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幼兒對繪畫的濃厚興趣,我園傾力打造戶外美術創意空間,極大地拓寬了幼兒的美術活動領域。幼兒得以接觸多元化的材料,自由揮灑創意,與伙伴們分享靈感火花。在這個過程中,他們的創造力和想象力得到了充分的滋養。對教師而言,如何激發幼兒的創造性思維、實現教學目標,以及如何在課程游戲化的背景下有效開展戶外美術活動等,成為我們當前遇到的挑戰。
我們以幼兒的興趣為出發點,結合課程游戲化的背景,以班級教育教學為藍本,“教學做合一”理論為基石,深入探討了如何實踐幼兒美術教育的相關話題。接下來,我們將以大班戶外美術活動“我們在春天里”為例,總結以下實踐經驗。
一、在“教”上做到戶外美術活動生活化
1.教學內容生活化
在美術教學內容的選取上,教師往往忽視幼兒現有的經驗與成長階段,以及他們在教學活動中是否能夠輕松達成教學目標,導致幼兒喪失對美術活動的興趣。為激發幼兒對美術活動的熱情,教師應挑選與幼兒生活緊密關聯,并能尊重其已有經驗的教學內容。
以“我們在春天里”這一大班戶外美術活動為例,幼兒在活動開展前已參與了一系列與春天相關的主題活動。得益于豐富的日常生活經驗,他們深知春天的主色調是淺淺的綠色,而非濃郁的深綠。春天對幼兒而言,意味著可以外出游玩(尤其是觀察各種小蟲子)、放風箏、穿上漂亮的衣服拍照等。因此,讓幼兒在戶外活動中親身體驗春天,感受其美好,無疑能激發他們的創造力,促使他們以極大的熱情利用各種材料來表現春天的魅力。這一活動與幼兒的生活經驗緊密關聯,激發了他們的活動興趣。活動中,幼兒分組合作,與同伴交流想法,探討如何將創意轉化為實物來呈現。
2.教學方式生活化
在教學內容生活化的同時,教師在美術活動中的教學方式也要生活化。這就要求教師能影響、帶動幼兒,讓他們自覺投入美術活動中。幼兒是活動的主人,讓幼兒在活動中充分發揮主動性才是教師指導活動的目標。
“我們在春天里”戶外美術活動讓幼兒親身感受了春天的美好,體驗到輕松歡快的學習氛圍,以及空間上的滿足。同時,豐富多樣的材料,也讓幼兒有興趣參與活動。這樣的教學方式,既讓幼兒體驗到快樂,又促進了他們在語言、美感、樂感等多方面的發展。
二、“做”與“學”的關系
1.行是知之始
陶行知先生說:“行是知之始。”換句話說,只有付諸實踐才能獲得新經驗。現在的教育都提倡“做”,但真正要做到卻不容易。那么,在幼兒美術教育活動中,如何將這一理念貫徹落實呢?
在實際的活動中,“行”即“做”,是讓幼兒親自動手,自己去探索、去發現,并在已有經驗的基礎上進行創造。探索的過程對幼兒來說也是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教師需要給予幼兒做的機會,讓他們在做的過程中產生求知欲,即學的欲望。在戶外美術活動中,教師需要讓幼兒自己創作,自己探索,自己在活動過程中嘗試各種方法。
2.“知”后再“行”,學后再做
對于幼兒來說,讓他們再次去嘗試自己探索到的方法,鞏固所獲得的知識經驗是非常重要的。幼兒將自己所探索到的東西在教師指導(即“知”的過程)后再次嘗試,可以理解為是第一次去嘗試操作教師所“教”的方法。“知”而后“做”,對幼兒來說就是一種正強化,是幼兒對自己探索的驗證,也是總結。通過上述“行是知之始”、“知”后再次“行”的“探索→認識→再次鞏固”模式,美術活動能更好地促進幼兒各方面的發展。
在戶外美術活動“我們在春天里”中,有的幼兒提出想讓樹葉和花瓣等容易枯萎變樣的自然材料“保鮮”。他們想出了很多辦法,有的嘗試給樹葉涂一層顏料,這樣樹葉就不會變色,有的想到將樹葉貼到硬紙上后用透明膠帶封蓋,還有幼兒在樹葉上貼了有顏色的紙,更有幼兒將這幾種方法結合起來。探索了各種各樣的方法后,幼兒得出了結論:涂上顏料塑封或者貼上彩色紙塑封能夠得到他們想要的結果。最后,幼兒再次嘗試,將他們討論的方法應用到樹葉上,取得了理想的效果。做得好的幼兒還會去幫助其他幼兒,大家相互分享自己的作品,收獲滿滿。可見,“探索→認識→再次鞏固”的模式在美術活動中得到了很好的應用。
3.“教學做合一”的多元教學方法
“教學做”三者不是分裂的,而是一體的。將“教學做合一”理論應用到美術教學活動中,教學活動將變得十分豐富且多元化。“教學做合一”理論特別強調美術教學活動的過程不僅僅是“教”和“做”,更不能只是在“教”會了后再“做”,讓幼兒去照搬教師所“教”的方法和內容。一位優秀的教師要有一雙善于發現幼兒能力特點的眼睛,要能夠提供讓幼兒充分展示創造能力和思維能力的空間。
陶行知的“教學做合一”思想強調要解放幼兒的思維,讓其得以充分自由地發揮。以往的教學模式下,幼兒僅僅跟著教師的腳步走,教師教什么,幼兒就去學習模仿什么,沒有自己的想法和創新。教師是活動的主體,幼兒對于這種死知識只能被動接受。而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學做合一”理論,倡導在做中教、在做中學、以“做”為中心,強調幼兒是活動的主體,應當有充分的活動空間去做自己想做的事,盡情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讓幼兒在發展的同時體驗到活動的樂趣。所以,將“教學做合一”應用到美術甚至其他領域的活動中,能極大地減少傳統教學模式對幼兒造成的不良影響。
“我們在春天里”以前是一種室內美術活動,但在課程游戲化的背景下,我們將活動放到了戶外。戶外美術活動的意義就在于幼兒在創作空間上少了很多的限制,他們完全可以用多樣且大型的材料和自己探索出來的方法去創作,這給他們帶來了成就感和自豪感。作品結合了他們的生活經驗和學習經驗,充分體現了幼兒的創作力和想象力,呈現出多樣化的特點。有的幼兒利用材料制作出自己在春天放風箏的立體雕塑,風箏甚至能在空中飛翔;有的則直接以材料構建出美麗的春景,其中融入了他們特別感興趣的昆蟲元素;還有的幼兒組隊合作,大膽發揮想象力,創作出手持魔法棒的“春姑娘”等作品。他們還開心地向周圍的小伙伴介紹自己作品的內容,戶外美術創作讓他們體驗到快樂,收獲了友情。在幼兒戶外美術教學活動中,教師應該給予幼兒自己去創作的機會,給予幼兒表現自我、展現自我的機會,讓幼兒在享受戶外美術活動的同時盡情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
綜上所述,幼兒戶外美術教育活動要堅持“教學做合一”理論,教學內容和方式生活化、正確掌握“行”與“知”的關系,讓幼兒不僅在技能方面得到提升,更讓幼兒的思維創新能力、審美能力得到提高,進而收獲積極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