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著重強調,語文教學必須突破教科書的局限性,積極拓展學習內容,加強與其他學科的交融,以此拓展學生的知識廣度,并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該標準對小學階段的教學目標和教學方法做了詳盡闡釋,以期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跨學科下的語文教學策略,旨在從多個層面加深學生對語文知識的領悟,致力于在多元語境中提高學生的語文實踐技能,鼓勵學生跨越學科界限進行學習探索,既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又可以彰顯先進教育理念的優越性,可以對學生今后的成長產生深遠影響。
一、新課標下小學語文跨學科學習的重要作用
(一)切換學習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跨學科學習通過融入多元化的學習情境,為小學生創建了充滿探索與發現的學習環境。同時,情境的切換,與小學生活潑、好奇的天性高度契合,更通過引入科學、藝術、歷史等其他學科的知識元素,使語文學習變得更加豐富、生動、有趣。在這樣的學習環境中,學生能直觀感受語文知識實際運用,可以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激發源于內心的好奇與探索欲,可以讓學生的學習行為具有持久性,有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
(二)變換學習方式,提高理解能力
跨學科學習打破了傳統語文課堂的單一學習模式,為學生提供了多樣化學習路徑。除傳統的文本解讀,學生還可以通過動手實踐、實地考察、藝術創作等多種方式深入探究語文知識。多元化的學習方式極大地豐富了學生的學習體驗,有助于學生從多個角度全面理解和感悟語文知識,并在不同的學習情境中,體會同一語文知識的不同意義與價值,促使學生結合自身生活經驗與已有語文知識進行深入思考與探究,提高學生對語文知識的理解以及運用能力。
(三)發揮引導作用,提高自學能力
跨學科學習強調學生的主體性,鼓勵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自主探究和學習。在這一過程中,學生需要自主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與進度,有助于培養自主學習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跨學科學習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學習資源與廣闊的空間,讓學生能自由涉獵不同領域的知識,拓寬視野、豐富自我。這種學習模式與新課標的要求高度契合,旨在培養學生的終身學習能力以及自主發展能力。
(四)發揮多種功用,促進全面發展
語文學科作為基礎學科,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在跨學科學習中,以語文知識為基礎,與其他學科知識相互融合,使學生在探究語文知識的同時,也能領略其他學科的獨特魅力與價值。這種學習方式不僅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和人文精神,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與道德修養,還有助于幫助學生構建完善的知識體系,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與創新能力。通過這種學習方式,學生不僅能夠扎實掌握語文知識,還能全面提升自身綜合素質,為實現終身學習與全面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二、新課標下小學語文跨學科教學存在的問題
首先,跨學科教學常常僅限于知識的表層疊加,缺乏實質性的深度融合,部分教師在實踐中,僅簡單地將各學科的知識點進行堆砌,未能以語文學科的核心教學目標為中心,有機整合各學科的知識,這種做法未能真正體現跨學科教學的深層意義與價值。其次,由于應試教育的長期影響,學科知識本位的觀念在教師隊伍中仍然深入人心。在考試壓力驅使下,許多教師過于關注傳授本學科內的知識點,忽視與其他學科的相互關聯與融合,在無形中構建了學科間的壁壘,制約跨學科教學的深入與發展。最后,當前的跨學科教學設計往往忽視了學生的全面發展需求。然而,新課標明確提出,學科教學應致力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實際教學過程中,一些教師過分強調傳授學科知識,忽視跨學科教學在提高學生思維能力,培養學生創新精神與人文素養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在偏離“以人為本”教育理念的情況下設計教學方案,無法有效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也難以讓學生實現全面發展。
三、新課標下小學語文跨學科學習的路徑
(一)利用音樂學科素材,營造寫作教學氛圍
音樂作為一種能夠深入人心、激發情感的藝術形式,可以為語文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與靈感,與語文教學的交融,可以在教學實踐中展現出獨特的價值與深遠的意義。這種結合不僅可以豐富教師的教學手段,還可以在無形中提升學生的情感體驗、審美鑒賞能力以及文化自信。在寫作教學中,音樂元素的巧妙運用可以為學生營造充滿創意的寫作情境,便于學生捕捉寫作靈感。音樂中的旋律、節奏與情感,能引導學生進入特定的情感氛圍,使他們的思維更加活躍,想象力更為豐富。這種情境下,學生更容易產生寫作沖動以及捕捉寫作靈感,最后用文字捕捉并表達由音樂觸發的細膩情感。
