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我國居民和非金融企業的存款定期化在速度和占比上都不斷上升。存款定期化對居民的資金安排、商業銀行的經營運作乃至實體經濟的長遠發展都帶來了許多挑戰,尤其是商業銀行承擔較高的存款類負債成本,拖慢了凈息差和營業收入增長速度。文章通過參考招商、浦發、平安三家股份制商業銀行的存款成本控制案例,從發展策略、機制革新、數字經營和服務保障等角度探索改善存款規模、結構和價格調控能力的合規可行措施,以緩解企業和個人存款定期化的負面影響。
關鍵詞:存款定期化 趨勢 影響 對策
中圖分類號:F8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24)11-117-02
一、存款定期化的趨勢分析
存款定期化是指居民和企業將大量存款由活期轉化為定期,導致定期存款占比上升而壓降了活期存款占比。居民儲蓄存款和非金融企業存款定期化程度都在較長時間內持續加深,存在兩大特點:一是存款定期化加快擴散;二是長期限存款占比普遍升高。2022年居民定期存款同比增速為20%,達到2012年以來的歷史高位,而企業存款定期化水平達到65.89%,是2007年以來的歷史高位,居民和企業的定期存款與活期存款的同比增速差距進一步拉大。自國內商業銀行啟動股份制改革以來,我國居民和企業定期存款占比在較長一段時間內明顯波動上升,由2004年末的50.69%上升至2022年末的67.25%,定活比由1.03上升至2.05,逼近翻倍。2011年前上市的16家商業銀行存款剩余期限數據顯示,2019年以來,1年至5年期存款占比出現明顯上升,2022年達到20.8%,較2018年提升8.38個百分點,達到2010年以來最高位,而即期償還存款占比僅為44.29%,降到2010年以來最低。盡管創新存款產品種類及供應量減少,存款利率持續差異化下調,但理財贖回、房地產投資回流、財政退稅等不同影響程度的因素疊加,存款定期化難以出現逆轉甚至持續擴大。截至2023年7月末,定期存款占居民及非金融企業存款的比重為70.22%,較年初提升2.97個百分點。其中,居民定期存款占居民存款比重為71.47%,與年初相比提升3.37個百分點;企業定期存款占企業存款比重為68.12%,與年初相比提升2.23個百分點。個人定期存款規模增幅增速明顯雙高,促使定期存款占存款總規模比重突破55%的水平,較去年末進一步上升,一年期以上定期存款占比在存量和增量上也有所提升,呈現持續走高的態勢。
存款定期化結束時間未明朗,因為居民收支雙疲軟導致超額定期存款釋放緩慢。一方面,收入和消費的增速同時下降,社會零售消費總額甚至出現負增長;另一方面,投資復蘇未能強勁拉動活期存款的增長,居民的消費和購房相對不活躍,影響了存款從居民部門向企業部門回流。出于對可支配收入及現金流信心不足,在保留有限應急的活期存款的前提下,居民和企業都會優先選擇定期存款鎖定即將下調的利率,不惜犧牲一定的流動性,同時享受僅次于活期存款的支取便利。
二、存款定期化的多重影響
存款定期化令商業銀行的資產負債表出現快速擴張,推動社會融資規模出現一輪全面超預期、超季節性因素的上漲,人民幣貸款超常增長,M1、M2剪刀差的持續擴大,對金融系統的靈活運作和實體經濟的穩健發展都形成了不小的挑戰。
對于居民部門來說,因為理財凈值化改造后收益率與存款利率差距縮小的關系,存款利息收入仍然在財產性收入上占主導地位,是工資性收入的第一必要補充。居民的心理財富安全閥值仍然高企,對定期存款提前支取容忍度較大,消費增長、個人投資增長可能進一步受壓,全社會投資準備資金即使看似來源充分,但備受人口老齡化與養老保障不足的矛盾制約,還是有相當一部分會成為近期提前償還存量住房按揭貸款的儲備。
對于商業銀行來說,盡管存款定期化尤其是核心存款的增加,可能產生增強其負債穩定性,避免支付危機,但仍會抬升整體存款成本,從而傳導至市場化負債成本,令負債成本整體剛性,加大存款成本控制壓力,阻礙存款成本結構改善,對凈息差、中間業務手續費等營業收入增速造成不同程度的負面影響。頭部銀行的核心負債占比被存款定期化強烈拖動到高于平均水平。股份制中小銀行的2年及以上的定期存款利率水平遠高于同期限國債收益率和掛牌利率。由此引發了兩個問題:一是,企業融資成本降低但投資擴產意愿減弱,可能造成資金反復空轉、套利;二是,依賴長期存款增加作為競爭基礎,抵消了控制存款短端利率以改善銀行綜合負債成本的成效。隨著存貸款利率不對稱性下行逐漸常態化,面向個人和企業的定期存款產品也陷入同質化經營的境地。凈利息收入增速和增量下行壓力明顯,銀行負債成本管控亟待加強,以提升抗風險能力,穩定凈利息收入水平。
