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基層健康治理是鞏固健康脫貧,實現健康鄉村振興的基礎,健康人力資本是影響基層健康治理效能的核心變量。文章突破傳統宏觀與微觀的結構和個案分析,從健康人力資本的視角,通過目標融合、機制保障、創新發展“三輪驅動”的互動邏輯,探索大健康理念下健康人力資本與基層健康的共生、共享新循環路徑。
關鍵詞:健康人力資本 基層健康治理 “三輪驅動”
中圖分類號:F2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24)11-267-02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醫療技術的進步,人均壽命延長,推動著人們對醫療衛生和健康需求的增長。醫療衛生事業中,健康人力資本是實現高質量醫療服務的重要保障。如何解決人民看病貴看病難的問題,健康人力資本發展應該放在首位。我國農村人口眾多,近年來受人口流動的影響,人口老齡化和少子化問題日益突出,基層居民的健康關乎著勞動力的有效供給、勞動生產效率提高,關乎著經濟持續穩定發展[1]。基層健康的有效治理,亟待健康人才向艱苦邊遠地區和基層一線流動。本文通過健康人力資本與基層健康治理的目標融合、機制保障、創新發展“三輪驅動”,探索兩者之間的互動邏輯和優化路徑。
一、基層健康服務體系的發展與困境
(一)優質資源分布不均,基層資源利用率低
據《2021年我國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統計公報》,截至2021年末,全國共有醫療衛生機構103萬個,其中醫院共有36570個,其余的為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和專業公共衛生機構。等級醫院中三級醫院有3275個,其中三級甲等醫院1651個,僅占50.41%。據廣州艾力彼醫院管理中心發布的《醫院藍皮書:中國醫院競爭力報告(2022)》,2021屆中國頂級醫院100強主要分布在東部發達地區[2]。我國頂級醫院和優質醫療資源區域分布不均衡帶來的問題比較突出。如常見慢性病,患者出院后續診療管理機制不健全,社會力量不參與、居民健康觀念不轉變,無法實現主動健康管理。資源分散,“預防+治療+康復”三位一體的健康服務模式難以推廣[3]。
(二)信息化短板制約基層醫療信息化水平
近10年來,我國醫療衛生信息化發展迅速,但縣域內數據缺乏融通匯聚,數據分析運用不及時,基層醫療信息化的短板對基層衛生健康信息化綜合治理能力形成了較強制約作用。海量的健康醫療數據持續產生,大量數據沒有建立互聯互通機制,變成了“數據孤島”,未能及時發揮應有的價值。基層衛生健康服務中涉及生命全周期各類患者健康管理與健康科普遇到了瓶頸。
(三)基層衛生人力資源可及性不夠
基層百姓傳統的生活方式對慢性病具有一定的影響,這些慢性病多因發病隱蔽,患病時間長,容易疏忽,一旦發病,給患者及家庭帶來沉重的負擔,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現象時有發生。農村居民對疾病的風險意識比較差,急需基層衛生人力資源的健康科普才能更好地筑牢慢性病管理防線。但近年來全科醫生隊伍人才建設過程中,人才留不住。基層工作比較辛苦、瑣碎事情比較多,發展空間小,獲得感不足,基于個人職業發展需求逐漸存在人才的大量流失。另外,社區醫生和居民對雙向轉診等新理念的接受度不高,加之缺乏信息技術的支撐,導致就診流程還不暢通。
二、基層健康治理的目標融合
基層治理是國家治理的基石,但從全國醫療資源分布情況來看,發展不平衡與分布不均衡問題較為突出,特別是東西部之間、城鄉區域之間差異較大。聚焦基層健康治理工作的堵點在于人才。人才有保障,才能更好地促進基層健康治理工作的開展。通過長期的實踐研究發現,健康人力資本的注入,圍繞資源融合,信息融合,服務融合“三目標”融合,對基層健康治理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三、基層健康治理的機制保障
(一)資源融合
根據基層人口服務半徑設置機構、核定人員;打破傳統部門之間的界限,通過醫聯體、社會多元化投資等方式,拓寬途徑,鼓勵社會辦醫,滿足居民多樣化健康需求。健康人力資本方面,解決總量不足的問題,可以通過東西部的醫療對口支援、政策支持引導,公開招聘、競聘醫療管理隊伍,為農村訂單定向醫學生提供管理、實踐、晉升的新通道。改善分布不均的問題,以人群健康需求為導向,按照區域衛生規劃的要求優化配置衛生人力資源,合理調整鄉鎮衛生院的規劃布局,進行合作經營、改制等,提高資源利用率。統籌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人才需求,立足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功能定位、運行配置和長遠規劃,積極引導醫學類畢業生到基層就業;運用高層次和緊缺人才引進機制、人才聯動機制、到醫學院校園直接招聘等多種途徑為基層引入衛技人才;完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績效工資、人員編制等激勵保障政策,提高基層衛技人員的歸屬感;完善衛生人員到基層服務工作的激勵機制。
(二)信息融合
各級財政對基層衛生工作的財政、人力資源投入應保持穩中有序,保障基層基本醫療衛生服務落實到位。完善全科醫生規范化培訓和執業注冊,推行家庭簽約服務,推進醫養結合等,滿足居民多層次衛生服務需求。推動“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急慢分治、上下聯動”的分級診療制度,提升醫療技術水平和服務能力。加大免費項目的宣傳力度,加強居民健康素養知識的宣傳,鄉村社區要多組織一些健康教育活動,通過微平臺加強宣傳教育,促進居民養成良好生活習慣,努力做好健康第一負責人。
(三)服務融合
