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校內部審計作為實施審計監督的主體之一,是學校高質量發展強有力的保障。近幾年高校腐敗問題引起社會高度關注,加強審計監督,深化審計管理體制全新變革是時代的要求。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和競爭加劇,審計部門要有“刀刃向內”的勇氣,自覺接受監督,避免存在“燈下黑”的現象。文章分析了高校內部審計高質量發展中遇到的問題,并提出了解決路徑。
關鍵詞:內部審計 高質量發展 高校治理 解決路徑
中圖分類號:F23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24)11-109-02
內部審計是現代企業風險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企業的穩健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高校與企業不同,企業目標是利潤最大化,高校目標重點是教育與教學、科學研究、提供多種形式的社會服務。對高校而言,根據自身業務的性質、運行模式和規律,決定了高校的內部審計不同于企業,須轉變思路,改進內部審計監督的內容和方式方法,進一步加大高校審計監督力度,促進高校治理體系的完善,以滿足新形勢、新要求下黨中央、國務院對高校政策落實、公共資源、國有資產和領導干部履責情況等實行審計全覆蓋的要求。高校內部審計部門作為實施審計監督的主體,在完善自身內控建設、預防腐敗、推進高校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提升從而促進學校事業高質量發展發揮著積極作用。因此,深入研究高校內部審計存在的問題,“刀刃向內”,深化審計管理體制全新變革,充分發揮高校內部審計職能,助力學校高質量發展具有現實意義。本文將探析高校內部審計高質量發展中遇到的問題及解決路徑。
一、高校內部審計高質量發展中遇到的問題
(一)審計全覆蓋理解不到位
《廣東省內部審計工作規定》第二十一條:“內部審計應當結合本單位實際,科學編制內部審計工作計劃,按照內部審計全覆蓋的要求,每5年至少對本單位及所屬單位審計一次。”審計全覆蓋一方面,至少應每5年為一個審計周期,對本單位經濟事項做到應審盡審;另一方面,應做到對被審計對象的事前、事中、事后各個環節的全面審計,傳統審計多數是事后的靜態審計,追溯已經發生的事項,沒有及時介入到對被審計對象的事前、事中的監督。
(二)審計計劃編制不科學,為審計而審計
高校內部審計部門,為完成當年工作而隨意編制審計計劃,沒有緊跟學校發展規劃的方向、資金支付的重點、教職工關注的問題。例如,中央審計委員會辦公室《關于深入推進審計全覆蓋的指導意見》提出:“單位應當把對本單位的預算執行及決算納入每年的審計目標任務。”但是經過多年對學校財務預算執行情況及決算的審計,審計報告中的審計建議和意見已經無話可說,提出的審計建議和意見“不痛不癢”“小題大做”,對歷史遺留的問題往往給不出解決方案,讓被審計部門感覺內部審計“沒事找事”,降低了審計的權威性。
(三)第三方審計結果的不當運用,造成負面影響
內審部門對第三方審計出具的建議和意見,不加審核,拿來就用,認為“外來的和尚會念經”,缺乏能力自信。《內部審計具體準則第13號—評價外部審計工作質量》第十七條:“在形成外部審計工作質量的評價結論之前,內部審計機構應征求組織內部有關部門與相關人員的意見。”但在實際操作中,盲目相信第三方審計結果,全盤接受,不征求組織內部有關部門與相關人員的意見,一方面在之后的整改中無法落實責任,另一方面,大大降低了內部審計的獨立性。審計獨立性是審計工作的生命線。造成被審計部門要么草草寫個整改方案,沒有認真落實整改,要么對審計整改愛答不理,讓內審人員感覺“別人生病自己吃藥”在替他人整改。
(四)內部審計應提高站位,加強學校發展戰略審計職責
