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情境法主要通過模擬生活情境,為學生提供學習的素材,即通過實踐的方式,將抽象的知識轉化為客觀現實,培養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和實踐能力。處于小學階段的學生在理解抽象知識時,面臨較大的困難,且其抽象思維能力仍處于啟蒙階段,多使用形象思維轉化相關知識。為此,小學語文教師要及時轉變授課方式,將教材中的內容和現實生活聯系起來,加深學生的理解,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讓學生更好地體會文本所表達的情感態度和精神內核,為學生之后的進階學習提供知識基礎和思維保障。
一、情境教學法概述
情境教學法是通過創設特定情境促進學生學習的一種教學方式,讓學生可以體驗真實情境下的教學過程,促使學生進行更加深入的思考,在理解和掌握相關知識的同時,將知識轉化為實際應用能力。這種教學方式符合新課改背景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要求。情境教學法是基于學生感興趣的內容,創設具體教學情境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進而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達到實現教學目標的效果。在情境教學中,教師可以運用信息技術,以多媒體為載體,為學生創設有關的教學情境,并呈現出具體的教學內容,讓學生將抽象性的知識轉化為對應的客觀現實,進而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同時,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也可以借助情境深化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感知和體驗。由于情境教學法下的情境聯系了現實生活,所以可以讓學生對課堂所學知識產生深刻印象。即通過情境教學法可以提高學生的記憶力和理解能力,培養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總的來說,情境教學法以學生為主體,注重學生在情境中知識習得情況和情感體驗情況,旨在借助真實情境激發學生對語文學習興趣,提升其在語文課堂上的參與度。故應用情境教學法,對于提高語文課堂教學質量來說,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二、情境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
(一)情境教學法可以激發學生的積極性
小學階段的學生在思維發展和情感體驗等方面均處于啟蒙階段,即便是小學高年級段的學生,其相關能力也都處于待提高階段。此外,該階段的學生普遍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心。即這個階段的學生很難在課堂上保持較長時間的專注,很容易出現發呆或者進行課堂教學無關的事情。語文作為一門語言學科,其中具有很多抽象性且枯燥的文字和語法知識,只為學生講解教材上的內容,很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也很難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所以,如何提高學生在課堂上的參與度,成為語文教師需要探究的課題。而情境教學法可以很好解決這一難題,通過情景模擬、角色扮演等,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為了更好地做到這一點,教師應當根據新課改的要求,突出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積極轉變教學觀念,成為學生學習中的引導者。以此情境教學法基礎設計教學方案,語文教師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課堂效果。
(二)情境教學法可以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
在設計課程教學方案時,教師可以聯系生活實際,將課堂上的重點內容融入生活情境中,讓學生對所學知識產生熟悉感,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重點內容,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同時,語文教師也可以讓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環節,促使學生融入教學情境中,進而獲得足夠的情感體驗,從中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使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教材中的情感和思想。這種情感體驗能提高學生的情感表達能力和審美能力,也可以讓學生的語言表達方式更加多樣化。情境教學法通過扮演角色、模擬場景等方式,讓學生通過實踐,鍛煉自身的語言能力,并搭建一個可以檢驗學生所學知識的平臺。同時,學生可以在創建的情境中進行交流,獲得和其他人溝通的能力,并學會尊重他人的意見,提升自身的社交能力。通過創設情境,教師可以讓學生提前獲得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并讓學生借助情境中的交流互動,優化解決問題的方案。正如上文所說,情境教學法更加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也可以鼓勵學生發揮想象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更好地投入到語文學習中。
