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資源型區域創新能力的提升是山西省突破煤炭資源約束,并推動山西省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文章通過分析山西省區域創新能力的現實狀況,通過因子分析方法對山西省的創新能力進行全面有效的測度與評價,實現對山西省區域創新能力各級評價指標的測度計算,構建科學合理的山西省綠色創新能力綜合評價體系,以客觀、系統的方式捕捉山西省區域創新能力的多維特征。最后,利用區域創新能力的測度研究結果對山西省可持續性發展提供科學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區域創新能力 評價指標 因子分析 創新環境
中圖分類號:F2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24)11-124-02
一、引言
區域創新能力就是整合區域內的生產要素,形成新的組合,從而提高資源利用率、提升區域競爭力的能力[1]。山西省作為煤炭資源大省,正處于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而區域創新能力作為地區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因素,它是由創新規模和創新效率綜合決定的[2],如何公正、科學地評估區域創新能力對山西省區域經濟持續穩定增長具有不可忽視的現實意義。本文通過構建科學的評價指標體系,系統測度山西省的區域創新能力,探究其內在機制,并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以促進山西省的區域創新與發展。
二、研究綜述
國內外學者對區域創新能力開展大量的評價研究,并取得不少研究成果。趙青霞等(2019)基于Cobb-Douglas生產函數構建面板數據模型,從人才集聚、產業集聚及其交互作用三方面對區域創新能力進行了實證研究[3]。趙瑞芬等(2017)選取2011—2015年的數據,運用全局熵值法對京津冀區域創新能力進行動態比較分析[4]。朱夢菲等(2020)通過選取40個三級指標,構建區域創新能力的評價指標體系,采用AHP-TOPSIS和SOM聚類確定區域創新能力等級[5]。柳卸林等(2021)基于《中國區域創新能力評價報告2020》的評價結果,梳理和分析了我國區域創新能力的新特點:初步形成以北上廣等為中心的創新集聚區、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三大科技創新中心、南方地區的創新能力在快速發展[6]。
圍繞山西省“十四五”規劃,突出產業轉型和數字轉型“兩個轉型”的戰略任務,本文對山西省區域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和區域創新能力測度進行了實證研究。以資源型地區為研究對象,基于科學性、客觀性和可操作性原則,從區域技術創新的投入能力、區域技術創新支撐能力、區域技術創新成果和科技成果轉化與產業化類這四方面進行研究,為山西省創新驅動經濟高質量提供科學合理的意見及建議。
三、山西省區域創新能力的評價指標體系
在構建區域創新能力的綜合評價體系時,關鍵在于構建一個全面、科學、系統的評價指標集。這些指標應充分考慮政府在培育科技創新和提升區域競爭力中的主導作用,同時客觀地評價科技創新的投入與產出效果,并兼具區域的發展潛力。在指標選擇的過程中,需要嚴格遵循一般統計學原則,確保所選指標具有科學性、系統性、可行性和可比性。本文將區域創新能力細分為四大方面:區域技術創新的投入能力、區域技術創新支撐能力、區域技術創新成果和科技成果轉化與產業化,進而構建一套科學、全面的三級區域創新能力綜合評價指標體系。
本文建立的山西省區域創新能力的評價指標體系如表1所示。
四、山西省區域創新能力測度
(一)基于層次分析法的指標權重計算
層次分析法(AHP)是一種針對多目標決策問題的定量分析方法,該方法目的在于通過將問題分解為層次結構,并進行兩兩比較,構建權重以及進行一致性檢驗等步驟幫助決策者系統地分析并解決復雜的決策問題。通過構建判斷矩陣,采用特征值法確定的各級指標權重如表2所示。
(二)基于因子分析法的山西省區域創新能力測度研究
在評估區域技術創新能力時,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法確定三級指標的主成分因子,再利用層次分析法確定的指標權重,綜合測度山西省的區域創新能力。選取數據來源于《山西省統計年鑒》和《中國科技統計年鑒》,首先整理出本文構建的創新評價指標體系中有關指標的具體數據,然后利用SPSS軟件對2018—2022年的數據從技術創新的投入能力、區域技術創新支撐能力、區域技術創新成果、區域技術創新產出能力和科技成果轉化與產業化四個方面進行因子分析,并對分析的最終結果進行評價和分析。
利用SPSS軟件對三級指標X1,…,X7進行因子分析運算,得到累計總方差解釋率,前二個主成分的貢獻率達89.035%。同樣,對三級指標Y1,…,Y5;Z1,…,Z5;W1,…,W5分別采用相同的計算,得到前二個主成分的貢獻率為85.524%、前二個主成分的貢獻率為96.482%、第一個主成分的貢獻率為89.953%,均超過85%,損失的數據很少,涵蓋了絕大部分信息。據表2計算出的權重,利用權重求和法,計算后可以得到二級指標C1,…,C4的評價結果,具體結果見表3。
根據上表可知,山西省區域創新能力水平出現一定程度波動,總體處于上升趨勢,2021年綜合評分最高,達到0.21789。
五、結論
近十年以來,山西省政府不斷加大了對技術創新活動的財政支持,在教育領域的財政支出增長迅速,年均增長率為6.97%,政府對科技領域的資金投入也呈增長趨勢,年均增長率為4.47%。同時,在2009—2023年間山西省國內有效專利數的年均增長率達到20.96%。山西省在科研人才儲備、專利申請和授權數等方面也呈現出強勁的增長勢頭,這主要得益于政府對教育和科研的大力支持。2014—2022年山西省R&D經費內部支出的變化趨勢,整體呈穩步上升態勢。其中,山西省R&D經費內部支出投入從2016年的100.90億元增長至2022年的273.72億元,年平均增長率高達18.78%,增長速度顯著。今后,山西省還需要全方位、多元化地投入人力、物力、財力以及外部基礎設施和創新環境,并重點在技術創新能力薄弱環節進行投入。通過培養和引進優秀人才,能夠彌補本區域在人才結構和技術水平的短板,優化產業結構,提升區域經濟發展水平。
參考文獻:
[1] 胡寶娣,胡兵.中西部地區區域創新能力研究[J].西部論壇,2003(05):17-19.
[2] 魏守華,吳貴生,呂新雷.區域創新能力的影響因素——兼評我國創新能力的地區差距[J].中國軟科學,2010(09):76-85.
[3] 趙青霞,夏傳信,施建軍.科技人才集聚、產業集聚和區域創新能力——基于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地區的實證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9,39(24):54-62.
[4] 趙瑞芬,王小娜.基于全局熵值法的京津冀區域創新能力比較[J].中國流通經濟,2017,31(04):114-121.
[5] 朱夢菲,陳守明,邵悅心.基于AHP-TOPSIS和SOM聚類的區域創新策源能力評價[J].科研管理,2020,41(02):40-50.
[6] 柳卸林,楊博旭,肖楠.我國區域創新能力變化的新特征、新趨勢[J].中國科學院院刊,2021,36(01):54-63.
(責編:賈偉)
[基金項目:山西省綠色創新能力測度及時空演化對比研究,2023年山西省戰略科技研究專項(202304031401075)]
[作者簡介:史娜,博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應用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