《教育系統內部審計工作規定》(教育部第47號令)規定高校內部審計要對學校“發展規劃、戰略決策、重大措施和年度業務計劃執行情況審計”。但是內部審計在高校的地位很尷尬,學校召開的發展規劃、戰略決策、重大措施決策會議經常沒有通知審計人員參加,學校的“三重一大”決策會議也不要求審計人員參加,往往是內部審計人員在教代會討論當年年度主要業務計劃時才知道學校發展的一些情況,“馬后炮”式地參與戰略規劃研討,不能真真做到有目的、有計劃地完成審計職責任務。
(五)部門管理層的專業勝任能力有待改善
《廣東省內部審計工作規定》(省政府令第259號)第十二條:內部審計機構負責人應當具備審計、財務、經濟、法律管理等專業背景或工作經驗。鼓勵單位選任具有與審計相關的中級(含中級)以上專業技術職稱的人員作為內部審計機構負責人,但是高校很多內審機構負責人都沒有達到上述條件,Z大學平均內審機構負責人在任時間為2.8年。這也是造成審計計劃沒有中長期規劃,審計全覆蓋無法達到目的,連審計年度計劃都是“拍腦袋”做得原因之一,沒有系統地計劃、指揮、組織、控制、協調審計工作的時間和能力。沒有專業的管理人員,內部審計就無從下手,發揮不出最大監督效能。
(六)審計人員配備不足
《內部審計實務指南第4號——高校內部審計》第三條:“高校內部審計機構應配備足夠的內部審計人員,內部審計人員數量應不低于教職工總數的2‰。”一所年收入10億以上,在校生3萬人,在職教職工2500人的中等規模高校才應配備5名內部審計人員,其中包括領導崗位人員。開展一項審計工作,成立審計組至少3人,在審計任務不斷增加的情況下,經常出現內審人員在各個審計項目之間相互調配,在不同的審計項目中來回切換角色,疲于奔波,大大降低了審計工作效率。從內審人員配備結構分析,多數是財務人員轉入審計,缺少工程項目審計人員、法律專業人員等,不適應新時期對審計發展的需求。
(七)對監督部門的再監督需要考慮
在很多高校,審計委員會是由審計、組織、人事、財務、紀檢監察部門的主要負責人組成的,特別是在審計巡察協同監督的模式下,經常沒有做到對監督部門的再監督。例如:對組織部的干部管理是否到位、對人事處工資發放標準是否合規(發生過人事管理人員把自己的工資標準就高不就低的情況)、對紀檢監察部門從領導到教職工是否完成了自己的職責,是否存在重調查、輕問責的現象等的監督;內審部門是否完成了工作規定中要求的職責。
二、高校內部審計高質量發展的解決路徑
(一)結合學校發展規劃,科學編制內部審計計劃,為高校高質量發展確立定位方向
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堅持新時代教育審計的發展理念,認真學習內部審計“三令”,根據本單位制定的5年發展規劃,緊抓戰略決策、“三重一大”工作重點問題,充分履行內部審計職責權限,制定與學校戰略相適應地內審戰略,做好5年審計全覆蓋的中長期規劃。結合本單位內部審計業務和實際情況,思考每一年工作重點,科學謀劃年度教育審計工作思路,提出具有前瞻性、可操作性的年度工作計劃,做到對被審計對象的事前、事中、事后各個環節的全面審計。
(二)健全高校內部審計業務外包質量控制制度,為高校提供優質審計服務
內部審計業務外包是利用外部力量的專業知識和先進技術,加強內部審計的效率和質量。質量控制是一套為保障內部審計工作的全面性、及時性、準確性、獨立性和可靠性而建立的管理制度。它涵蓋了審計人員的素質、流程控制、信息系統、內部控制等方面,并包括了監督審計工作的各個階段的質量控制。通過質量控制可以有效地檢測、糾正或防范審計工作中的任何錯誤或不規范的行為,從而保證審計服務的質量和效率。根據高校的特點和需要,制定內部審計外包工作質量控制制度,并將制度貫徹于外包審計工作的全部流程中,從而建立一個比較完善的內部審計外包質量控制體系。制定專門的合作協議,確定合作機構的責任與義務,以及不合作的后果等,保證外包質量的可靠性。
(三)內部審計提高站位,為高校高質量發展營造良好環境
