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通過分析因當代高校教師網絡意識形態風險意識薄弱而引發的代表性風險問題(網絡暴力、網絡詐騙和思維桎梏),并針對其表現形式和成因提出高校應采取的應對策略與方案。主要結論有:高校需堅持黨的領導,加強思想政治教育,提升高校教師的網絡素養和鑒別能力;應積極運用新技術、新手段,提升網絡意識形態風險管理的智能化、精細化水平,為高校營造一個更加清朗、健康的網絡空間。
關鍵詞:網絡意識形態 高校教師 網絡暴力 網絡詐騙 信息繭房
中圖分類號:F626.5;G6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24)11-206-03
引言
意識形態工作是為國家立心、為民族立魂的工作。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意識形態工作是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1]。高校是意識形態工作的重要領域和前沿陣地。隨著互聯網的高度普及,高校意識形態斗爭的陣地逐步從線下轉到線上。面對網絡意識形態斗爭中的“無形”風險,如何做好高校教師的思想引導工作,守好網絡意識形態安全陣地,確保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在高校網絡空間的主導地位,是新時代高校意識形態工作面臨的重大挑戰。
一、強化高校教師網絡意識形態風險防范意識的價值意蘊
2024年3月,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公布的《第53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3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92億人,互聯網普及率達77.5%,且在逐年增長[2]。網絡技術的廣泛應用為網民們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信息獲取和交流平臺,各種思想、觀點、文化在網絡空間中交織碰撞,形成了復雜多變的網絡輿論環境,網絡已成為意識形態斗爭的新陣地。
高校教師作為知識分子和意見領袖,其網絡言論和觀點往往能夠引起廣泛關注和討論,甚至引領網絡輿論的走向?;趯Ω咝=處熅W絡素養和判斷力信任,雖然普遍認識到高校教師在網絡空間中的言行舉止對學生和社會具有重要影響,但是在管理實踐中,對教師網絡意識形態的重視程度并未達到應有的水平。這表現在相對滯后的制度建設和監管機制,以及缺乏專門針對教師的網絡意識形態教育和培訓。
本文聚焦高校教師網絡意識形態風險,剖析其成因、特點及影響因素,旨在提出針對性引導與管理策略。研究旨在助力高校強化網絡文化建設,有效識別與抵御意識形態風險,提升教師網絡素養,確保其在網絡空間發揮正面導向作用。同時,促進教師更好地承擔育人使命,為培養具備正確“三觀”的高素質人才貢獻力量。
二、網絡意識形態風險代表性案例剖析
(一)網絡暴力案例
2022年9月,遼寧某學院學生們正在上網課時,在線課堂遭到多名陌生人惡意入侵,入侵者通過播放歌曲、持續發布不當留言等方式,擾亂課堂秩序[3]。無獨有偶,同年10月,河南某中學一名高中歷史老師劉某頻繁遭到“網課爆破”。事發當晚,在劉老師網絡授課期間,再次有網友闖入直播間進行肆意辱罵、播放音樂、干擾課件投屏等行為,劉老師言語制止未果,隨后失聯,兩日后被發現猝死家中[4]。
這種入侵網課的網絡暴力行為被稱作“網課爆破”,通常由知情人泄露網課信息,由“組織者”下達“爆破”令,通過連續多次發送騷擾信息,甚至辱罵教師、播放不雅視頻等方式,惡意干擾網課秩序。這種新型的網絡暴力行為,因其“干擾性”和“暴力性”特征,嚴重破壞課程,傷害師生心理甚至身體健康。
除此以外,一些其他形式的網絡暴力行為也不斷浮出水面。以“搞笑”的名義,制作丑化他人的“惡搞”圖片、視頻、表情包等并大肆宣傳,特別是利用“深度合成”等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制作出的圖片以假亂真,給當事人帶來極大困擾;借用社會熱點,將網民正常意見分歧引向地域歧視、性別對立等話題,對不同觀點人群大肆攻擊等。
