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論指出教育含于生活之中,教育必須和生活結合才能發生作用。秩序感是對事物樣態的感知與情緒的表達,幼兒時期是秩序感養成關鍵期,需要借助實際生活開展。在生活教育背景下開展秩序感培育活動,符合幼兒的學習方式與特點,有利于幼兒形成良好秩序感。
一、問題的提出
1.背景介紹
新的學期,由于地鐵7號線的建設,幼兒園迎來了很多變化,玩具搬了家,園里多了很多防護欄,大門也換了位置。新大門臨近小學,每到放學時間門口交通擁擠、人車交錯,存在很多安全隱患。雖然門口的保安叔叔、學校的物業阿姨、值班的老師、護校的愛心家長都在努力維持著門口的排隊秩序,但是效果甚微,放學時的接送問題仍是個令人擔心的大事!
2.本班幼兒的秩序感發展現狀
本班幼兒正處于大班年齡段,他們對秩序的理解更為敏感,且開始表現出一定的道德感、規則意識。部分幼兒在一日生活中能夠井然有序地參加活動,也有部分幼兒對秩序的感知較為薄弱,因此日常生活中常常發生因為個別幼兒不遵守秩序而引發矛盾的情況。
二、影響因素分析
幼兒秩序感的培養與幼兒、教師、家長、幼兒園等幾個方面有關。
大班(5~6歲)幼兒對秩序的理解更有目的性,其行為也更靈活。他們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思維更加活躍,不滿足于對事物表面現象的了解,而是開始思考事物的內在聯系。因此,較為單一的規則約束、規范灌輸已不能滿足幼兒發展需要,他們更期待從動手嘗試中探尋答案。
教師對幼兒秩序感的培育有一定認識,但部分教師的認知較為單一,易將秩序感培養淺顯地理解為對班級規則的遵守。
家長對幼兒秩序感的了解較少,在大班階段,他們更關注知識的習得以及幼小銜接的相關準備,對幼兒的生活習慣、社會適應等方面的關注較少。另外,部分家長在日常生活中也存在不遵守社會規則的行為。這對幼兒秩序感的培養來說是不良榜樣。
幼兒園是幼兒、教師、家長教育與溝通的基礎,幼兒園的管理與決策在幼兒秩序感的培養中占據著重要地位,能有力支持幼兒、教師、家長的發展與成長。
三、生活教育背景下幼兒秩序感培養策略
1.以“生活教育”理念為引導,明確秩序感培養的價值
幼兒園門口的混亂與班級的秩序現狀引起了我們的思考。幼兒的教育需要在生活中進行,單一、單向的規則制定難以真正引導幼兒感知秩序、理解秩序。門口秩序混亂這一事件或許能夠成為班級幼兒秩序感教育的生發點。那么,如何利用這一現象來發展幼兒的秩序感呢?
(1)從“生活教育”入手,明確秩序感培養途徑
生活教育理論的三個方向均對幼兒的秩序感培養有重要意義。首先是“生活即教育”理念,這是生活教育理論的核心。在幼兒秩序感培養中,教師應善于發現各種各樣的生活情境,以具體情境為媒,挖掘幼兒日常生活中的教育素材與契機。其次是“社會即學?!崩砟?,教師應深入社會,發現社會生活中秩序感教育的元素,結合社會、生活、自然開展相關教育。最后是“教學做合一”,教師的教育策略應以“做”為核心,整合“教”與“學”,通過積極的實踐活動引導幼兒通過親身體驗、直接感知、實際操作等培養秩序感(見圖1)。
(2)提高重視程度,把握生活中秩序教育契機
教師應認識到一日生活中的各個環節都蘊含著教育的契機。一日生活的有序進行,既有利于幼兒身心和諧發展,也有利于班級各項活動的高效開展。于是,我們圍繞“幼兒園門口的秩序”這一主題進行相關審議,挖掘門口秩序混亂這一現狀帶來的教育可能性與能利用起來的教育資源,如在超市排隊結賬的視頻、與規則相關的繪本等。
(3)相信幼兒,鼓勵幼兒建立規則
“我們可以為幼兒園門口的秩序做些什么呢?”這一問題引發了激烈的討論。幼兒猜想,來接孩子的家長之所以這么“不遵守規則”,“可能是急著見到自己的小孩”,“有的爺爺奶奶沒手機可能看不到信息”……帶著討論,我們對大班幼兒的接送者做了調查和統計,發現大班幼兒的接送人員較為復雜,沒有有序排隊接送的主要以爺爺奶奶為主。幼兒從自己的經驗出發,想出了發徽章的好辦法,并且一起合作制作了宣傳單和徽章,選出了4位宣傳員、12位徽章派發員、6種最好看的徽章,還給徽章取了好聽的名字——“文明等待家長”徽章。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明確提出:幼兒園教育應尊重幼兒的人格和權利,尊重幼兒身心發展規律和學習特點。教師不能因為幼兒年齡小就剝奪其應有的權利,我們應該給幼兒提供自主的機會,引導幼兒在生活實踐中思考規則和要求,理解遵守秩序的重要性、了解規則的合理性,并且給幼兒自定規則的機會。
