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包容性增長強調了在經濟增長過程中,注重弱勢群體的參與和利益的平衡,讓區域經濟發展更加平衡、公平、可持續,與共同富裕的理念相吻合。依托數字技術,數字普惠金融以低成本和廣覆蓋等優勢助推著縣域經濟實現包容性增長。文章通過查閱相關文獻,分析了數字普惠金融賦能縣域經濟包容性增長的具體路徑,并提出相應對策建議。
關鍵詞:縣域經濟 包容性增長 共同富裕 區域發展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24)11-115-02
一、引言
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我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的重要目標。當前我國已邁入經濟高質量發展階段,但粗放型的發展路徑,使得我國仍存在區域、城鄉間差距較大、中等收入群體占比不高等現實問題。為了解決經濟發展過程中的貧困和不平等問題,2007年,亞洲開發銀行率先提出“包容性增長”這一理念。包容性增長在注重經濟增長速度的同時,關注機會公平和成果共享,是解決城鄉差距的有效手段之一。我國也借鑒了“包容性增長”這一概念,日益重視在發展中讓全社會分享經濟發展的機會和成果。縣級經濟作為國民經濟最基本經濟單元,承載著我國城鄉發展的多項重要功能,不僅是“三農”問題的集中區域,也是共同富裕理念執行的第一線。將“包容性增長”理念與縣域經濟發展相結合,有助于縣域經濟成果惠及所有人群,對當前解決“三農”問題和新型城鎮化建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數字普惠金融的出現為縣域經濟發展提供了新的動力,在實現縣域發展的公平性、均等性與包容性方面嶄露頭角。數字普惠金融不僅可以加快經濟發展,而且可以促進機會平等和資源分配,理論上說,發展數字普惠金融應是實現縣域經濟包容性增長的一個重要途徑。普惠金融的主要目的是給予弱勢群體相應的金融支持,而縣域集中了大量的小微企業和需要金融幫助的長尾人群。因此,從縣域層面分析數字普惠金融賦能縣域經濟包容性增長的具體路徑具有一定理論及現實意義。
二、文獻回顧
(一)包容性增長相關研究
目前,國內學者關于包容性增長的研究比較豐富,主要從包容性增長理念形成、包容性增長內涵以及包容性增長水平測度等方面展開研究。包容性增長理念經歷了從單純的經濟增長,到益貧式增長,再到包容性增長的逐步遞進、不斷拓展和升級的形成過程。關于包容性增長內涵,學者們普遍強調了三方面:可持續經濟增長[1]、權利獲得和機會公平[2]以及成果共享[3]。在包容性增長水平測度方面,部分學者使用中國地區發展與民生指數(DLI)作為代理指標,此指標由國家統計局和中國統計學會根據聯合國人類發展指數(HDI)測度[4];也有學者使用改進的生產效率估計方法來衡量[5];更多學者則是構建了一個多維度綜合指標體系測度,而構建的依據主要分為包容性增長內涵和發展條件、過程及發展結果[6]。
(二)數字普惠金融相關研究
國內關于數字普惠金融的研究主要包含概念界定、指標測度以及影響研究。借鑒胡濱等[7]的研究成果,數字普惠金融可被拆分為“數字”“普惠”和“金融”這三個關鍵組成部分,各部分在整個概念中發揮了不同的重要作用。而目前國內多使用2016年由北京大學數字金融研究中心和螞蟻金服集團合作編制的數字普惠金融指數[8]進行相關實證研究,包括覆蓋廣度、使用深度和數字化程度三個一級維度,數據范圍涵蓋了省、市、縣,較為全面和具體。此外,學界主流觀點是數字普惠金融發展能促進經濟增長[9]、實現減貧增收[10]以及縮小城鄉收入差距[11]。因此,理論上說,數字普惠金融能促進區域經濟包容性增長。
三、數字普惠金融賦能縣域經濟包容性增長路徑研究
(一)經濟增長效應