總之,學生能通過教師創設的不5qGAzxyWX2CIODY+kPgtloJ2t1t8rKGjW1zuT9GnCRg=同主題情境,了解不同領域的相關知識,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此外,情境教學法也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讓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拓寬他們的知識視野。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應用情境教學法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可以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為其更好地適應初中階段的生活和學習方式奠定基礎。
三、情境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具體應用方法
(一)角色情境模擬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角色情景模擬是情境教學法的一種方式,可以將學生帶入課文情境中。
以《普羅米修斯》為例,教師可以讓學生扮演教材中出現的人物,演繹其中的情節,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故事中人物的舉動和行為動機,深入體會教材中蘊含的思想和精神內涵。具體的實施步驟如下,教師可以將普羅米修斯、火神、宙斯、赫拉克勒斯以及禿鷲的角色交給學生演繹,讓學生深入體驗不同人物的心理特征,強化學生的情感體驗和認知體驗。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加入問題導向,讓學生在這一過程中進行思考和討論,讓學生深入思考神話故事的內涵、人們在普羅米修斯身上寄予的期望等,以此培養學生正義勇敢、勇于奉獻的精神品質。同時,在角色扮演的過程中,學生可以相互溝通,進行語言實踐和情感交流,鍛煉自身的語用能力和合作意識。可見,角色情景模擬可以讓學生在投入語文學習中,更好地理解教材內容,并應用所學知識體驗不同角度的情感經歷,還可以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綜上所述,角色情景模擬教學不僅符合小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還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是小學語文情境教學中的有效方式。
(二)實物演示教學
實物演示教學同樣是情境教學的一種方式,通過將課文中的實物呈現給學生,讓學生將抽象知識轉化為客觀現實,從而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記憶和理解。
以《丁香結》為例,教師可以將丁香花帶到教室,在講解有關丁香花的細節描寫時,向學生展示有關的實物,并為學生講解丁香結的由來,同時將一束枝葉交給學生詳細觀察。這樣,通過將課文中提到的實物呈現給學生,讓其觀察實物,了解丁香花的樣子、顏色和氣味等,讓學生在腦海中形成丁香花的形象。在學習課文時,當閱讀有關丁香的外貌和細節描寫時,學生可以迅速回憶觀察過程中看到的細節,以此加深學生對所學內容和實物的聯系。此外,在考試的過程中,學生看到相關題目后,也可以迅速聯想到觀察實物的過程以及課文中的相關描寫手法和情節,有助于提高考試成績。
通過創設實物演示情境,語文教師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還能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此外,在觀察實物的過程中,學生會充滿好奇心,從而對語文學習產生濃厚的探究興趣和熱情。綜上所述,通過實物模擬的方式,教師可以加深學生對于課文內容的聯想和記憶,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在語文課堂上有效應用情境教學法。所以,小學語文教師可以將實物演示情境作為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式,并將其視為情境教學法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音樂渲染情境
音樂渲染情境是一種沉浸感強的教學方式,通過音樂元素描繪情境,可以深化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感知和理解。
在學習《開國大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播放莊重肅穆的音樂,讓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獲得更強的沉浸式體驗感。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選擇一段紅色主題歌曲作為背景音樂,營造莊嚴的氣氛,借此感染學生,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同時也讓課堂學習氛圍嚴肅起來,用心感受接下來的教學內容。隨后,教師可以設計問題導入,如向學生提問:聽到這樣的音樂,大家心里有什么感受?學生可以表達對于祖國強大的自豪,也可以分享自己感受到莊嚴和肅穆之后的內心感受。總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描述自己對音樂的體會和感受,將學生帶入開國大典的現場,讓學生感受文字所描述的莊嚴、神圣以及傳遞的激動之情。接下來,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朗讀課文《開國大典》,在朗讀的過程,用嚴肅的語調引導學生體會其中蘊含的情感。同時,在朗讀的過程中,教師也可以播放開國大典的視頻,讓神圣且莊嚴的氛圍貫徹于整個課堂教學過程中,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這樣,通過選擇與教學內容相匹配的音樂,教師可以創設音樂情境,增強學生在課堂上的沉浸感,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提高語文學習的參與度。