例如,在教學部編版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習作課“二十年后的家鄉”這一主題時,教師可以精心挑選一些音樂,幫助學生打開記憶的閘門,回想家鄉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以及那些溫馨的家庭時光和童年的歡樂。隨著音樂的流淌,學生也可以自由暢想未來家鄉的模樣,構思更加生動、具體的寫作內容。在這一過程中,教師的作用至關重要,需要具備敏銳的音樂鑒賞力,以便挑選與寫作主題高度契合的音樂作品,還需要具備引導學生的能力,幫助學生將音樂中的情感元素轉化為文字內容。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可以學會如何從音樂中汲取靈感,并將這些靈感轉化為富有創意與情感的文字。
音樂與寫作的有機結合還能培養學生綜合素質,使學生在音樂的熏陶下,更加敏銳地捕捉生活中的美好瞬間,學會用審美的眼光觀察世界。通過寫作實踐,學生可以鍛煉自身的語言表達能力,學會如何準確地運用文字傳達自己的思想與情感。例如,在教學“二十年后的家鄉”這一主題時,教師可以選擇一些富有懷舊情感且帶有未來憧憬元素的音樂作品,讓學生在音樂的引導下,回憶家鄉的美好,如小時候在鄉間小道上奔跑的歡樂、與家人圍坐在火爐旁的溫馨時光等。同時,學生也可以想象未來的家鄉會發生哪些翻天覆地的變化,如高科技農業的普及、綠色生態環境的建設等。在這樣的情境下,學生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從多個角度出發,構想以及描繪二十年后的家鄉,讓學生沉浸其中,激發學生的創作熱情,使寫作成為享受以及表達自我、展示自我的方式。
(二)結合信息技術學科,提升課堂積極性
在當代教學課堂中,信息技術的巧妙運用已成為提高小學語文教學效果的關鍵,同時也是學生必備的素養之一。為實現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的深度融合,教師可以積極探索將視頻、網絡等多媒體資源融入課堂教學的策略,為語文教學注入新的生機與活力,使其更加有趣、有教育意義且具備多元化內容,有效促進學生積極參與以及深度學習。
以部編版六年級上冊第六單元《只有一個地球》的教學為例,該文的核心教學目標是引導學生深刻領悟保護地球的重要性,激發學生的環保意識。面對一群年紀尚小、生活經驗有限的學生,如何讓他們真切感受到環境問題的嚴峻性,是一個不小的挑戰。此時,教師充分利用信息技術,便顯得尤為關鍵。如教師可以精心策劃信息化教學內容,將課文中抽象的環保理念通過視頻資料具象化,選取一些關于地球環境現狀、人類活動引發環境問題以及環境惡化危害的紀實視頻片段,讓借助直觀且震撼的視頻材料,深入理解課文內容。這樣,利用信息技術可以更好地觸動學生內心,讓學生深刻感受地球環境的脆弱性以及保護地球的迫切性。
為進一步強化學生的環保意識并促使學生轉化為實際行動,教師可以設計一堂以信息技術為支撐的互動課。在這堂課上,教師可以邀請學生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如PPT制作、短視頻創作等,展示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的環保行動,或者分享學生對改善地球環境的獨特見解和建議。這樣的活動設計,不僅可以鍛煉學生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以及邏輯思維能力,還可以通過親身參與和分享,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與責任感。此外,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利用網絡資源進行課后自主學習,如推薦學生瀏覽一些專注于環保主題的網站或論壇,引導他們關注環境保護的最新動態,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與習慣。
(三)結合道德與法治學科,引領學生價值觀
將道德與法治課程和語文課程相融合,能充分發揮兩大學科的育人功能,促使知識的相互補充,形成教育合力。跨學科的教學模式,使學生在學習語文的同時,也能吸收道德與法治的精髓,進而在知識、技能、價值觀與情感態度等方面得到全面發展。
以部編版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少年中國說(節選)》一課為例,該文以激昂的言辭、熱烈的情感,寄寓作者對少年中國的期望。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將道德與法治理念巧妙融入其中,以達到德育與智育的雙重目標。在課程開始階段,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深入研讀文本,感受梁啟超對國家未來的熱切期盼,并在學生品味語言文字的過程中,提高他們的閱讀理解能力,并促使學生初步體會作者所傳達的愛國情懷。隨后,教師可以利用道德與法治知識,詳細闡釋課文背后的歷史背景和民族精神,講述中國近代史上的屈辱與抗爭,讓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少年強則國強”的深刻內涵,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歷史使命感,進一步加深學生對課文情感的理解。