(二)網絡詐騙案例
2021年11月,某市官方微博發布的一則電詐警情通報顯示,過去的一周內,該市出現了6起涉案金額超過百萬元的“殺豬盤”事件,其中一名大學教師被騙270萬元[5]。2022年3月,沈陽一高校老師在網絡平臺購買了一件商品,隨后接到了自稱是網絡平臺客服的境外來電,利用精準的訂單信息獲取其信任,在3個小時內,騙走24萬元[6]。
高校教師遭受網絡詐騙的現象屢見不鮮,他們因社會經驗相對不足且防范意識較為薄弱,更易成為網絡詐騙的目標。詐騙者利用高校教師的職業背景和社會地位,以“顧問”“專家”等身份騙取信任后,再進行誘騙。同時,詐騙者善于利用高校教師對個人信息泄露或名譽受損感到擔憂和恐懼的心理,通過威脅、恐嚇等手段,阻止報警,助長了犯罪氣焰,造成更加巨大的經濟損失。
(三)思維桎梏現象
哈佛大學法學院教授凱斯·桑斯坦于2006年在《信息烏托邦》一書中提出“信息繭房”的概念:人們在接收信息時通常篩選符合自己興趣、觀點和價值觀的信息,忽視或排斥不同或相反的信息,從而導致信息接收和選擇上的局限固定,形成一種自我封閉的信息環境,將自己桎梏于像蠶繭一般的“繭房”中[7]。
在當今數字化時代,“信息繭房”導致的思維桎梏現象日益凸顯。社交平臺基于用戶的瀏覽歷史、點贊、評論等行為數據,通過算法分析,為每個用戶量身打造專屬的信息環境,定向推送與用戶興趣、觀點高度一致的信息。甚至針對同一條信息,平臺會為不同屬性的用戶“量身定制”個性化評論區。同時,相同觀點用戶易聚集成群,加劇群體極化,網絡對立與沖突頻發,對現實社會造成負面影響。
隨著“信息繭房”的加劇,用戶逐漸陷入封閉、局限的認知領域之中,信息來源逐漸單一、知識結構逐步固化,價值導向也越來越偏激,容易被技術背后的資本、權力所裹挾[8]。
三、網絡意識形態風險形成的原因解析
(一)網絡暴力是互聯網蓬勃發展過程中監管技術局限等導致的直接后果
一是社交媒體的匿名性。網絡空間中的匿名性使得部分人在失去真實身份的限制后,更容易釋放內心的攻擊性,部分用戶可以無所顧忌地發表過激言論或進行惡意攻擊。二是缺乏制度與道德約束。與現實世界相比,網絡空間的法律和道德規范相對滯后,這使得部分人在網絡上的行為缺乏有效制約。同時,一些網絡平臺對于惡意行為的處理不夠及時和嚴厲,也為網絡暴力的發生提供了土壤。三是網民素質參差不齊。網民素質差異大,部分用戶缺乏網絡素養與道德觀,將網絡暴力視為娛樂或潮流,加速其蔓延。四是社會輿論環境。部分進行網絡暴力的用戶是由于在現實社會中受到不公平待遇,而試圖利用網絡平臺發泄不滿,甚至通過在網絡上攻擊他人來宣泄情緒,尋找心理上的平衡。五是.利益驅動與炒作。部分網絡暴力事件由利益驅動或炒作行為引發。少數別有用心的人群為追求關注度、流量或經濟利益,而故意制造或煽動網絡暴力事件。
(二)網絡詐騙是多種因素交織在一起的結果
一是網絡技術先進性。詐騙者利用先進網絡技術如仿冒郵件、虛假網站、釣魚軟件及AI技術,輕松獲取高校教師個人信息,實施精準詐騙。二是網絡防范意識不足。高校教師通常因擁有較高且穩定的經濟收入,而成為詐騙者眼中的“優質目標”。然而,他們往往因其較高的知識和智商水平,對自己的判斷力和決策力過于自信,從而忽視或低估了詐騙風險。三是網絡犯罪監管難且利潤高。網絡世界的匿名性和跨地域性使得在缺乏有效監管的情況下讓少數人群產生僥幸心理。同時,網絡犯罪利潤大、風險小的特點也誘使網絡詐騙成為一些人獲取非法利益的手段。四是網絡漏洞多、安全性低。網絡程序漏洞不僅使得詐騙者能夠更容易實施欺詐活動,還可能誘使一些沒有犯罪意圖的人產生犯罪意圖。五是監管和處罰不力。盡管國家對網絡詐騙等違法犯罪行為進行了嚴厲打擊,但由于網絡世界的虛擬特性,仍存在一些監管漏洞和執法難題,使得部分詐騙者能夠逃脫法律的制裁。
(三)思維桎梏現象涉及多個層面