2.給予幼兒機會,鼓勵幼兒充分感知秩序
幼兒對秩序感有著自己的理解?!敖虒W做合一”理論提醒我們,幼兒秩序感的培養需要在實踐中完成。
(1)感受秩序的有用
徽章制作完成后,小小派發員們提前收拾好放學物品,一起來到等待區,就像在教室里練習過的那樣,他們迅速找到自己負責班級的位置,向家長介紹徽章的作用。發放了一周的徽章后,我們在周五下午對徽章進行了統計。不難發現,在幼兒的努力下,得到徽章的人數越來越多,他們發徽章的動力更足。
派發徽章培養了幼兒的秩序感,幼兒能夠直觀感受到秩序的作用,逐步形成“自我秩序”意識,對秩序感的理解更深刻。這是幼兒通過實踐從環境與活動中習得的,秩序感在他們的心里扎根并萌芽。
(2)優化秩序的功能
為了發出更多徽章,讓門口更加有序,幼兒觀察了馬路、超市、銀行等處的排隊標志,并按照顏色與圖形分類在幼兒園門口制作了標志牌,還舉辦了展覽會活動,向小班和中班的弟弟妹妹們介紹了徽章背后的故事。幼兒排練了短劇《發徽章的故事》、制作了2本秩序冊,還在門口設置了情境模擬區。我們希望每個班的幼兒都能參與活動,通過努力讓越來越多的家長了解等待區與排隊區的位置,并且耐心等待、主動領取徽章,讓放學秩序越來越好。
幼兒是熱愛秩序的。面對豐富多彩的世界,他們有一種本能的對秩序的敏感和追求,從中獲得秩序感與和諧的感覺。通過對徽章的統計,幼兒能夠直觀感受到秩序的功能,從而更加愿意遵守規則。秩序在幼兒心中逐漸成長,內化為自身所需要的秩序感。
(3)內化秩序的意義
“造地鐵、換大門、秩序亂、保安忙,大一萌娃來幫忙。”“小調查,大統計,接娃人員很多樣。”“大班萌娃來幫忙,放學秩序大變樣,保安叔叔夸我們力量大。”徽章派發活動還在有序進行著,幼兒邀請了更多其他班的小助手派發徽章,并且由徽章派發員變成了統計員。行動中,幼兒更加遵守班級的規則,甚至想到了為班級拿取水杯、餐車等活動做標記,讓班級的一日生活更為有序。
社會生活中蘊含大量的教育契機,幼兒在發徽章活動中獲得對秩序的理解與感知,從而提升自己的秩序感。
3.重視家長的榜樣作用,強化秩序行為
(1)共建環境
在派發徽章的活動中,幼兒走出幼兒園大門,向家長們宣傳耐心等待、有序排隊的重要性,大門口的秩序越來越好。家長們樂于聽取幼兒的介紹,主動領取徽章帶回。經過幼兒提醒,家長們能夠耐心、有序地在門口等待。幼兒園工作離不開家長的支持與配合,家長需要站在幼兒的角度,給予幼兒空間,充分信任幼兒,尊重幼兒。
(2)榜樣的力量
在秩序感培養中,家長在家庭、生活中的表現能夠起到以身作則的作用。在家庭中,家長可以與孩子共同制訂計劃,一起遵守,做好鼓勵與示范工作,強化孩子對秩序的理解與行為。
4.完善管理體系,支持幼兒秩序感的培養
了解到班級發徽章這一活動后,園長媽媽還特地定制了“文明家長班”“文明禮儀班”小紅旗,助力班級幼兒的發徽章活動。還在國旗下講話時間倡議所有的班級一起行動起來,為維持大門口的秩序出力。同樣給予支持的還有其他班級的老師,他們響應號召,為維持大門口的秩序“添磚加瓦”,比如夏天在等待區設置雨棚,為家長們提供乘涼處……
《幼兒園工作規程》強調“幼兒園教育應貫穿于幼兒生活中”。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認為,幼兒園是豐富幼兒生活經驗的重要場合。在“生活教育”背景下,幼兒園更需要以實際生活為出發點,遵循幼兒的發展需要,推動幼兒身心健康發展。
四、結語
在派發徽章的行動中,幼兒向家長宣傳耐心等待、有序排隊的重要性,應用活動中習得的經驗為班級設計標志,嘗試制定規則,共同維持班級的秩序;教師及時捕捉教育契機與價值,相信幼兒的能力,給予幼兒自我提升的機會;家長與幼兒園充分尊重幼兒,為幼兒的秩序感培養提供有力支持。幼兒、教師、家長、幼兒園四位一體的協作,才能使得“秩序感”教育真正滲透到幼兒日常生活中,做到教育生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