在教學的最后環節,教師可以設計富有創意的實踐活動,如以“我心中的少年中國”為主題組織演講比賽,鼓勵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暢談對祖國未來的憧憬與期望。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個人理想與國家命運緊密相連,幫助學生在實踐中提高語言表達能力,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通過這樣的跨學科教學方式,教師能讓學生在語文課堂上學習到豐富的語言知識,也能在潛移默化中接受道德與法治的熏陶,既符合新課標的教學理念,又能有效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真正實現了德育與智育的有機融合。同時,這樣的教學模式也為學生提供了更加廣闊的學習平臺,使學生在探究知識的過程中,不斷挖掘自身的潛能,實現個性化發展。
(四)結合體育學科,提高口語交際能力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融入學生熱愛的體育游戲元素,是一種富有創新且效果顯著的教學方法,不僅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還能促進學生間的互動交流,營造輕松活潑的課堂氛圍,尤其在口語交際教學中,其作用尤為突出。教師可以設計體育游戲,讓學生在玩樂中運用所學的語文知識,比如恰當地使用字詞、巧妙運用修辭手法和表現手法,自由且有條理地表達自己的見解,使學生在愉悅的氛圍中高度集中注意力,更好地完成學習任務,并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提高語文教學效果。
以部編版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口語交際課“愛護眼睛,保護視力”為例,教師可以別出心裁地將體育游戲與教學內容相結合,打造新穎的口語交際教學方式,設計寓教于樂的體育游戲,讓學生在參與游戲的過程中,圍繞“愛護眼睛,保護視力”的主題進行自由討論和交流。在具體實施時,教師可以設置一系列與保護視力相關的游戲關卡,如“視力大挑戰”“明眸善睞接力賽”等,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游戲中親身體驗保護視力的重要性。在游戲進行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積極分享自己的體驗和感悟,鼓勵學生運用所學的語文知識,準確生動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五)結合美術學科素材,優化閱讀教學導入
小學語文教師要追求高質量的跨學科教學,精心挑選并融入生動且貼切的教學資源,同時注重語文教學環節與其他學科資源的深度融合。在充分了解以及尊重學生的學習情況與特點的基礎上,針對性地選擇和運用各類教學資源,旨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特別是在教學導入環節,這一環節的成功與否往往影響整堂課的教學效果。所以,在此環節中,教師要精心設計、積極創新,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引導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以及探索語文知識。例如,小學生通常具有較強的具象思維能力,充分利用這一點,將美術學科中的豐富素材,如經典的繪畫、雕塑等作品圖片,融入語文教學中。這樣,以跨學科教學方式為學生提供更加直觀、立體的學習資源,有助于觸發學生對課文主題的深入聯想和想象,營造更加活躍、生動的課堂氛圍。
以部編版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賣火柴的小女孩》一課為例,教師可以在課堂導入環節展示與課文主題相關的經典繪畫作品,迅速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引導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課文中小女孩的悲慘境遇和內心渴望。通過觀察繪畫中的細節,如小女孩無助的眼神、單薄的身影以及寒風中搖曳的火柴光,學生可以更加直觀地感受小女孩的孤獨和無助。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設置一系列引導性問題,引導學生深入思考,讓學生在觀察、思考和討論中進一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和感受,豐富學生情感體驗,有效培養學生的同理心與批判性思維,實現語文教學的多元化與深層次發展。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課堂中實施跨學科教學,可以滿足學生多元化的求知需求,緊密貼合新課改教育理念,打造高效課堂。對此,語文教師需持續提高自身的專業能力,廣泛搜集并分析優質的跨學科教學實例與教學視頻。此外,語文教師還應深入探索各學科之間的內在聯系,結合學生的實際學習能力和成長特點,為其提供個性化教學引導。這種教學模式將顯著提高學生在課堂上的互動頻率與參與度,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質,為構建高效語文課堂提供穩固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