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自然”指的是讓幼兒親近大自然,在與大自然的親密互動中學習知識與完善性格,解放天性,實現寓教于樂,從而讓幼兒獲取感性與理性的雙重認識。對此,幼兒教師需要基于科學性、專業性和安全性的基礎原則,合理開發以親自然為主題的探究性課程。
三到六歲是幼兒學習成長的關鍵時期,是思維能力發展和學習能力形成的重要階段。隨著素質教育理念深入人心,幼兒園不斷推進開發探究性課程的工作,力求為促進幼兒全面發展提供優質資源。該課程能夠促使幼兒進行自主探索研究,培養幼兒的學習技能與興趣,為幼兒日后成長奠定良好基礎。探究性課程是立足于幼兒一日生活,培養幼兒敢于參與、敢于實踐的意識,讓幼兒具有面對挑戰的能力。在教育改革發展的背景下,教師在培養幼兒基礎認知能力的同時,也需要培養幼兒的綜合能力。探究性活動有著豐富的種類,包括對周圍自然界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的探索與學習,是激發幼兒興趣的重要素材,將探究性活動與幼兒在大自然中的實踐活動相融合,能讓幼兒親身經歷、體驗和發現自然界的秘密,從而使幼兒積累大量的經驗,培養他們的探究能力,掌握獲取知識的方法,以及培養對自然事物的情感和態度。
在“親自然”背景下,幼兒園開發探究性課程可以促使幼兒成為學習的主體,使其所處的環境不再是四壁相隔的教室,而是一切都可供學習的大自然元素、生活元素。幼兒園開發探究性課程,有助于激發幼兒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激發幼兒的創造力,鍛煉幼兒的動手能力,培育幼兒的創新思維。同時,探究性課程還有利于健全幼兒的社會性人格,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展。總之,幼兒園探究性課程的開發響應了素質教育的時代潮流,讓幼兒得到全方位的鍛煉與培養。可見,幼兒園開發探究性課程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親自然”背景下幼兒園探究性課程的開發原則
(一)注重課程設置的科學性
開發探究性課程要基于幼兒的年齡特點,貼合幼兒的實際情況,符合幼兒的最近發展區間。例如,結合大班幼兒思維發展和動手探究能力都比較強的特點,教師可以根據結合德智體美勞為幼兒設計光影探究實驗、聲音傳播實驗、燈光研究投影距離嘗試等探究性課程活動;結合小班幼兒年齡較小、思維發展不夠完善的特點,可以突出簡單這一重點,開發探究性課程,培養幼兒的探究性思維,如沙水課程或以植物,昆蟲為主的觀察課程等。同時,在“親自然”背景下,開發幼兒園探究性課程要關注幼兒的綜合能力,做到面面俱到,結合德智體美發展幼兒的綜合能力,讓幼兒在探究性課程中獲得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
(二)注重提高教師的專業性
在“親自然”背景下,開發與推進幼兒園探究性課程離不開幼兒教師的參與。在此情況下,幼兒園要保證幼兒教師的專業能力,確保師資隊伍能夠符合探究性課程的授課要求。幼兒園探究性課程區別于傳統的幼兒課程,更傾向于突破傳統課堂限制,引導幼兒自主探索。
首先,幼兒園應定期組織培訓、開展講座,從外引進高水平的幼兒教育研究者,從內選拔優秀幼兒教師,共同組成培訓隊伍,為幼兒園師資隊伍傳授育人經驗,滲透先進育人理念,如以幼兒為主體尊重幼兒自發性的探究行為等,提高教師的專業能力,并以此為主要途徑指導幼兒教師開發高質量的探究性課程。這樣,在“親自然”背景下,幼兒園可以讓幼兒教師牢牢掌握幼兒園探究性課程的開發思路與實踐原則,不斷提高幼兒教師的專業素養與探究性課程的開發能力,使探究性課程更符合幼兒的實際需求,順利開發幼兒園探究性課程。
其次,組織教師圍繞相關書籍展開探究學習。在學習的過程中,促使教師優化思想,轉變觀念,全面落實以幼兒為主體的核心教育思想。并結合所學習內容,基于幼兒的實際需求與幼兒教育要求開發探究性課程,確保探究性課程內容能夠全面滲透到幼兒的一日生活中,讓幼兒在探究中學習,探究中成長。
再次,在開發探究性課程的過程中,幼兒教師要不斷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推動教研活動的有效開展。以幼兒為主,結合“親自然”的主題開展有效的教研活動,共同開發探究性課程。在聽課、備課的過程中,注意觀察、分析整體的課程實施效果,從中提取有效的課程開發方法。同時,教師也要注意觀察幼兒的具體情況,結合課程的實際開展效果,積極反思并有效調整課程設置,以此保障探究性課程的開發質量。
