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農業一直是我國社會經濟的重要基石,其發展情況,直接關系著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因此,新時代政府持續重點關注鄉鎮農業經濟的發展。為了推動鄉鎮農業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必須進行創新研究,探索適合當地實際情況的發展路徑。文章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建設中對鄉鎮農業經濟發展的具體要求做出了闡述,并提出了培養新時代農民、調整產業結構、農業科技創新、扶植龍頭企業、提供政策支持等相關策略與建議。
關鍵詞:新時代 鄉鎮農業 經濟發展 創新研究
中圖分類號:F3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24)11-154-02
引言
新時代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全新歷史時期的標志,也是鄉鎮農業經濟發展面臨新機遇和挑戰的時期。鄉鎮農業經濟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改善農村生態環境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然而,當前鄉鎮農業經濟發展存在著一些問題,如產業結構單一、技術水平落后、市場競爭力不足等,制約了鄉鎮農業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因此,進行創新研究,探索適合當地實際情況的發展路徑,是推動鄉鎮農業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關鍵所在。
一、新時代鄉鎮農業經濟發展目標
在新時代的大背景下,鄉鎮農業經濟的發展目標必須緊密圍繞國家鄉村振興戰略,以實現農業現代化、農村振興和農民富裕為總體方向。這一戰略目標的制定,不僅是對我國傳統農業模式的深刻反思,更是對未來農業發展方向的明確指引。
首先,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是實現農業現代化和農村振興的基礎。通過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提升農業科技水平,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確保糧食安全和農產品供給[1]。在這一過程中,可以借鑒國內外先進的農業技術和管理經驗,如精準農業、智慧農業等,來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質量。
其次,推進農業現代化,提升農業產業鏈現代化水平。加強農業科技創新,推動農業與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智能裝備等深度融合,提高農業生產效益和競爭力。例如,通過利用物聯網技術,實現對農田環境的實時監測和智能調控,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和品質。
再次,促進農村振興也是實現鄉鎮農業經濟發展目標的重要一環。大力發展鄉村旅游、農產品深加工、特色小鎮等產業,促進農村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推動農村經濟發展多元化,增強農村經濟活力。這不僅可以增加農民的收入來源,還可以改善農村的人居環境,提升農民的生活質量。
最后,增加農民收入是實現共同富裕的根本目標。相關人員需要深化農村改革,完善農村土地制度、農村集體產權制度等,保障農民合法權益,提高農民收入水平。例如,通過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制度改革,使農民能夠更好地利用土地資源,實現規模經營和效益最大化。
二、新時代鄉鎮農業經濟發展創新的思路和建議
(一)培養新時代農民
在新時代的浪潮下,鄉鎮農業經濟的發展已不再是單純的土地耕耘與收獲,而是向著科技化、信息化和市場化方向邁進。這一轉變對農民隊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培養一支具備現代農業知識和技能的新型農民隊伍。這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口號,更是鄉村振興和農業現代化的關鍵所在。
新時代的農民不再滿足于傳統的農業種植技術,而是更應該學習并應用現代農業科技,如智能農業、生物技術、節水灌溉等。這些技術的應用不僅能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和質量,還能減少對環境的負面影響,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
