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動式教學模式作為一種高效教學方式,在當前初中教學體系中得到了廣泛應用。基于此,本文介紹了互動式教學模式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的應用價值與方法,通過研究發現,互動式教學模式在應用過程中,可以實現師生之間的雙向互動,可以有效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因此,研究此項課題,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互動式教學模式的應用價值
相較于常規的教學模式,互動式教學模式有效提高了課堂上師生、生生間的交流互動頻率,給課堂注入了新的活力,更貼合新課改對于教學活動提出的要求。因此,在初中道德與法治的教學活動中,互動式教學模式受到了極高的重視。通過實踐分析可以發現,這一教學模式的應用可以使師生間的交流互動更為頻繁,不僅有利于營造和諧的課堂氛圍,還可以使課堂從傳統的教師為主的模式,轉變為師生共同參與的教學模式。應用這種教學模式滿足了新課改對于突出學生主體地位的要求,同時,在組織互動式課堂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教師也需要在明確人才培養目標的基礎上,結合教材內容,構建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互動機制,引導學生參與體驗活動。這一情況可以令學生在課堂互動環節,更好地掌握知識內容,從而達到提高師生互動效果的目的。
二、互動式教學模式的應用方法
互動式教學是一種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并在與他人溝通過程中完善自身知識體系的教學方法。在新課改背景下,將其應用于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可以幫助學生記憶基礎法律條文、道德規范等內容,并增強學生的法律意識與道德修養,促使其在日常生活中對事物做出正確判斷,從而規范自身行為,達到實施德育的目的。因此,應用合適的教學方法,將互動式教學模式科學地融入教學實踐中,對培養高素質人才、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等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組織課前預習
在組織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活動前,為了使學生了解所學知識,減少教師在課堂上講解基礎知識的耗時,增加師生活動的時間,教師需要在明確教學重點、難點以及學生學習情況等信息的基礎上,引入微課、慕課等多樣化的教學資源,要求學生在課前完成預習、完成學習任務,以此為后續課堂互動掃清基礎知識障礙。例如,在組織“美好集體有我在”這一課的教學時,為了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憧憬美好集體以及我與集體共同成長的意義,在組織憧憬美好集體這一部分的教學前,教師可以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明確這一部分的教學目標,整理包括運動會、文藝晚會、早操等集體活動在內的圖文視頻,并將這些視頻融入預習微課的課件設計中,要求學生在正式課程教學前完成相應知識的學習任務。從微課視頻本身的角度看,課前預習活動不僅可以輔助學生自主學習,還能為后續課堂開展互動活動提供支持。從微課視頻內容的角度看,課前預習視頻中的內容與學生的學習、生活密切相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學生對新知識學習的抗拒心理,并引導學生養成將自身生活實踐與所學理論知識聯系在一起的意識。總而言之,組織課前預習是保證教學質量的重要舉措。
(二)找出交互切入點
在組織互動式教學活動前,教師需要深入了解學生,找到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與學生成長需求之間的契合點,以便保證互動式教學活動順利開展,更好地指導學生學習。具體來說,由于每個學生都有不同的學習特點、學習需求,為保證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能夠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要,切實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在開展互動式教學活動前,教師需要明確每位學生的具體學習情況,結合學生的興趣愛好、教學內容與學生實際生活之間的關聯性等內容,找出組織互動式教學活動的切入點,設計貼合學生學習需求的互動方式,激勵學生主動探究知識內涵,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例如,為了更好地指導學生學習道德與法治課程的相關知識,在組織“豐富的社會生活”這一課的教學時,教師可以先設計一份調查問卷,了解學生對社會生活的了解情況,如學生參與社會活動的經歷及其對課本內容的興趣等。在研究問卷結果后,教師可以依托自身掌握的學生學習情況及其對社會生活的認知水平,在后續組織互動式教學的過程中,可以結合人才培養目標,制定針對性的教學內容,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相關知識的興趣。同時,在設計小組探究活動時,教師也可依據調查結果,將學生按照不同的興趣愛好、學習情況分為若干小組,并為不同小組設置具有層次性的生活化討論話題,提高互動式教學活動的針對性。