三、存款定期化的對策研究
(一)基本思路
存款定期化影響各家商業銀行經營的傳導方式是觸發存款成本率上升,計息負債成本率隨之推高,要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存款市場定期化帶來的影響,就必須采取措施控制當中至少1到2個比率的表現。部分商業銀行通過動態調整存款規模、結構和價格這3個變量來減輕存款定期化帶來的沖擊。
(二)案例參考
1.招商銀行。存款規模量質同升,降低整體負債成本。從2022年初到半年末,招商銀行存款成本率提升10個基點,其升幅有超過一半的來源是定期存款,但全行同期的計息負債成本率僅提升1個基點。在存款增速和存款負債占比超越了絕大部分上市銀行的情況下,盡管存款規模基數和存款成本率走高,但活期存款達到63%的占比,增速也遠高于定期存款,較其他負債仍突顯出成本優勢,2022全年平均存款成本率以1.52%成為上市銀行中最低,由此控制了整體負債成本。招商銀行堅持從客戶導向、存款分類管理、考核評價規則優化及綜合化經營等多個方面著手,落實公私存款的吸收和轉化。招商銀行在零售業務上致力于打造基于產品創設及客戶群識別精細化對接的大財富管理價值循環鏈,持續提升資產配置專業能力。同時利用人工操作和數字化技術多維度拓展客戶服務邊界,促使零售客戶在數量、總資產和存款余額上同頻穩步增長。其中2022年6月末,招商銀行零售客戶存款余額半年升幅達到13.13%,到當年末則較上年末增長35.66%。而在公司業務上,招行通過核心企業拓展產業上下游,轉化部分企業主為財富管理客戶,令公司客戶存款在對利率更加敏感的情況下仍能穩定增長。招商銀行打造生態化獲客能力,加快客戶結構調整,同時以“投行、商行、私行、科技、研究”五大優勢形成一站式閉環服務系統,改善客戶綜合體驗。2022年上半年日均存款50萬元以上的公司客戶較年初增長5.66%,總行級戰略客戶存款日均余額較年初增長8.83%。到2022年末,公司存款增長9.18%,其中活期存款增長4.14%,占比上升到62.3%,實現同業最優水平。
2.浦發銀行。打開活期存款渠道,降低定期存款占比。2022年6月末,浦發銀行的定期存款余額占比一改兩年半前高于行業平均水平的態勢,顯著降至低于行業平均水平。2022年以來盡管存款市場整體定期化趨勢加劇,浦發銀行定期存款占比的增幅基本處于全國性商業銀行的同期增幅均線之下。浦發銀行的關鍵有效舉措是同步提升發卡數量和用卡流量,成規模地沉淀大量結算性存款,從而實現活期存款快速增長。浦發銀行統計篩選月活躍用戶等戰略客戶,做大個人資產管理總額,注重多賽道清算通、浦銀避險、靠浦托管等輕資本業務的發展,打開穩定結算性存款拓展渠道。浦發銀行依靠“一站式”辦公數字金融服務平臺“靠浦薪”和商業銀行應用程序接口“千家萬戶”鏈接工程兩大利器,通過系統建設、流程重構、業務優化,在各類代發代扣服務上注入數字化元素,使企業和關聯個人客戶在不同場景都能享受到便捷體驗,為結算性存款、代發工資、代繳費等全行重點業務持續開展提供支撐。
3.平安銀行。量價動態平衡為先,降低存款成本率。 2022年上半年,平安銀行是唯一一家做到存款成本率逆勢與上年同期持平的上市的全國性商業銀行。2021年下半年平安銀行定期存款占比開始持續上升,但并沒有強力推高存款成本率,使得其直到2022年末都未突破2.10%。究其根源在于平安銀行以戰略調整的決心對各項存款尤其是定期存款利率水平的有效控制。平安銀行將負債成本管控提升至全行戰略高度,貫徹存款利率定價機制改革,從體制著手自上而下引導各級經營單位重新審視平衡存款量價關系,摒棄單純追求存款規模快速大幅增加、急功近利猛沖時點等觀念,將持續優化存款結構和壓降存款成本率放到考核首位;對新吸收、新挖轉的存款定價,綜合考量客戶、場景和產品的銜接匹配,改變存款利率無差別一浮到頂、無條件隨意續做的慣性,動態收縮結構性存款等高成本負債產品,配合監管部門指引將靠檔計息類存款產品逐步退出市場,依托科技和綜合金融優勢,靈活調整產品定價。加強非金融場景保證金管理、“安薪管家”、定期存款質押貸款等產品推廣配套,融資和融智并舉,切實助力產業數字化和海內外供應鏈重構產生的資金、交易、避險等各種需求,鞏固存款客戶基礎,擴大低成本企業和個人存款來源。
