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部發布的《關于大力推進幼兒園與小學科學銜接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明確提出幼小科學銜接的要求和目標。我園從兒童發展出發,圍繞著“加減乘除”四步,從小班開始,對幼兒生活習慣、良好情緒、自理能力、運動熱情、勞動意識等方面進行漸進式幼小銜接教育實踐,將家園校協同教育融于幼兒園三年保育教育工作全過程,培養真正意義上的“有準備的兒童”。
一、加:加強學習,貫穿“兒童本位”的教育理念
《指導意見》出臺后,我們首先立足一個“學”字,通過組建專業研修團隊,開展深度學習,秉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深入剖析《指導意見》的核心要義,挖掘其內在價值,逐漸明晰方向,調整自我認知,將“兒童本位”理念貫穿于幼小銜接活動的全過程。
(一)學習科學理念,梳理銜接目標
我們認識到,幼小銜接是為幼兒的可持續發展做準備,而不僅僅是為其入學做準備。幼小銜接要以幼兒的需求為導向,而不是以成人的意愿為目標。教師要關注幼兒的話語權,傾聽他們的期待、不安與壓力,通過多種方法和手段讓幼兒主動參與建構幼小銜接經驗。我們結合《小學入學適應教育指導要點》(以下簡稱《要點》)和《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各年齡段幼兒發展目標,圍繞“身心準備”“生活準備”“社會準備”“學習準備”4個幼兒入學所需的關鍵素質,擬定16條幼小銜接總體發展目標,再依據大中小班不同年齡段幼兒發展特點,圍繞總體發展目標梳理出64條幼小銜接發展階段目標(見表1)。
(二)基于兒童視角,開展銜接實踐
入學準備和入學適應的真正主體是幼兒,幼小銜接應該突出兒童立場。教師運用一對一傾聽的教育行為,通過繪畫、談話等方式了解幼兒的想法,并據此來調整課程設計、環境創設、一日活動流程等,階段性審議自己的教育方式、組織形式以及教育行為等,重視幼兒表達、參與的權利。
(三)尊重兒童權利,實施銜接評價
幼兒學會對照標準自我反思、調整行為、自我評價,從而為實現正確的自我認知能力做好準備。教師從幼小銜接總體目標及各年齡段分層目標出發,以幼兒的需求為依據,初步編制了針對不同年齡段幼兒的《幼兒好習慣養成自我評價手冊》,從會學習、會生活、會交往、會運動4個維度梳理出40余個習慣培養點,鼓勵幼兒通過圖畫表征、選擇笑哭臉標記、按照星級程度等方式進行自我評價,將好習慣融入每個月的養成評價表里。
二、減:減少坡度,關注兒童一日生活環節
我園基于兒童視角,在幼小銜接中關注幼兒所見、所聞、所想、所為,將幼兒看成發展的主體,尊重支持幼兒在游戲及生活中進行體驗、發現和探索,通過在各年齡段有側重點地開展生活、游戲、學習活動,共同搭建坡度適宜的梯子。
(一)小班:在生活活動中養成良好習慣
良好的生活習慣養成是幼小銜接最基礎的要素。小班幼兒剛進入幼兒園,正是培養良好生活習慣的重要階段,我們把生活教育和習慣養成有機融合,如:從小班開始,幼兒嘗試入園自主簽到并選擇一日三次游戲內容,鼓勵家長和孩子共同制定親子家庭作息表,提醒幼兒早睡早起、按時入園。又如:針對小班的幼兒,教師通過《開飯啦!》《自己吃飯香噴噴》等繪本故事來激發幼兒自主進餐的愿望;在自主進餐過程中,培養幼兒“自己吃、不要喂”“吃多少、盛多少”“不挑食、不浪費”“注意桌面衛生”等良好的進餐習慣;在自主進餐后,通過“點亮光盤燈”等形式給予幼兒鼓勵,并引導幼兒嘗試自己清潔桌面。幼兒在“吃飯這件小事”中,養成了良好的生活習慣,為科學幼小銜接做好“生活準備”。
(二)中班:在游戲中提升社會交往和自我服務能力
針對中班幼兒的年齡特點,我們更加側重關注他們在游戲中的行為,在游戲中提升其社會交往和自我服務能力。如在中班“超市小當家”游戲中,教師觀察到幼兒會自發商量辦法去解決游戲中出現的沖突,有時候是“石頭剪刀布”,有時候是輪流,有時候甚至會通過“抽簽”決定。在角色分配、游戲推進的過程中,幼兒會自發進行交流、互動,并通過商量、輪流等方式解決在游戲中遇到的矛盾和困難,潛移默化中為幼小銜接做好“社會準備”。此外,在“整理貨架”“付款收銀”等游戲中,幼兒的自我服務能力也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
(三)大班:在課程活動中做好學習準備
對于大班幼兒來說,做好“學習準備”是幼小銜接最重要的事情。《要點》中指出:學習準備包括“好奇好問”“學習習慣”“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教師帶領大班幼兒一起認識時鐘,觀察時間的不同呈現方式,通過“養水寶寶”“種蔬菜”等小實驗感受時間的流逝,通過“一分鐘跳繩”“一分鐘寫字”等游戲感受“一分鐘有多長”,通過“親子共制一日計劃”等活動,學習自主規劃時間、管理時間,了解“時間”的寶貴。我們還通過海報式主題墻的創設鼓勵幼兒自主制訂學習計劃,并用圖像和符號等方式記錄下來,保護幼兒的前書寫興趣,做好必要的書寫準備。我們將品德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融于幼小銜接活動中,通過每周一的升旗儀式熏陶幼兒的愛國情,升國旗、奏國歌、行注目禮、進行國旗下的講話,莊嚴的升旗儀式在幼兒心中播下熱愛祖國的種子。
