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選取2012—2021年山東長島地區農村居民人均收入和各產業產值作為樣本數據,運用stata軟件建立三次產業產值對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影響模型,進行回歸分析和統計檢驗。結果顯示,第一產業產值提升對農村居民人均收入增加有顯著的正面影響。針對長島綜試區現實情況,本文提出高質量發展漁業,延長產業鏈,促進三次產業融合發展的建議。通過實施這些策略,有望進一步增加農村居民收入,推動長島地區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關鍵詞:三次產業 農民收入 回歸分析
一、引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實現了飛躍性發展。然而,目前仍面臨城鄉發展不均衡的挑戰。實質性提升農民的收入水平、縮減城鄉收入鴻溝,對于國家長治久安與經濟持續穩健增長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如何切實提高農民收入是社會各界普遍關注的問題,也是“三農”問題的核心所在。三次產業在經濟發展中各自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將三次產業與農村居民收入結合起來進行研究,可以更好地制定和實施產業發展政策,為促進農民收入增長提供現實指導。
長島是山東省海洋生態文明綜合試驗區,位于中國東部沿海,自然稟賦得天獨厚,海岸線長187.8千米,海域面積3541平方千米,水深流大、氣候溫和,擁有豐富的漁業資源。2023年全島戶籍總人口40607人,其中農村人口18876人,占比近半。提高農村居民的收入水平,不僅對長島的經濟增長具有直接影響,更是推動島內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關鍵所在。得益于近年來經濟的穩定增長及政策的積極推動,長島農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已有了顯著提高。盡管如此,仍需深入探究影響收入增長的關鍵因素,以促進長島農村居民收入持續提升。
本文重點探討長島三次產業產值與農村居民收入二者之間的關系,選取農村居民人均收入作為被解釋變量,一、二、三產業產值作為解釋變量,運用stata軟件進行回歸分析,并通過統計檢驗確保了結論的有效性,基于結論提出了一些建議,以期為地區經濟發展提供可借鑒的策略。
二、理論模型的設定
(一)影響因素及變量的選取
農村居民人均收入的變動受到多個因素的共同影響,本文挑選了三個核心變量:第一產業產值、第二產業產值、第三產業產值,探討其與農村居民人均收入之間的潛在關系。
1.被解釋變量。農村居民人均收入是衡量農村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它可以客觀反映出農村居民的實際收入情況,本文將其作為模型的被解釋變量(用Y表示)。
2.解釋變量。選取以下變量作為解釋變量:第一產業產值(用X表示)、第二產業產值(用S表示)、第三產業產值(用T表示)。三次產業產值能客觀反映地區三次產業各自經濟發展情況,通過引入這三個變量,可以更深入地研究農村居民人均收入背后的產業結構和經濟動力。
(二)數據選取
本文旨在探討長島三次產業產值對農村居民收入的影響,于長島統計年鑒選取2012—2021年相關數據,詳情見表1。

(三)模型設定和修正
本文采用計量經濟模型進行分析。
設定線性模型:Y=β1+β2X+β3S+β4T+μ
其中,Y表示農民人均收入(元),X表示第一產業產值(萬元),S表示第二產業產值(萬元),T表示第三產業產值(萬元)。
1.相關性檢驗。在stata軟件中輸入相關命令,輸出結果顯示部分變量間的相關系數較高,因此還需進行多重共線性檢驗。
2.多重共線性檢驗。輸出結果顯示解釋變量X、S、T的方差擴大因子(VIF)的值均小于10,該模型中的解釋變量相互之間沒有多重共線性。
3.回歸模型。通過stata軟件對表格數據進行OLS回歸分析,結果如表2所示。

回歸結果顯示,S與T的顯著性超過0.05。因此,可以忽略其對Y的影響,將S與T剔除,對剩余的X進行回歸分析,結果如表3所示:

三、模型的計量經濟學檢驗與分析
(一)統計檢驗
通過對模型輸出結果進行統計分析,可以對其可信度和精確性進行評估,為此進行了以下檢驗。
1.擬合優度檢驗,表3顯示R2=0.9619,修正的可決系數R2=0.9517,這表明模型對樣本觀測值的擬合優度非常高,在因變量的變化中,有96.19%的變化是由自變量引起的。
2.t檢驗。X的t統計值為給定顯著性水平X= 0.05。在t分布中,查詢臨界值t(8)=2.306,X對應的t統計量的絕對值大于t=2.306,所以拒絕原假設。因此,X的t檢驗結果是顯著的,可以以95%的置信度認為它對Y具有顯著影響。
3.f檢驗。F=201.99,對HO給定顯著性水平α=0.05。在F分布表里查詢臨界值F(1,8)=3.46,故F>F(1,8),所以拒絕原假設,這表明回歸方程具有顯著性,即第一產業產值對長島農村居民人均收入具有顯著影響。
(二)計量經濟學檢驗
1.異方差檢驗。根據表4的結果,在給定α=0.05的情況下,懷特檢驗的卡方統計量chi2(2)=4,對應p值>0.05,接受方程不存在異方差的原假設,說明方程不存在異方差。

2.自相關性檢驗。根據表5的結果,在給定α=0.05的情況下,對應的p值=0.6122>0.05,接受方程不存在自相關的原假設,這表明方程不存在自相關性,從而證實了原假設的正確性。