最后,幼兒教師也需要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就開發“親自然”背景下的探究性課程進行再學習,如報進修班、參與學習培訓等,在原有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自身的專業能力。
(三)注重環境創設的安全性
幼兒的自我保護意識較弱,無法準確識別所在環境隱藏的危險因素。因此,在“親自然”背景下的探究性教學中,幼兒教師有責任與義務保護幼兒的人身安全,呵護幼兒身心成長健康,在這一前提下,開發基于“親自然”的幼兒園探究性課程,必須注重創設環境的安全性。并且,探究性課程涉及與自然環境的親密接觸,在此情況下,教師要實地查看自然環境的整體情況,排除其中的安全隱患,讓幼兒可以在安全系數較高的自然環境中進行探究性學習。例如,教師可以發揮主動性,積極排查自然環境中的蟲蚊問題和場地安全問題,避免幼兒在展開探究活動的過程中被蟲蚊叮咬。同時,幼兒教師在探究性課堂上,要注意吸引幼兒的注意力,引導幼兒主動探索大自然。為此,教師應仔細檢查所采購的玩具以及工具等教學材料,確認其是否存在尖銳物品,排查材質是否存在風險因素。
綜上所述,在開發“親自然”幼兒園探究性課程的過程中,幼兒教師應時刻關注幼兒身邊的自然環境,確保幼兒始終處在安全環境中,讓幼兒在安全、舒適的學習環境中進行探究學習,促進幼兒身心全面發展。
二、“親自然”背景下幼兒園探究性課程開發的策略
(一)因地制宜,創設舒雅科學環境
環境是開發“親自然”探究性課程的基礎,環境適合與否在整個幼兒園探究性課程中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負責開發探究性課程的幼兒教育工作者,在開發與設置“親自然”類探究性課程時,要因地制宜,創建“親自然”的環境,如地點可以選在幼兒園園區內或附近地點,探究項目要因地制宜,且與所在地點相適配。此外,開發課程的幼兒教育工作者也應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為幼兒創設安全的探索環境,利用現有條件最大化地發揮場地的作用,提高幼兒園探究性課程的教育價值,為教師創建固定范圍內的“親自然”環境提供更多的可能。
例如,在園區花園與種植坪內種植多樣的觀賞性花、樹木以及瓜果菜蔬,讓幼兒可以隨時接觸大自然,了解、學習基礎的自然科學與人文知識。又如,教師可以改造幼兒進行學習的教室,為他們創建陽臺自然角,并在自然角中放置適合幼兒觀察的植物,還可以利用石頭、樹枝等自然資源進行裝飾,使幼兒可以近距離接觸自然之物,感受大自然的氣息。此外,教師還可以發揮科學區域的輔助作用,并在科學區提供放大鏡等工具,引導幼兒觀察昆蟲標本,讓幼兒借助科學材料進行自主探究。如在科學區放置螞蟻生態箱,讓幼兒觀察螞蟻城堡,引導幼兒探索螞蟻家園的結構、螞蟻的種類、螞蟻的生活習性等,并以《螞蟻的秘密》為主線,生發一系列的探究活動。
(二)師幼互動,營造舒適探究氛圍
在開展探究性課程活動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充分體現幼兒的主體地位,以尊重幼兒的自主探究行為,滿足幼兒的學習發展需求。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需要營造良好的互動氛圍,使幼兒能夠在舒適的環境中進行自主探究,并在探究的過程中獲得良好的探究體驗。同時,教師應及時解答幼兒自主探究過程中產生的疑惑,提高幼兒的認知能力與對于事物的接受能力。在這一環節中,教師不宜過度干預幼兒的自主探索行為,要注意培養幼兒積極探索事物的主觀能動性,激發幼兒的好奇心與想象力,尊重幼兒的探究體驗過程。同樣,幼兒教師不能完全放任幼兒進行自主探究,應密切關注幼兒自主探究的動向,并以小組分享、表征記錄、百寶箱等多種方式,在潤物細無聲中引導幼兒解決問題。這樣,教師能順利開展探究活動,并確保幼兒學有所得,增長見聞,營造良好、舒適的師幼互動氛圍。