一是個體認識和興趣習慣。高校教師因教學、科研等壓力,忽視興趣培養,面對海量信息時偏好選擇符合自身興趣或觀點的內容,導致信息獲取范圍受限,易陷入不自知的“信息繭房”。二是先進的大數據推送算法。信息技術進步下,大數據與AI算法精準推送個性化信息,依據用戶點贊、評論等反饋持續優化,形成正反饋循環,提升信息獲取效率與滿意度,但無形中限制了用戶信息獲取范圍。三是數據權力的占有權。數據已成為重要的戰略資源,擁有數據存儲和處理技術優勢的主體對網民等的影響力和控制力不斷增強,催生出一種新型的權力形態,即數據權力。其表象上是一種技術權力,實則是受資本驅動[9]。四是資本利益推手。企業資本為追求商業利益,傾向于推送迎合用戶短期興趣的內容,導致主流與批判性信息被邊緣化,加劇“信息繭房”現象。
四、網絡意識形態風險應對舉措
強化制度思維,健全高校網絡意識形態的責任落實機制[10]。制度是壓實高校意識形態安全主體責任的重要保障。建立科學、合理、有效的制度體系,是牢牢掌握網絡意識形態領導權的前提條件。首先,高校應全面審視并優化現有制度,確??茖W有效,明確各級責任,完善考核、懲戒與審查機制,形成嚴密責任鏈。其次,細化責任清單,依據部門崗位特性,明確責任人、目標與時限,促進工作精準實施,定期評估反饋,及時整改問題。
本文案例分析中的網絡意識形態風險較為典型,不僅損害了高校教師的身心健康,也嚴重影響了校園的和諧與穩定。因此,為有效應對上述風險,高校在制定與落實網絡意識形態責任機制時,必須根據高校網絡意識形態風險的特點,采取針對性的措施。
(一)把控底線,筑牢高校網絡意識形態的安全防線
依法治理是網絡意識形態安全治理的基礎性手段。網絡空間是現實社會的延伸,并不是法外之地。2016年11月,《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審議通過,2017年6月正式施行。此后,我國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數據安全法》等法律條例。此外,針對網絡意識形態問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等法律法規也進行了修訂或補充。高校作為知識傳播重要陣地,應將網絡法律法規教育納入教師培訓體系,作為必修或定期課程。通過專題講座、研討會等形式,深入解析互聯網信息管理、服務及社會管理相關法律,并結合案例分析,直觀展示網絡違法后果,增強教師法律意識。此舉對于高校教師在網絡空間中規范言行、引導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共同維護網絡意識形態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二)居安思危,提升高校網絡意識形態的風險管控能力
加強技術防范,提高網絡安全防護能力。網絡意識形態斗爭的技術屬性非常鮮明。高校應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加大對網絡安全防范技術的投入,運用大數據和校園網絡,構建包括防火墻、入侵檢測在內的防護體系,定期檢測并修補漏洞。建立應急響應機制,迅速應對網絡詐騙,減少損失。同時,深化與公安機關合作,共享信息,共同打擊網絡犯罪。加強宣傳教育,提高師生的防范意識。在網絡中保護個人信息至關重要,關乎個人的隱私安全、財務穩定以及整體社會的信任體系。高校教師應注重保護個人隱私和信息安全,不泄露個人隱私和敏感信息,避免被不法分子利用。高校應聯合其他有關部門,通過參觀安全警示教育基地、真實案件宣講、制作宣傳資料等方式,普及網絡安全知識,提高師生對網絡詐騙的識別和防范能力。
(三)主動出擊,優化高校網絡意識形態傳播的話語體系
強化主流意識形態認同,突破“信息繭房”造成的思維桎梏,高校應做到“立破并舉”,即在堅守和弘揚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的同時,積極破除“信息繭房”的束縛,讓高校教師深刻理解主流意識形態要求,打破思維定式。
高校是價值取向多元、思想文化活躍的地方,必須把握正確的政治方向、價值取向、輿論導向,始終堅持黨的領導,把網絡作為意識形態陣地的重中之重,用好網絡資源,發揮新型“意見領袖”的引領作用,強化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研究、宣傳、教育和實踐,以文化人,滋潤心靈。沖破思維桎梏,提升網絡意識形態安全治理效能。培養提升網絡用戶素養是應對“信息繭房”負面效應的最有效最持久的策略防范[11]。一是增強教師對“信息繭房”的認知,警惕其帶來的思維桎梏;二是培養批判性思維,提升鑒別與篩選信息能力,避免盲目接受單一信息源;三是拓寬信息獲取渠道,關注多元媒體,確保信息全面客觀;四是強化自我反思與評估,定期審視信息接收模式,靈活調整策略。