(三)措施建議
面對當前嚴監管的態勢,打破定期存款化帶來的經營壓力,商業銀行需要準確把握存款業務發展的五大關系:既要規模增長,又要價格約束;既要關鍵時點,又要日均存款;既要創新經營,又要合規審慎;既要存款業務,又要全量資金;既要當期業績,又要長期發展。在此基礎上,商業銀行在發展策略、機制革新、數字經營和服務保障上都必須有所作為,讓存款業務提質增效。
1.嚴守合規底線,完善協同策略。嚴格執行《合格審慎評估實施辦法》,防范通過違規返利吸存、第三方中介吸存、延遲支付吸存、以貸轉存等違規手段吸收或虛增存款;防范錯記科目、二次補息和手工補息等高息攬存行為。完善價值核心的量價策略,制定的經營計劃和考核指標應以“當期營業收入貢獻為主,潛在綜合收入貢獻為輔”為指導原則,提高跨層級、跨條線分解的可行性。完善差異化的產品策略,合理控制大額存單的規模總量,確保其能及時、有序、充足地投放于維護高價值客戶關系和聯動營銷。還要密切關注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的相互轉化狀況。完善協調平衡的客戶策略,通過重點領域的大型客戶對接其優質上下游客戶,適當為藍海領域的小微客戶綜合化金融服務,利用公私聯動穩步發掘擴大高凈值客戶,吸引企業主等核心人員使用更多貴賓和財富管理服務。完善源頭管理的營銷策略,重點關注產業園區、特色專業批發市場、商圈的資金流、生態流和賬戶流,積極介入碳市場、大數據交易所、跨境易貨貿易等新型交易市場。
2.創新配套機制,激發經營熱情。完善激勵約束機制,對出生入學、立業成家、退休離世三大區間節點的重要客群拓展維護、智能機器人產品研發和關鍵渠道創新等方面有杰出貢獻的團隊或個人,根據其角色和分級,適當給予專項計價績效、崗位層級晉升、療休養補貼、出境交流考察等方面的獎勵。完善資金計價機制,抓準存款利率新規對風險防控的要求,使內部資金轉移定價機制更加精細化;靈活把控短期定期存款和結算背景需要存款的利率點差,社保卡客群可以享受特定專屬存款優惠。完善考核評價機制,強化對日均存款增量、他行攬存業務收入的考核力度,要對賬戶整合、代發工資、數字經營、借貸聯動、大額存單轉讓撮合等領域相應加大權重。完善利益分配機制,使得引薦、促成、維護的關聯各方看權責分擔,也看進度成果,減少層級間、條線間的爭奪內耗和溝通壁壘。
3.推進數字化轉型,實現科技賦能。綜合運用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現代技術精準把握資金運動規律,為客戶提供在民生、消費、服務、社區等多個重點場景體驗兼顧隱私保護和便捷應急、多渠道、多產品的數字化服務。加快工商、民政、海關、稅務、法院、電力、燃氣、供水、公積金等外部數據引入,以此為支撐建立數據共享共用和流程互聯互通的營銷與營運系統。根據立體畫像為客戶的定期到期利息和行內外理財產品收益到賬款的使用提供全程定制化服務。還要構建動態監測模型,抓取定期出現提前支取或成為貸款質押品的數據進行分析。
4.做好服務保障,全面聯動支持。在板塊條線、總分行間以至子公司綜合金融服務平臺層面加強聯動,最大限度整合技術研發、資金調撥和跨境政策解讀的優勢,將存款業務與支付結算、理財、信用卡、貸款等業務一起貫穿滲透到面向集團客戶為主的金融解決方案,精準對接客戶需求。在投放營銷費用前,要動態關注日均存款的貢獻來源、智能機具及預約服務的有效使用率、持有非沉睡一類賬戶特別是社保卡的客戶的增量,以取得傾斜參考的依據。將電商平臺等邊緣業務外包,釋放更多人力資源。加快網點渠道轉型,對懂科技、懂管理、懂一線各有所長的人員,要安排跨部門、跨機構沉浸式輪崗,提升遠程音視頻交互服務能力,現場人員主要在實物管理、初步答疑、產品推介、協調線上線下支援發揮作用。
參考文獻:
[1] 韓思達,李鑫.商業銀行存款定期化及對策[J],銀行家,2023(06):57-63.
[2] 張奇淵,張靚雪.大型商業銀行存款業務高質量發展研究[J],農銀學刊,2022(05):14-20.
[3] 禹泓.關于我國居民高儲蓄現象的根源探究[J],大眾標準化,2019(15):64-65.
(責編:李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