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傳統文學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西游記》作為其中的經典之作,以其豐富的故事情節、生動的人物形象和深刻的文化內涵,深受各年齡段讀者的喜愛。將《西游記》的故事引入幼教實踐,不僅能夠激發幼兒對傳統文化的興趣,還能在潛移默化中培養他們的語言核心素養和正確的價值觀念。本文將以繪本《西游記》為例,探討其探究性班本課程的建構與實施。
一、課程生成
午飯后,杰杰拿了一本《三打白骨精》的繪本看了起來,邊看邊和身旁的孩子說:“這本書我家里也有,我媽媽給我講過這個故事。”月月說:“我家里也有《西游記》,我看過真假美猴王的故事。”他們的對話引起了其他幼兒的興趣,大家七嘴八舌地聊了起來:“我家里還有金箍棒呢。”“我看過動畫片《西游記》,我最喜歡里面的孫悟空,他本領可大了。”接下來的幾天里,幼兒一有時間就聚在一起聊和《西游記》相關的內容。大家還提議在畢業典禮上要自己表演《西游記》里的故事給爸爸媽媽們看。
《西游記》是我國四大古典名著里最受幼兒喜歡的一部。對于幼兒來說,孫悟空的故事并不陌生。當幼兒對《西游記》故事產生探究興趣時,教師如果能進一步設計相關活動,支持幼兒深入閱讀,不僅能更好地幫助幼兒感受中國傳統文學故事的魅力,還能發展相關經驗和能力。
二、審議課程價值
1.教師團討
教師是教育活動的組織者,在設定主題、明確目標、梳理流程的過程中發揮著指導作用。活動實施前,班級教師在一起進行了研討和審議,梳理了幼兒關于《西游記》的已有經驗、課程的主要目標及每個階段的預設問題,從而確保教學活動的有效性。
從幼兒的已有經驗來看,幼兒能反復看自己喜歡的圖書,如《西游記》繪本,并且愿意把自己喜歡的故事講給別人聽。有的幼兒聽過或看過《西游記》中某個經典故事,對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和兵器有印象,并且能大體講出故事的主要內容。同時,他們喜歡談論有關話題,愿意用圖畫和符號表達自己的愿望與想法。
以《西游記》故事為載體的班本課程的預期目標為:知道《西游記》是我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對傳統文學作品產生探索興趣;能圍繞感興趣的話題,積極主動地搜集相關信息,尋找問題的答案;通過閱讀、調查、談話、討論等活動,了解故事中的角色形象、性格特征及主要情節,豐富相關經驗;能主動探究西游人物、兵器的秘密,感受人物、兵器的有趣和多樣;運用多種藝術表現形式去表達故事人物形象與情節,體驗動手操作的樂趣;能根據故事的部分情節或圖書畫面的線索猜想故事情節的發展,并續編、創編故事;嘗試和同伴共同制作表演道具、服裝和背景,分角色進行表演,體驗合作表演的樂趣。
2.幼兒團討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明確提出:“要充分尊重和保護幼兒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幫助幼兒逐步養成積極主動、認真專注、不怕困難、敢于探究和嘗試、樂于想象和創造等良好學習品質。”因此,在課程實施前,教師應組織幼兒圍繞“演《西游記》前需要做哪些準備”這個話題進行討論。
“可以看《西游記》的動畫故事,模仿里面的人物來表演。”
“可以從《西游記》的故事書里面學習孫悟空說的話。”
“我家里有金箍棒,表演的時候可以用來做道具。”
……
幼兒在討論中達成一致:演《西游記》故事前,大家需要看《西游記》系列繪本,只有對《西游記》故事很熟悉,了解里面的人物和故事情節,會做人物動作了,才能表演好。
三、課程優化實施
1.閱西游
要讓閱讀探究活動真正活起來,最根本的一點是讓幼兒成為活動的主角。在閱讀《西游記》故事前,教師和幼兒一起對家庭和幼兒園里的圖書做了摸排,搜集、梳理了《西游記》故事書目,保證每個幼兒能夠人手一本《西游記》故事繪本。同時,為了讓幼兒對《西游記》故事有更系統、完整的認識,教師和幼兒討論決定把每天晨間來園時間用來共讀《西游記》故事,每天午睡前的故事時間也用來播放《西游記》故事。于是,班級孩子們都成了西游迷,早上一來園便主動圍坐到老師身邊,一起閱讀、討論《西游記》繪本內容;各個過渡環節會自己拿一本《西游記》故事繪本安安靜靜地閱讀;區域活動時間,也有人主動去閱讀區看《西游記》的書。
幼兒對《西游記》故事充滿好奇與興趣,他們會一起看書、一起討論,分享自己對《西游記》故事的認知及了解,記錄自己的閱讀發現,提升語言表達能力的同時,不斷豐富著對《西游記》故事以及其中人物、兵器等的認知。
2.探西游
(1)人物探秘
當幼兒沉浸在自己喜愛的活動中時,他們往往展示出更加持久的注意力和對學習的熱情。閱西游活動進一步點燃了幼兒對西游人物的探究熱情,他們經常在一起談論里面的人物和情節。
“我覺得孫悟空很勇敢,師徒四人每次遇到困難時都是他去打敗妖怪的。”
“但孫悟空有時候也很調皮,他把煉丹爐都打翻了。”