(三)創設問題情景
在組織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活動時,為學生設置充滿趣味、形式多樣的教學情境,可以有效激發學生參與課堂互動的主動性。在創設教學情境的過程中,以新課標的理念為基礎,結合課程主題內容,創設貼合實際的教學情境,并以情境為基礎,提出具有層次性的問題,可以引導學生深入思考相關知識,從而達到發展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目的。具體來說,在日常生活中,由于大部分學生并未研讀過法律條款,自然無法將日常生活中的行為、習慣與法律條款結合在一起,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學生出現違法行為的可能性。為提高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實用性,強化學生的法治觀念,在組織教學時,教師可以從學生接觸到的各類情況入手,創設貼合實際并且與道德法律相關的教學情境,并通過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情境互動的方式,加深學生對道德與法治相關知識的理解,為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合理應用相關法律知識提供保障。
例如,在“法律在我們身邊”這一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先利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了一則新聞報道,該報道的主要內容為:乘警在檢查某名乘客的車票時,發現該名乘客的車票不屬于本節車廂,并要求乘客到車票所屬車廂,但該名乘客不僅拒絕乘警的要求,還辱罵毆打乘警,在乘警與乘客交涉十多分鐘后,乘客態度仍十分惡劣。乘警三次警告無效后,將乘客帶下車,并移交當地派出所。在完成上述新聞介紹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進行討論,并為各小組提供以下問題:該名乘客的行為違反了什么法律?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應如何參與公眾生活?在探討的過程中,學生不僅認識到遵守乘車秩序屬于社會基本禮儀,霸占座位是違法行為,還可以形成法治觀念,為養成良好行為習慣提供支持。
(四)引入實踐互動
實踐互動是一種引導學生分析真實案例,通過組織小組討論、角色扮演、實地考察等方式,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團隊合作能力的教學方式。在開展互動式教學活動時,教師可以將真實案例引入教學活動中,組織學生參與探究實際案例的過程,達到提高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理解程度與掌握水平的目的。在選擇案例的過程中,教師應以課程教學內容與教學目標為基礎,盡可能選取具有代表性的真實案例,使學生參與分析、討論和交流案例的全過程,深入研究案例中出現的問題以及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案。以“公民權利”這一課的教學內容為例,教師可以將網絡言論自由與侵權行為的法律爭議作為討論主題,組織學生探討某網友在社交平臺上發布涉及他人隱私與名譽權的文章,并且該文章在發布后引起廣泛關注與討論。思考:這一案例中的網友言論是否合法,是否應承擔法律責任?在組織互動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分別扮演被侵權人、法官等角色,通過模擬法庭的形式使學生站在不同觀點下進行辯論,深入了解上述案例的發生情況、相關法律規定、司法程序等內容。在分析完上述案例后,學生不僅能了解公民權利中的網絡言論自由與侵權行為的界定方法,還可以切實提高分析實踐能力,提升法律素養。
(五)組織小組探究
在組織互動式教學活動時,教師可以通過設計小組探究活動的方式,鼓勵學生自主結合基礎問題開展探究活動,并在有限的時間內解決相關問題,達到充分發揮學生自主性以及小組合作力量的目的。在教學實踐過程中,為了充分發揮組內合作的優勢,并促進學生間的思維碰撞,教師可以在明確教學任務的基礎上,為學生設計具有趣味性的探究課題,鼓勵學生在溝通合作的過程中,完成問題探究工作,達到加深學生對探究問題的理解深度、提高學生合作探究能力的目的。
