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智能網絡銷售作為電子商務的進階形態,依托先進技術重塑了傳統商品流通方式,成為推動數字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其發展也對消費者權益帶來了深刻影響,如知情權、選擇權、公平交易權、隱私權等傳統權益受到挑戰。行政法在智能網絡銷售消費者權益保護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通過法律基礎、保護機制、監管措施和行政救濟渠道等多方面保障消費者權益。針對智能網絡銷售中消費者權益保護的具體問題,提出加強跨部門協作與信息共享、提升監管技術與手段、完善消費者教育與引導機制等完善建議,從而為消費者提供更加有力的法律保障。
關鍵詞:智能網絡銷售 消費者權益 行政法保護 知情權 選擇權 公平交易權
中圖分類號:F724.6;DF5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24)11-039-03
隨著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的不斷發展,智能網絡銷售作為電子商務的進階形態,正逐步重塑傳統的商品流通方式,以其高效、便捷的特性成為推動數字經濟蓬勃發展的重要力量。智能網絡銷售的發展也對消費者權益帶來深刻的影響,消費者的知情權、選擇權、公平交易權、隱私權等傳統權益在數字環境下得到了新的詮釋和挑戰。在智能網絡銷售背景下,如何有效保護消費者權益,成為亟待解決的法律與社會問題。
一、智能網絡銷售概述
(一)智能網絡銷售的定義與特點
智能網絡銷售作為電子商務的進階形態,依托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實現交易過程的信息化與虛擬化。此模式重塑了傳統的商品流通方式,以其高效、便捷的特性,成為推動數字經濟蓬勃發展的重要力量。智能網絡銷售的特點體現在:一是交易過程的信息化,消費者無需實地接觸商品,通過網絡平臺即可完成信息獲取、比較、選擇及支付等全環節;二是交易的高效便捷,智能算法可以根據消費者偏好快速推薦商品,極大地縮短購買決策的時間成本。
(二)智能網絡銷售的發展現狀
近年來,智能網絡銷售在全球范圍內展現出強勁的增長勢頭,市場規模持續擴大,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新引擎。以我國為例,智能網絡銷售市場規模連續多年保持高速增長,主要得益于互聯網普及率的提升、移動支付技術的成熟以及消費者對線上購物接受度的增強。在商業模式上,平臺型電商、垂直電商、社交電商等多種模式并存,其中,平臺型電商憑借其豐富的商品種類、完善的物流體系以及強大的數據分析能力,占據市場的主導地位。直播帶貨、短視頻營銷等新興模式的興起,進一步豐富智能網絡銷售的業態。
(三)智能網絡銷售對消費者權益的影響
智能網絡銷售的發展對消費者權益帶來了深刻的影響。一方面,消費者的知情權、選擇權、公平交易權等傳統權益在數字環境下得到新的詮釋和挑戰。例如,智能推薦算法雖能提高購物效率,但也容易導致“信息繭房”效應,限制消費者的選擇視野。另一方面,消費者權益受侵害的形式變得更加復雜多樣,如數據泄露、虛假廣告、價格欺詐等問題頻發。例如,一些平臺利用大數據殺熟,對不同消費者實施差異化定價,嚴重侵犯消費者的公平交易權。在智能網絡銷售背景下,如何有效保護消費者權益,成為亟待解決的法律與社會問題。
二、行政法在智能網絡銷售消費者權益保護中的作用
(一)行政法保護消費者權益的法律依據
在智能網絡銷售環境中,行政法為消費者權益保護提供了堅實的法律基礎。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子商務法》等,明確規定消費者在智能網絡銷售中的基本權益,包括知情權、選擇權、公平交易權和隱私權等,并確立行政機關在保護消費者權益方面的職責和權限。行政法在消費者權益保護中的定位,既是對市場失靈的補充,也是對消費者權益受損后的救濟。通過行政權力的介入,糾正市場中的不正當競爭行為,維護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確保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不受侵害。
(二)行政立法層面的保護機制
行政立法在智能網絡銷售消費者權益保護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隨著智能網絡銷售的快速發展,相關法律法規需要不斷完善與更新,以適應新興業態帶來的挑戰。例如,針對智能推薦算法可能導致的“信息繭房”效應,立法機關應及時修訂相關法律,明確算法推薦的透明度要求,保障消費者的選擇權。銷售者主體資格的法定與公示制度也是行政立法層面的重要保護機制。通過法律明確規定智能網絡銷售者的準入條件,建立完善的公示制度,消費者能夠更加便捷地了解銷售者的信譽和資質,降低交易風險。