“我覺得唐僧很善良。”
“但我不喜歡唐僧念緊箍咒。”
“我覺得豬八戒有點笨。”
“沙僧最勤勞,他一直挑著行李。”
……
通過對《西游記》故事中人物的辯證思考,幼兒知道每個人都有優點也有缺點,我們要了解自己的優缺點,接納自己,同時要學會欣賞別人。
(2)兵器知多少
幼兒對知識經驗的獲取,一般來自直接感知、親身體驗以及動手操作。因此,區域時間,美工區的幼兒在一起自發用各種材料和形式來設計并制作兵器。通過對《西游記》故事中兵器的了解,幼兒知道了每個人都應該有一個法寶,這個法寶不一定像兵器那樣能看得見、摸得著,也可以是一種能力,只有具備這種能力才能“運籌帷幄,決勝千里”。
3.演西游
表演活動是幼兒借助已有知識和經驗,對故事內容和形式進行的一次想象和再創造,有助于促進幼兒的表達和創造,幫助幼兒將簡單的游戲轉化為更豐富、深入的學習活動。在演西游的整個活動中,教師給予幼兒自主、自由的探究空間和機會。
(1)做計劃
幼兒自由組合,形成四個表演小組;又投票選出四個大家最喜歡、最想表演的故事;還通過毛遂自薦、個人展示、民主選舉的方式競選角色,確定了角色分工;最后還把自己要表演什么故事、扮演什么角色、說什么臺詞、用什么道具等畫出來,形成計劃書。
(2)計劃書的不斷演繹調整
幼兒拿著畫好的計劃書和同伴分享,介紹自己的計劃書,邀請同伴對計劃書的內容提出想法和完善意見,然后不斷調整、修改。經過一次次的試演、一次次的討論、修改,計劃書從第一版只體現了角色分工到第二版在角色分工的基礎上加入了道具和場景,再到第三版角色分工、場景、道具、臺詞更精準,最后到第四版計劃加入了表演情節。隨著幼兒對《西游記》故事的理解越來越深入,在計劃書不斷完善的過程中,他們有了更多的想法和思路,形成了獨一無二的劇本。
(3)制作道具、場景
幼兒提出可以自己做道具,和媽媽一起做服裝,和老師一起做故事場景。于是,大家一起搜集材料、動手制作。同時,教室里的美工區也創設了道具欣賞區,供大家欣賞和借鑒。
(4)演一演
從做計劃、自制道具、自制服裝等環節可見,幼兒能夠自主進行分工合作,在各司其職的基礎上遵循活動規則,相互配合。即使到了演練環節,幼兒仍然不忘在一起討論,并對每一次演練提出建議。
比如,《三借芭蕉扇》組的幼兒表演完后,圍繞表演的時候“總是卡殼、不記得臺詞”“人物對話時距離太遠”“角色扮演時語速太快”等問題進行了討論。于是,大家決定在閱讀時間繼續熟悉臺詞;在區域時間再次表演,請同伴點評;在家演給爸爸媽媽看,請他們指導……幼兒用多種方式不斷演練和調整,過程中他們充分表達了自己的情緒情感,體驗了自主活動的快樂,表演也變得越來越好。
在正式表演當天,幼兒快速地吃好了點心,然后就迫不及待地去換演出服。幼兒對自己在劇里演什么角色記得比老師都清楚,他們會按照表演順序穿上服裝,準備好道具和舞臺背景,然后上臺表演。表演時幼兒也能認真投入,每個角色都演得活靈活現。
四、課程思考
1.遵循幼兒的興趣和需求
班本課程活動的開展必須以幼兒的興趣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以適宜的活動帶動幼兒持續探究,推動他們逐漸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以閱讀《西游記》為例,教師引導幼兒了解人物形象,發現有趣的故事情節,進一步激發幼兒探究的興趣和欲望,幼兒也在一次次的探究中獲取了知識、提高了能力,為今后樂于、敢于探究打下堅實的基礎。再如,在學習方式上,教師采用引發式學習,通過語言、情境、圖片、視頻等多種方式引導幼兒尋找《西游記》故事中有趣的內容,讓幼兒真正地走進傳統故事,與人物產生心靈的對話,從而為創造性探究做準備。
2.聚焦于幼兒的發展
班本課程除了具有符合幼兒年齡、天性等特點外,還更聚焦于幼兒的發展。在閱讀繪本時,我們看到了幼兒閱讀時的專注力和持久力。在和同伴交流故事情節時,幼兒通過開放式的溝通,豐富了故事情節,感知了劇情的變化,他們的語言表達也更加完整準確。通過角色扮演、小組討論、合作學習等活動,幼兒學習到如何與他人合作、溝通和分享,提升了自己的團隊協作能力、溝通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
3.注重幼兒主體性的發揮
班本課程的實施過程是一個師幼互動、同伴互動的過程,充分彰顯了幼兒在活動中的主體性。我們需要為幼兒搭建豐富多彩的展示舞臺,營造民主、寬松、自由的心理氛圍,架構生命成長的內在橋梁,使他們在快樂中自由表達、幸福成長。以演西游的環節為例,從題材選擇到劇本創作和道具、服裝的制作,再到場地布置、規則設立等,是一個不斷生成和優化的過程。幼兒一步步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教師只是對表現方式和技能技巧給予適時、適當的引導。在活動過程中,教師、幼兒、環境、師幼關系等各個生態因子都能夠自由生長,但又相互關聯,在互動中尋找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