信息化技術也是新時代農民必須掌握的重要技能。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和農業物聯網技術的發展,農民可以通過手機、電腦等設備獲取實時的農業信息,如天氣預報、市場行情、農業政策等。這些信息能夠幫助農民做出更科學的決策,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經濟效益。
此外,農產品市場營銷知識也是新時代農民不可或缺的能力。傳統的農民往往只關注種植環節,對市場需求和營銷策略知之甚少。然而,現如今,農民需要學會如何將自己的農產品推向市場,打造優質品牌,甚至進行線上銷售等。只有這樣,地方農產品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實現更好的經濟效益。
為了培養這樣一支新型農民隊伍,政府應加大對農民的教育培訓投入。一方面,要推廣農業職業教育,為農民提供系統的現代農業知識和技能培訓;另一方面,要加強繼續教育,為已經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民提供更新知識和技能的機會[2]。
(二)推進產業結構調整
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和消費者需求的多樣化,鄉鎮農業經濟的產業結構調整已成為刻不容緩的任務。傳統的以糧食種植為主的單一產業結構已無法滿足現代市場的需求,因此,推進產業結構調整,發展多元化、特色化的農業產業,成為新時代鄉鎮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要方向。
其一,各鄉鎮應結合自身資源優勢和市場需求,發展具有地方特色的農業產業。例如,山東省東平縣新湖鎮具有水產資源優勢,近年來當地小龍蝦養殖產業迅速發展,目前已經達到年產1560噸的規模。而且,通過產業結構優化,當地農民利用小龍蝦的生長習性,推廣“藕蝦套養”模式,形成優質生態農業生產,實現了一水兩用、生態高效。
其二,推進農業產業鏈的延伸和拓展。除了傳統的種植和養殖環節,還應加強農產品加工、倉儲、物流等后續環節的發展,形成完整的農業產業鏈。在新湖鎮,可以以水產品為中心拓展產業鏈,協調資源配置,促進食品加工、冷鏈運輸等行業的協同發展。如此一來,既能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還會對產業鏈中的其他行業發展起到促進作用,增加就業機會,實現農村經濟的全面發展。
其三,加強農業與旅游、文化等產業的融合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休閑農業、鄉村旅游等新型農業業態逐漸興起。鄉鎮可以結合自身文化、旅游資源,發展農業觀光、農事體驗等新型農業業態,吸引更多游客前來消費,帶動當地經濟的發展。
(三)注重農業科學技術創新
如今,科學技術已成為推動鄉鎮農業經濟發展的核心動力。在這個快速變革的時代,農業領域專家學者必須深化對農業科技創新的認識,并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以推動鄉鎮農業經濟的持續繁榮。
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往往受限于土地、氣候、人力資源等多重因素,導致生產效率低下。然而,借助于先進的種植技術和管理經驗,如智能農業、精準施肥、節水灌溉等,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善這一狀況。合理的技術應用,能夠在提升農產品產量的同時,降低農業生產成本,進一步提高農民的經濟收入。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農產品的質量成為決定其市場價值的關鍵因素。通過引入新的農業技術,如基因編輯、無土栽培等,培育出更加優質、高產、抗病蟲害的農作物品種。這不僅滿足了消費者對高品質農產品的需求,也提升了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此外,加強與高校、科研機構的合作,引進先進的農業科技成果,是推動鄉鎮農業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途徑。高校和科研機構擁有豐富的科研資源和人才儲備,其研究成果往往代表著農業科技的最新方向。通過與這些機構建立緊密的合作關系,可以及時引進和應用先進的農業科技成果,推動鄉鎮農業經濟的轉型升級[3]。
(四)扶植鄉鎮農業龍頭企業
鄉鎮農業龍頭企業是鄉鎮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它們擁有強大的技術實力和市場競爭力,能夠帶動整個鄉鎮農業產業的升級和發展。為了扶植鄉鎮農業龍頭企業,政府應出臺一系列政策措施,為其創造更好的發展環境。
一方面,政府應加大對鄉鎮農業龍頭企業的扶持力度,提供資金、技術、人才等多方面的支持。例如,可以設立專項資金,用于支持鄉鎮農業龍頭企業的技術研發、市場拓展等。
另一方面,推動鄉鎮農業龍頭企業與農民之間的合作與共贏。可以通過建立利益共享機制,鼓勵鄉鎮農業龍頭企業與農民建立緊密的合作關系,共同推進農業現代化和鄉村振興。這樣不僅能夠提高農民的收益水平,還能夠為鄉鎮農業龍頭企業提供穩定的原材料來源和市場銷售渠道。