以“公民義務”這一課的教學活動為例,本節課的重點內容為引導學生認識公民的基礎義務。但這一重點內容過于寬泛,如果由教師直接進行課堂講解,則容易讓學生無法理解所講解內容,而降低他們的學習興趣,影響課程教學效果。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教師可以先借助教育云平臺中的圖文資源,依托多媒體向學生展示眾多車輛穿行的馬路、游客正在游玩的公園、消費者正在排隊等待結算的生活情境,并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分析上述生活情境,思考人們遵循了哪些社會規則,以及不遵循上述規則會出現什么后果。這種探究方式,不僅可以發散學生的思維,還可以使學生樹立規則意識,引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養成遵守相應法律規范的行為習慣。
(六)實施組間聯動
受各種因素的影響,學生在參與互動時往往會遇到諸多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不僅會影響本組之間的正常探討,還會對其他小組開展探討活動產生不良影響。為了保證整體的互動效果,教師可以在組織小組互動式活動時,結合各小組的互動情況,調控小組內的互動進程,并帶領學生開展組間聯動,讓小組之間探討、分享相關問題,在提高互動效率的基礎上,順利完成互動目標。
例如,在組織“我國的政治和經濟制度”這一課的教學活動時,為了進一步加深學生對基本經濟制度的認知,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小組探究,并在初步了解我國經濟制度后,引導相鄰的兩三個小組共同分析不同單位經濟類型的活動,使學生更為清楚地認識到各類收入分配方式,加深學生對這一知識點的理解。同時,為了解學生的具體探究情況,教師可以在完成小組探究活動后,安排各組選派代表,采用語言表述、圖文表達、情境表演等形式,展示組內的研究成果。然后通過生生互評、教師點評等方式,幫助學生充分學習、理解相關知識點,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
(七)加強鞏固強化
為鞏固課堂教學的成效,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記憶,教師應當以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各類難點問題為基礎,為學生設計合適的鞏固練習項目,并鼓勵學生自主探析題目的解答方法,然后由教師點評學生的答題思路,以便達到完善學生思維體系的目的。
例如,在完成“我國國家機構”這一課的教學活動后,教師可以為學生設計以下問題:江蘇省的審判機關名稱是什么?山東省呢?以此,作為學生探究課堂所學知識的鞏固型練習題,突出鞏固型練習題的難度梯度。在完成上述鞏固練習題后,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具體答題情況,借助思維導圖這類的工具,為學生深入講解鞏固練習題,以此加深學生對本節課重點知識的記憶。
(八)學生成果展示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在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引入的案例,都會讓學生產生獨到的見解,并帶著自己的觀點聆聽課堂內容。在教學結束后,學生會對這些知識點產生新的認識或不同的理解。為保證教師更為全面地了解學生的思維方式以及提高師生互動效果,教師可以在課后為學生布置開放性的學習任務,鼓勵學生結合自身在生活中或網絡中收集到的案例資料,深入了解新課中的知識點,并在交流中實現有效互動。在下一節課正式開始前,教師可以為學生預留一些時間,組織學生介紹自己的探究成果,并由其他學生與教師對其學習成果進行點評,在鞏固舊知識的同時,還可以營造輕松、活躍的課堂互動氛圍。
(九)開展評價活動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過程中,為了全面、科學地評價學生的學習成果,教師可以結合新課標的要求,運用多種評價方式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全面評價,確保學生牢固掌握基礎知識、形成政治認同感、具備道德修養以及法治觀念等水平。例如,在開展評價活動的過程中,教師不僅需要關注學生的期中、期末考試成績,還需要采用自我評價、組內互評、同伴評價、教師評價等方式,對學生總體的學習情況進行全面評價。同時,為提高評價結果的可靠性,教師在展開評價的過程中,可以依托智慧平臺,記錄師生互動、組內互動、組間互動的具體表現,并將這些表現以分數的形式呈現出來,提高評價結果的客觀性、科學性以及全面性。
三、結語
總而言之,在新課改逐步落實的過程中,為了充分發揮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的育人價值,在組織課堂教學活動時,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課程的育人目標,通過組織課前預習、找出交互切入點、創設問題情境、引入實踐互動、組織小組探究、實施組間聯動、加強鞏固強化、促進學生成果展示、科學開展評價活動等手段,構建完善的互動式教育體系,加深學生對道德與法治基礎知識的理解深度,提高學生利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能力,循序漸進地培養學生的道德修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