普惠金融的出現可以帶來一定的經濟增長是目前學術界的普遍共識。而數字普惠金融可以充分發揮數字技術的優勢,降低窮人與小微企業的融資約束,優化金融結構,通過增長效應實現經濟的可持續增長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通過使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數字化技術,數字普惠金融可以擴展金融服務的覆蓋范圍、簡化金融操作流程、改進風險評估和信貸決策流程,進而為城鄉地區提供更高效和高質量的金融服務。高效便捷的金融服務能節約大量時間人力成本,有利于增強城鄉客戶的金融參與意愿,達到促進投資和經濟增長的目的。
(二)收入分配效應
包容性增長主要關注公平和效率問題。金融服務能為城市居民提供投資創業支持,幫助其獲取高收益回報。但相較于城市居民,農村居民人力資源質量較差、儲備不足,往往難以滿足傳統金融服務的高進入門檻,從而導致了區域發展的不平衡。數字普惠金融聚焦于長尾群體的金融問題,通過改善農村金融服務、降低低收入群體金融進入門檻,發揮非均衡效應,從而協助該群體積累資本。一方面,數字普惠金融能賦予農村地區更便捷和安全的金融服務,為農村居民創造了更多的收入機會,同時也促進了居民消費;另一方面,數字平臺和人工智能技術具有規模收益和邊際成本遞減的優勢,幫助消費者們共享決策信息,保護了金融弱勢群體的權益,有助于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綜上可知,數字技術和普惠理念的結合,能有效彌補傳統金融的缺陷,既能促進地區總體發展,又特別關注低收入人群,實現了城鄉居民在金融服務方面機會和權益的均等,在縣域經濟包容性發展中具有深遠影響。
(三)促進城鄉要素流動
除了促進經濟增長和收入分配均衡外,數字普惠金融通過改善城鄉之間的要素流動,從而促進縣域經濟包容性增長。首先,數字普惠金融的發展有效打破了過去城鄉要素流動的單向限制,使資源要素實現雙向流動,加強了城鄉產業之間的聯系,進一步促進了城鄉經濟融合;其次,政府通過相關的數字普惠政策,支持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推動城鄉之間的交通信息聯系,這一舉措可以為農村居民提供就業機會,吸引高學歷人才返鄉創業;最后,依托新興金融科技手段,數字普惠金融可以提高資本要素的跨區域配置效率,吸引了勞動要素的跨區域流動,分散和降低了風險,使城鄉間資源要素流動更加靈活和高效。
四、對策建議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可以得出結論,數字普惠金融賦能縣域經濟包容性增長的路徑包括促進經濟增長、助力收入分配以及促進城鄉要素流動。
(一)促進區域性創新,助力縣域特色產業發展
不同縣域因其自然資源稟賦和區域地理位置的差異,數字普惠金融水平和經濟包容性增長水平存在顯著差異。在推行普惠金融政策時,不能忽視區域性差異的存在。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需培育壯大縣域富民產業,實施一縣一業強縣富民工程。作為城鄉經濟的樞紐,縣域特色產業的發展成為解決“三農”問題,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有力工具。而數字普惠金融可以通過促進農民創新創業和賦能縣域產業升級來縮小縣域城鄉發展差距。一些縣域政府和銀行已經針對當地特色產業推出了相應的金融產品。例如,浙江省安吉縣以其著名的白茶產業特色而聞名,安吉交銀村鎮銀行針對茶葉公司和茶農推出了“綠色白茶貸”產品,幫助茶農解決購買配套制茶機器及收購茶葉的資金源問題,風險可控且保證效率。這一案例可以為其他縣域政府提供借鑒,即開發個性化數字普惠金融產品和服務,以滿足不同群體的金融需求。
(二)開展金融基礎知識教育,提高居民金融認知水平