(三)行政執法層面的監管措施
行政執法是行政法在智能網絡銷售消費者權益保護中得以實施的關鍵環節。行政機關作為執法主體,承擔著監管智能網絡銷售市場、打擊違法行為的重要職責。在監管手段上,行政機關應充分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提高對智能網絡銷售市場的監管效率。例如,通過建立智能監控系統,實時監測網絡交易數據,及時發現并處理價格欺詐、虛假廣告等違法行為。行政機關應加強與電商平臺、消費者協會等社會力量的合作,形成多元共治的監管格局。
(四)行政救濟渠道的建設與保障
在智能網絡銷售中,當消費者的權益受到侵害時,行政救濟渠道的建設與保障顯得尤為重要。一方面,消費者投訴與舉報機制應得到進一步完善。行政機關應建立便捷、高效的投訴舉報平臺,確保消費者能夠隨時隨地向相關部門反映問題。對于消費者的投訴和舉報,行政機關應及時處理并給予反饋,以增強消費者的信任感和安全感。另一方面,行政復議與行政訴訟程序也是行政救濟的重要渠道。當消費者對行政機關的處理結果不滿時,通過行政復議或行政訴訟的方式尋求進一步救濟。有助于維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對行政機關的執法行為形成有效監督。
三、智能網絡銷售中消費者權益保護的具體問題與對策
(一)知情權保護問題與對策
在智能網絡銷售環境中,消費者的知情權保護面臨著一系列挑戰,其中信息披露不充分和虛假宣傳問題尤為突出,損害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以及破壞市場的公平競爭秩序。信息披露不充分主要表現為商家在銷售商品或服務時,未能充分、真實地披露關鍵信息,如商品的質量、性能、產地、有效期等,導致消費者在購買前無法獲取準確、全面的信息,做出不明智的消費決策。而虛假宣傳則更為惡劣,商家通過夸大其詞、虛構事實等手段,誤導消費者,使其做出錯誤的購買決定。
為了應對這些問題,行政機關應加強信息披露監管,要求商家須充分、真實地披露商品或服務的信息。通過制定相關法律法規,明確商家的信息披露義務和責任,加大對違法行為的處罰力度來實現。建立信用評價體系也是至關重要的。通過對商家的信息披露行為進行信用評價,將評價結果公開,消費者能夠參考商家的信用狀況,選擇信譽良好的商家進行交易,降低購物風險。
(二)選擇權與公平交易權保護問題與對策
在智能網絡銷售環境中,消費者的選擇權與公平交易權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尤其是搭售、捆綁銷售等不公平交易行為日益凸顯,限制了消費者的選擇自由,損害消費者的公平交易權,以及破壞了市場的公平競爭秩序。搭售、捆綁銷售等不公平交易行為通常表現為商家在銷售商品或服務時,強制或誘導消費者購買其不需要的商品或服務,或者將多種商品或服務捆綁在一起銷售,而不給予消費者單獨選擇的機會。
為了應對這些問題,完善反壟斷與反不正當競爭法律制度顯得尤為重要。需要明確搭售、捆綁銷售等行為的法律界定,確保這些行為在法律上有明確的定性和處罰標準。消費者在面對商家的不公平交易行為時,能夠依法維權,保護自己的選擇權和公平交易權。行政機關應加強反壟斷與反不正當競爭執法力度,對商家的不公平交易行為進行嚴厲打擊,以維護市場的公平競爭秩序。推動相關法律法規的完善為消費者提供更加有力的法律保障。
(三)隱私權與個人信息保護問題與對策
在智能網絡銷售環境中,消費者的隱私權與個人信息保護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數據泄露、非法收集個人信息等問題頻發,嚴重威脅到消費者的隱私安全和個人信息安全,損害消費者的合法權益,破壞市場的信任基礎。數據泄露可能源于商家的不當管理或技術漏洞,導致消費者的個人信息被非法獲取和利用。而非法收集個人信息則表現為商家在未經消費者同意的情況下,擅自收集、使用或共享消費者的個人信息,嚴重侵犯了消費者的隱私權。
為了應對這些問題,強化個人信息保護立法顯得尤為重要。制定更為嚴格的個人信息保護法律法規,明確個人信息的定義、收集、使用、共享等環節的規則和要求。加大對違法行為的懲處力度,對泄露或非法收集個人信息的商家進行嚴厲打擊,以儆效尤。此外,建立有效的監管機制,確保法律法規的執行和落實,防止類似問題再次發生。
四、行政法保護機制的完善建議
(一)加強跨部門協作與信息共享
建立多部門聯合監管機制是加強跨部門協作的重要途徑。不同監管部門之間形成緊密的合作關系,共同制定和執行監管政策,確保監管工作的連貫性和一致性。通過多部門聯合監管,有效避免監管空白和重復勞動,提高監管效率和質量。例如,市場監管、網信、公安部門等通過建立聯合工作組,定期對智能網絡銷售平臺進行檢查和評估,共同打擊違法違規行為,保護消費者權益。
