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高等學校要加強課程思政建設。文章以課程思政目標為切入點,構建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框架。著重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考核評價三方面探討財務會計課程思政教學改革。通過在教學內容中融入愛國愛黨、遵守法規、誠實守信、社會責任和創新精神的思政元素,運用情景教學、案例分析等教學方法,構建嵌入思政的教學考核評價,實現專業課程與思政教育的深度有效結合。最后提出保障措施以促進課程思政教學改革順利實施。
關鍵詞:課程思政 教學改革 財務會計
中圖分類號:F2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24)11-218-03
一、引言
高等學校要加強課程思政建設,在教育教學全過程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潤物無聲地影響學生的價值取向和思維方式。2020年5月,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指出“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戰略舉措”[1],倡導每門課程的教師都要種好責任田,傳播知識的同時傳播思想、傳播真理,實現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的融合與協同。
財務會計是會計、財務管理等專業的核心專業課程,本課程在《會計法》的指導下,遵循《企業會計準則》,闡述會計六要素相關經濟業務的會計核算以及財務報告的編制。本課程在專業課程體系中發揮承前啟后作用,其內容豐富且具有一定難度。本文在明確財務會計課程思政目標基礎上,構建財務會計教學改革框架,探索與實施教學改革。
二、財務會計課程思政改革總體設計
(一)財務會計課程思政目標
《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對經管類專業課程提出“經世濟民、誠信服務、德法兼修”[1]的思政育人目標。《會計改革與發展“十四五”規劃綱要》明確提到深入開展會計誠信教育,不斷提升會計人員誠信素養,營造全行業守法、合規、誠信的向善向上氛圍[2]。根據上述綱要,結合財務會計課程內容,制定了兼具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的課程目標,其中課程思政目標(價值目標)為:培養學生愛國愛黨的國家意識、遵守法規的法治意識、誠實守信和德法兼修的職業素養、經世濟民的社會責任意識、勇于挑戰的創新精神。
(二)財務會計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框架
在財務會計的教學中,根據課程思政目標確定教學改革框架。一是充實完善教學內容。財務會計課程思政教學內容設計如表1所示,教學內容有明暗兩線,一條是專業知識的“明線”,一條是課程思政的“暗線”[3]。兩線相互融合相互促進,暗線潤物無聲嵌入明線,明線從專業視角烘托暗線,以實現課程思政與專業知識的協同育人效果。二是改革創新教學方法。根據OBE教育理念設計財務會計課程思政教學,主要運用案例分析法、情景教學法、對比學習法、啟發互動法和課證賽結合法等教學方法。三是豐富考核評價體系。平時過程性考核和期末考試增加對學生的思想政治的評價,構建動態多元的考核體系。
三、課程思政視角下財務會計教學實踐
財務會計課程思政教學實踐,以ce712e340b3b8454eaafae788c34451d課堂講授為主,應用OBE等教育理念,通過學習通、微信等現代信息技術平臺推送文本、圖片、視頻形式的思政素材,精心組織專業知識與思政元素有機融合的教學內容,巧妙地運用情景教學、案例分析等教學方法,構建嵌入思政的考核體系,以評價課程思政育人效果。
(一)挖掘融入思政元素的教學內容
圍繞財務會計課程思政目標,從上市公司案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時事熱點等方面挖掘與課程緊密結合的思政元素,將思政元素內化于專業知識,明暗兩線交織,完善教學內容。