推行數字普惠金融政策,要做到“軟硬兼施”。硬件指數字化基礎設施建設,軟件指人才培養與人力資源培訓。在數字金融研究領域,學術界普遍關注“數字鴻溝”問題。城鄉居民之間教育素養的差別是導致“數字鴻溝”問題產生的原因之一。政府及企事業單位應該積極開展金融知識培訓,為小微企業主和農村居民提供咨詢幫助。此類咨詢不僅應包括基礎的金融APP使用,更應包括金融產品的風險回報介紹、投資理財決策建議以及金融產品體驗等多樣化金融服務。通過這些全方位的金融知識培訓,長尾人群可以更好地借助普惠金融工具提高生活水平,進而縮小城鄉差距,促進縣域經濟包容性增長,這是一個長期的良性發展過程。
(三)加大數字普惠金融政策推廣力度,建設完善相關政策和法律法規
數字普惠金融的覆蓋廣度已經達到相對高水平,但使用深度和數字化程度仍需要進一步提升。當政策覆蓋率達到飽和后,使用深度和數字化程度將成為區域經濟增長和城鄉差距縮小的主要動力源。關鍵問題在于,用戶是否能夠深度利用數字金融工具,以滿足其深層次需求,以及用戶是否能夠依賴數字化工具克服地理限制,這將成為數字普惠金融更進一步發揮作用的核心挑戰。為此,政府需積極拓展數字普惠金融服務點,建設更多金融機構分支和智能平臺,完善農村與落后地區金融基礎設施建設,以此提高服務的便捷性。值得注意的是,在政府推廣政策的同時,應加強數字普惠金融政策和法規的支持,建立一個靈活的監管框架,確保金融系統的穩定性。
參考文獻:
[1] 杜志雄,肖衛東,詹琳.包容性增長理論的脈絡、要義與政策內涵[J].中國農村經濟,2010(11):4-14+25.
[2] 蔡榮鑫.“包容性增長”理念的形成及其政策內涵[J].經濟學家,2009(01):102-104.
[3] 郭蘇文.經濟包容性增長水平的測度與評價——基于省級層面數據[J].工業技術經濟,2015,34(01):100-107.
[4] 胡育蓉,齊結斌.對外開放、空間溢出和包容性增長[J].國際貿易問題,2016(04):3-14.
[5] 潘雅茹,羅良文.廉潔度、基礎設施投資與中國經濟包容性增長[J].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20(01):86-97.
[6] 傅利福,厲佳妮,方霞,韋宏耀.數字普惠金融促進包容性增長的機理及有效性檢驗[J].統計研究,2021,38(10):62-75.
[7] 胡濱.數字普惠金融的價值[J].中國金融,2016(22):58-59.
[8] 郭峰,王靖一,王芳,孔濤,張勛,程志云.測度中國數字普惠金融發展:指數編制與空間特征.經濟學季刊,2020,19(04):1401-1418.
[9] 張李義,涂奔.互聯網金融發展對中國經濟增長影響的實證[J].統計與決策,2017(11):143-147.
[10] 張勛,萬廣華,張佳佳,何宗樾.數字經濟、普惠金融與包容性增長[J].經濟研究,2019,54(08):71-86.
[11] 胡振華,金旗.數字普惠金融發展與城鄉收入差距:擴大還是縮小——基于空間計量模型的實證檢驗[J].數學的實踐與認識,2021,51(16):67-76.
(責編:趙毅)
[項目名稱: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鄉村振興背景下特色小鎮及相關城市的可持續發展要素配置與優化研究”(19BGL174)。]
[作者簡介:徐曼麗(1999—),女,漢族,浙江臺州人,碩士,研究方向:農業管理;王磊(1976—),男,漢族,湖南醴陵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農林經濟管理;徐莎莎(1990—),女,漢族,山東濟南人,碩士,研究方向:農業管理;戚愉彩(1992—),女,漢族,浙江諸暨人,碩士,研究方向:農業經濟與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