推動信息共享平臺建設是實現跨部門協作與信息共享的關鍵措施。信息共享平臺可以整合各監管部門的信息資源,實現數據的實時更新和共享,為監管部門提供全面、準確的信息支持。通過信息共享平臺,各部門能夠及時了解智能網絡銷售中的最新動態和問題,迅速做出反應,提高監管的針對性和有效性。信息共享平臺能夠為消費者提供一個便捷的投訴和舉報渠道,使消費者能夠及時向監管部門反映問題,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二)提升監管技術與手段
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能夠顯著提升監管效率。大數據分析可以幫助監管部門快速識別智能網絡銷售中的違法違規行為,準確判斷市場趨勢和風險點,為制定和執行監管政策提供有力支持。人工智能技術通過機器學習、深度學習等方法,對海量數據進行自動化處理和分析,發現潛在的違法違規線索,提高監管的精準度和時效性。例如,監管部門利用大數據分析技術,對智能網絡銷售平臺上的商品信息、交易數據、用戶評價等進行實時監測和分析,及時發現虛假宣傳、價格欺詐等問題,并采取相應措施進行處理。
建立智能預警與應急響應機制是提升監管效能的關鍵環節。智能預警機制通過對智能網絡銷售環境的實時監測和數據分析,預測可能出現的消費者權益保護問題,為監管部門提供早期預警信號。監管部門能夠及時采取措施進行干預,防止問題進一步擴大和惡化。應急響應機制要求監管部門在接到預警信號后,能夠迅速啟動應急預案,組織相關力量進行處置,確保消費者權益得到有效保護。例如,當智能預警機制發現某一智能網絡銷售平臺存在大量用戶投訴和舉報時,監管部門能夠立即啟動應急響應機制,對該平臺進行調查和處理,及時維護消費者權益。
(三)完善消費者教育與引導機制
加強消費者權益保護知識普及是提升消費者自我保護能力的基礎。監管部門和消費者權益保護組織應通過多種渠道和形式,如線上課程、宣傳手冊、社交媒體等,向消費者普及權益保護知識,包括智能網絡銷售中的常見風險、維權途徑、法律法規等,幫助消費者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權益,識別潛在的侵權行為,并采取有效的措施進行自我保護。例如,監管部門通過制作一系列關于智能網絡銷售中消費者權益保護的短視頻,通過社交媒體平臺廣泛傳播,提高消費者的知情權和防范意識。
引導消費者理性消費也是提升消費者權益保護水平的關鍵環節。在智能網絡銷售環境中,消費者通常面臨著各種促銷活動和信息過載的情況,容易做出沖動的購買決策。監管部門和消費者權益保護組織應通過開展消費教育活動,引導消費者樹立理性的消費觀念,學會比較不同產品和服務的性價比,避免盲目跟風和沖動消費。例如,消費者權益保護組織通過定期發布智能網絡銷售平臺的消費警示,提醒消費者注意虛假宣傳、價格欺詐等問題,引導消費者做出明智的消費選擇。
五、結論
通過構建更加協同、高效、智能的監管體系,提升消費者的自我保護能力,為消費者在智能網絡銷售環境中提供更加全面、有力的法律保障。隨著智能網絡銷售的不斷發展和消費者權益保護需求的日益增長,行政法保護機制也需要不斷創新和完善,以適應新興業態帶來的挑戰,確保消費者在享受智能網絡銷售帶來的便利的同時,其合法權益也能得到充分有效的保護。
參考文獻:
[1] 蒙思瑤.“大數據殺熟”下消費者權益保護的探析[J].中國價格監管與反壟斷,2024(07):33-35.
[2] 楊文博,丁玉翠.跨境電子商務中消費者權益保護問題研究[J].長春師范大學學報,2024,43(07):59-62.
[3] 張倩倩,龔云智.數字經濟背景下網購消費者權益保護策略研究[J].法制博覽,2024(20):151-153.
[4] 饒偉,蘆云.網絡交易平臺在消費者權益保護領域的責任邊界[J].中國律師,2024(07):44-46.
[5] 豐玉璽.直播帶貨中消費者權益保護相關問題探討[J].商展經濟,2024(08):35-38.
(責編:若佳)
[基金項目:廣州市哲學社會科學發展“十四五”規劃2022年度共建課題“治理現代化征程中鄉規民約在鄉村振興中的功能發揮與廣州實踐研究”(2022GZGJ74);廣東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高校教育專項)“習近平法治思想在新時代大學生法治素養培育中的功能發揮與實踐研究”(項目編號:2022GXJK046)]
[作者簡介:劉珺(1979—),女,漢族,廣東韶關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法學理論、法學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