1.愛國愛黨的國家意識元素。每一位中國公民都要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民族觀,愛國愛黨。在講述財務會計概述時,向學生傳遞先輩家國情懷,介紹“現代會計之父”潘序倫先生興辦的立信會計品牌的光輝事跡。在潘序倫精神的感召下,婁爾行、楊紀琬、葛家澍、余緒纓等會計大家潛心研究,貢獻智慧,推動我國會計事業發展。一代代會計人,在榜樣的教誨和引領下,不斷完善我國的會計理論和會計制度,促進會計教育邁向新臺階。課堂上以時代楷模,時事熱點,增強學生的愛國意識。2024年巴黎奧運會,孫穎莎身兼乒乓球混雙、女單和女團三項,她秉承為國家榮譽而戰的信念,從7月27日至8月10日15天的時間,參加14場61局的較量,面對高強度的體力和精力的消耗,勇挑重擔敢擔當,迎難而上爭一流,在本屆奧運會斬獲2金1銀的佳績。通過先進事跡,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激發愛國情懷。
2.遵守法規的法治意識元素。學生要樹立法治意識,遵守《會計法》《公司法》《企業會計準則》等財經法律法規,杜絕違法違規行為,抨擊財務造假事件。新修訂的《會計法》《公司法》,從2024年7月1日起實施,教師和學生要及時更新知識,如修訂后《公司法》指出:公司可按照規定使用資本公積金彌補虧損,而修訂前資本公積金不得彌補虧損,關注修訂前后的內容變化,遵守新法規。《企業會計準則》中的具體準則對經濟業務的會計處理及程序作出具體規定,對會計要素中每一會計科目的核算要遵循對應的具體準則。例如,交易性金融資產科目要按照《企業會計準則第22號——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具體準則。在專業知識學習中,培養學生遵守法規的意識,合法合規地核算經濟業務,客觀真實地反映財務信息。
3.誠實守信和德法兼修的職業素養元素。誠信是會計之本,誠信是修業之道。我國證券市場上,從“瓊民源”到“銀廣夏”、從“康美藥業”到“恒大地產”等虛假陳述、虛報利潤的上市公司,不僅極大地損害投資者的利益,而且企業自身經營受困甚至破產。對照在近現代的晉商,在國內商界興盛長達五個多世紀,雄踞徽商、湖商、粵商等十大商幫之首,這與其誠信戒欺,注重商業信譽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誠召天下客,信引四方財”可謂其精神價值觀的體現。誠信是一種無形資本。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誠信本身雖然并不是直接創造經濟效益的物資成本,但誠信積累會轉化為信譽,其能夠帶來實際經濟收入。誠信成為能實際影響并間接提高經濟效益的重要因素,它能使所有者和經營者依托有形資產獲得更多的收益[4]。結合會計信息質量要求、商譽等專業知識,傳遞誠實守信、德法兼修理念,提升學生職業素養。
4.經世濟民的社會責任意識元素。培養學生公民意識,關注社會問題,樹立社會責任感。財務報告作為會計核算工作的結果,股份有限公司在證券市場上市交易,接受投資者的投資,按照《公司法》《證券法》,上市公司有責任和義務在每個會計年度結束之日起4個月內披露企業年度財務報告,且年報內容應真實、完整、可靠,以滿足財務報告使用者經濟決策的需要。上市公司應秉承“厚報股東”理念,在制定利潤分配政策時,健全現金分紅制度,增強現金分紅的透明度,踐行社會責任,保障股東利益。在“雙碳”背景下,上市公司在披露年報的同時,需披露社會責任報告(或ESG報告),以反映企業履行環境、社會和治理責任情況,使社會公眾了解企業節能降耗、三廢治理、環保投入,員工權益,安全生產等信息。企業既要注重經濟效益又要踐行社會責任,以實現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結合存在棄置義務的固定資產規定,分析固定資產核算與生態文明建設的互動關系,剖析會計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影響,傳遞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社會發展理念。引導學生關注企業財務報告,環保投入等信息,樹立經世濟民的社會責任意識。
