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珠江流域自古就有百越等土著先民過著漁獵及刀耕火種的生活,并留下許多早期文化印記,但珠江文化主體則來自秦漢以后隨移民傳入的中原文化。在中華文化大家庭中,珠江文化不僅具有鮮明的海洋文化特質,而且還是本土大陸型文明與域外海洋文明鏈接溝通的橋梁與主要渠道。正是這種精神特質使珠江人勇立潮頭,脫穎而出,為中國社會從農耕文明轉入工業文明,從閉關鎖國到走向世界,為中華文化的現代化轉型走出了一條新路。在中國走向世界的歷史進程中,珠江文化是最具代表性的文明成果、文化遺產,有資格有條件進入國家文化公園體系,粵港澳應積極申請創建珠江國家文化公園珠江口先行試驗區。在2023年召開的《第二十六屆全國社科院院長論壇——推動文化繁榮 建設文化強國 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會議上,廣東省社會科學院文化產業研究所所長、研究員詹雙暉探討了珠江文化的演進路徑、文化形態與精神特質。
本刊將詹雙暉的發言以專題形式刊發,以饗讀者。
本刊:珠江文化的精神特質。
詹雙暉:珠江文化是中原文化與百越文化、海外文化長期融合而形成的地域文化。它脫胎于古代中原文化,并植根于廣東獨特的自然地理與歷史人文環境,背依五嶺、面向大海,融會貫通百越土著文化、閩南文化及其他區域文化,近代以來又大量吸收西方等外來文化,逐步形成了大陸性與海洋性交融的文化品格。與其他地域文化相比,更具多元化、開放包容性與開拓進取性,其精神特質在中華文化中可謂獨樹一幟。
首先,從構成要素與文化形態看,珠江文化基因多元、形態多樣、中西共匯,既有百越土著文化,又有中原移民文化和海外文化元素,在長期的融合發展中,在地域上又逐漸育化了廣府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雷州文化和高涼文化等文化分支,還有僑文化以及港澳不同制度形態的文化。
其次,從文化屬性看,珠江文化屬于大陸性與海洋性交融的文化類型,既有內陸型重農文化屬性,又有海洋型重商文化屬性,在不同歷史時期這兩種屬性各有側重,總體上海洋文化屬性比重更大。同樣是內陸型重農文化屬性,珠江文化與中原文化也有明顯的差異,主要體現在:后者為原生性文化,前者為植入性文化;后者“以農為本,以商為末”,前者則亦農亦商,既重農又重商,即使在國家最嚴苛施行“以農為本”時期,這里的老百姓也不以商為末,這為市場經濟在粵港澳、珠三角地區的率先發育奠定了堅實基礎。大航海帶來西方的崛起及中西海上貿易長足發展以后,珠江文化的海洋型重商文化屬性進一步凸顯,到19世紀已成為主流。
最后,從文化個性看,獨特的人文地理環境、多元的文化構成以及交融的文化屬性造就了珠江文化不一樣的文化個性與文化品格。豐沛的自然資源、便利的水上交通、開闊的視野以及文化的多樣性使得珠江文化具有開放、包容、融通的胸襟;粵諺“樹挪死,人挪活,商家最靈活”,“耕海”、重商、“海絲”“闖南洋”,使千千萬萬珠江人隨著珠江南海的波濤走向遠方、走向世界。“耕海”、國際貿易不僅使珠江人開闊了眼界、洞察到世界發展大勢,練就了不畏艱險、敢于探索、勇于開拓的積極迸取性格,還形成了精明實干、合作共贏、創新發展的商業價值理念,以及務實、內斂、低調的風格。
正是這種精神特質使珠江人在中華民族面臨“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之際,勇立潮頭,脫穎而出,為中國社會從農耕文明轉入工業文明、從閉關鎖國到走向世界,為中華文化的現代化轉型走出一條新路。改革開放以來,珠江文化在開放包容與開拓進取的精神特質中又進一步融入了時代文化元素,并形成了“解放思想,先行先試,開拓進取,領潮爭先”的思想觀念,成為新時期珠江文化的精髓,引領推動了全國思想文化的進步和創新,為中華文化的發展注入了新的內涵和活力。
綜上所述,珠江文化是中原民族與嶺南、西南百越等民族融合發展的歷史見證,粵港澳大灣區更憑借珠江口聯通海外的橋頭堡、中西文化交匯的主要通道(甚至很多時候是唯一通道)的獨特地理位置,在中華古代文明的晚期清晰地顯現出“以海為田”的海洋特質,為千年不變的中華文化開啟了交流互鑒的窗口,為中華農耕文明的轉型提供了全球性的視野。近代以來,在中國從傳統農業社會向近現代工業社會轉型中更是扮演了領頭羊的角色,并賦予古老的中華文化以重商、開放、多元、包容、開拓、創新的文化品格。鴉片戰爭以后,在中華民族的重要歷史關口,粵港澳每每攜手并肩,屢屢領風氣之先。粵港澳不僅是中國革命文化、大眾文化、商業文化、時尚文化、流行文化等現代文化的發源地、先行者,在中華文化現代化進程中始終充當先鋒隊、排頭兵與主力軍的角色。
本刊:申請創建珠江國家文化公園珠江口先行試驗區。
詹雙暉:新時期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文化強國建設戰略高度出發作出建設國家文化公園的重大決策部署,核心在于以中華民族文化標識來型塑國家文化形象、增進中華文化凝聚力與傳播力,“展示中華民族的獨特精神標識,更好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目前已有長城、大運河、長征(以上為第一批)、黃河(第二批)、長江(第三批)共三批五個列入國家文化公園體系。我們認為,珠江文化在中華文化發展歷程中,特別是近代以來在中國走向世界的歷史進程中,有資格有條件進入國家文化公園體系,中華文明宏偉大廈四梁八柱不能缺了嶺海一柱。廣東應認真研究學習、復制推廣黃河、長江等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經驗,攜手港澳積極申請創建珠江國家文化公園珠江口先行試驗區,并通過這一國家級文化平臺、載體來整合資源,深入推進文化強省建設,共建灣區精神家園,厚植家國情懷,促進民心相通相融,“更加積極主動促進國際人文交流”,構建國際文化資源配置樞紐,打造國家文化高質量發展增長極,建設充滿人文關懷與嶺海文化魅力、具有強大凝聚力與文化軟實力的人文灣區。
本刊:研究大江大河等中華大文化圈的一個重要出發點就是為了守正創新,更好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更好展示中華民族的獨特精神標識,更好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而國家文化公園正是基于中華文明獨特的文化基因、中國文化遺產保護開發實踐以及新時期文化強國建設的戰略目標而提出的新概念、新理念、新模式,是新時期大文化圈守正創新的重要抓手。相信在粵港澳的積極努力下,早日實現創建珠江國家文化公園珠江口先行試驗區,迎來珠江文化高質量發展增長極。
(責編:查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