高校應重視內部審計工作,提升內審部門的組織地位,打造專業化內審隊伍。內審部門應當及時掌握學校發展方向,參加學校有關政策落實、戰略決策、發展規劃及年度重點工作計劃執行情況的工作會議,有利于事前審計的開展及審計全覆蓋的落實。首先,應選用符合“三令”規定的內部審計機構負責人。提高審計質量的核心是人才,只有高素質的專業人才,才能使審計質量有質的飛躍。其次,加強內審人才培養。“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隨著高校各部門信息化的不斷發展,應用系統逐漸增多,審計人員要主動參加相關應用系統的培訓。第三,高校內部審計通過加強審計監督與紀檢監察機關的巡察監督結合起來,巡審聯動的協同模式,通過建立聯動機制,打破傳統審計職能科室間專業分工及各職能部門利益沖突造成的審計治理困境,保證整體協同效應的持續提升。
(四)改變審計工作思路,充分利用信息化開展審計,提高審計效率
傳統的審計方式主要依賴人工,工作效率低下、容易出錯且不易發現問題。此外,傳統審計方式還存在人為主觀因素的干擾,導致審計結果不準確、不可靠。通過數字化審計工具的使用,可以提高審計工作的效率和質量,減少人為誤差。同時,也可以對審計數據進行存儲和管理,方便審計工作的跟蹤和復查。例如:高校的資產采購驗收環節如何開展審計工作,要求審計人員改變工作思路,改“要我驗收”為“我要驗收”。利用信息化手段,通過登錄學校資產采購系統,查看所有資產采購項目,主動掌握每一項資產驗收申請,有目的、有選擇地下達審計通知書,積極主動參加資產采購驗收,以監督檢查的身份對發現的問題下達審計整改意見,充分發揮高校內部審計的作用。
(五)優化審計機制,完善再監督制度,有利于促進內部審計提高服務質量
個別審計人員,把私心和偏見帶到工作中,利用內部審計的權利,對被審計對象暗示或者提出越界的要求;利用審計工作的權利,有針對地查閱有關原始資料,專門對特定人或事提出質疑。審計部門要加大透明度,自覺接受各種再監督,避免存在“燈下黑”的現象。高校內部審計要接受上級主管單位的工作監督和檢查,也要建立健全的本單位監督和評估機制,及時發現并糾正審計中的問題和不足。一方面,可以由上級主管委派監督部門的主要負責人,個人待遇由上級主管單位支付,避免受到高校內部利益的影響,強化監督的權威性和獨立性;另一方面,內部審計可以開展全過程咨詢服務,與被服務對象簽訂委托合同關系,去除行政隸屬關系,經濟上不受其他職能部門牽制,能夠保證獨立性。
三、總結
內部審計是高校風險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但也面臨著人才瓶頸、審計品質不穩定、審計方式單一等問題。為了實現內部審計的高質量發展,需要加強人才培養、優化審計機制、應用科技手段、加強與業務部門的合作、加強監督和評估、提高審計工作的信息化水平、強化內部審計的獨立性和公正性、推進內部審計的國際化發展等方面下功夫。相信在各方監督合力下,必能取得“1+1>2”的效果。內部審計通過自身不懈建設,為高校的可持續、高質量發展“保健護航”。
參考文獻:
[1] 審計署.審計署關于內部審計工作的規定[Z].2018.
[2] 教育部.教育系統內部審計工作規定[Z].2020.
[3] 廣東省政府.廣東省內部審計工作規定[Z].2019.
[4] 中國內部審計協會.國際內部審計專業實務標準[Z].2017.
[5] 倪春來.高校內部審計問題及對策研究[J].財務與會計,2023(15):100-104.
[6] 宋瑩.我國高校內部審計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分析[J].經濟研究導刊,2022(20):81-83.
[7] 洪相鐵,劉萬泉.高校內部審計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對策研究[J]審計觀察,2024(01):69-73.
[8] 蘇海蓉,馮漢杰.新時代高校內部審計咨詢服務定位探析[J]經濟師,2022(01):99-101.
(責編:若佳)
[作者簡介:蘇海蓉(1971—),女,漢族,甘肅天水人,高級會計師,研究方向:內部審計、高校財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