5.勇于挑戰的創新精神元素。科技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各行各業要瞄準國際前沿和市場需要,不斷創造“從0到1”的原始突破,解決核心關鍵技術問題,使創新成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中美貿易戰中,華為并未因美國商務部將其列入管制“實體名單”而停滯,華為憑借自主研發的“鴻蒙系統”實現科技自立。在講解內部研發形成無形資產的核算時,導入華為科技創新案例,教師與學生一同分析華為的研發支出,2023年為1647億元,研發支出占全年收入的23.4%,截至2023年底,近十年累計投入的研發支出超過11100億元,華為在全球共持有有效授權專利超過14萬件。華為通過科技創新實現自立自強,牢牢把握未來發展的主動權。通過華為案例鼓勵學生要有創新思維,培養自身創新精神。在財務會計學習中,要遵照準則掌握經濟業務的會計核算,同時也要有準則創新意識,勤于思考,提出觀點。按現行準則采用公允價值模式計量的投資性房地產,持有期間資產負債表日公允價值與賬面價值的差額,需計入損益類的“公允價值變動損益”科目。當房地產價格大幅上升或下降時,這樣會嚴重影響企業的利潤,誤導財務信息使用者。其實企業主要在處置投資性房地產時,才會對利潤產生真實的影響。學生學習思考后提出建議:將投資性房地產因公允價值變動產生的差額,資產負債表日不計入損益類科目,計入所有者權益類的“其他綜合收益”科目核算,在最終出售時,再將“其他綜合收益”累計金額結轉至損益類科目,以避免企業持有投資性房地產期間公允價值大幅波動對利潤的影響。教師要求學生合法合規記錄反映經濟業務,同時鼓勵學生有理有據地提出觀點。在當今智能化時代,瞬息萬變,學生要勤思考肯動腦,培養創新意識,提高創新能力。
(二)創新思政推動的教學方法
財務會計教學融入思政,采用問題導向的思政教學設計,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創新改革教學方法,實現專業知識、能力培養與價值塑造的共鳴[5]。
1.案例分析法。財務會計課程是按照《企業會計準則》講授會計六要素相關經濟業務的會計處理及財務報告的編制。在教學中,適時導入案例,將理論知識與企業案例相結合,與學生共同分析研究案例,從案例中獲得啟發掌握專業實戰經驗,或從案例中汲取教訓提升職業道德素養。例如,講授會計信息質量要求時,分析瑞幸咖啡財務造假遭受多項處罰的案例,使學生樹立不做假賬,堅守法規,誠實守信的職業素養;講授會計要素及其構成時,引入恒大地產巨額債務案例,培養學生風險管理理念,適度負債,避免盲目自信;講授存貨期末計量時,介紹獐子島扇貝“跑路”事件,使學生了解獐子島通過計提存貨跌價準備的手段提供虛假財務信息。在教學中融入典型案例,可幫助學生深刻理解會計主體遵循會計法規的重要性,增強職業素養。
2.情景教學法。財務會計教師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收集或制作與課程內容密切相關的思政圖片、視頻,以情景模擬或情景再現的方式,強化學生的認知和體驗,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理解掌握專業知識的同時領會其中所包含的思政元素,通過呈現生動的情景,寓教于樂,實現實務化、可視化、智能化的課程教學。例如,講授會計核算的基本假設中貨幣計量假設時,強調會計以貨幣作為會計核算的主要計量單位且假定幣值穩定。只有在幣值穩定或相對穩定的情況下,會計主體提供的會計信息才能真實客觀反映本單位經濟活動。當前美國正在進入惡性通貨膨脹時代,大量印鈔,導致美元購買力顯著下降。收集美國通貨膨脹的文本、圖片和視頻素材,通過情景展示,使學生深切體會通貨膨脹對實體經濟和居民生活的影響,直觀全面理解貨幣計量假設。再如,講授應收票據時,運用多媒體呈現古今票據樣本,介紹票據發展歷程,追古惜今,感悟前人智慧,樹立文化自信。結合票據背書的圖片,介紹企業可通過票據背書轉讓和貼現緩解短期資金周轉問題,進而講授應收票據背書轉讓和貼現的會計處理。觀看容百科技應收票據到期無法收回的視頻,使學生了解票據逾期風險,引導學生科學合理管控風險的理念。思政元素內化于經濟情景,實務化、可視化的情景利于強化學生的感官認知,提升學生專注力,加深學生對專業知識與思政元素的理解。