三、乘:乘勢而為,形成家園校社研究共同體
我們努力建設“有準備的學校”,秉承“兒童為本”的原則,按照全員、全程、全方位推進幼小銜接的思路,通過家園校社協同機制,達成“1+1+N”的最佳效果。
(一)成立家長共育小隊
我們在各班都成立了一支家長共育小隊,合理開發和運用家長教育資源,為幼小銜接工作提供服務。以某班為例,首先,教師開展家長資源問卷調查,通過發放問卷的形式了解家長從事的職業及特長。有的家長是醫生,有的家長具有烘焙等技能,還有的家長在某些特殊行業工作,如消防、公安、海事等。其次,將搜集來的資源分類,在家長代表中設立資源小隊。如:才能資源隊、宣傳服務隊、物質資源隊、組織資源隊,將所有家長參與課程的積極性調動起來。最后,通過家委會有序安排和調動各資源小隊,服務于課程實施。家長教育資源的整合與利用帶給幼兒別開生面的社會課堂,給幼兒提供了更多參與體驗的機會,豐富了幼兒的感性經驗,也開闊了幼兒的眼界。
(二)建立園校聯合教研機制
和所在轄區的小學互通,追蹤了解我園畢業生入學后的發展,與小學老師進行聯合教研,定期開展幼小銜接工作研討會,集中討論并盡力解決幼小銜接工作中遇到的困難、困惑,交流分享經驗,實現幼兒園與小學雙向互通。
(三)成立社區共育指導站
我園積極與街道、社區開展聯動,成立社區家庭共育指導站,定期開展“幼小銜接公益講堂”“圖書流動”“小學生重返校園”等活動,向社會和家長宣傳“幼小銜接,從入園第一天開始”的理念。
四、除:去除焦慮,抓住關鍵節點助推幼小銜接效度
在教育實踐中,家長、教師、幼兒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焦慮情緒。家長們往往擔心孩子上小學后在知識和技能方面的不足,教師則擔心幼兒在4個準備方面“準備不夠”,煩惱幼小銜接工作是否適宜,能否得到家長的認可。而通過詢問幼兒對上小學的疑惑,我們發現,他們最擔心自己跟不上小學的節奏,有的幼兒甚至害怕上小學。入學準備貫穿幼兒園三年教育的全過程,我園從入學準備的視角,抓住幼兒成長過程中的關鍵節點,幫家長和幼兒去除“入學焦慮”情緒。以“入園”和“離園”這兩個關鍵點為例:
(一)四階段,渡過入園關
入園是幼兒適應社會的關鍵一步,我園嘗試用“四階段入園”方式,從兒童身心發展的規律出發,逐步幫助其適應幼兒園的新環境,在情感上產生足夠的安全感,這對幼兒未來適應小學生活有著積極的影響。
1.第一階段:教師家訪。教師進行入戶家訪,提前準備愛心禮物,走近幼兒的家庭,熟悉幼兒的情況,了解家長的顧慮與疑問,拉進和幼兒之間的情感距離,為幼兒入園做好心理準備。
2.第二階段:家長課堂。基于家訪中家長關注的問題,運用云課堂、云講座及線下交流會的形式邀請相關專家進行專業解讀,幫家長積累經驗和知識。
3.第三階段:陪伴入園。開學前邀請家長與幼兒共同入園,體驗幼兒園的游戲活動,在此過程中,家長是觀察者,盡量不干涉和打擾幼兒的活動,給幼兒足夠的心理安全感,熟悉和了解“入園”的活動內容。
4.第四階段:獨立入園。為了讓幼兒適應分離焦慮,我園在環境上創設了幼兒能看懂的標識,并發揮“大帶小”的同伴榜樣作用,讓大班幼兒在門口充當“引領員”,帶小班的弟弟妹妹進班。
(二)100天,把好離園關
大班幼兒離園前的100天也是幼小銜接中的重要節點,幼兒即將離開幼兒園進入小學,內心充滿期望和忐忑。我園基于幼兒的需求,結合畢業季主題,從認知能力、行為習慣、社會交往三方面入手,幼兒園、家長、小學三方聯動,開展了助力幼小銜接10大行動。即:一場討論會,討論小學生活是怎樣的,了解他們最真實的對于小學的想法和認知;一個問題箱,將幼兒對于小學生活的問題用他們看得懂的方式記錄下來,通過同伴互助、教師解答的形式答疑;一次參觀體驗,帶著對小學的憧憬和好奇走進小學,近距離地了解了小學生的學習與生活;一次設計活動,組織家長帶孩子去即將上的小學,記住沿途的標記,設計自己的小學路線圖;一次整理比賽,開展整理書包比賽,在體驗活動中培養大班幼兒自主整理書包的良好習慣,以適應即將到來的小學生活;一次專題畫展,畫出對幼兒園生活的最好的記憶,在門廳展出;一次主題建構,幼兒自主設計、合作建構一所自己心中的“小學”,激起幼兒對小學的向往和憧憬;一場畢業典禮,自己設計的邀請函,自己策劃的畢業典禮方案,還有自己競聘做小小主持人,舉辦一場真正屬于幼兒的畢業典禮;一次專題約談,針對幼小銜接中的家長關注的問題,以預約面談的形式開展交流,有計劃有目的地與家長共同商討解決問題的策略;一次專家講座,邀請相關教育專家給大班的家長開展“幼小銜接”專題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