四、結論、建議與展望
(一)結論
模型回歸結果顯示,第一產業產值每增長1萬元,農村居民人均收入相應增加0.065元。換言之,當第一產業產值增長10億元,農村居民人均收入預計將上升6500元。此參數的正值與農村居民人均收入之間存在顯著的正相關性,這與當前的經濟形勢相吻合。
(二)建議
第一產業產值對農村居民收入影響較大,應當大力發展第一產業。鑒于長島海域資源豐富而陸域發展空間有限,農業以漁業為主導,應持續專注于提高漁業產值。同時,島內旅游服務平臺的建設已初顯成效,旅游業態不斷豐富,旅游收入占比逐年上升。2021年,旅游綜合收入45.29億元,比上年增長18.7%,充分展現了旅游業的發展潛力。鑒于此,建議大力推動旅游業發展,并通過延長產業鏈等策略,實現漁業與旅游業的有機結合,促進第一產業與第三產業的深度融合,以提升農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基于此思路,具體提出以下幾個建議:
1.發展遠洋漁業。當前,長島近海漁業資源因過度捕撈而面臨衰退,亟須推動遠洋漁業的發展以緩解資源壓力。然而由于大多數漁船為小型漁船,遠洋漁業的發展受到明顯制約。應當響應時代發展的需求,積極增加資金投入,重點提升遠洋漁業裝備的技術水平,以加速遠洋漁業的可持續發展。
2.協調周邊區域發展加工業。經濟魚類、蝦類、貝類等產品小部分進入長島本地餐飲市場,絕大多數通過魚販之手以活體封裝形式直接銷往煙臺地區,銷售路徑主要集中于煙臺蓬萊區的當地餐館,部分銷往煙臺的萊山區、芝罘區,有的還出口到韓國。由于缺乏加工環節,銷往韓國的活IJQf2K9Z9KbHI62giPxUOg==鮮水產存在一定的損耗,導致其售價偏低,長島豐富的漁業資源在實際收益上的潛力未能充分釋放。當前,長島漁業主要以活鮮銷售為主,而漁業加工,尤其是精深加工,作為價值鏈中增值空間最大的環節,卻成為當地產業發展的短板。為此,應當整合區域漁業加工資源,精選長島周邊適宜區域建設水產品加工集聚區,通過投入與產出的雙向優化,提升漁業價值鏈的效率,推動長島漁業經濟向高質量發展轉型。
3.推廣地理標志漁業產品。地理標志漁業產品品牌發展潛力大,能夠為長島當地漁業產業帶來巨大收益。要提高產品質量,從海產品的育苗、養殖到加工環節,全面提高標準化水平,對整個生產流程進行細化和優化,并探索建立行業標準和規范。同時,拓展品牌推廣營銷模式,組織長島漁業協會、華聯、東興等重點水產加工企業,參加上海華食展、青島國際漁業博覽會、煙臺海參產業博覽會,以提升地標產品的市場知名度和影響力。
4.加快發展休閑漁業。積極探索“漁旅結合”新模式,依托本地海洋資源,完善旅游基礎設施,因地制宜發展休閑海釣、旅游觀光、海上快艇等多元化休閑漁業項目,提升漁業附加值,進一步完善“公司+漁民”利益鏈聯結機制,激發漁村經濟活力,為村民提供可持續的海洋資源利用新路徑。
(三)展望
順應海洋產業從近海走向遠海的大勢所趨,山東省人民政府于2023年12月17日批復設立山東長島“藍色糧倉”海洋經濟開發區。作為全國首個以海洋為主體設立的經濟開發區,長島依托優良的海洋環境和富集的生物資源進一步向深遠海擴展,有利于全面整合各類優勢資源。加大文旅開發投資,圍繞休閑慢游、民俗風韻,將村民閑置老舊民宅改造成高端民宿,建設“一慢道三海岸”和高品質度假設施,突出原生態、深體驗,發展漁業深度體驗項目,打造休閑旅游綜合體。長島綜合試驗區以試驗為名、因試驗立身,在敢闖敢試中謀新局開新路,致力于打造成為全國全省深遠海養殖的示范園區,做好第一產業、做大延伸產業、做強融合產業,從漁業養殖到文旅服務,進一步延鏈、強鏈、補鏈,形成比較完備的三產融合體系,從而不斷提升農村居民的收入水平。
參考文獻
[1]楊亞男.基于STATA模型的四川省旅游總收入影響因素分析[J].特區經濟,2023,(08):102-105.
[2]任傳堂,韋素瓊,游小珺.價值鏈視角下福建省漁業經濟效率與影響因素對比[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22,43(07):252-261.
[3]施炳展.中國出口產品的國際分工地位研究——基于產品內分工的視角[J].世界經濟研究,2010,(01):56-62+88-89.
[4]許冬蘭,呂蘊虹.全要素生產率在漁業領域的研究進展與評述[J].中國漁業經濟,2017,35(4):106-112.
[5]于淑華,于會娟.中國沿海地區漁業產業效率實證研究——基于DEA的Malmquist指數分析[J].中國漁業經濟,2012,30(3):140-146.
[6]Squires D.Productivity measurement in common property resource industries:an application to the Pacific coast trawl fishery[J].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1992,23(2):221-236.
[7]黃耀葦,李慶雪,李麗.對四川省旅游收入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J].廣西質量監督導報,2020,(07):144-145.
[8]席利卿,彭可茂.技術進步、技術效率與中國漁業增長分析[J].中國科技論壇,2010,(03):124-128+138.
[9]梁鑠,秦曼.中國近海捕撈業技術效率影響因素分析——基于省級面板數據[J].中國漁業經濟,2016,34(01):55-62.
[10]劉妍,成易涵.山東省農業產業結構與農村居民收入的關聯分析[J].改革與開放,2021,(23):19-24.
[11]都曉巖,盧寧.論提高我國漁業經濟效益的途徑——一種產業鏈視角下的分析[J].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03):10-14.
[12]鄧云鋒,韓立民.中國漁業的產業價值鏈分析[J].海洋科學進展,2005,(03):385-389.
[13]李磊,徐麗麗.近海捕撈漁業效率核算及影響因素研究[J].科學.經濟.社會,2013,31(03):100-104.
[14]陸芳芳.對影響我國國內旅游收入因素的實證分析[J].東方企業文化,2014(09):282.
[15]苗春雷,聶英杰.豐盈“藍色糧倉”[N].煙臺日報,2023-12-19(04).
[16]劉澤溪.打造海洋漁業全產業鏈[N].人民日報,2023-11-08(05).
(作者單位:1.安徽工業大學公共管理與法學院;2.長島國家海洋公園管理中心)