了解細菌的形態結構、與人類關系等。
【課件展示探究問題】
1.細菌有哪幾種形態?每種形態中各有哪些具體種類?
2.仔細觀察教材第27頁的細菌結構模式圖,請說出從外往內的結構依次是什么?細菌主要結構特征是什么?與植物細胞相比,細菌細胞有哪些異同點?
3.細菌是如何獲得營養的?是如何繁殖的?
4.細菌與人類有什么關系?
【說明】從科學性角度出發,教師對探究問題進行了重新調整,刪掉重復的內容,添加了具體問題的科學提問。調整的目的是為學生自主學習提供更高效的支持和引導。
生:細菌有球形、桿形、螺旋形。
師:教材中都提到了哪些具體的細菌?
生: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
師:除了桿菌,還有弧菌,如霍亂弧菌、乳酸菌。比如,我們日常喝的酸奶就是利用乳酸菌獲得的。微生物分布范圍很廣,種類繁多。接下來,請回答第二個問題:細菌有怎樣的結構特征?
【說明】教師呈現結構模式圖,學生對照教材說出其從外往內的結構。
生: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核質。特殊結構為鞭毛、莢膜。
師:與先前的綠色植物細胞相比,細菌細胞在結構上的區別是什么?
生:沒有成形的細胞核,核質裸露;無葉綠體等其他細胞結構。
生:有鞭毛、莢膜。
師:最主要的區別是細胞核的結構,我們把這種無成形細胞核的細胞稱為原核細胞,由該細胞構成的生物稱為原核生物。那么,細菌能否進行光合作用?
生:不能,因為它們沒有葉綠體。
師:既然不能進行光合作用,那它們如何獲取營養呢?
生:寄生或腐生。
師:什么是寄生?什么是腐生?
生:寄生是指從另一生物體內獲取營養,腐生是指從腐爛生物體獲取營養。
師:結核桿菌是寄生,枯草桿菌是腐生。那么,細菌是如何繁殖的呢?
【說明】教師播放《一滴水里的生命》視頻,視頻中提到細菌的繁殖速度很快。
師:視頻中細菌的繁殖速度很快,那細菌是通過何種方式繁殖呢?
生:一分為二。
師:我們把這種方式稱為分裂生殖。在實際生活中,細菌到底是如何滋生的呢?
教師在PPT中呈現“探秘生活中的科學常識”欄目。
【說明】教師以家庭生活中洗碗的真實情境為例,呈現家用電器研究所的實驗結果。
師:請大家根據上述結果分析,細菌滋生需要哪幾個條件?
生:水、殘余營養物質。
師:細菌滋生有三個必備條件,第一個是營養物質,第二個是適宜的溫度,第三個是一定的水分。那么,細菌與人類生活有什么關系?會給我們帶來什么影響?
生:細菌是大地的“清潔工”,可以制作味精、酸奶。
生:細菌可以使人患病。
師:也就是說,細菌既有有益的方面,也有有害的方面。
教師此時呈現實際生活中的新聞,舉例說明細菌對人類有害的方面。
【新聞內容】 一位66歲的老奶奶感染李斯特菌,患上腦膜炎,源頭或許是冰箱里的奶酪。
【說明】教師呈現李斯特菌圖片,并介紹李斯特菌的存活條件,它被稱為冰箱里的“隱形殺手”。教師結合真實生活情境,引導學生形成健康生活方式。
師:與人類相關的微生物,除了細菌,還有真菌。下面,我們來認識真菌。請同學們參照細菌的探究問題,試著自己提出真菌這部分我們要探究的問題。
【說明】教師將先前直接給出的探究問題,變為學生自主提出探究問題,目的是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升自主探究能力。
學生提出的科學問題如下:真菌種類有哪些?科學家是如何分類的?真菌結構是怎樣的?和細菌、植物細胞相比,有什么區別?真菌是如何獲取營養的?是如何繁殖的?真菌與人類的關系有哪些?
師:蘑菇是微生物中的“巨人”,那真菌是如何生殖的呢?(呈現酵母菌繁殖的視頻)
師:霉菌和蘑菇的生殖方式與孢子植物一樣,都是孢子生殖,視頻中一粒一粒的就是孢子。
師:真菌對人類生活有哪些影響?請說一說哪些是有益的,哪些是有害的。
生:對人類有益的有食用菌,還有可藥用的靈芝等。
生:對人類有害的有毛癬菌,它能使人患上腳癬;還有鬼筆鵝膏,它是有毒的。
【說明】教師此時盡力發散學生的思維,讓學生結合生活經驗說出真菌對人類的影響。
師:請你回憶,當你身體出現炎癥的時候,用什么藥物來消炎?
生:頭孢、阿奇霉素、青霉素等。
師:青霉素是常見的消炎藥,20世紀40年代被發現,是由青霉菌分泌產生的一種具有殺菌作用的化學物質,廣泛應用至今。它的發現歷程是非常曲折的,大家有興趣可進行課后閱讀。
師:下面我們一起總結細菌、真菌、植物細胞、動物細胞的異同點。
【說明】教師引導學生結合青霉素的科學發現史等,以表格形式總結本課(見表1)。
本節課融入了很多創新元素,既聯系生活實際,又啟迪了學生的科學思維。調整后的教學為學生創造了很多自主學習、提問的機會。通過這次磨課,筆者發現,教師只有達成對一節課重要概念的內涵和外延的深入理解與學習,才能生成高質量的課堂,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自身的學科教學能力和學科知識水平也能得到有效提升。
參考文獻:
[1]占迪專.基于ADI模型發展科學思維的初中生物學教學實踐[J].生物學教學,2024(4).
[2]張培君.巧用情境教學培養科學思維[J].中學生物教學,2024(9).
(責任編輯:楊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