(四)語言描繪情境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占比最高的往往是關于語言的教學和應用,借助生動的語言描繪相應情境,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學習熱情,幫助學生更好地感受課文內容。
以《賣火柴的小女孩》這一課為例,這篇課文涉及很多環境描寫和細節描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語言描述,將文章中描寫小女孩在寒冬夜晚賣火柴,苦苦掙扎的形象描繪出來,著重突出小女孩的破舊穿著、難以抵抗的嚴寒環境以及小女孩身上的凍傷等細節。通過創設這樣的語言情境,學生可以感受立體的人物形象,進一步理解小女孩為什么會在點燃的火柴中產生幻覺。借助語言描述讓學生理解生活經歷以外的事情,體會小女孩的孤獨和可憐,從而更加深入地理解故事所要傳遞的情感和精神內涵。在這個基礎上,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可以鼓勵學生說出自己最孤獨和痛苦的時候有怎樣的感受,進一步引導學生聯想小女孩的悲慘經歷。通過這種方式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總的來說,語言情境可以幫助學生獲得更深刻的情感體驗,更好地理解文章內容,也能激發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和課堂參與度。
(五)聯系實際生活
所謂情境創設,就是營造適當環境,使學生能快速進入學習狀態,仿佛置身于環境中。因此,根據小學生的認知規律,創設小學語文教學的相關情境,最重要的便是聯系實際生活,以此帶給學生真實感。在情境創設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過往經歷或生活中常見的場景,最大化發揮情境教學法的優勢。值得強調的是,學生的生活環境和經歷存在差異,對生活的理解也不同,要突出開放性特點,將情境創設貫穿于教學的全過程。
例如,在人教版小學三年級《金色的草地》一課中,教師應抓住課文的重點,設計合理的教學活動,如結合當地的地形地貌、季節變化下的草場等,以此深化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增強其情感體驗。為深化學生認知,教師可以適當引入課外文章《講給孩子的中國地理》《叢林之書》等,并以培養思維能力為主要方向,指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探究生活中的奧秘,逐步培養其綜合素質。總之,創設生活化情境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教師注重各環節的銜接,使閱讀素材與實際生活之間產生聯系,讓教學內容走進學生的生活與成長經歷。
(六)利用微課等現代化教學設備
如今,隨著教育改革推進,智能化教學設備逐漸走進課堂,使教師可以通過微課、多媒體技術等輔助工具,以多樣化的方式將知識呈現在學生眼前。微課是由資深教師設計的教學短視頻,以學生易于接受的形式講明一些理論知識,在加深學生印象的同時,也能幫助學生理解相關概念。優勢在于能夠清晰、直觀地呈現教學內容,能夠根據每一節課的不同主題,緊緊圍繞教學內容、教學主題展開,有著豐富的表現形式和內容,具有短小精悍的特點。此外,在有限的時間內,微課能夠突出一節課的重點,吸引學生注意力,讓其以更好的狀態投入到學習中。
例如,在人教版小學二年級語文《日月潭》一課中,教師可以在課前利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播放有關日月潭的視頻,通過觀看視頻讓學生仿佛真正走進日月潭,且被眼前的秀麗風光所陶醉。待學生閱讀完課文后,教師可以創設情境故事:“今天,老師來當導游,大家當小游客,我們一起游覽日月潭好嗎?”學生當即產生濃厚的探究興趣,并積極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如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問:“哪位‘游客’喜歡晴天的景色呢?”“誰想看看‘日月當空’的日月潭?”“這位同學你想看一看‘細雨蒙蒙’的日月潭嗎?請說出觀看后的感受。”此類問題,在激發學生想象力與互動興趣的同時,也能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
四、結語
綜上所述,情境教學法對于小學語文教學有著積極且正向的促進作用,處于這個階段的學生正需要可以吸引他們興趣的教學方法。而情境教學法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語文學習熱情,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還可以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以及共情能力。通過運用不同的情境教學法,教師可以給學生搭建一個可以深入理解所學知識的平臺,讓學生在其中感受語文學科的魅力,并且通過和現實的聯系,讓學生學會應用語文知識解決問題。對此,教師要積極轉變教學觀念,時刻把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并在教學過程中銘記自己作為引導者的作用,不斷豐富情境教學法的使用途徑,使其可以多樣化地應用于語文教學中,提高語文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