例如,在幼兒園探究性課程中,設計接觸植物景觀的環節,讓幼兒先自主觀察,并收集其第一次的觀察結果。教師再根據幼兒的發現以及關注點,向幼兒提出關于園區植物景觀的相關問題,讓幼兒帶著問題第二次觀察園區內的植物,以便激發幼兒的好奇心、求知欲與探索欲,同時也培養幼兒仔細觀察事物的能力。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幼兒在問題的引導下進行高效互動,圍繞所觀察到的現象展開溝通交流。例如“這片葉子是不是壞了?怎么跟其他葉子長得不太一樣?這片葉子摸起來怎么樣?”引導幼兒通過觀察、觸摸發現具體有哪些不一樣?并以此營造良好的互動、探究氛圍。
(三)因勢利導,促進積極主動探究
在開發幼兒園探究性課程時,教師要因勢利導,促進幼兒主動探究。在探究性課堂上,教師應當注重培養幼兒的自主學習能力,讓幼兒在探索中找到知識,從而獲得滿足感,強化幼兒的學習體驗,以此利用有效激勵措施,激發幼兒對大自然的探究熱情。
例如,幼兒教師可以應用語言鼓勵“哇!你真的是太棒了!大自然中的秘密被你找到了!”“老師相信你,一定可以的!”“轉動你的小腦筋,現在我們要做些什么呢?”等;還可以根據幼兒的實際特點選擇幼兒喜歡的事物,如卡通貼紙、趣味玩具等,激勵幼兒持續探索大自然;教師還可以將幼兒探索的自然之物作為獎品,如“這片小樹葉的秘密被你找到了,它變成了一幅畫,當作禮物送給你”。總之,幼兒教師要以豐富的形式激發幼兒探索,并從探索自然的過程中獲得成就感。同時,在開發探究性課程時,幼兒教師應當為幼兒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以及多樣的教學材料,通過多樣化的手段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讓幼兒的各項能力以及身心都得到充分鍛煉。
在探究性課堂上,教師也應注重仔細觀察幼兒,立足于探究性課程所創設的情境,判斷整個課堂環境下幼兒的興趣所在,利用幼兒感興趣的地方激發幼兒的好奇心,增強探究性課程的趣味性,讓幼兒樂于探索研究、主動探索研究,激發幼兒在親近自然過程中的主觀能動性。
例如,教師可以組織幼兒展開場景體驗游戲,并基于游戲設計探究性課程的活動內容,讓幼兒以游戲的形式探究自然環境。首先,教師可以引導幼兒收集自然中的材料,如樹枝、松果、樹葉等,并基于親近自然設計游戲場景。在此的基礎上,幼兒教師可以利用問題引導幼兒思考,如“這些材料是做什么用的呀?能不能跟教師講一講?”等,旨在引導幼兒生成游戲場景,使幼兒認識到這些材料的具體用途,如可以用作搭橋、可以用來鋪路、可以制作游戲道具等,發散幼兒的思維,并高效進行自主探究活動。
(四)有的放矢,開發個性探究課程
開發幼兒園探究性課程時,教師要按照幼兒的不同需求,開發個性化探究課程。這樣,開發的探究性課程可以全面考慮不同幼兒的特質,使課程內容符合幼兒的最近發展區間,將每一位幼兒都視為獨立的個體,做到因材施教。同時,開發探究性課程時,教師要根據幼兒的不同性格、不同興趣愛好、不同生長環境等進行區分,滿足不同幼兒的個體需求,找到幼兒園探究性課程與幼兒成長成才需求的平衡點。在此基礎上,幼兒教師可以開展貼合幼兒最近發展區的探究性教學,充分調動幼兒探索大自然的積極性,促進每一位幼兒實現身心全面發展,讓幼兒在探究性課程中健康、快樂地成長。
例如,根據心理學,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氣質,所以教師可以根據幼兒的不同氣質開發多樣化的探究性課程。當面對抑郁質的幼兒時,教師應當為其創建感到踏實的環境,并設置更多的集體性活動,鼓勵這些幼兒積極參與其中,在親近自然的過程中,培養其積極向上的心態。此外,在探究性課堂上,教師要多給予幼兒正向鼓勵,細心照顧幼兒的情緒,多設置觀察類探究性活動,幫助幼兒建立自信心,向其輸出正向、樂觀的情緒價值。
三、結語
綜上所述,開發幼兒園探究性課程在幼兒教育中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在開發幼兒園探究性課程時,幼兒教師應該遵守原則,確保所創設的環境具有安全性、課程設置具有科學性、授課教師擁有較高的專業性,同時也要因地制宜地創建探究性課程環境,并注重師幼之間的互動,讓幼兒在舒適的環境中進行探究學習。這樣,幼兒教師可以借助探究性課程,促進幼兒主動探究,并推動幼兒不斷發展,成為全面發展的新時代科技“小達人”。
注: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3年度研究課題“‘親自然’背景下幼兒園探究性課程的架構與實施”(立項批準號為FJJKXQ23-100)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