3.對比學習法。首先,財務會計教師對專業知識運用對比總結方法,以增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例如:將購買方以攤余成本計量的金融資產即資產中“債權投資”的核算與發行方負債中“應付債券”的核算對比,將同以公允價值計量交易性金融資產與其他權益工具投資的核算對比,通過相關專業知識的對比學習,提升學生學習能力和學習效果。其次,教師應系統梳理財務會計專業知識與思政要素中的人生觀、價值觀的對比。例如,貨幣資金管理與物質財富追求,有價證券投資與收益風險共存,存貨管理與和諧發展,固定資產與生命價值,無形資產與精神食糧,負債履約與誠信共贏,財務報表與得失平衡[6]。通過對比引發學生的思考,做出正確判斷。最后,財務會計老師結合專業知識弘揚正氣抨擊時弊。結合企業接受捐贈與對外捐贈支出的核算,分享攝影測量與遙感學家李德仁捐款事跡,李德仁作為2023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將800萬元獎金全部捐贈武漢大學,用以支持培養創新人才。講授應交稅費核算時,抨擊娛樂明星網紅主播通過隱匿個人收入,虛假申報偷逃稅款。無私奉獻的英雄與貪得無厭的懦夫對比,樹立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對比學習法有利于提升學生對專業知識的學習效果,有助于增強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感。
4.啟發互動法。財務會計教師在授課時,通過融入思政元素,喚醒和激勵學生積極思考,教師適時適度地啟發教育,引導學生將思政元素與專業知識相結合,在漸進式啟發互動中學生水到渠成地學習專業知識[7]。例如:講解營業收入計量中影響交易價格的因素——應付客戶對價時,啟發學生聯系個人日常生活的實例,從自身購買方角度分析,進而得出交易活動中銷售方在存在應付客戶對價情況下應確認的營業收入。結合學生耳熟能詳或親身經歷的實例,教師啟發引導,使學生輕松愉快地掌握專業知識。再如:講授固定資產自營工程時,導入港珠澳大橋建造的視頻,與學生有效互動,啟發學生探究自行建造固定資產的成本組成,同步講解建造成本發生和歸集時的會計處理。學生在啟發教育中提升分析和解決專業問題的能力。
5.課證賽結合法。課程思政會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與動力。老師引導鼓勵學生參加與財務會計課程相關的證書考試或比賽,例如,全國會計專業技術資格證書考試、職業技能競賽,提升學生專業技能和職業素養,促進學生間的團結與協作,增強學生對企業財務核算流程的理解,充分體會會計核算的科學性和嚴謹性,培養會計職業判斷能力和財務決策能力。財務會計課堂教學內容對接資格證書考試、技能競賽,將資格證書考試中的真題作為例題或作業,利于學生了解命題思路與考點。課程教學中未涉及的知識,利用智慧樹、雨課堂、學習通等互聯網授課平臺,選取優秀教師的示范課推送給學生,助力學生在完成本科專業人才培養要求的同時獲得專業技術資格證書和競賽成果。課證賽結合,以證賽促教,增強教學效果;以證賽促學,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職業技能。
(三)構建嵌入思政的考核評價體系
構建嵌入思政的考核體系,評價學生思政實踐中的表現和成果。考核評價體系從“知識評價為主”轉向“思政評價、知識評價、能力評價相結合”[8]。
為評價財務會計課程思政育人效果,建立嵌入思政的課程考核體系。課程最終成績由期末考試成績和平時過程性考核成績組成。期末試卷以考核專業知識為主,輔以開放性的問題考核評價學生的價值取向和職業素養;過程性考核需結合學生線上思政素材學習情況、調查問卷中學生的價值判斷、課堂案例分組討論等予以評定。過程性考核主要包括線上和線下考評:一是學生線上考評。考評數據源于線上平臺的記錄。主要包括每位學生觀看老師發布在網絡教學平臺視頻的時長,線上作業的完成度及正確率,小組思政案例收集整理情況,思政問卷調查表等數據信息。二是學生線下考評。考評數據源于教師的記錄。主要包括學生到課率,聽課專注度,課堂案例分組討論情況,與老師的互動情況,回答問題的正確率,針對課堂學習內容布置的業務題、案例分析題等實訓作業的完成情況等[9]。
在過程性考核和期末考試中加強對學生的思想政治評價,逐步細化量化落實考核工作,建立客觀、公正的教學評價考核體系,切實反映課程思政育人效果。
四、實施財務會計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保障措施
(一)教師轉變教育教學理念
