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設計意圖
小班幼兒對動物有著強烈的好奇心,他們不僅喜歡近距離觀察并接觸動物,還喜歡模仿不同動物的聲音和形態。繪本 《瞧,這里有一只大熊》通過巧妙的設計,與小讀者產生了一系列有趣且富有想象空間的互動。書中出現了不同的生活動作“爬”“撓”“摸”“揮手”等,與幼兒的生活經驗聯系緊密。我們以此為素材設計了本次閱讀活動,通過集體閱讀的方式,鼓勵幼兒與故事中的大熊互動,如“揮手和他打個招呼,他就不害怕了”“撓撓大腳丫幫他爬出來”“摸摸他的肚皮安慰一下他”等系列動作,充分調動幼兒的經驗和想象,讓幼兒在游戲式的閱讀體驗中萌發對繪本閱讀的興趣,進而體驗繪本閱讀的快樂。
活動目標
1.大膽猜測故事內容,感受大熊的有趣生活。
2.初步理解“爬”“撓”“摸”等動詞的意思,并嘗試用動作表現出來。
3.在和大熊的互動中體驗繪本閱讀的快樂。
活動準備
繪本《瞧,這里有一只大熊》PPT,大熊的頭飾,活動室內提供樹林的情境,打呼的音頻。
活動過程
一、觀察畫面,結合音頻猜測故事角色
教師播放打呼的音頻、繪本第2~3頁PPT,請幼兒輕輕走進活動室。
師:你們聽,是誰的打呼聲?
師:原來是一只大熊,早就該起床了,可他還在呼呼大睡,我們一起拍拍手把大熊喊醒吧。
師幼邊拍手邊喊:大熊、大熊快醒醒吧。
【說明】通過大熊的打呼聲引入活動,激發幼兒對繪本的興趣。
二、集體欣賞繪本,了解故事情節
1.觀察畫面,理解故事內容。
教師播放繪本第4~5頁PPT。
師:哎呀,大熊睜開眼睛了,他的表情是什么樣的?
師:大熊在想什么呢?
師:揮揮手和他打個招呼,這樣他就不會害怕了。
師幼邊打招呼邊說:大熊你好。
教師播放繪本第6~7頁PPT。
師:你們瞧,大熊遇到了什么事情?你有什么辦法能幫幫大熊呢?
師:撓撓他的大腳丫試一試,大熊爬出來了。
教師播放繪本第8~15頁PPT。
師:又發生了什么事?摸摸肚皮安慰一下大熊。該吃飯啦!可大熊不見了,他跑到哪里去了呢?用你的手指點一點,把他找出來。
師:他到了蜜蜂叢中,一不小心被蜜蜂蜇了,大熊疼得流下了眼淚,我們一起對著他的鼻子吹一吹,他就沒那么疼了。
教師播放繪本第16~20頁PPT。
師:天黑了,大熊看上去有點累了,你呢?快和他一起打個大大的哈欠吧。跟他擊個掌說再見,再撓撓他的大腳丫,幫他順利爬回去吧。不過這次要輕輕地撓哦。
【說明】共讀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幼兒注意讀書的基本方法:一頁一頁地看,初步看懂單幅圖書的主要內容。鼓勵幼兒用口頭語言將繪本的主要內容說出來。翻頁時,教師不要著急直接講述頁面內容,而應給予幼兒觀察畫面的時間,用提問來激發幼兒對畫面的觀察與想象。
2.結合動作“爬”“撓”“摸”等動詞,學說畫面內容。
師:故事中用了什么辦法讓大熊從洞里爬出來的?誰愿意撓一撓大熊的大腳?誰愿意來做卡在洞里的大熊?
教師請幼兒戴好大熊的頭飾,在事先布置好的樹林情境中進行角色扮演。
師:可憐的大熊摔了個大跟頭,我們可以怎么幫助他?
教師請幼兒用抱抱或摸摸肚皮的方式安慰大熊。
【說明】教師可引導幼兒通過語言、動作等來表達自己對繪本內容的理解。當幼兒有多種幫助大熊的方式,如抱一抱、親一親、拉拉手等時,教師應支持幼兒的自主表達,鼓勵幼兒用動作來演示自己會怎么幫助大熊。
三、完整閱讀繪本,自由表演
教師帶領幼兒完整閱讀繪本,過程中,鼓勵幼兒結合畫面大膽講述故事情節,邊講述邊做相應動作,感受大熊從睡醒到出來活動、最后回去休息的過程。
【說明】通過師幼共讀、共演的情境式閱讀,引導幼兒完整欣賞畫面、理解故事情節,進而激發幼兒愛護動物、關愛他人的情感。
活動延伸
表演區:投放繪本《瞧,這里有一只大熊》、動物頭飾、動物服飾,供幼兒繼續閱讀、講述、表演。
領域滲透:美工區引導幼兒模仿繪本創編,畫完后將自己創編的內容說給伙伴聽一聽。
親子活動:幼兒與家人分享故事、共演故事,享受親子閱讀的樂趣。
*本活動所用素材選自《東方娃娃》(嬰兒版·東方寶寶)2024 年第 10期《瞧,這里有一只大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