此外,政府部門還要加強對鄉鎮農業龍頭企業的監管和服務。應建立健全的監管機制,確保鄉鎮農業龍頭企業依法經營、誠信守法;同時,為其提供全方位的服務支持,如法律咨詢、市場開拓等,幫助鄉鎮農業龍頭企業解決發展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
(五)強化地方優惠政策扶持力度
為了促進鄉鎮農業經濟的持續發展,地方政府需要加大優惠政策的扶持力度,為農民和企業創造更加良好的發展環境。
對此,政府可以制定一系列稅收優惠政策,降低鄉鎮農業企業和農民的稅收負擔。通過減免農業企業和農民的所得稅、增值稅等,鼓勵其增加投入,擴大生產規模,提高經濟效益。還應該提供財政補貼和貸款支持,幫助農民和企業解決資金短缺問題。
同時,有關部門還應積極推動土地政策的制定出臺,鼓勵農民流轉土地,實現規模化經營。通過優化土地資源配置,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促進農業產業的集聚和發展。
除此之外,還需要建立健全的農業保險制度,為農民和企業提供風險保障。通過農業保險制度的實施,降低農業生產和市場風險,增強農民和企業的抗風險能力,保障鄉鎮農業經濟的穩定發展。
(六)助力鄉鎮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
首先,倡導綠色農業理念,鼓勵農民采用環保的農業生產方式。推廣有機肥料的使用,減少化肥和農藥的濫用,以減輕對土壤和水資源的污染。同時,通過發展循環農業,將廢棄物轉化為有機肥料,實現資源的循環利用。
其次,加強農業生態環境保護。持續完善農業生態環境監測體系,對農業生態環境進行定期監測和評估,及時發現和解決環境問題。同時,加大對農業生態環境保護的投入,提高農業生態環境治理的效率和效果。
再次,推動農業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在保持糧食生產穩定的基礎上,大力發展特色農業、生態農業、休閑農業等新型農業業態,提高農業附加值和經濟效益。同時,加強對農業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的合作與協調,形成完整的農業產業鏈體系,提升農業整體競爭力。
最后,構建農業可持續發展機制。通過政策引導、科技創新、資金投入等手段,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同時,加強對農民的教育和培訓,增強其環保和可持續發展意識,為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七)提升地區特色農產品市場競爭力
品牌建設是提升農產品市場競爭力的關鍵。一個強有力的品牌不僅能夠提升產品的知名度,更能夠賦予產品獨特的文化內涵和價值認同。在此方面,相關人員可以借鑒一些成功的農產品品牌案例,如“東平粥”,通過精準的品牌定位和獨特的品牌形象,使鄉鎮農產品在市場中獨樹一幟[4]。
營銷策略的運用也是提升農產品市場競爭力的重要手段。利用各種營銷手段,如廣告、公關、促銷等,來擴大鄉鎮農產品的知名度和影響力。還可以利用社交媒體等新媒體平臺,與消費者進行互動,聽取他們的反饋和建議,從而不斷改進產品,滿足市場需求。
除了品牌建設和營銷策略,發展農村電商、線上線下銷售等新模式也是提升鄉鎮農產品市場競爭力的重要途徑。在新湖鎮,當地具備水田資源優勢,但苦于缺少產品銷路,便需要工作人員,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和互聯網資源,讓鄉鎮水產品“走到線上”,面向全國消費者。
在提升鄉鎮農產品市場競爭力的過程中,要特別注意保護農民的利益,確保其能夠從市場競爭中獲得更多的收益。這需要有關部門建立健全價格形成機制,保障農民的合理收益;同時,還要加強市場監管,防止惡意競爭和價格戰等不正當競爭行為的發生。
結束語
綜上所述,為了實現鄉鎮農業經濟的全面發展,必須采取一系列切實可行的措施。這些措施包括加強農業科技創新,促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扶植鄉鎮農業龍頭企業,強化地方優惠政策扶持力度,助力鄉鎮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以及提升地區特色農產品市場競爭力。通過這些措施的實施,可以推動鄉鎮農業經濟的轉型升級,提高農民的收入水平,促進農村社會的和諧穩定。
參考文獻:
[1] 劉長勝.新時期鄉鎮農業經濟創新發展情況分析[J].新農民,2024(05):29-31.
[2] 侯茜云,麻坤豪,劉荻.綠色金融推動鄉鎮農業經濟發展方法探析[J].國際公關,2024(03):97-99.
[3] 孫云霞.新農村建設背景下鄉鎮農業經濟管理優化對策[J].中國集體經濟,2023(29):34-37.
[4] 韓逸菲,劉一雯.推進鄉鎮農業現代化促進農村經濟發展[J].中國農業會計,2023,33(14):103-105.
(責編: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