高校意識形態工作仍任重道遠。守好高校網絡意識形態安全陣地,既是對歷史的傳承,也是對未來的擔當。我們堅信,在黨的正確領導下,在全體教師的共同努力下,高校定能克服一切挑戰,確保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在高校網絡空間的主導地位,為國家的繁榮穩定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2]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第53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2024-03-22)[2024-06-25].https://www.cnnic.net.cn/n4/2024/0322/c88-10964.html
[3] 北京青年報.大學生網課遭他人惡意入侵刷屏[EB/OL].(2022-09-06)[2024-06-25].https://weibo。com/1749990115/M4vQL0FOE.
[4] 中國新聞周刊.女教師上網課后去世,誰在進行“網課爆破”[EB/OL].(2022-11-03)[2024-06-25].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48450170969318695&wfr=spider&for=pc.
[5] 937江蘇新聞廣播.南京一周發生6起針對單身女性的百萬元殺豬盤電詐[EB/OL].(2021-11-08)[2024-06-25].https://weibo.com/1746067030/L0y01vyyi.
[6] 錦州網警,被騙與學歷、職業無關!大學老師3小時被騙24萬[EB/OL].(2024-06-11)[2024-06-25].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01529525621350205&wfr=spider&for=pc.
[7] 凱斯·桑斯坦.畢競悅,譯.信息烏托邦——眾人如何生產知識[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24-25.
[8] 魏露.“00后”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互聯網影響及其紓解[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3(39):162-168.
[9] 陳鵬.數據的權力:應用與規劃[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1(05)
[10] 黨建參閱.新時代高校網絡意識形態治理應強化五種思維[EB/OL].(2022-11-09)[2024-04-01].https://www.xuexi.cn/lgpage/detail/index.htmlid=8312432830803493926&item_id=8312432830803493926.
[11] 郝永華,陳建華.信息繭房的形成機理、效應檢視及治理進路[J].中共福建省委黨校(福建行政學院)學報,2023(06):103-110.
(責編:建峰)
[課題項目:南京工業大學黨建與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課題(課題編號:SZ20240404)。]
[作者簡介:楊曌,女,碩士,江蘇省重點智庫“南京工業大學應急治理與政策研究院”研究員,研究方向:意識形態安全管理、科研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