依據縣、鄉、村三級醫療衛生體系的功能定位,因地制宜制定服務項目和服務價格,防止衛生費用不合理增長,確保提供優質合理的衛生服務。社區衛生服務方面,重在加強提高常見病、多發病和慢性病的預防和診治能力;發揮祖國傳統醫學優勢,豐富提升臨床治療理念,根據居民需求發展健康教育、康復、理療、養老等服務項目。在公共衛生服務方面,推進醫防融合健康管理,特別是對孤、寡、弱、殘等重點人群進行重點關懷;要推進健康檔案的信息化管理。
四、基層健康治理的創新發展路徑
(一)資源融合路徑
1.內驅——單位內部找問題。因地制宜從本單位內部或其他基層醫療機構中尋找問題。可通過社區電子病歷系統掌握區域患者長期的健康狀況、隨訪記錄。重點思考缺什么,需要通過什么策略,尋求什么路徑去解決問題,最后實現基層全科醫生隊伍與基層醫療單位人員職能互補,探索如何更好地發揮家庭醫生團隊的作用。
2.外引——校院合作分析問題。積極與醫科院校或高等級綜合醫院開展合作,充分發揮醫科院校或綜合醫院專科先進的技術,充足的科研經費,社會影響力和健康人才資源的號召力。通過合作探究,繪制出適合本單位服務區域的醫療疾病譜,加強與不同區域基層醫療機構合作,擴大研究對象的數量,開展更大規模觀察性研究。同時,醫科院校或專科臨床研究團隊對基層克服“數據孤島”,開展前瞻性、預防性研究設計可以起到較好助力。
3.共生——領域聯動解決問題。與健康產業內的相關企業開展合作。健康產業內的企業經費更為充足,研發目的明確,更加看重技術和服務的應用和推廣效果,由于自身缺乏患者和診療資質,其與醫療機構的合作意愿最強,但對科學研究規范或倫理的考慮可能存在不足。因此,結合實地考察的情況和實際“卡脖子”問題進行研發,應用推廣更貼進百姓生活的需求。
(二)信息融合的路徑
1.醫療信息地圖共享——居民電子健康檔案。規范居民電子健康檔案首頁,建立個人健康管理便民惠民服務,開設線上線下慢病門診,提供就診全流程服務,加強診后跟蹤隨訪、雙向轉診等服務。切實推進居民電子健康檔案信息安全有序向個人開放,對居民主動健康提供信息查詢和咨詢路徑。通過手機等移動終端,開展健康科普與健康管理,提高居民健康素養,加強醫患在線交流,密切醫患關系,切實為基層減負。
2.醫療信息地圖共享——基層健康監管信息輻射圖。依托省統籌區域全民健康信息平臺,建立一體化綜合服務監管體系,開展分級監管,動態掌握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人員、服務、運行等基本情況,實現基層醫療行為、醫療質量和經費使用等動態監管。同時,注重網絡信息直報系統的共享回流機制。特別是針對常見病慢性病復診,借鑒東部地區先進理念,加強智能化健康管理設施建設,方便邊遠地區、衛生資源薄弱地區的患者就近自助就診取藥的同時,也切實保障了基層衛生治理能力和科學決策水平的提升。
(三)服務融合
建立“健康人力資源提升工作坊”,凝聚共識,聯動解決。針對醫療實施過程中復雜性、難度性和長周期性,建立了由衛生管理部門、高校項目團隊、高校附屬醫療機構、社區、公眾共同參與“工作坊”機制,高效聯動“市—區—鎮—村”四級,開展遠程培訓、流動提升、對口支援,及時交流醫療技術進展情況,以醫療項目為中心,雙向溝通成效。“工作坊”既體現了整合型思維,以全科醫生為團隊將基本醫療、預防和公共衛生的融合,更體現了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上級醫療衛生機構和相關部門在醫療服務和非醫療服務提供方面的立體化、連續性銜接。
五、展望
2022年11月,《基層健康治理專家共識》正式發布,強調基層健康治理要以人為本,融入衛生健康服務全周期,才能不斷提高基層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未來基層的健康治理,需要緊密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一地一策”,確保具有可操作性和實踐性。治理過程中,一是加大政府投入,完善縣域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基礎設施建設。二是明確各級醫療衛生機構在健康管理服務中的職能,完善體制機制的建設和保障體系的支撐,特別是信息化助力縣域服務能力提升,實現縣域醫療健康信息互聯互通與共享。三是高度重視基層健康治理過程中健康人力資本的儲備。當前凸顯的健康問題與經濟發展有著密切聯系,各類健康危險因素交織,健康人力資本的存量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基層經濟增長的速度。只有以全新的健康理念和健康服務促進居民主動健康,以健康人力資本的增值鞏固基層健康治理的成果,才能更好地實現全民健康和全面小康的愿景。
參考文獻:
[1] 張鴻帥,張思源,王春枝.人力資本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影響——教育與健康資本的雙重視角[J].統計學報,2022,3(02):16-30.
[2] 楠玉.中國人口紅利源泉:教育、健康和人口年齡結構[J].經濟與管理評論,2022,38(02):18-30.
[3] 趙洪波,姚天歌,劉雙雙.健康人力資本視角下地方醫療衛生財政支出效率評估與提升路徑研究[J].勞動經濟評論,2021,14(02):144-161.
(責編:趙毅)
[基金項目:昆明理工大學2021年課程思政內涵式建設重點課題(2021KS018);2022年課程思政教改一般項目;昆明理工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培育項目(PYYB2022011)。]
[作者簡介:李芳(1983—),女,彝族,云南保山人,醫學碩士,助理研究員,教務辦主任,研究方向:高等醫學教育;通訊作者:徐文榮(1983—)男,漢族,云南曲靖人,醫學博士,主治醫師,云南大學附屬醫院,研究方向:高等醫學教育、眼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