教師不僅要有扎實的專業知識,更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質,要以身作則,以德施教,率先垂范。課程思政教學中,教師要強化思想政治教育意識,積極主動在學習強國等思政平臺開展常態化培訓,向思政課教師多請教學習,增強自身的政治覺悟和思想修養;教師要提升思政育人能力,多渠道收集思政素材,選取與專業知識匹配、與學生認知和需求貼合的思政案例,采用情景教學等方法,實現“如鹽入水,潤物無聲”育人效果[10-11]。
(二)學生提升自主學習能力
財務會計課程主要圍繞《企業會計準則》授課,涵蓋面廣,知識點多,專業性強,學生理解掌握具有一定難度。課程思政實施中,學生需提升自主學習能力,摒棄“等、靠、要”的被動學習模式,要利用課余時間預習課本中的專業知識,主動閱讀或觀看相關的思政資料。學生只有課前充分自主學習,課堂上老師開展課程思政與專業知識融合的教學時,才能緊跟老師的思路,與老師有效互動,在掌握專業知識同時提升職業素養、實現價值塑造,養成持續學習、終身學習的優良習慣[12]。
(三)教材體現課程思政
教材是高等學校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載體,思政目標作為人才培養目標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教材需加強專業知識與思政元素的有機融合,提高政治站位,體現課程思政。財務會計課程教材要堅持以辯證唯物主義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培養學生從理論與實際、眼前與長遠、局部與整體、形式與實質等角度研究會計專業知識。教材要充分運用立體化、可視化的數字資源,運用二維碼鏈接,以音頻、視頻形式傳遞專業知識與思政素材相結合的案例,學生深刻理解專業知識的同時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現同向同行的育人效果。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高等教育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通知[EB/OL].2020-5-28[2024-9-16].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2] 財政部.會計改革與發展“十四五”規劃綱要[EB/OL].2021-11-24[2024-9-16].http://www.mof.gov.cn/gkml/caizhengwengao/202206/t20220608_3816549.htm.
[3] 董必榮,張興亮.“會計學”課程的課程思政設計研究[J].財會通訊,2022(24):26-29+42.
[4] 蘇盾.中國傳統誠信觀與當代市場經濟[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75-115.
[5] 時軍,張蘭,王亞男.中級財務會計教學改革實踐路徑研究——基于“課程思政”視角[J].財會通訊,2022(21):151-155+165.
[6] 張悅.基于345模式《財務會計學》混合式教學研究與實踐[J].財會通訊,2023(09):164-171.
[7] 欒甫貴.論會計教育理念[J].會計研究,2013(04):20-25+95.
[8] 章雁.關于本科“中級財務會計”實施課程思政教學的思考[J].商業會計,2020(07):103-105.
[9] 張清玉,詹自琦.對財務會計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思考[J].商業會計,2021(04):111-113.
[10] 許漢友,李媛媛,李瑩.新時代會計學類課程的課程思政教學研究[J].財會通訊,2022(14):28-32.
[11] 欒甫貴.會計教育目標:人才與人生的思考[J].商業會計,2017(04):4-7.
[12] 殷俊明,張興亮.會計學“專業思政”建設的思考與探索[J].財會通訊,2020(15):163-166+176.
(責編:賈偉)
[基金項目:2023年山西省高等學校教學改革創新項目: 課程思政與證書制度協同育人模式下《財務會計》教學改革研究(J20231522)]
[作者簡介:張麗,碩士,講師,研究方向:財務會計;董惠霞,副教授,研究方向:財務會計、管理會計;何麗娟,碩士,講師,研究方向:經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